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

2018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

诗歌的形象

一、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戍边战士形象。

二、诗人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

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人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时,我们需要抓景物特点来探知诗人的感情。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当然,诗歌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以乐景写哀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雄浑壮阔,但诗人的情感却是低沉的!悲哀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意象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1.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含有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

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人生失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蕴含依依惜别之情。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6.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草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

8.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水、餐菊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9.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

一。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百花烂漫的春天,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10.柳——以折柳表惜别。“柳”与“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常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莲”与“怜”(爱) 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2.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3.蝉——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常以此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14.鸿雁——“鸿雁传书”,“鸿雁”常借指书信,表示惦念外出之人,传达思念之情,也表达游子漂泊思乡之情;因大雁总是结队迁徙,途中常有掉队的孤雁,诗人多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的情感。

15.鹧鸪——鹧鸪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凄切,因此多用以表达离别的伤感惆怅或是对故乡的思念。

16.杜鹃——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 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怆,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

17.东篱——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高雅、疏淡、飘逸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8.浮云——漂泊不定的云,在诗词中,常被看成是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另外,浮云也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邪恶势力,比喻奸臣。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9.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

20.新亭——“新亭对泣”的典故:南渡后,名门士人常相邀到新亭(今南京市) 饮宴,一次,大家忽然想起了北方故土,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慷慨激昂地说“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后来,人们用“新亭”或表达怆怀故国之情,或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21.危栏——危栏,高处的栏杆,往往表示登高望远或者登临抒怀,多与忧国、伤怀、思人等有关。

22.关山——一般泛指关塞山川。例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3.阳关——最初表示古代地名,为沟通西域的要道。后来,由于唐人把王维《渭城曲》翻入乐曲,称为《阳关三叠》或者《阳关曲》,简称《阳关》。在唐宋的诗词中,“阳关”作为离别送行的歌声。例如,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24.阑干——有三个意思。第一,古代建筑物附加的木制栅栏,叫作阑干、栏杆。第二,横斜的样子。古代多用来形容星斗纵横错落。例如,贺铸《清平乐》:“夜潮洲渚生寒,城头星斗阑干。”第三,形容泪水纵横或者纵横散乱的样子。如白居易《琵琶行》:“梦啼妆泪红阑干。”

25.楼兰——汉代西域的国名。后代诗文中常常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立功、抗击外寇的壮志。

26.蓬莱——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仙人的居所。

27.落红——指凋残的花(乱红、残红) 。在诗人看来,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它又仿佛是不幸者的命运写照。诗人常以落花比喻青春易逝或寄寓伤感、惋惜和无奈之情。

28.尺素——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29.吴钩——原指吴王阖闾所造的钩,但在唐宋词中多作身边所佩带刀剑的代称,用来暗示建功立业的抱负。

30.青鸟——在古代传说中,“青鸟”是仙人的信使,在诗词中常常被借用指代情人的使者。

31.翠微——形容山色青翠似在有无之间,所以叫作“翠微”。也常作青山的代称。

32.迟日——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句子,“迟迟”表示和舒的样子。所以后人就用“迟日”表示“融和的阳光”。例如极为经典的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3.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酬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34.船——表示“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5.燕子——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师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④代人传书,倾诉离情之苦。如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36.桃花——①作为春天的使者,抒写诗人春之情结。如白敏中《桃花》:“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②作为美人的化身,盛赞青春女子的娇媚。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作为桃花源的意象,饱含诗人的隐逸情怀。如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五、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

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就我们课本上的例子来说,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怎样的“感伤”。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1)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宏阔、深远、壮丽等。

(2)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细腻、明净、恬静等。

(3)繁丽、热烈、高亢、繁华、繁复、淳朴、喧闹等。

(4)暗淡、清冷、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沉郁等。 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1.清新雅致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周邦彦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2.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毫无难解之处。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2018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

诗歌的形象

一、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戍边战士形象。

二、诗人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

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人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三、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时,我们需要抓景物特点来探知诗人的感情。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当然,诗歌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以乐景写哀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雄浑壮阔,但诗人的情感却是低沉的!悲哀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意象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1.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含有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

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人生失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蕴含依依惜别之情。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6.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草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

8.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水、餐菊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9.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

一。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百花烂漫的春天,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10.柳——以折柳表惜别。“柳”与“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常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莲”与“怜”(爱) 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12.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3.蝉——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常以此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14.鸿雁——“鸿雁传书”,“鸿雁”常借指书信,表示惦念外出之人,传达思念之情,也表达游子漂泊思乡之情;因大雁总是结队迁徙,途中常有掉队的孤雁,诗人多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的情感。

