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的十个误区

血糖监测:要尽量避免这 10 个错误

-|+

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定期监测血糖,可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是否理想、治疗期间是否有低血糖发生、了解饮食 / 运动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并为调整饮食或用药提供依据。

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血糖监测的结果准确可靠。但是大多数时候,患者都是回到家中进行自我检测血糖,内分泌科医生无法时时刻刻看到患者做了什么,这之中可能出错的地方就很多了。

为此,一定要提醒患者避免下面这些监测血糖的错误行为:

错误一:检查前暂停降糖药

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化验空腹血糖时,头一天晚上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应当照常应用;化验餐后 2 小时血糖时,当餐的药物(包括胰岛素)也应当照常应用。

因为化验的目的,就是是为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非但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病情,反而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

错误二: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因此,内分泌科医生要记得提醒或者多问一句,患者检查前是否如常进餐、是否有过剧烈运动、是否抽烟、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这样再来分析检查结果才真实可信。 错误三:打完胰岛素立刻进行检验

一些患者先在家打完胰岛素,然后再来医院抽血,这样做其实很危险。因为来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这段时间,往往人多而无法控制时间长短,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抽血,势必要推迟进餐的时间,这样很容易因进餐延迟而发生低血糖。

所以,一定不能忘记嘱托患者要随身携带胰岛素笔,在医院抽完血之后,立即注射胰岛素,然后及时进餐。

错误四:测「空腹血糖」抽血时间太晚

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以及头天晚上的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严格地讲,只有过夜禁食 8~12 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 8 点之前釆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 12 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当然也可能偏高(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苏木吉反应」)。

错误五:以为「餐后 2 小时血糖」=「吃完饭以后 2 小时的血糖」

餐后 2 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以及当餐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餐后 2 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 2 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但不少患者认为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需要内分泌同仁们格外说明。正常情况下,餐后 0.5~1 小时血糖升至最高,餐后 2 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

错误六:血糖监测只查空腹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餐后血糖重视不够。一定要记得和患者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糖尿病在发病之初往往是先是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加严重,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错误七:「空腹血糖」偏高就贸然加药

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降糖药用量过大,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所致。

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前一种情况需要增加降糖药用量,后一种情况需要减少降糖药用量。因此,对于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记得告诉患者:加测夜间凌晨血糖,以便区分究竟是那种原因引起的空腹高血糖,而不可贸然增加药量。

错误八:血糖监测一劳永逸

有些患者怕花钱、图省事,往往间隔很长时间才测一次血糖,而且只测空腹血糖,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血糖监测应当经常化,具体频次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 3 点的血糖。另外,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也要增加自测频率。但若病情稳定,一周选择一天,检测一下空腹及餐后血糖就可以了。 错误九:用「自我感觉」代替「血糖监测」

不可否认,血糖高低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关系,每个人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是有差别的,血糖高低有时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自觉症状轻重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的真实水平。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尽管血糖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倘若这种高血糖状态一直得不到发现和有效控制,则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错误十:不注意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随机血糖」反映的是采血当时的即刻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可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两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受某些偶然因素(如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的影响较大,而后者不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最近 2~3 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

血糖监测:要尽量避免这 10 个错误

-|+

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定期监测血糖,可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是否理想、治疗期间是否有低血糖发生、了解饮食 / 运动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并为调整饮食或用药提供依据。

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血糖监测的结果准确可靠。但是大多数时候,患者都是回到家中进行自我检测血糖,内分泌科医生无法时时刻刻看到患者做了什么,这之中可能出错的地方就很多了。

为此,一定要提醒患者避免下面这些监测血糖的错误行为:

错误一:检查前暂停降糖药

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化验空腹血糖时,头一天晚上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应当照常应用;化验餐后 2 小时血糖时,当餐的药物(包括胰岛素)也应当照常应用。

因为化验的目的,就是是为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非但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病情,反而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

错误二: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因此,内分泌科医生要记得提醒或者多问一句,患者检查前是否如常进餐、是否有过剧烈运动、是否抽烟、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这样再来分析检查结果才真实可信。 错误三:打完胰岛素立刻进行检验

