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诗缘情"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第 6期  06年 N .6 0 6 o  20 

暨南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unl f ia  nvri ( hlsp yadSca S i cs  ora o nnU i sy P i oh n oi ce e)   J e t o l n

总第 15 2 期 

S m  . 1 5 u No 2  

闻一 多 的“ 诗缘 情 ” 论 

方 丽 萍 

( 开大学 文学 院 , 津 南 天 307 ) 0 0 1 

[ 摘

要 ] 闻一多批判地继承 了古代 “   诗缘 情” 理论 , 出人类 的一切情感都 是诗歌表 现的范 围, 为  指 认

“ 哀艳” 是诗歌情感的基调。他 对“ 进行层级分析 , 出不 包含理性判 断的男女之情是诗 歌中最高最真 的  情” 指 情感。闻一多反对专凭灵感作诗 , 主张在创作 中“ 节情 ” 。把 文学 当成 神圣 的理想和事 业用心经 营是 闻一多  “ 诗缘情” 理论的基础。闻一多 的“ 诗缘情” 为新诗向诗的 回归指 出了一条道路 , 是我 国现代 诗论 的一个组成 

部分 , 也是我 国古代 文论 向现代转化 的一次成功实践 。   [ 关键词 ] 闻一多 ;   诗缘情 ; 诗 ; 新 现代 转化  [ 中图分类号] I 6 6   1 .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57 (06 0 一O l —O    00— 0 2 2 0 ) 6 lO 5

抒情性 是 中国文学 的一个 主要特 征 , 历代  的作家 、 理论家们 以各 自的方 式诠释 和实践 着  “ 缘情 ” 的主张。但在“ ” 情 的内涵、 缘 ” 诗“ 什么  “ 以及如何 “ 情 ” 问题 上却有着 较 大的  情” 缘 等 差异 。中国现代 文学在某 种意义 上是 以“ 父  弑

感、 情性 、 爱情 、 情欲 、 私情、 思想 、 民心 、 情理 、 情 

况等等都 包 括在 其 中。具 体到 “ 诗缘 情 ” 的命 

题下, 也非常复杂 , 思乡、 思亲、 伤逝 、 生伤时、 忧  

啼饥号寒 、 禅悟哲思 , 的所有的情绪和遭遇  人类 最终都似乎都可 以装 进这个瓶 中。随着此类创 

作的层积 , “ ” 个概 念进 行梳 理 , 对 情 这 在理 论 

者” 的姿态登上历史舞 台的 , 无法割裂 的文化传  承使它不可避免地 带有 明显 的母 体 的痕迹 , 许  多 的古代 文学理论在现代都可 以看 到它明显的  发展轨迹 。以闻一多等为代表 的一 些现代文学  大家 以其丰厚 的古代 文化 积淀 , 结合 新文学 创  作实际 , 批判地继 承和发 展 了古代文 论 的一 些  观念 , 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 , 形成 使现代 文学及时 

地克服了文学革命之初的粗疏 和偏 激而得 以较  为健康的发展 , 也使 得

我 国的文艺 理论得 以 日   臻丰富 。  

上加以甄别成为 了古代文论 的一项工作 。  

清初 的黄 宗羲是较早 着手 此项工 作 的人。   他把“ 分成 两个 等级 , 下层 的是 “ 时之  情” 在 一

性情 ” 但凡思妇 劳人 、 臣孝 子等个体在 特定  , 忠 情境下 的感物 兴怀 均属此类 ; 当这种感 情符  而

合了儒家 的道德伦理规范 , 它就上升成为“ 万古 

之性情 ” 《 ( 马雪 航 诗 序 》  了 。黄 宗 羲 肯定  )

时之性情 ” 在 的合理 性 , 幽人 思妇 羁 臣  存 “ 孤客 , 私为一人 之怨愤 , 深一情 以拒众情 , 其词 

亦能造于微 。至 于学道之 君子 , 其凄楚 蕴结往 

“ 的层级分析及 文学价值 判断  情”

中国文学 自产生 之时起 就具 备抒 情传 统 ,  

往 出于穷饿愁思一身之外 , 则其不平愈甚 , 诗直 

寄焉而已。 《 ”( 朱人 远墓志铭》  黄宗羲超 出  ) 前人之处在 于他不再全盘肯定所有个体感兴 的 

意义 , 因为他发现 在其 中还有 负价值 的卑污 的  性情—— “ 不及情之情 ” 存在 , 如追求物 质享  小 受和感官刺激 的世 情俗态 , 至置 国破家亡 于  大

