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 1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1945年7月7日,为纪念在滇西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中国和盟军官兵,“国殇墓园”在云南腾冲落成。这里,不仅是爱国人士纪念反法西斯的战争高地,更是缅怀为国牺牲的民族英雄的精神圣地。

岁月如白驹过隙,70载倏忽而逝。在纪念滇西抗战70周年的时刻,我们从腾冲出发,重返战场,重温历史,以纪念为中国革命取得卓越胜利的英勇将士和伟大人民。

北纬25°01′69.0″—25°01′81.3″东经98°28′77.3″—98°28′89.6″出腾冲,沿高黎贡山山脉蜿蜒北行。

数十万年以前,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猛烈的撞击,造就了这里火山地热并存的地貌,也造就了这里高蹈轻扬的独特人文。60公里之外,来凤山北麓、史迪威公路西侧,一座沉默的火山傲然耸立,一片蓊郁的山林肃穆寂静。海拔仅仅1600米的小团山,在这里,安葬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冢群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2300年前,楚大夫屈原慷慨叹息。楚怀王、楚顷襄王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屈原悲伤至极,乃做《九歌·国殇》,恸悼楚士。戴震曾注释道:“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笄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国殇,由是成为死国事者的民族挽歌。

1945年,在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刻,腾冲人民春燕衔泥一般,一砖一瓦,将凝聚中国血泪和骄傲的“国殇墓园”艰难垒成。

手捧洁白的菊花花束,沿着小团山拾级而上,只听得耳边山风猎猎、松涛阵阵,历史的寒意扑面而来,岁月的悲壮重返眼前。

72行,3346块墓碑。

每一块墓碑上,都深深镌刻着烈士的姓名和军衔。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抚摸着墓碑上那凌厉的笔锋,仿佛听得到大地深处低沉的怒吼,听得到沉睡官兵血脉偾张的心跳。一座座墓碑,如扇形从山底拱列至山顶,恍惚间,似有无数个灵魂从碑中破石而出,由石碑幻化为列队的士兵,在晨练、在出操、在冲锋、在进攻、在诀别。缓步行至山顶,阴云瞬间密布,高原的雨,霎时而至倾盆,凄厉的冬雨中,小团山变为70年前的战场,悲壮的呼号响彻耳畔,惨烈的厮杀犹在眼前。知情的人说,每个墓碑下面,其实并没有遗骨,有的,是一个巨大的骨灰合葬墓穴。当年,在战场上,数万官兵血染沙场,却只有3346位士兵的残肢断骸,更多的英雄是不足步枪高的娃娃兵,有的士兵,甚至连名字都未曾留下,只好被集体炼化。同生的战友,死也要同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纪念碑如同一把直抵天庭的长剑,凌风而立,扬眉出鞘。这柄用民族精神铸成的利剑,挑落了骄狂的太阳旗,攻破了日本军队战无不胜的神话,铸造了中国军队的英勇精魂和中国人民的浩气长歌。

“至未号始将东南三面城墙上之敌大部肃清,于马晨开始向城内之敌攻击。我预二师、一九八师、三十六师、一一六师主力奋勇直前,由南面城墙下突入市区,激烈巷战于焉展开„„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沿。”在《第二十集团军腾冲会战概要》中,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这样写道。

“每天,我从空中可以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看到腐物在腾冲城这个巨大的尸体上蠕动蔓延。一间房屋一间房屋,一个坑道一个坑道,中国士兵在搜寻、毁灭、杀戮。凄绝人寰的战斗结束了,而消亡则刚刚苏醒。每一幢建筑、每一个生物都遭到了空前彻底的毁灭。死亡的波涛冲刷洗礼着这座古城,拍打着城北、城西的墙垣。”在《死亡的日本人和牵牛花——腾冲挽歌》中,美国陆军航空队布威尔·里维斯中校回忆。

这场战役,就是滇西抗战中最著名的腾冲之战。

位于滇缅边境的腾冲古城,最早在《史记》中被记载为“乘象国”,亦称“滇越”,据说“滇”字的古音也读作“腾”。腾冲,西汉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唐宋时期由南诏大理国治理,元代改为腾冲府。明代王骥三征麓川,平定后留数万兵建筑腾冲石城,以为边防。此后数百年间,明清两朝相继于此设立府、司、卫、所、州、道、厅。民国时期,腾冲始设县治。

