(一)(16分)
浅夏槐花开
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知它去,悚然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烈焰当空烧的盛夏了。如若不是无意中抬头看见那几树雪白的槐花,不是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飘入鼻孔,提醒我现在正是浅夏,正是一年中不算冷也不算热的最佳时节,恐怕我会像很多个往年一样,对浅夏毫无印象。
几棵苍劲婆娑的槐树长在中学的校园里,巨大的树冠逸出墙外,遮住巷道上方的一小片天空。每天清晨,我匆匆穿越这条曲折绵延的巷道去单位上班,记忆中,似乎从来不曾抬头望一望那几柄荷盖一样的树冠,哪怕是炎夏经过时,它们曾慷慨地赐予过我惬意的清凉。满脑子里想着的,是繁杂无休的公务以及纠结如麻的人事。然后一整天,在许许多多貌似必须且正确实则可有可无的文山会海以及来往应酬之中,密密实实地虚空着。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人生,有时像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
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青涩而又意气风发的青皮后生的时候,皖西南那个名叫木瓜冲的村庄里我的故园的院墙外,还生长着一大片茂密的槐树林。在那有着无尽的闲空的青春期,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青春是一件颇可艳羡的事,尤其是在华年渐逝的今天回头去望。
然而,每一段生命都自有其欢欣,也自有其焦愁,青春也是一件颇为迷惘的事。除了大把的韶华,除了怀抱高而又高、远而又远的理想,青春一无所有,乃至一无是处。在似乎拥有了一个普通庶民经过不懈努力应当拥有的一切的今天,在一些个稍稍清醒的夜晚,再打量那些远去的岁月,不能不发出一些庸俗的然而现实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一个人的得到,其实完全是付出了青春的惨痛代价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换取时光倒流,哪怕是回到那因为前途迷茫惆怅不已的一无是处的18岁。
曾经嘲笑过古代那些梦想长生不老因而求药求仙的君王,也曾经讽刺过那些意志消沉、沉迷于享受、庸庸碌碌的中年,现在想来,我有什么理由嘲笑和讽刺他们?过去的他们就是今天的我,任时光流转,史册翻过,生命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而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短暂倏忽和不可复现。
30岁以前,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30岁以后,我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一个人的成熟必须以牺牲自我为前提。锋利的刀片伤人也伤自己,圆润的河石呢,它心甘情愿地被裹胁在河水之中,难道就真的觉得安妥?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进取和妥协的悖论,无论左或者右还是居中,都无法完满,残缺是它内在的不可更改的本质。一个成功地活了一世的凡人,不过是竭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原初无限的愿望罢了。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生命需要亮丽的色彩。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1】文中的槐花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3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 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
② 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3】文章写“多年以前”这段回忆,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作为一个中年人,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3分)
阅读答案:
【小题1】颜色雪白(灿白),香气沁脾(暗香),花朵繁茂。(3分,各1分)
【小题2】①比喻,把陷入红尘的人比作“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陷入红尘的人无法自拔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沉沦于世俗纷扰而无法自拔的悲叹与无助。
②排比、比喻,把生命中的亮色比作“五月”“碧云天”“槐花”,强烈而形象地表达了作
者对生命之美的热情讴歌和渴望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望。
(6分,各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3】把自己年少青春时的保持自我、单纯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与中年后迷失自我、陷入生活的
繁杂庸常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人要去寻找和保有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亮丽的色彩)。
(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4】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青春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②人生不可避免是繁杂而沉重
