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2

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四)

1.B(逊:退避,让步。)

2.C(②说明其刚强耿直;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⑥说明其清廉。)

3.B(“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

的廉洁正直并无因果关联。)

4.⑴(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 4

分。语意通顺1分;障:堵住、挡住,1分;潦:积水,1分;德:感激,1分,若翻成“认为他贤

德”也给分,但“认为他品德高尚”则不给分。)

⑵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3分。语意通

顺1分;毒:坑害,1分;恒:平常的、普通的,1分。)

⑶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

安全啊。(3分。语意通顺,1分;苟:如果,1分;岂徒:哪里只,1分。“苟”翻译成“若”,“假

使”,“假如”都给分。问题是“徒”往往没有翻译出来,没做到字字落实,还有“徒”误读成“图”,把“岂徒国利”翻译成“怎么会贪图国家利益”的很多。)

5.上片写小舟飞快地掠过水面,天水澄澈,水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游鱼腾跃,点点白鹭栖于沙

汀。(1分)这是一幅既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景象。(2分)(翻译解释诗句准确1分,出现“平静”“静

谧”等词1分,出现“充满生机”“生机盎然”等词1分。学生基本没有达到“生机”这层意思,出

现“动静结合”也给1分。)

6.承接上文的写景(1分),评论严陵并非真正寄情山水,因而白白终老于如此美好的景色之中(1

分);同时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慨(1分)。(承上启下2分,诗句分析1分。)

7.以景作结(1分),突出对自然永恒的赞叹(1分),并借此表达对空名如过眼云烟的慨叹(1分),显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1分)。(出现“以景作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得1分,自然永

恒1分,出现“空名过眼云烟”,“看穿功名”等得1分,含蓄,余味无穷1分。)

8.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铺垫(2分);②插叙见黄河之前作者的忐忑不安,忧心难受

的心情(1分),为后文表达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服务(1分)。

9.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1分),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1分)。(意思对即可)

⑵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1分),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对祖国的眷念

之情永存心中(1分)。(意思对即可)

10.第③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2分)第⑤段所写的黄河:厚重、悠久,是炎

黄子孙的根。(2分)第③段是直接描写眼前所见的黄河,第⑤段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写历史、人

文的黄河(或: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2分)

11.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2分)也流露出因为阻隔思恋之深重;(2分)一个“接”字也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

意的表达。(2分)

(五)

1.D

2.B

3.B(A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选项望文生义。C项应为“不以为意”,不放

在心上。D项是说由于寒冷而使人战栗,都是“寒而栗”,而不是“不寒而栗”,显系误用。)

4.D(A项成分残缺或赘余,可在“爱好者”后补“来说”,或删“对于”后添一个逗号;B项不合

逻辑,“日前”与“正在”矛盾,应删除“正在”;C项结构混乱,应删除“的原因”。)

5. 答案:B.这里“尚”应为“娶”。

6. D。①句交代的是吕嘉所任的官职及其家族势力。②句交代的是吕嘉家族势力及地位。③句交代吕

嘉颇得民心的情况。

7. C。吕嘉产生背叛之心并不是在宴会之后,而是在屡次劝谏南越王无果后。

8. ①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因、比、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属、便”各1分,判断

句式1分。)

③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兴、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附译文:

太子赵兴代立为南越王,他母亲当了太后。元鼎四年,汉朝派安国少季前去规劝南越王和王太

后,让他们比照内地的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命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传这个意思,让勇士魏臣等

辅助不足之处,卫尉路博德率兵驻守在桂阳,等待使者。南越王年轻,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

人们不依附王太后。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屡次劝说南越王和群臣请求归属汉

朝。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于是天

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南越丞相吕嘉年龄很大,辅佐过三位国王,他的宗族内当官做长吏的就有七十多人,男的都娶

王女做妻子,女的都嫁给王子及其兄弟宗室之人,同苍梧郡的秦王有联姻关系。他在南越国内的地

位非常显要,南越人都信任他,很多人都成了他的亲信,在得民心方面超过了南越王。南越王要上

书汉天子,他屡次建议王放弃这个举动,王没听。他产生了背叛王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汉朝