腾冲,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被史地学家誉为“极边第一城”,徐霞客称其为“迤西所无”。自昆明经永昌、腾冲而至缅甸、印度乃至中东地区的贸易路线历史悠久,腾冲作为中国茶马古道的藩篱重镇不可小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腾冲也历来是兵家重地,元、明、清三朝八百多年间,这里陆续修筑了八关、九隘、七十七碉,腾冲要塞,有“三宣门户,八关锁钥”之称。方志学家在史书中记载,腾冲东界高黎贡山,西至高良工山,南起龙陵,北迄片马的“崇山峻岭之间的区域”,历年来绝少兵祸。

然而,70余年前,这“崇山峻岭之间”的“绝少兵祸”之地,却遭遇了中国历史上最惨重的兵燹之灾。那一天,腾冲死了。

我们沿着岁月的河道缓缓追溯,血和泪的寂寥比时间更沉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觊觎中国,以40万兵力入侵东南亚六国,从泰国攻陷缅甸,沿滇缅路长驱直入滇西,试图从这里打开缺口,宁静的西南极边转眼之间变为战争最前沿。

1942年3月,为了防止日军从西南大后方入侵,十万精锐之师第一次出国远征,旨在御敌于国门之外。至此,滇缅抗战正式拉开序幕。

然而,由于各方原因,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失利,不得不退守怒江。

1942年4月,缅甸全境沦陷,使中国丧失了仅剩余的一条陆上国际运输线。同年5月3日,日军自缅甸入侵我国滇西,怒江以西的大部分领土沦入敌手。5月7日,昆明行营第二旅少将旅长兼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绳武率军弃城而走,县长邱天培携印出逃。

5月10日,腾冲沦陷。

日军冲入腾冲县城,犹如一群凶残的野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无所不用其极。在这块不足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500多名村民失去生命,45个村寨和9个集市燃起冲天大火,24000幢房屋被夷为平地„„

1944年5月10日,一个普通的夏日。为了配合驻印军缅北反攻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第五十三军、第五十四军的五个师,一个重迫炮团共计四万余人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腾冲战役就此打响。

腾冲地处高黎贡山西麓,是连接中印公路北段的交通要塞。腾冲城墙全是巨石垒砌,高而且厚,日军在此驻守两年,苦心经营,筑造了坚固的军事工事。腾冲城墙堡垒环列,城墙四角更有大型堡垒侧防,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飞凤山作为屏障,易守难攻。 第二十集团军渡江后仰攻高黎贡山,攻占山顶之南、北斋公房,又经过十余日激战,攻占腾北马面关以及日军中心据点桥头、界头、瓦甸、江苴等地。肃清腾北残敌,沿龙川江南下,形成合围腾冲城之势。此时,所有由北溃逃的日寇与腾冲守城的日军合编为一个混合联队,由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指挥,奉命死守腾冲城,以待援军。

7月26日,中国远征军在空军的掩护下首先向来凤山猛攻,血战三日攻占来凤山,旋即扫清城南之敌,对腾冲城形成四面包围之势。8月22日,拉开腾冲攻坚战。战斗最激烈的是通往北斋公房的冷水沟隘口,这里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个月,中国军队的官兵仅仅凭着一腔热血,一次又一次冲锋,一个又一个死去,一个团的士兵打光了,另一个团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尸体填满了山间,血水和着泥水流到山下,凝固成鲜艳的旗帜。负责攻打冷水沟的第一九八师的两个团,最后只剩下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经历大小战斗四十多场,伤亡数万人,终于将日军六千余人全部歼灭。

9月14日,腾冲光复——这是抗战以来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入侵腾冲的日军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全部被歼灭,创造了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上全歼入侵之敌的辉煌战绩。 此时腾冲城内,已无一片完整的房舍和堤坝,无一片完整的围栏和草甸,城内的战斗是白刃战,一房一屋的争斗、一寸一寸的挪动,战事异常艰难,惨烈的巷战让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伤亡军官1234人,士兵17075人,腾冲地方民众随军作战阵亡及赴义死难群众6400人,美军阵亡将士19人。

腾冲沦陷,历时859个日日夜夜,损失惨重,满城废墟,被后世称为“焦土之战”。 三

一份长长的名单:

戴安澜,陆军中将,安徽无为人,毕业于黄埔三期,去世时年仅38岁。

齐学启,陆军中将,湖南宁乡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去世时年仅45岁。

胡义宾,陆军少将,江西兴国人,毕业于黄埔三期,去世时年仅36岁。

凌则民,陆军少将,湖南平江人,毕业于中央军校,去世时年仅31岁。

柳树人,陆军少将,贵州安顺人,毕业于黄埔五期,去世时年仅37岁。

洪行,陆军少将,湖南宁乡人,毕业于湖南讲武堂,去世时年仅44岁。

闵季连,陆军少将,重庆奉节人,生年不详,毕业于黄埔五期。

李竹林,陆军少将,湖北长阳人,毕业于中央军校,去世时年仅37岁。

张剑虹,陆军少将,出生地不详,早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投笔从戎进入黄埔三期,去世时年仅42岁。