的,但要能够自拔,不在红尘中迷失自我,要始终保有对美的追求和心灵的纯净。③人生中充满欢欣和焦愁,进取与妥协,要正确取舍得失。④生命貌似坚强而实则脆弱,要接受和尊重生命短暂倏忽、不可复现的本质,不错过生命中精彩的瞬间。(3分,答出1点得2分,2点得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选文系课外作品,属散文体裁,梳理内容可知,第一段有“雪白的槐花”“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第二段有“苍劲婆娑”,“荷盖一样的树冠”,第三段有“茂密”,末段有“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等关键词,扣住提炼、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梳理、提炼、概括阅读信息。
点评:本题稍难,此类题题型表现为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学生答题要在全面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精准概括,所概括的点要准、全,既不能将一点拆开,又不能将两点合并,其次如果有对概括语言提出“简要”之类要求的,用语还要做到简洁。解答本题一要整体阅读,把握语段的基本内容,二要概括段落大意,三要区分段落之间的关系,四要用语精准。本题题型为填空题,答案语言要简洁,体现三点。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概括出妙处,其次说明理由。这两句从写作手法上看,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关于修辞的一般常识,结合语境即可给出答案。答题注意指向作者所要表现(抒发)的内容:第一句为冷色调的,第二句为暖色调的。
考点:本题考查语句品析。
点评:本题属较难题目,系语文学习和考试的重要内容。答题一要寻本求源,越过字面义,深入理解意蕴,二要从关键词语、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写作手法切入,三要紧密结合语境,句不离段,四要表达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内容可知,这段文字主要追忆青春生活,书写向往之前,感受到生命的无限美好。从全文来看,这与后文写到中年、乃至当下的生活感受就形成了对照。再者选材是为了中心服务的,所以务必结合主旨分析。据此即可给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文章选材。
点评:本题最难。答题一要锁定问题所在段落,二要打开思路,理解选材、组材、剪裁的一般常识,三要注意两个角度:形式(写法)和内容,四要表述精准。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一要梳理内容,二要抓住关键词句,三要注意“作者”字样,不要误解为是我们的感悟。仔细梳理每一段可知,几乎每一段文字都有关键词句,再把它们放在整体中去把握。
考点:本题考查梳理、提炼、概括阅读信息。
点评:本题稍难,此类题题型表现为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学生答题要在全面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精准概括,所概括的点要准、全,既不能将一点拆开,又不能将两点合并,其次如果有对概括语言提出“简要”之类要求的,用语还要做到简洁。解答本题一要整体阅读,把握语段的基本内容,二要概括段落大意,三要区分段落之间的关系,四要用语精准。本题题型为简述题,答案语言要简洁,体现四点。
(一)(16分)
浅夏槐花开
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知它去,悚然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烈焰当空烧的盛夏了。如若不是无意中抬头看见那几树雪白的槐花,不是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飘入鼻孔,提醒我现在正是浅夏,正是一年中不算冷也不算热的最佳时节,恐怕我会像很多个往年一样,对浅夏毫无印象。
几棵苍劲婆娑的槐树长在中学的校园里,巨大的树冠逸出墙外,遮住巷道上方的一小片天空。每天清晨,我匆匆穿越这条曲折绵延的巷道去单位上班,记忆中,似乎从来不曾抬头望一望那几柄荷盖一样的树冠,哪怕是炎夏经过时,它们曾慷慨地赐予过我惬意的清凉。满脑子里想着的,是繁杂无休的公务以及纠结如麻的人事。然后一整天,在许许多多貌似必须且正确实则可有可无的文山会海以及来往应酬之中,密密实实地虚空着。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人生,有时像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
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青涩而又意气风发的青皮后生的时候,皖西南那个名叫木瓜冲的村庄里我的故园的院墙外,还生长着一大片茂密的槐树林。在那有着无尽的闲空的青春期,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青春是一件颇可艳羡的事,尤其是在华年渐逝的今天回头去望。
然而,每一段生命都自有其欢欣,也自有其焦愁,青春也是一件颇为迷惘的事。除了大把的韶华,除了怀抱高而又高、远而又远的理想,青春一无所有,乃至一无是处。在似乎拥有了一个普通庶民经过不懈努力应当拥有的一切的今天,在一些个稍稍清醒的夜晚,再打量那些远去的岁月,不能不发出一些庸俗的然而现实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一个人的得到,其实完全是付出了青春的惨痛代价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换取时光倒流,哪怕是回到那因为前途迷茫惆怅不已的一无是处的18岁。
曾经嘲笑过古代那些梦想长生不老因而求药求仙的君王,也曾经讽刺过那些意志消沉、沉迷于享受、庸庸碌碌的中年,现在想来,我有什么理由嘲笑和讽刺他们?过去的他们就是今天的我,任时光流转,史册翻过,生命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而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短暂倏忽和不可复现。