使者。使者都留意吕嘉的言行,因为形势的关系,没有诛杀吕嘉。南越王和王太后也怕吕嘉首先发

难,就安排酒宴,想借助汉朝使者的权势,计划杀死吕嘉等人。宴席上,使者都面朝东,太后面朝

南,王面朝北,丞相吕嘉和大臣都面朝西,陪坐饮酒。吕嘉的弟弟当将军,率兵守候在宫外。饮酒

当中,太后对吕嘉说:“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王

太后想以此激怒汉朝使者。使者犹豫不决,终究没敢动手杀吕嘉。吕嘉看到周围人不是自己的亲信,随即站起身走了出去。王太后发怒了,想用矛撞击吕嘉,王,阻止了太后的行为。吕嘉就出去了,

并把弟弟的兵士分来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处周围,托病不肯去会见王和使者。吕嘉就暗中同大

臣们准备发动叛乱。

汉天子听说吕嘉不服从南越王,王和太后力弱势孤,不能控制吕嘉,使者又胆怯而无决断的能

力。又认为王和太后已经归附汉朝,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庄

参说:“若是为友好谈判而去,几个人就足够了;若是为动武而去,两千人不足以干出大事来。”

庄参推辞不肯去,天子罢免了庄参的官。郏地壮士、原济北王的相韩千秋奋然说道:“这么一个小

小的南越,又有王和太后做内应,独有丞相吕嘉从中破坏,我愿意得到二百个勇士前往南越,一定

杀死吕嘉,回来向天子报告。”于是天子派遣韩千秋和王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二千人前往南越。

他们进人南越境内,吕嘉等终于造反了,并向南越国的人下令说:“国王年轻,,太后是中国人,

一心想归属汉朝,把先王的珍宝重器全部拿去献给汉天子,谄媚汉天子;带走很多随从的人,走到

长安,便把他们卖给汉人作僮仆。她只想得到自己逃脱一时的好处,没有顾及到赵氏的国家政权,

没有为后世永久之计而谋划的意思。”于是吕嘉就同他弟弟率兵攻击并杀害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

朝的使者。他又派人告知苍梧秦王和各郡县官员,立明王的长子与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术阳侯

赵建德当南越王。

9.【解析】先明确作为送别诗,二者充满离愁别绪的悲凉之情,后从“水”这一意象的一般特点入手,结合全诗的体会诗歌意境,理解意象的寓意。古诗词中的“水”,常用来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愁,表达离别的伤感,这两首送别诗,都借“水”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情感却不同。严诗前两句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别而“愁”,后两句又将抽象的离愁借眼前日晚之景,特别是悠悠流淌的江水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韩诗以“古今情”为轴,前二句以暗淡的色彩映衬失意出京远行,以暮云中的楼阁映衬帝京的繁华,从而勾起诗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后两句又借用“宫前水”流逝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唐王朝国运的衰落,友人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交织在了“宫前水”中。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点明寓意1分),借此抒发友人离别之愁(揭示情感1分);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唐王朝国运的衰落(点明寓意1分),将友人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交织在了“宫前水”中,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揭示情感2分)。

(2)“日晚”二句:由于思念,诗人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此景此情恰如诗人伤感的心境。(2分)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1分)作者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与惆怅之情,融入“日晚”、“寒鸦”、“水悠悠”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2分)

10.(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剑阁峥嵘而崔嵬(3)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4)奈何取之尽锱铢(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1.答题要点:①二月兰开得多,开得热闹。(3分) ②二月兰有个性,不受拘束。(3分)

12.答题要点:二月兰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13.答题要点:①忠贞、执著(或:有持久精神)②平凡、普通③齐心协力④充满活力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答对一点给2分,给到8分为止。要求结合阅读材料,分析言之成理。

14.A D(答对一个给2分,答错一个扣2分) 18.B

15.6分。情境一,考前,中学毕业—迷茫,备考中—焦虑(2分);情境二,考中,临考时--不安,进入考场之后—紧张(2分);情境三,考后,等待发榜—忧虑,看榜前—急迫,看榜后—悲喜交加(2分)。

16.6分。一是能迅速的将读者带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时而在倾听,时而在观察(2分);二是让作品中俯拾皆是的内心独白、心理素描显得更加自然而真实(2分);三是行文的线索,便于感情的抒发(2分)。

17.6分。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典型,敏锐的捕捉细节,并对其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与变形处理(2分);诙谐机智的语言,幽默而又深刻。(2分)

通过对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考生的关切,同情,(1分)就有对考试的针砭,又有作者对人、人性的深切关注。(1分)

(六)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A(A项,“平易近人”既指态度谦虚和蔼,使人容易接近,又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B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使用对象有误。 C项,“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不合语境。D项, “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将尽,将衰。前后矛盾。)