覃子斌,陆军少将,出生地不详,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去世时年仅52岁。

李颐,陆军少将,湖南醴陵人,毕业于黄埔六期,去世时年仅36岁。

唐铁成,陆军少将,湖南永州人,毕业于黄埔六期,曾赴美就读南伽罗尼省陆军军官学校,去世时年仅39岁。

„„

名单上是在滇西战役中牺牲的将军,他们静静地安睡在“国殇墓园”。这些牺牲的将军,来自全国各地,此生谁料啊!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们为了一个目的,把日寇赶出家园。他们的名字,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抗战史。

列于这份名单第一位的,是被日军称为“战神”的戴安澜。戴安澜曾参加北伐,先后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也正是戴安澜,率领第二百师,作为先遣部队在缅甸同古与日军开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四倍于己、配备空军的日军苦苦战斗了十二天,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并歼灭日军一千余人。

5月18日,在指挥突围的一场战斗中,戴安澜不幸身负重伤,由于无医无药,他的伤口迅速发炎溃烂。5月26日,二百师行至茅邦,戴安澜以身殉国。蒋介石为戴安澜题写挽辞:“浩气英风”,毛泽东为其题写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在这份名单后面,还有仅仅存留姓名的士兵,他们叫王光明、张道德、李德贵、幸永善、刘金生、毛富有、田国华、龙子坤、杨金堂„„遥想当年,他们尚在襁褓之中时,他们的父

母该是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期待,才给他们起下了这样祈福祝愿的名字,然而,天不遂人愿,他们和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幸福就这样远离故土,静静地躺在冰冷的石碑之下。在这些琳琅的名字之外,还有很多士不及枪高的十几岁的娃娃兵,他们死去时,连名字都未曾留下,他们的伙伴叫他们石头、二狗、狗蛋、小山、黑子„„他们真实的名字,已经同那场战争一道,烟消云散。

在收复腾冲的战役中,同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的,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美国盟军。滇西战役中,美国共牺牲了19名盟军官兵,在这19名官兵里,军衔最高的是少校威廉·麦瑞姆。1945年修建盟军碑时,战争刚刚结束,信息散佚颇多,资料记载不详,碑上只刻有“夏伯尔等14名官兵壮烈牺牲”字样。2001年,在中美社会各界人士的齐心协助下,19名盟军阵亡官兵姓名终于找全,“国殇墓园”为他们重新修建了西式风格的墓碑和纪念碑,2004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特代表美国人民,致信中国,感谢腾冲,怀念两国之间的伟大友谊。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腾冲抗战胜利结束后,腾冲军、政、民联合将反攻腾冲城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遗骨火化,并举行了本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陆法会,选择将他们安葬此地。一碑,一罐,一把骨灰,当时的埋葬方式保留至今,骨灰的安放序列按照原作战部队的序列——70年,他们保持着原有的队形,庄严排列,凝重肃立。

他们就这样长眠,却更像长身挺立,傲而不屈,壮心填海,苦胆忧天。长长的甬道遥无尽头,高高的台阶直冲云端。这些烈士虽已远逝,他们的英魂依然长存,他们的墓碑仍如同一支支整装待发的队伍,永远守卫着中国的安宁和祥和。

腾冲城内,还有一块时任腾冲县长张问德的墓碑。

1943年8月底,占领腾冲的日军头目田岛寿嗣给张问德写了一信,信中假意表示他关心腾冲人民的“饥寒冻馁”,约请张问德到县小西乡董官村董氏宗祠会谈,“共同解决双方民生之困难问题”。对于这份名为“关心”、实则诱降的来函,张问德义正辞严,表示拒绝,这就是广为传诵的《答田岛书》。

这篇署名“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全文不足千字,然而,字字掷地有声。

在《答田岛书》中,张问德义正言辞地写道:“以余为中国之一公民,且为腾冲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责任与良心,对于阁下所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必要与可能。然余愿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能以伸张,则余所能供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生活之痛苦,而自漂泊之地返回故乡,于断井颓垣之上重建其乐园。”

这封信写于1943年9月12日,腾冲沦陷已一年有余,百姓饱受兵燹荼毒,哀鸿遍野,张问德以如刀之笔凛然发问:“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尸露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幢,骡马遗失达五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