“ 夫言 者 所 以 抒 其 胸 而 发 其 情 者 也 ” ( 尊  ,《 贤》  ‘ ) 无情 者 不 得 尽 其 辞 ” 认 为 “ 至 之  , 情 语 ”2 _是作品流传 的必要条件 。     古 汉语 中 “ ” 情 的具 体 内涵 极 其 丰 富 , 情 

[ 收稿 日期 ] 20 0 1 06— 5— 2  

不顾 , 丐货权势 , 投机取利 的“ 。 情” 

[ 作者简介] 方丽萍(96 , 湖南益阳人,   16一)女,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 8卷

第 6期 

暨南 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王夫之将黄宗羲 的理性分析 的结果进行 具  象化 , 浪 子 之 情 , 当诗 情 ” 坚决 反 对 以 私  “ 无 , 欲、 物欲 、 淫情 、 矫情 、 诡谲之情等人诗 。他 既肯  定情 的合理性 , 又认 为 只有道德 情感 和 自然 情  感统一 的“ 才值得进人诗歌表现 的视 阈。 情”  

的, 由观念 而发 生的情感之上 , 以与热情比 

较 为直接地依赖 于感觉的情感相对待。象 

友谊 、 爱家、 国、 爱 爱人格 , 对于低 等动物的  仁 慈的 态度 一 类 的情 感 同别 的寻 常称 为   “ 本 的 情 感 ”…… 这 些 都 属 于 情  人

操 。  卷 。 第 :    

袁枚所 言之 “ 的 内涵非常宽泛 , 情” 包括 君 

臣、 妇 、 子、 女之 间 的感 情 等 , 为“ ” 夫 父 男 认 情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他更

推 崇两性 之 间纯粹  但 的不排斥 肉体 吸引 的爱 意 , 为诗文 中最 动人  认 的当属男女之情 : 且 夫诗者 由情生者 也 , “ 有必  不可解之情 , 而后有必不可朽之 诗。情 所最先 ,   莫如男女 。 【4他引用 《 、 诗 》 ”47 J   易》 《 二经证 明人  之重男女之情是天经地义 的。袁枚还进一步指  出“ 并不 与人 品名节 相抵牾 , 情” 那些 写作艳情  诗、 宫体诗的作家 的道德 品性 等并 不见 得 比那  些“ 迂袭经文 ” “ 为理语” “ 、貌 , 窜名儒 林 ” 者逊 

与黄宗 羲 的 重视 情 感 的伦 理 提升 不 同 的  是, 闻一多不再把 是否 合乎儒 家伦 理道德等作  为情感划分的尺度 , 而更倾 向于袁枚 的观念 , 坚  决反对感情 中理性 的参与 , 理性铸成 的成见 是  “ 艺术 的致命伤 。 所 以他推崇没有 任何外在道 德  ” 伦理价值附加 的炽烈 的男 女之情 。“ 格地讲  严 来, 只有男女 间恋爱 的情感 是最烈 的情感 , 以  所 也是最高最真 的情感 。第 卷趵 ”二.   乍一看 , 闻一多似乎又重复了袁枚“ 情所 最  先, 莫如男女 ” 的观点 , 二人之 间其实有 着巨  但 大差异 。首先 , 闻一 多非 常 明确地 指 出男女 之  情的纯粹是 因为它排 斥 了理性 的参 与 , 而袁 枚  对此的认 识还相 对混沌 。其次 , 闻一多 和袁枚 

色, 徐搞、 上官仪等“ 皆正人也” 。在中国文学 

史上 , 袁枚 可 以说 是 第 一 位 清 醒 地 要 求 剥 离  “ ” 情 中的理性 因素 而去 把握 其 精髓 的人 。他  明确指 出在各种 “ 中, 情” 只有男女 之情才 是最  本质最纯粹 的, 男女之情 给人 带来 的审美 愉悦  是最强烈 而且 没有 负担 的。但遗 憾 的是 , 他并  没有 继 续 追 问男 女 之 情 区 别 于 其 他 感 情 的 