2.C

3.①(3分)B ② (2分)A ③ (2分)B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D(见:称代副词,我。见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

6.(3分)B(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7.(3分)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8.(1)(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评分建议:①务:力求。(1分)②质:评定。(1分)③泥古:拘泥于古代。(1分)

④空言:虚而不实的话,空话。(1分)

(2)(顾炎武)却尽力拒绝推荐来表明自己的节操,那么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

评分建议:①拒:拒绝。(1分)②节:节操。(1分)③未之闻:宾语前置。(1分)

(3)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

评分建议:①负:负担、承受。(1分) ②揭:公开、宣扬。(1分) ③于天下:状语后置句。(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历复社。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起兵之事没有能够成功,先生和归庄侥幸得以逃脱。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

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的物品,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

大学士方孝感用信召见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先生说:“希望以死推辞,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方孝感听后惊恐,就停止召见他。戊午年朝廷大规模选拨人才,皇帝诏书下达,众官员争相想招致他,先生预先让在京城的众门生推辞,并且说:“刀绳都有,不要让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众官员又想推荐他,他写信给学士叶訒庵,请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编修的职务。有人说:“先生认为获取好名声的人,他的心志哪里想被人知道呢?而尽力拒绝推荐来表明自己的节操,那么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华阴的诸生请求他讲学,他也推辞了。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尚书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等到他们富贵了,多次写信迎接先生南归,愿意把别墅给他居住,并且买田来供养他,他都没有去。

辛酉年,先生死在华阴,没有子女,死时六十九岁。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王不庵说:“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怎么能够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3分)

①战乱连年,山河破碎(1分);②亲人离散,生死未卜(1分);③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

(2)(4分)

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

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

③虚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

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3分)

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秋天漠漠向昏黑 (2)玉盘珍羞直万钱 (3)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4)夕揽洲之宿莽 春与秋其代序 (5)如炳烛之明 (6)俯不怍于人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即不得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5分)领起全文内容(2分),概括了黄河凝聚壮大的成长历程(1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奇观的惊奇与赞叹(2分)。

12.(6分)因为黄河①兼收并蓄,蔚为壮观(2分);②汇入海洋,完成使命(2分);③衔接世界,获得新生(2分)。

13.(6分)通过想象黄河流入大海惊涛拍浪、汹涌澎湃的情景和自己“侧耳细听”的细节描写(1分),照应上文(1分),与下文写黄河入海时静穆安详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赞美了黄河博大宽广的胸怀以及宠辱不惊的气度(2分)。

14.(6分)探究角度示例:

①百川归宗、生命有终的生存法则;②生死轮回、生生不息的生命规律;

③淡泊宁静、顺应融合的生活态度;④博大宽广、宠辱不惊的胸襟气度;

⑤乐于奉献、牺牲自我的人格操守;⑥积累凝聚、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评分建议:只要答对两点,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5.(3分)B(“让他始终无法找到并实现自己的梦”一句,原文无此意。)

16.(6分)①一个顾城足以倾城:顾城内心纯真,其自由舒展的诗性人生,令人倾倒(3分); ②回顾顾城遗留的孤城,为之倾倒:顾城所创造的童话王国和精神世界,令人倾倒(3分)。

17.(6分)

①生活在幻想中,不想长大(2分);②历经幻灭,拒绝世俗世界(2分);

③偏执自闭,自己无法跳出,别人也无法介入(2分)。

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四)

1.B(逊:退避,让步。)

2.C(②说明其刚强耿直;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⑥说明其清廉。)

3.B(“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

的廉洁正直并无因果关联。)

4.⑴(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 4

分。语意通顺1分;障:堵住、挡住,1分;潦:积水,1分;德:感激,1分,若翻成“认为他贤

德”也给分,但“认为他品德高尚”则不给分。)

⑵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3分。语意通

顺1分;毒:坑害,1分;恒:平常的、普通的,1分。)

⑶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

安全啊。(3分。语意通顺,1分;苟:如果,1分;岂徒:哪里只,1分。“苟”翻译成“若”,“假

使”,“假如”都给分。问题是“徒”往往没有翻译出来,没做到字字落实,还有“徒”误读成“图”,把“岂徒国利”翻译成“怎么会贪图国家利益”的很多。)

5.上片写小舟飞快地掠过水面,天水澄澈,水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游鱼腾跃,点点白鹭栖于沙

汀。(1分)这是一幅既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景象。(2分)(翻译解释诗句准确1分,出现“平静”“静