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至为阁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送往密支那将充当炮灰。而尤使余不忍言者,则为妇女遭受污辱之一事。”张问德这封信发出之时,恰是滇西乃至全国抗日战争进行得最激烈和最艰苦的时刻。不难设想,张问德写下这封信时慷慨赴死的勇气和决绝。他慷慨陈词:“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谴责,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更寄予衷心之同情。”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官之道,当先问德。这份大义凛然的书信寄出后,《中央日报》、《大公报》等各大报纸纷纷转载,轰动一时,极大地提振了云南民众对日寇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志气。国民政府军政部长陈诚后来代表蒋介石召见张问德,称他为“全国五百个沦陷区县长之人杰楷模”、“富有正气的读书人”。蒋介石则亲笔题赠“有气节之读书人也”匾额。 1942年,张问德以62岁高龄就任腾冲县长。腾冲光复以后,张问德却挂冠而去,只留下他对腾冲人民的一片丹心。

但是,腾冲人民没有忘记他,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张问德1957年逝世,在他的身后,人们送给他四个字——“忠恤千秋”。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张问德是宁折不弯的腾冲的一个缩影,正是无数的张问德,构筑了腾冲的脊梁。 五

腾冲战役的胜利,解除了中国西线的威胁,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士气。结合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密支那战役的伟大胜利,中印公路得以从印度雷多——缅甸密支那——腾冲——昆明的便捷通道向祖国大后方源源不断运送国际援华物资,奠定了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物质、精神基础。

70年过去了,鲜血灌溉的山野开满了寂静的花朵,古巷中挤满了喧闹的人群,石城里,鲜花饼店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年轻的恋人用玫瑰般的味道祝福爱情的未来,一切已经复归寂静,一切仿佛没有发生。然而,腾冲没有忘记,铜钟上的弹痕未平,石墙边的废墟犹在,银杏的叶子在料峭寒风中转绿为黄,被炸弹炸得粉碎的柳树又长出了新的枝桠,在风雨中摇曳,“国殇墓园”挤挤挨挨的,是深黄浅白的菊花,恬淡甘冽的芬芳溢满山谷,寸寸山河寸寸金——腾冲,永远不会忘记。

在滇缅战役中,与腾冲一道共赴死亡之战的,还有同古、仁安羌、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松山、龙陵、八莫、腊戌„„每一个热血横流的战场,都是中国人心头的一道裂谷,每一刻由生命换来的静谧,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1945年7月7日,在如海的挽歌挽联中,“国殇墓园”落成,军民同哀,始做歌曰: 吁嗟乎!

殄尽寇仇吾志已,职之所在功何名?子推高节不言禄,将军且有大树名。忆昔北伐事请缨,终军弱冠意气盈。茫茫中原尽荆棘,为国已自轻死生。巍巍乎!

诸君成功成仁俱,皎若日月丽天衢。舍生取义男儿事,而今而后知所趋。

伫立山头,山风呼啸,记忆在僵冷的时光中温润地苏醒,行伍列列,恍若踏歌而来,歌声激荡,应和群山的伟岸与苍莽。

时间退回到70年前,腾冲战役结束一个月之后,布威尔·里维斯中校步行来到腾冲。沿着废墟瓦砾,他却再也找不到腾冲旧日的繁荣。曝尸的气味刺鼻,破碎的屋顶孤独坍塌。穿过锯齿状的孔洞,葡萄藤和其他攀援植物开始生长。他捡起一顶日本钢盔,它所保护的头颅早已被击得粉碎,连接头颅的尸体横卧一旁,除了腰带,其他部分已难以辨认。三株粉红色的牵牛花,已经在这个腐烂发臭的胸口上发芽开花。

时间无情流逝,折戟沉沙铁未销,大自然已经开始选择遗忘,面对重生。然而,中国人民用血泪书写的历史,永远只有重生,没有死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1945年7月7日,为纪念在滇西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中国和盟军官兵,“国殇墓园”在云南腾冲落成。这里,不仅是爱国人士纪念反法西斯的战争高地,更是缅怀为国牺牲的民族英雄的精神圣地。

岁月如白驹过隙,70载倏忽而逝。在纪念滇西抗战70周年的时刻,我们从腾冲出发,重返战场,重温历史,以纪念为中国革命取得卓越胜利的英勇将士和伟大人民。

北纬25°01′69.0″—25°01′81.3″东经98°28′77.3″—98°28′89.6″出腾冲,沿高黎贡山山脉蜿蜒北行。

数十万年以前,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猛烈的撞击,造就了这里火山地热并存的地貌,也造就了这里高蹈轻扬的独特人文。60公里之外,来凤山北麓、史迪威公路西侧,一座沉默的火山傲然耸立,一片蓊郁的山林肃穆寂静。海拔仅仅1600米的小团山,在这里,安葬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冢群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2300年前,楚大夫屈原慷慨叹息。楚怀王、楚顷襄王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屈原悲伤至极,乃做《九歌·国殇》,恸悼楚士。戴震曾注释道:“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笄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国殇,由是成为死国事者的民族挽歌。