原 因。  

在男女 之 晴的具体 向度上 有 区别 , 袁枚欣 赏宫 

体诗并为宫体诗人 的品德 辩护 , 闻一 多则用  而 了“ 文字 的裎 裸狂 ” “ 筋骨 ” “ 、没 、 没心 肝 ” 萎  “ 靡不振” 等一 系列词语 来批判 宫体。他 欣赏健  康积极明 朗纯粹互 动 的爱情 , 这就 和袁枚 的那 

伴随着“ 的文学 ” 人 观念 的产 生 , 弘扬人 的  主体精神 , 重视人 的情感状况 , 要求恣肆宣 泄情 

种把女性作为生物 体来 喜爱有 了本质 的区别 ;  

再次, 两人 的表现方式也有区别 , 对女性主体的 

感成为新诗坛 的一个 共同话语 。胡适说 “ 诗体  尊重是闻一多诗歌 的鲜 明特征 。而袁枚则 因其  大解 放 的 目的” 一 是 为 了表 达 “ 杂 的感  本身思想 的矛盾使他 的创作一方面显

示 出他对  之 复 情” 康 白情说 “ , 诗是主情的文学 ” 郭沫若更是  ,

宣布“ 的专 职 在抒 情 ” 诗 。闻一 多则从 文 学 发  妇女的尊重 , 闪耀着人性 的光辉 , 而另一面又时 

时流露 出庸俗无 聊甚 至下流 , 法脱去封 建士  无 大夫的陈腐气 。   闻一多不但指 明了“ 情 ” 内涵 和最 高、 缘 的   最真的感情 是男女 之情 , 而且 针对我 国古代诗  歌 的创作 实际和新诗 坛上 “ 差不 多新诗 的总数 

十成 中就 有 八 九 成 是 受 感 伤 主 义 这 怪 物 支  配 ”6∞ L1 的现实 ,   J 他指 出 :  

伤感是诗 歌 的 大敌 , 人 类最低 劣的  是 情绪 。如果长期 以此 自我 陶醉 , 则将 陷入 

展的高度 进行 了总结 : 是诗便少不 了那一个哀  “ 艳的  情’ 。《 字 三百篇 》 是劳人思 妇 的情 ; 屈宋 

是仁人志士的情 ; 庄子的情可难说 了 , 只超人才 

载得住他那神圣的客愁 。  ”

与此同时 , 闻一多还 把情感 分成 了两个 层 

级:  

讽刺 , / , 教- 哲理 , ) , 1 l 玄想 , 博爱 , 旧, 感 怀  古 , 乡, 思 还有 一种 可 以叫做 闲愁 , 些情  这 感, 加上前 面所论 的赠 别 , 怀 , 是 第二  寄 都

浅薄无聊 的境地。 伯  ¨   闻一多认 为“ 感伤 主义是儿 童与妇女 的情  绪” 第 卷 作为成人 , 应该 敢于 担 当而不是  ,二  。 就

等的情 感 或情 操 。奈 尔孙 讲 : 情 操 ” “ 二 

字 ,是 用于较 和 柔 的情 感 同 思想相 连 属  “

① 以下凡 只标注卷数 和页码 的引文均出 自 湖北人 民出版社 19 年版《 93 闻一 多全集>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 1  

方丽萍 : 闻一多的“   诗缘情” 论 

20 06年 1 月 1  

仅仅 在那里悲 啼哀诉 , 那种 绵软 无力 的情绪 是  拘牵 ” 。新诗 就更是完全地解除 了一切的束 缚 ,   社会和时代应该拒绝的 。闻一多对 自己早期作  随意抒 写了。如郭沫若说 “ 我所著 的一些东西 ,   品进行了尖 锐 的批 评 , 《 说 红烛 》 “ 是 不成器 的 

儿子” 原因是 “ , 感伤浓重 , 情放纵 ”  感 。

只不 过 尽 我 一 时 的 冲 动 , 便 地 乱 跳 舞 罢  随

了。   ’ 岫

总之 , 同是 “ 情” 闻一 多 发展 了前代 的  缘 ,

观点 。他首先 把 “ ” 为情 感 和情操 两个 层  情 分 次, 提出了一个 纯 “ ” 情 的概 念 , 为 不搀 杂任  认 何理性判断 , 完全出 自 本心 的感情 , 是最本质最 