谧”等词1分,出现“充满生机”“生机盎然”等词1分。学生基本没有达到“生机”这层意思,出

现“动静结合”也给1分。)

6.承接上文的写景(1分),评论严陵并非真正寄情山水,因而白白终老于如此美好的景色之中(1

分);同时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慨(1分)。(承上启下2分,诗句分析1分。)

7.以景作结(1分),突出对自然永恒的赞叹(1分),并借此表达对空名如过眼云烟的慨叹(1分),显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1分)。(出现“以景作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得1分,自然永

恒1分,出现“空名过眼云烟”,“看穿功名”等得1分,含蓄,余味无穷1分。)

8.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铺垫(2分);②插叙见黄河之前作者的忐忑不安,忧心难受

的心情(1分),为后文表达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服务(1分)。

9.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1分),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1分)。(意思对即可)

⑵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1分),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对祖国的眷念

之情永存心中(1分)。(意思对即可)

10.第③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2分)第⑤段所写的黄河:厚重、悠久,是炎

黄子孙的根。(2分)第③段是直接描写眼前所见的黄河,第⑤段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写历史、人

文的黄河(或: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2分)

11.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2分)也流露出因为阻隔思恋之深重;(2分)一个“接”字也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

意的表达。(2分)

(五)

1.D

2.B

3.B(A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选项望文生义。C项应为“不以为意”,不放

在心上。D项是说由于寒冷而使人战栗,都是“寒而栗”,而不是“不寒而栗”,显系误用。)

4.D(A项成分残缺或赘余,可在“爱好者”后补“来说”,或删“对于”后添一个逗号;B项不合

逻辑,“日前”与“正在”矛盾,应删除“正在”;C项结构混乱,应删除“的原因”。)

5. 答案:B.这里“尚”应为“娶”。

6. D。①句交代的是吕嘉所任的官职及其家族势力。②句交代的是吕嘉家族势力及地位。③句交代吕

嘉颇得民心的情况。

7. C。吕嘉产生背叛之心并不是在宴会之后,而是在屡次劝谏南越王无果后。

8. ①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因、比、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属、便”各1分,判断

句式1分。)

③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兴、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附译文:

太子赵兴代立为南越王,他母亲当了太后。元鼎四年,汉朝派安国少季前去规劝南越王和王太

后,让他们比照内地的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命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传这个意思,让勇士魏臣等

辅助不足之处,卫尉路博德率兵驻守在桂阳,等待使者。南越王年轻,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

人们不依附王太后。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屡次劝说南越王和群臣请求归属汉

朝。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于是天

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南越丞相吕嘉年龄很大,辅佐过三位国王,他的宗族内当官做长吏的就有七十多人,男的都娶

王女做妻子,女的都嫁给王子及其兄弟宗室之人,同苍梧郡的秦王有联姻关系。他在南越国内的地

位非常显要,南越人都信任他,很多人都成了他的亲信,在得民心方面超过了南越王。南越王要上

书汉天子,他屡次建议王放弃这个举动,王没听。他产生了背叛王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汉朝

使者。使者都留意吕嘉的言行,因为形势的关系,没有诛杀吕嘉。南越王和王太后也怕吕嘉首先发

难,就安排酒宴,想借助汉朝使者的权势,计划杀死吕嘉等人。宴席上,使者都面朝东,太后面朝

南,王面朝北,丞相吕嘉和大臣都面朝西,陪坐饮酒。吕嘉的弟弟当将军,率兵守候在宫外。饮酒

当中,太后对吕嘉说:“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王

太后想以此激怒汉朝使者。使者犹豫不决,终究没敢动手杀吕嘉。吕嘉看到周围人不是自己的亲信,随即站起身走了出去。王太后发怒了,想用矛撞击吕嘉,王,阻止了太后的行为。吕嘉就出去了,

并把弟弟的兵士分来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处周围,托病不肯去会见王和使者。吕嘉就暗中同大

臣们准备发动叛乱。

汉天子听说吕嘉不服从南越王,王和太后力弱势孤,不能控制吕嘉,使者又胆怯而无决断的能

力。又认为王和太后已经归附汉朝,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庄

参说:“若是为友好谈判而去,几个人就足够了;若是为动武而去,两千人不足以干出大事来。”

庄参推辞不肯去,天子罢免了庄参的官。郏地壮士、原济北王的相韩千秋奋然说道:“这么一个小

小的南越,又有王和太后做内应,独有丞相吕嘉从中破坏,我愿意得到二百个勇士前往南越,一定

杀死吕嘉,回来向天子报告。”于是天子派遣韩千秋和王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二千人前往南越。