1945年,在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刻,腾冲人民春燕衔泥一般,一砖一瓦,将凝聚中国血泪和骄傲的“国殇墓园”艰难垒成。

手捧洁白的菊花花束,沿着小团山拾级而上,只听得耳边山风猎猎、松涛阵阵,历史的寒意扑面而来,岁月的悲壮重返眼前。

72行,3346块墓碑。

每一块墓碑上,都深深镌刻着烈士的姓名和军衔。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抚摸着墓碑上那凌厉的笔锋,仿佛听得到大地深处低沉的怒吼,听得到沉睡官兵血脉偾张的心跳。一座座墓碑,如扇形从山底拱列至山顶,恍惚间,似有无数个灵魂从碑中破石而出,由石碑幻化为列队的士兵,在晨练、在出操、在冲锋、在进攻、在诀别。缓步行至山顶,阴云瞬间密布,高原的雨,霎时而至倾盆,凄厉的冬雨中,小团山变为70年前的战场,悲壮的呼号响彻耳畔,惨烈的厮杀犹在眼前。知情的人说,每个墓碑下面,其实并没有遗骨,有的,是一个巨大的骨灰合葬墓穴。当年,在战场上,数万官兵血染沙场,却只有3346位士兵的残肢断骸,更多的英雄是不足步枪高的娃娃兵,有的士兵,甚至连名字都未曾留下,只好被集体炼化。同生的战友,死也要同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纪念碑如同一把直抵天庭的长剑,凌风而立,扬眉出鞘。这柄用民族精神铸成的利剑,挑落了骄狂的太阳旗,攻破了日本军队战无不胜的神话,铸造了中国军队的英勇精魂和中国人民的浩气长歌。

“至未号始将东南三面城墙上之敌大部肃清,于马晨开始向城内之敌攻击。我预二师、一九八师、三十六师、一一六师主力奋勇直前,由南面城墙下突入市区,激烈巷战于焉展开„„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沿。”在《第二十集团军腾冲会战概要》中,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这样写道。

“每天,我从空中可以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看到腐物在腾冲城这个巨大的尸体上蠕动蔓延。一间房屋一间房屋,一个坑道一个坑道,中国士兵在搜寻、毁灭、杀戮。凄绝人寰的战斗结束了,而消亡则刚刚苏醒。每一幢建筑、每一个生物都遭到了空前彻底的毁灭。死亡的波涛冲刷洗礼着这座古城,拍打着城北、城西的墙垣。”在《死亡的日本人和牵牛花——腾冲挽歌》中,美国陆军航空队布威尔·里维斯中校回忆。

这场战役,就是滇西抗战中最著名的腾冲之战。

位于滇缅边境的腾冲古城,最早在《史记》中被记载为“乘象国”,亦称“滇越”,据说“滇”字的古音也读作“腾”。腾冲,西汉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唐宋时期由南诏大理国治理,元代改为腾冲府。明代王骥三征麓川,平定后留数万兵建筑腾冲石城,以为边防。此后数百年间,明清两朝相继于此设立府、司、卫、所、州、道、厅。民国时期,腾冲始设县治。

腾冲,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被史地学家誉为“极边第一城”,徐霞客称其为“迤西所无”。自昆明经永昌、腾冲而至缅甸、印度乃至中东地区的贸易路线历史悠久,腾冲作为中国茶马古道的藩篱重镇不可小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腾冲也历来是兵家重地,元、明、清三朝八百多年间,这里陆续修筑了八关、九隘、七十七碉,腾冲要塞,有“三宣门户,八关锁钥”之称。方志学家在史书中记载,腾冲东界高黎贡山,西至高良工山,南起龙陵,北迄片马的“崇山峻岭之间的区域”,历年来绝少兵祸。

然而,70余年前,这“崇山峻岭之间”的“绝少兵祸”之地,却遭遇了中国历史上最惨重的兵燹之灾。那一天,腾冲死了。

我们沿着岁月的河道缓缓追溯,血和泪的寂寥比时间更沉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觊觎中国,以40万兵力入侵东南亚六国,从泰国攻陷缅甸,沿滇缅路长驱直入滇西,试图从这里打开缺口,宁静的西南极边转眼之间变为战争最前沿。