30岁以前,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30岁以后,我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一个人的成熟必须以牺牲自我为前提。锋利的刀片伤人也伤自己,圆润的河石呢,它心甘情愿地被裹胁在河水之中,难道就真的觉得安妥?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进取和妥协的悖论,无论左或者右还是居中,都无法完满,残缺是它内在的不可更改的本质。一个成功地活了一世的凡人,不过是竭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原初无限的愿望罢了。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生命需要亮丽的色彩。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1】文中的槐花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3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 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
② 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3】文章写“多年以前”这段回忆,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作为一个中年人,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3分)
阅读答案:
【小题1】颜色雪白(灿白),香气沁脾(暗香),花朵繁茂。(3分,各1分)
【小题2】①比喻,把陷入红尘的人比作“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陷入红尘的人无法自拔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沉沦于世俗纷扰而无法自拔的悲叹与无助。
②排比、比喻,把生命中的亮色比作“五月”“碧云天”“槐花”,强烈而形象地表达了作
者对生命之美的热情讴歌和渴望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望。
(6分,各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3】把自己年少青春时的保持自我、单纯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与中年后迷失自我、陷入生活的
繁杂庸常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人要去寻找和保有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亮丽的色彩)。
(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4】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青春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②人生不可避免是繁杂而沉重
的,但要能够自拔,不在红尘中迷失自我,要始终保有对美的追求和心灵的纯净。③人生中充满欢欣和焦愁,进取与妥协,要正确取舍得失。④生命貌似坚强而实则脆弱,要接受和尊重生命短暂倏忽、不可复现的本质,不错过生命中精彩的瞬间。(3分,答出1点得2分,2点得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选文系课外作品,属散文体裁,梳理内容可知,第一段有“雪白的槐花”“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第二段有“苍劲婆娑”,“荷盖一样的树冠”,第三段有“茂密”,末段有“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等关键词,扣住提炼、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梳理、提炼、概括阅读信息。
点评:本题稍难,此类题题型表现为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学生答题要在全面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精准概括,所概括的点要准、全,既不能将一点拆开,又不能将两点合并,其次如果有对概括语言提出“简要”之类要求的,用语还要做到简洁。解答本题一要整体阅读,把握语段的基本内容,二要概括段落大意,三要区分段落之间的关系,四要用语精准。本题题型为填空题,答案语言要简洁,体现三点。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概括出妙处,其次说明理由。这两句从写作手法上看,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关于修辞的一般常识,结合语境即可给出答案。答题注意指向作者所要表现(抒发)的内容:第一句为冷色调的,第二句为暖色调的。
考点:本题考查语句品析。
点评:本题属较难题目,系语文学习和考试的重要内容。答题一要寻本求源,越过字面义,深入理解意蕴,二要从关键词语、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写作手法切入,三要紧密结合语境,句不离段,四要表达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内容可知,这段文字主要追忆青春生活,书写向往之前,感受到生命的无限美好。从全文来看,这与后文写到中年、乃至当下的生活感受就形成了对照。再者选材是为了中心服务的,所以务必结合主旨分析。据此即可给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文章选材。
点评:本题最难。答题一要锁定问题所在段落,二要打开思路,理解选材、组材、剪裁的一般常识,三要注意两个角度:形式(写法)和内容,四要表述精准。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一要梳理内容,二要抓住关键词句,三要注意“作者”字样,不要误解为是我们的感悟。仔细梳理每一段可知,几乎每一段文字都有关键词句,再把它们放在整体中去把握。
考点:本题考查梳理、提炼、概括阅读信息。
点评:本题稍难,此类题题型表现为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学生答题要在全面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精准概括,所概括的点要准、全,既不能将一点拆开,又不能将两点合并,其次如果有对概括语言提出“简要”之类要求的,用语还要做到简洁。解答本题一要整体阅读,把握语段的基本内容,二要概括段落大意,三要区分段落之间的关系,四要用语精准。本题题型为简述题,答案语言要简洁,体现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