他们进人南越境内,吕嘉等终于造反了,并向南越国的人下令说:“国王年轻,,太后是中国人,

一心想归属汉朝,把先王的珍宝重器全部拿去献给汉天子,谄媚汉天子;带走很多随从的人,走到

长安,便把他们卖给汉人作僮仆。她只想得到自己逃脱一时的好处,没有顾及到赵氏的国家政权,

没有为后世永久之计而谋划的意思。”于是吕嘉就同他弟弟率兵攻击并杀害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

朝的使者。他又派人告知苍梧秦王和各郡县官员,立明王的长子与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术阳侯

赵建德当南越王。

9.【解析】先明确作为送别诗,二者充满离愁别绪的悲凉之情,后从“水”这一意象的一般特点入手,结合全诗的体会诗歌意境,理解意象的寓意。古诗词中的“水”,常用来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愁,表达离别的伤感,这两首送别诗,都借“水”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情感却不同。严诗前两句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别而“愁”,后两句又将抽象的离愁借眼前日晚之景,特别是悠悠流淌的江水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韩诗以“古今情”为轴,前二句以暗淡的色彩映衬失意出京远行,以暮云中的楼阁映衬帝京的繁华,从而勾起诗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后两句又借用“宫前水”流逝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唐王朝国运的衰落,友人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交织在了“宫前水”中。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点明寓意1分),借此抒发友人离别之愁(揭示情感1分);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唐王朝国运的衰落(点明寓意1分),将友人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交织在了“宫前水”中,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揭示情感2分)。

(2)“日晚”二句:由于思念,诗人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此景此情恰如诗人伤感的心境。(2分)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1分)作者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与惆怅之情,融入“日晚”、“寒鸦”、“水悠悠”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2分)

10.(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剑阁峥嵘而崔嵬(3)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4)奈何取之尽锱铢(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1.答题要点:①二月兰开得多,开得热闹。(3分) ②二月兰有个性,不受拘束。(3分)

12.答题要点:二月兰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13.答题要点:①忠贞、执著(或:有持久精神)②平凡、普通③齐心协力④充满活力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答对一点给2分,给到8分为止。要求结合阅读材料,分析言之成理。

14.A D(答对一个给2分,答错一个扣2分) 18.B

15.6分。情境一,考前,中学毕业—迷茫,备考中—焦虑(2分);情境二,考中,临考时--不安,进入考场之后—紧张(2分);情境三,考后,等待发榜—忧虑,看榜前—急迫,看榜后—悲喜交加(2分)。

16.6分。一是能迅速的将读者带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时而在倾听,时而在观察(2分);二是让作品中俯拾皆是的内心独白、心理素描显得更加自然而真实(2分);三是行文的线索,便于感情的抒发(2分)。

17.6分。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典型,敏锐的捕捉细节,并对其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与变形处理(2分);诙谐机智的语言,幽默而又深刻。(2分)

通过对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考生的关切,同情,(1分)就有对考试的针砭,又有作者对人、人性的深切关注。(1分)

(六)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A(A项,“平易近人”既指态度谦虚和蔼,使人容易接近,又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B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使用对象有误。 C项,“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不合语境。D项, “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将尽,将衰。前后矛盾。)

2.C

3.①(3分)B ② (2分)A ③ (2分)B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D(见:称代副词,我。见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

6.(3分)B(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7.(3分)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8.(1)(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评分建议:①务:力求。(1分)②质:评定。(1分)③泥古:拘泥于古代。(1分)

④空言:虚而不实的话,空话。(1分)

(2)(顾炎武)却尽力拒绝推荐来表明自己的节操,那么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

评分建议:①拒:拒绝。(1分)②节:节操。(1分)③未之闻:宾语前置。(1分)

(3)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

评分建议:①负:负担、承受。(1分) ②揭:公开、宣扬。(1分) ③于天下:状语后置句。(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历复社。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起兵之事没有能够成功,先生和归庄侥幸得以逃脱。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

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的物品,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