1942年3月,为了防止日军从西南大后方入侵,十万精锐之师第一次出国远征,旨在御敌于国门之外。至此,滇缅抗战正式拉开序幕。

然而,由于各方原因,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失利,不得不退守怒江。

1942年4月,缅甸全境沦陷,使中国丧失了仅剩余的一条陆上国际运输线。同年5月3日,日军自缅甸入侵我国滇西,怒江以西的大部分领土沦入敌手。5月7日,昆明行营第二旅少将旅长兼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绳武率军弃城而走,县长邱天培携印出逃。

5月10日,腾冲沦陷。

日军冲入腾冲县城,犹如一群凶残的野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无所不用其极。在这块不足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500多名村民失去生命,45个村寨和9个集市燃起冲天大火,24000幢房屋被夷为平地„„

1944年5月10日,一个普通的夏日。为了配合驻印军缅北反攻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第五十三军、第五十四军的五个师,一个重迫炮团共计四万余人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腾冲战役就此打响。

腾冲地处高黎贡山西麓,是连接中印公路北段的交通要塞。腾冲城墙全是巨石垒砌,高而且厚,日军在此驻守两年,苦心经营,筑造了坚固的军事工事。腾冲城墙堡垒环列,城墙四角更有大型堡垒侧防,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飞凤山作为屏障,易守难攻。 第二十集团军渡江后仰攻高黎贡山,攻占山顶之南、北斋公房,又经过十余日激战,攻占腾北马面关以及日军中心据点桥头、界头、瓦甸、江苴等地。肃清腾北残敌,沿龙川江南下,形成合围腾冲城之势。此时,所有由北溃逃的日寇与腾冲守城的日军合编为一个混合联队,由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指挥,奉命死守腾冲城,以待援军。

7月26日,中国远征军在空军的掩护下首先向来凤山猛攻,血战三日攻占来凤山,旋即扫清城南之敌,对腾冲城形成四面包围之势。8月22日,拉开腾冲攻坚战。战斗最激烈的是通往北斋公房的冷水沟隘口,这里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个月,中国军队的官兵仅仅凭着一腔热血,一次又一次冲锋,一个又一个死去,一个团的士兵打光了,另一个团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尸体填满了山间,血水和着泥水流到山下,凝固成鲜艳的旗帜。负责攻打冷水沟的第一九八师的两个团,最后只剩下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经历大小战斗四十多场,伤亡数万人,终于将日军六千余人全部歼灭。

9月14日,腾冲光复——这是抗战以来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入侵腾冲的日军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全部被歼灭,创造了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上全歼入侵之敌的辉煌战绩。 此时腾冲城内,已无一片完整的房舍和堤坝,无一片完整的围栏和草甸,城内的战斗是白刃战,一房一屋的争斗、一寸一寸的挪动,战事异常艰难,惨烈的巷战让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伤亡军官1234人,士兵17075人,腾冲地方民众随军作战阵亡及赴义死难群众6400人,美军阵亡将士19人。

腾冲沦陷,历时859个日日夜夜,损失惨重,满城废墟,被后世称为“焦土之战”。 三

一份长长的名单:

戴安澜,陆军中将,安徽无为人,毕业于黄埔三期,去世时年仅38岁。

齐学启,陆军中将,湖南宁乡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去世时年仅45岁。

胡义宾,陆军少将,江西兴国人,毕业于黄埔三期,去世时年仅36岁。

凌则民,陆军少将,湖南平江人,毕业于中央军校,去世时年仅31岁。

柳树人,陆军少将,贵州安顺人,毕业于黄埔五期,去世时年仅37岁。

洪行,陆军少将,湖南宁乡人,毕业于湖南讲武堂,去世时年仅44岁。

闵季连,陆军少将,重庆奉节人,生年不详,毕业于黄埔五期。

李竹林,陆军少将,湖北长阳人,毕业于中央军校,去世时年仅37岁。

张剑虹,陆军少将,出生地不详,早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投笔从戎进入黄埔三期,去世时年仅42岁。

覃子斌,陆军少将,出生地不详,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去世时年仅52岁。

李颐,陆军少将,湖南醴陵人,毕业于黄埔六期,去世时年仅36岁。

唐铁成,陆军少将,湖南永州人,毕业于黄埔六期,曾赴美就读南伽罗尼省陆军军官学校,去世时年仅39岁。

„„

名单上是在滇西战役中牺牲的将军,他们静静地安睡在“国殇墓园”。这些牺牲的将军,来自全国各地,此生谁料啊!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们为了一个目的,把日寇赶出家园。他们的名字,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抗战史。

列于这份名单第一位的,是被日军称为“战神”的戴安澜。戴安澜曾参加北伐,先后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也正是戴安澜,率领第二百师,作为先遣部队在缅甸同古与日军开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四倍于己、配备空军的日军苦苦战斗了十二天,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并歼灭日军一千余人。