一些患者先在家打完胰岛素,然后再来医院抽血,这样做其实很危险。因为来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这段时间,往往人多而无法控制时间长短,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抽血,势必要推迟进餐的时间,这样很容易因进餐延迟而发生低血糖。

所以,一定不能忘记嘱托患者要随身携带胰岛素笔,在医院抽完血之后,立即注射胰岛素,然后及时进餐。

错误四:测「空腹血糖」抽血时间太晚

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以及头天晚上的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严格地讲,只有过夜禁食 8~12 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 8 点之前釆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 12 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当然也可能偏高(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苏木吉反应」)。

错误五:以为「餐后 2 小时血糖」=「吃完饭以后 2 小时的血糖」

餐后 2 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以及当餐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餐后 2 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 2 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但不少患者认为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需要内分泌同仁们格外说明。正常情况下,餐后 0.5~1 小时血糖升至最高,餐后 2 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

错误六:血糖监测只查空腹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餐后血糖重视不够。一定要记得和患者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糖尿病在发病之初往往是先是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加严重,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错误七:「空腹血糖」偏高就贸然加药

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降糖药用量过大,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所致。

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前一种情况需要增加降糖药用量,后一种情况需要减少降糖药用量。因此,对于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记得告诉患者:加测夜间凌晨血糖,以便区分究竟是那种原因引起的空腹高血糖,而不可贸然增加药量。

错误八:血糖监测一劳永逸

有些患者怕花钱、图省事,往往间隔很长时间才测一次血糖,而且只测空腹血糖,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血糖监测应当经常化,具体频次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 3 点的血糖。另外,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也要增加自测频率。但若病情稳定,一周选择一天,检测一下空腹及餐后血糖就可以了。 错误九:用「自我感觉」代替「血糖监测」

不可否认,血糖高低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关系,每个人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是有差别的,血糖高低有时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自觉症状轻重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的真实水平。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尽管血糖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倘若这种高血糖状态一直得不到发现和有效控制,则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错误十:不注意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随机血糖」反映的是采血当时的即刻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可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两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受某些偶然因素(如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的影响较大,而后者不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最近 2~3 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


相关文章

  • 糖尿病防治知识
  • 糖尿病防治知识 一.何谓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 二.糖尿病 ...查看


  • 糖尿病自我管理全书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为长期从事糖尿病临床工作的一线专家,同时也是活跃在糖尿病教育领域的知名作者.本书集作者多年糖尿病临床诊治与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精心编著而成,堪称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之精华读本.本书内容涵盖了糖尿病饮食治 ...查看


  • 高血压糖尿病
  • 给你提供一个血压正常值的参考表: 中国人平均正常血压参考值(mmHg) 年龄 收缩压(男) 舒张压(男) 收缩压(女) 舒张压女 16-20 115 73 110 70 21-25 115 73 110 71 26-30 115 75 11 ...查看


  • 糖尿病孕妇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
  •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后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正常妊娠早期,由于胎儿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依靠母体不断供应,使孕妇的腹腔血糖常低于非孕时,随着妊娠的进展,在妊娠中.晚期,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明显降低,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以维持糖代谢的平衡,如果 ...查看


  • 临床对策|基层医疗机构胰岛素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文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许樟荣 许樟荣 随着慢性病综合管理与分级医疗的展开,基层医疗机构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会得到加强,其重要性越来越被强调.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基层医院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尚存不少问题,尤其是在胰岛素治疗方面 ...查看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宣传资料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宣传资料 三伏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 ...查看


  • 糖尿病专科医师亟待重视围术期血糖管理
  • 作者: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 许樟荣 来源:医学论坛网 日期:2011-08-25 此文章来源于http://www.cmt.com.cn/ 根据中华医学会学分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 ...查看


  • 营养支持小组建立的意义
  • ・105・ 第8卷 第2期 2001年4月 肠外与肠内营养 Parenteral &Enteral Nutrition Vol. 8 No. 2Apr. 2001 ・管理经验・ 营养支持小组建立的意义 蔡 骏1, 宣正荣1, 蔡 威 ...查看


  • 糖尿病的基本常识
  • 糖尿病的基本常识 糖尿病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给很多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糖尿病主要是针对老年人,那么针对这种疾病的基本常识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1. 定期监测,调整方案 监测是了解病情轻重和验证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有的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