大学士方孝感用信召见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先生说:“希望以死推辞,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方孝感听后惊恐,就停止召见他。戊午年朝廷大规模选拨人才,皇帝诏书下达,众官员争相想招致他,先生预先让在京城的众门生推辞,并且说:“刀绳都有,不要让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众官员又想推荐他,他写信给学士叶訒庵,请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编修的职务。有人说:“先生认为获取好名声的人,他的心志哪里想被人知道呢?而尽力拒绝推荐来表明自己的节操,那么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华阴的诸生请求他讲学,他也推辞了。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尚书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等到他们富贵了,多次写信迎接先生南归,愿意把别墅给他居住,并且买田来供养他,他都没有去。

辛酉年,先生死在华阴,没有子女,死时六十九岁。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王不庵说:“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怎么能够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3分)

①战乱连年,山河破碎(1分);②亲人离散,生死未卜(1分);③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

(2)(4分)

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

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

③虚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

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3分)

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秋天漠漠向昏黑 (2)玉盘珍羞直万钱 (3)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4)夕揽洲之宿莽 春与秋其代序 (5)如炳烛之明 (6)俯不怍于人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即不得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5分)领起全文内容(2分),概括了黄河凝聚壮大的成长历程(1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奇观的惊奇与赞叹(2分)。

12.(6分)因为黄河①兼收并蓄,蔚为壮观(2分);②汇入海洋,完成使命(2分);③衔接世界,获得新生(2分)。

13.(6分)通过想象黄河流入大海惊涛拍浪、汹涌澎湃的情景和自己“侧耳细听”的细节描写(1分),照应上文(1分),与下文写黄河入海时静穆安详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赞美了黄河博大宽广的胸怀以及宠辱不惊的气度(2分)。

14.(6分)探究角度示例:

①百川归宗、生命有终的生存法则;②生死轮回、生生不息的生命规律;

③淡泊宁静、顺应融合的生活态度;④博大宽广、宠辱不惊的胸襟气度;

⑤乐于奉献、牺牲自我的人格操守;⑥积累凝聚、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评分建议:只要答对两点,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5.(3分)B(“让他始终无法找到并实现自己的梦”一句,原文无此意。)

16.(6分)①一个顾城足以倾城:顾城内心纯真,其自由舒展的诗性人生,令人倾倒(3分); ②回顾顾城遗留的孤城,为之倾倒:顾城所创造的童话王国和精神世界,令人倾倒(3分)。

17.(6分)

①生活在幻想中,不想长大(2分);②历经幻灭,拒绝世俗世界(2分);

③偏执自闭,自己无法跳出,别人也无法介入(2分)。


相关文章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相关栏目推荐 北京中考答案 北京中考数学试题 北京2014中考真题 北京中考语文真题 北京中考改革 北京中考模拟试题 北京中考报名网 北京中考生物真题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100字 北京中考试卷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200字 北京 ...查看


  • Acqeavt语文教师考试题库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00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doc 题库 09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理论 ...查看


  •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及答案
  • 语文材料作文已一统天下 数学题海战术不再适用 新课标1全国卷语文 文数 英语 文综 理综 北京卷语文 文数 理数 理综 广东A卷语文 英语 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芙蓉姐姐点评 王旭明称作文题忧郁极了 海岩称同学关系选题很尖锐 明星送祝福 ...查看


  • 国学达人题目6
  • "国学达人"试题(初中) 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子曰:"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 <语文>易答案:(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查看


  • 大学语文第二次作业-答案
  • 当前位置 .H大学语文 课程作业 复查测验提交: 2015年下半年大学语文第二次作业 .. 菜单管理选项 全部展开全部折叠 ..大学语文 H 课程通知 . 教师信息 . 课程资料 . 网络课件 . 课程作业 . 学习活动 . 课程交流 .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化"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化" 小学教育 张颖 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阅读有着认识字词句.提升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多方面综合作用.不管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考试中,阅读都是收到广泛关注的焦点. ...查看


  • 王大绩: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一)
  • 王大绩: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一) 也说"白描"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一) [按]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由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审思语文高考中的一系列问题,希望引起语文界同仁的思考.研究和讨论,以期获得建设性的成果. ...查看


  • 如何学好语文
  • 西安市第一中学 杨永 语文是最简单的一门课,也是最难得一门课.说它简单,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会考很低:说它太难,是因为要想考高很难.许多人愿意去做理化生作业,也不愿意去在语文上浪费时间,这里边固然有轻视语文的态度在作怪,同时也有客观因素存在. ...查看


  • 小学六年级语文词语排序训练题及答案
  • 词语排序: 1. 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 2. 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儿童节.妇女节 3. 莺歌燕舞.冰天雪地.桂子飘香.赤日炎炎 答案: (1).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 (2).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