5月18日,在指挥突围的一场战斗中,戴安澜不幸身负重伤,由于无医无药,他的伤口迅速发炎溃烂。5月26日,二百师行至茅邦,戴安澜以身殉国。蒋介石为戴安澜题写挽辞:“浩气英风”,毛泽东为其题写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在这份名单后面,还有仅仅存留姓名的士兵,他们叫王光明、张道德、李德贵、幸永善、刘金生、毛富有、田国华、龙子坤、杨金堂„„遥想当年,他们尚在襁褓之中时,他们的父

母该是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期待,才给他们起下了这样祈福祝愿的名字,然而,天不遂人愿,他们和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幸福就这样远离故土,静静地躺在冰冷的石碑之下。在这些琳琅的名字之外,还有很多士不及枪高的十几岁的娃娃兵,他们死去时,连名字都未曾留下,他们的伙伴叫他们石头、二狗、狗蛋、小山、黑子„„他们真实的名字,已经同那场战争一道,烟消云散。

在收复腾冲的战役中,同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的,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美国盟军。滇西战役中,美国共牺牲了19名盟军官兵,在这19名官兵里,军衔最高的是少校威廉·麦瑞姆。1945年修建盟军碑时,战争刚刚结束,信息散佚颇多,资料记载不详,碑上只刻有“夏伯尔等14名官兵壮烈牺牲”字样。2001年,在中美社会各界人士的齐心协助下,19名盟军阵亡官兵姓名终于找全,“国殇墓园”为他们重新修建了西式风格的墓碑和纪念碑,2004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特代表美国人民,致信中国,感谢腾冲,怀念两国之间的伟大友谊。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腾冲抗战胜利结束后,腾冲军、政、民联合将反攻腾冲城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遗骨火化,并举行了本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陆法会,选择将他们安葬此地。一碑,一罐,一把骨灰,当时的埋葬方式保留至今,骨灰的安放序列按照原作战部队的序列——70年,他们保持着原有的队形,庄严排列,凝重肃立。

他们就这样长眠,却更像长身挺立,傲而不屈,壮心填海,苦胆忧天。长长的甬道遥无尽头,高高的台阶直冲云端。这些烈士虽已远逝,他们的英魂依然长存,他们的墓碑仍如同一支支整装待发的队伍,永远守卫着中国的安宁和祥和。

腾冲城内,还有一块时任腾冲县长张问德的墓碑。

1943年8月底,占领腾冲的日军头目田岛寿嗣给张问德写了一信,信中假意表示他关心腾冲人民的“饥寒冻馁”,约请张问德到县小西乡董官村董氏宗祠会谈,“共同解决双方民生之困难问题”。对于这份名为“关心”、实则诱降的来函,张问德义正辞严,表示拒绝,这就是广为传诵的《答田岛书》。

这篇署名“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全文不足千字,然而,字字掷地有声。

在《答田岛书》中,张问德义正言辞地写道:“以余为中国之一公民,且为腾冲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责任与良心,对于阁下所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必要与可能。然余愿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意能以伸张,则余所能供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生活之痛苦,而自漂泊之地返回故乡,于断井颓垣之上重建其乐园。”

这封信写于1943年9月12日,腾冲沦陷已一年有余,百姓饱受兵燹荼毒,哀鸿遍野,张问德以如刀之笔凛然发问:“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尸露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幢,骡马遗失达五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

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至为阁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送往密支那将充当炮灰。而尤使余不忍言者,则为妇女遭受污辱之一事。”张问德这封信发出之时,恰是滇西乃至全国抗日战争进行得最激烈和最艰苦的时刻。不难设想,张问德写下这封信时慷慨赴死的勇气和决绝。他慷慨陈词:“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谴责,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更寄予衷心之同情。”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官之道,当先问德。这份大义凛然的书信寄出后,《中央日报》、《大公报》等各大报纸纷纷转载,轰动一时,极大地提振了云南民众对日寇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志气。国民政府军政部长陈诚后来代表蒋介石召见张问德,称他为“全国五百个沦陷区县长之人杰楷模”、“富有正气的读书人”。蒋介石则亲笔题赠“有气节之读书人也”匾额。 1942年,张问德以62岁高龄就任腾冲县长。腾冲光复以后,张问德却挂冠而去,只留下他对腾冲人民的一片丹心。

但是,腾冲人民没有忘记他,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张问德1957年逝世,在他的身后,人们送给他四个字——“忠恤千秋”。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张问德是宁折不弯的腾冲的一个缩影,正是无数的张问德,构筑了腾冲的脊梁。 五