15.鹧鸪——鹧鸪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凄切,因此多用以表达离别的伤感惆怅或是对故乡的思念。

16.杜鹃——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 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怆,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

17.东篱——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高雅、疏淡、飘逸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8.浮云——漂泊不定的云,在诗词中,常被看成是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另外,浮云也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邪恶势力,比喻奸臣。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9.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

20.新亭——“新亭对泣”的典故:南渡后,名门士人常相邀到新亭(今南京市) 饮宴,一次,大家忽然想起了北方故土,相视流泪。只有丞相王导慷慨激昂地说“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后来,人们用“新亭”或表达怆怀故国之情,或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21.危栏——危栏,高处的栏杆,往往表示登高望远或者登临抒怀,多与忧国、伤怀、思人等有关。

22.关山——一般泛指关塞山川。例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3.阳关——最初表示古代地名,为沟通西域的要道。后来,由于唐人把王维《渭城曲》翻入乐曲,称为《阳关三叠》或者《阳关曲》,简称《阳关》。在唐宋的诗词中,“阳关”作为离别送行的歌声。例如,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24.阑干——有三个意思。第一,古代建筑物附加的木制栅栏,叫作阑干、栏杆。第二,横斜的样子。古代多用来形容星斗纵横错落。例如,贺铸《清平乐》:“夜潮洲渚生寒,城头星斗阑干。”第三,形容泪水纵横或者纵横散乱的样子。如白居易《琵琶行》:“梦啼妆泪红阑干。”

25.楼兰——汉代西域的国名。后代诗文中常常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立功、抗击外寇的壮志。

26.蓬莱——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仙人的居所。

27.落红——指凋残的花(乱红、残红) 。在诗人看来,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它又仿佛是不幸者的命运写照。诗人常以落花比喻青春易逝或寄寓伤感、惋惜和无奈之情。

28.尺素——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29.吴钩——原指吴王阖闾所造的钩,但在唐宋词中多作身边所佩带刀剑的代称,用来暗示建功立业的抱负。

30.青鸟——在古代传说中,“青鸟”是仙人的信使,在诗词中常常被借用指代情人的使者。

31.翠微——形容山色青翠似在有无之间,所以叫作“翠微”。也常作青山的代称。

32.迟日——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句子,“迟迟”表示和舒的样子。所以后人就用“迟日”表示“融和的阳光”。例如极为经典的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3.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酬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34.船——表示“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5.燕子——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师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④代人传书,倾诉离情之苦。如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36.桃花——①作为春天的使者,抒写诗人春之情结。如白敏中《桃花》:“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②作为美人的化身,盛赞青春女子的娇媚。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③作为桃花源的意象,饱含诗人的隐逸情怀。如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五、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

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就我们课本上的例子来说,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怎样的“感伤”。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1)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宏阔、深远、壮丽等。

(2)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细腻、明净、恬静等。

(3)繁丽、热烈、高亢、繁华、繁复、淳朴、喧闹等。

(4)暗淡、清冷、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沉郁等。 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1.清新雅致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周邦彦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2.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毫无难解之处。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关文章

  • 2017-2018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2017-2018高一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任务: 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高中知识衔接上不够密切连贯,本届高一学生阅读能力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 2013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一.对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回顾 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 试题的基础上, 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 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 点:1 ...查看


  •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 ...查看


  • 精校WORD版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 黄河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罗隐:晚唐 ...查看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巩固训练(一)之语言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巩固训练(一)之语言 1.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①不值:不遇,见不上园主人. ②屐齿:木头鞋,下有两齿,可在泥地行走.怜,这里有遗憾意. 问题:诗 ...查看


  • 高三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付应全 六月的天气凉爽舒适,高考成绩已经公布,远离了朝夕相伴的学生,终于可以坐下来放松一下了.然而冷静理智地回顾高三这一年历程,除了成绩.收获.欣喜,还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本人所教高三两个班是美术班,大部分学生成绩 ...查看


  •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
  • 资阳中学高2014级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及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生作为复习主体的思想,实施科学备考.夯实" ...查看


  • 高三语文备考经验总结
  • 抓基础厚积薄发 重细节有的放矢 --实验高中2017届高三语文备考工作总结 2017年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支持下,高三师生戮力同心,圆满完成了市教育局给我校分配的高考任务,同时,语文学科也取得了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