腾冲战役的胜利,解除了中国西线的威胁,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士气。结合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密支那战役的伟大胜利,中印公路得以从印度雷多——缅甸密支那——腾冲——昆明的便捷通道向祖国大后方源源不断运送国际援华物资,奠定了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物质、精神基础。

70年过去了,鲜血灌溉的山野开满了寂静的花朵,古巷中挤满了喧闹的人群,石城里,鲜花饼店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年轻的恋人用玫瑰般的味道祝福爱情的未来,一切已经复归寂静,一切仿佛没有发生。然而,腾冲没有忘记,铜钟上的弹痕未平,石墙边的废墟犹在,银杏的叶子在料峭寒风中转绿为黄,被炸弹炸得粉碎的柳树又长出了新的枝桠,在风雨中摇曳,“国殇墓园”挤挤挨挨的,是深黄浅白的菊花,恬淡甘冽的芬芳溢满山谷,寸寸山河寸寸金——腾冲,永远不会忘记。

在滇缅战役中,与腾冲一道共赴死亡之战的,还有同古、仁安羌、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松山、龙陵、八莫、腊戌„„每一个热血横流的战场,都是中国人心头的一道裂谷,每一刻由生命换来的静谧,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1945年7月7日,在如海的挽歌挽联中,“国殇墓园”落成,军民同哀,始做歌曰: 吁嗟乎!

殄尽寇仇吾志已,职之所在功何名?子推高节不言禄,将军且有大树名。忆昔北伐事请缨,终军弱冠意气盈。茫茫中原尽荆棘,为国已自轻死生。巍巍乎!

诸君成功成仁俱,皎若日月丽天衢。舍生取义男儿事,而今而后知所趋。

伫立山头,山风呼啸,记忆在僵冷的时光中温润地苏醒,行伍列列,恍若踏歌而来,歌声激荡,应和群山的伟岸与苍莽。

时间退回到70年前,腾冲战役结束一个月之后,布威尔·里维斯中校步行来到腾冲。沿着废墟瓦砾,他却再也找不到腾冲旧日的繁荣。曝尸的气味刺鼻,破碎的屋顶孤独坍塌。穿过锯齿状的孔洞,葡萄藤和其他攀援植物开始生长。他捡起一顶日本钢盔,它所保护的头颅早已被击得粉碎,连接头颅的尸体横卧一旁,除了腰带,其他部分已难以辨认。三株粉红色的牵牛花,已经在这个腐烂发臭的胸口上发芽开花。

时间无情流逝,折戟沉沙铁未销,大自然已经开始选择遗忘,面对重生。然而,中国人民用血泪书写的历史,永远只有重生,没有死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关文章

  • 国际长途电话区号一览表
  • 国际长途电话区号 60是哪个国家的区号:亚洲马来西亚 62是哪个国家的区号:亚洲印度尼西亚 63是哪个国家的区号:亚洲菲律宾 65是哪个国家的区号:亚洲新加坡 66是哪个国家的区号:亚洲泰国 671是哪个国家的区号:亚洲关岛 673是哪个国 ...查看


  • 国家安全法试题及答案(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学习专题 1.(单选题)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 )的需要,不断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    A.社会稳定大局 B.军事利益 C.国家安全 D.国家发展利益 正确答案:D 2.(单选题)每年的( )为全民 ...查看


  • 国家环境安全观:一种非传统安全观的衍生
  • 国家环境安全观:一种非传统安全观的衍生 摘 要:"国家环境安全"观是国家安全关注扩大的反映,它将严重的环境威胁本身视为国家安全问题,要求在环境问题上改变传统安全观中"他者是敌人"的意识,以共同安全来推 ...查看


  • 高三政治国家的本质
  •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与国际组织--综述 第一框题 国家的本质 一.课程标准: 第一框题 国家的本质 1.1 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区别,说明政体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1.2 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理解 ...查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
  • 文章来源:http://www.yunfalv.com/Content-914.htm免费咨询法律问题http://www.yunfalv.com/tiwen.htm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中 ...查看


  • 国家林业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 国家林业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中国林科院: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良种选育的原始材料,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遗传 ...查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2015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八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5年12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查看


  • 国家物资储备管理规定
  • 国家物资储备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物资储备活动,保障国家物资储备有序发展并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建立物资储备制度,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需要,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 第三条本规定适 ...查看


  •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
  • 摘 要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与国家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断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各学科关注的焦点,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众说纷纭.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查看


  • [政治学]教学大纲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 法 分 院 执笔人:陈海燕 审稿人:王淑敏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三.教学目标:<政治学>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