() 2 节制抒情派  孔子 的 “ 达而 已矣” 辞 定下 了儒 家 文艺 思  想亦是 中国文学 的一个基 本格调 , 即它

强调 文  学 的政教 功能 而 反对 一 切不 合乎 此 目的 的因 

纯粹 的。把爱 情放 到 了文 学 最 高 一层 的殿 堂  素 , 包括形式 的华 丽和思想 的“ 距” 逾 。一 切不  上。其次 , 闻一多不反对在文学 中表现情操 , 适  符合礼义规范的“ ” 情 都是 被排斥 的, 表现在作  当地 纠正 了袁枚 的偏颇 。再 次 , 对作 家迷 醉  反 品中即“ 而 不 淫 , 而不 伤 ” “ 而不 怒 ”  乐 哀 、怨 。 于感伤情绪 中。闻一多藉此委婉地表 明了他对  感情是否节制调 和 , 言是否 含蓄 精练甚至成  语 古人把大量 的诗笔耗 费于伤春悲秋等平 面情怀  了鉴别“ 君子 ” “ 、 愚者 ” 的标准 : 君子 之言 , “ 涉  中的一种惋惜 。   然而精 , 侥然而类 , 差差然而齐 ; ……愚者之言 ,   芴然 而 粗 , 啧然 而 不 类 , 诸 然 而沸 。 ( 正    ” 《

二、 蕴蓄情感 、 节制抒情 的主张 

( ) 一 古代 批 评 家 的主 张 

名》  )

儒家 “ 发乎情 , 止乎礼义 ” 的诗教观决 定了 

我 国诗 歌“ 节情 以 中” “ , 率情 之所 为未 见有 益 

在“ ” 诗 如何 “ 缘情 ” 的问题 上 , 古代 批评家 

人言人殊 , 中不乏精采 的论 述 。但 概而 言之 , 其   基本可 以分 成 两 派 , 有 一 些 共 同 的 审 审美  且

于教也。 因此 , ” 大多数 的诗人们均认 为尽 管诗 

缘情 , 但不可以“ 直致其情 ” 。如黄庭 坚反 对在 

诗 中怨诟 骂詈 ,非强谏争于庭 , “ 怨忿逅于道 , 怒  怜骂坐之 为也 。 并说 那些 在 诗 中痛快 淋 漓抒  ”

情, 尤其是抒激愤之情 , 以快一 时之忿者 ” 是  “ ,

倾 向。  

() 1 直写胸臆派  “ 蕴思含毫 , 心 内运 。放言落 纸 , 游 气韵 天  成 。莫不秉 以生灵 , 迁乎爱 嗜 , 机见 殊 门 , 赏悟 

完全偏离 了诗歌创作 的主 旨。朱熹要求诗人们 

“ 吟咏性情而不累于情 ” “ : 忧止于辗转 反侧 , 若 

纷杂 。 《 ”( 自序》   直 写胸 臆派 主 张 “ ) 信心 而  忧愁哭泣则伤矣 ; 乐止于钟鼓琴瑟 , 若沉溺 淫洪  出 , 口而谈 ” 信 。唐顺 之 把 “ 乘文 字” “ 上 、 绝好  文章 ” 的标准概括为“ 写胸臆 ” “ 直 : 近来 觉得诗  文一事 , 只是直写胸臆 , 如谚语 所谓开 口见喉咙  者 。使后人 读 之 , 真 见其 面 目, 瑕 俱 不容  如 瑜 掩 。所谓本色 , 此谓上乘文字 。 《 ”( 又答洪 主事  据胸 臆 , 信手写出如写家书 , 然绝无烟火 酸馅 习  则淫矣。 沈德潜 也 对 直写 胸臆 的 诗风 非 常不  ” 满 :后 之为诗者 , “ 哀必 欲涕 , 喜必 欲狂 , 则纵  豪

放而戚若有亡 。粗厉之气盛 , 而忠厚之道 衰 , 其  于诗教 日以值矣 。  ”

节制抒 情 派合 乎儒 家 “ 柔敦 厚 ” 教 的  温 诗 露, 抒情有 节不直切 , 陈隐约不直 截 , 文尔  指 温

书》 ] 即便 未 尝操纸 笔 呻吟学 为文 章 , 直  要求 , 上 不 怨 天 , 不 尤 人 。 讽 刺微 婉 不 激  ) ‘ ‘ 但 “ 下 ” 彬彬有礼 , 表现 出含蓄温润 、 言有尽而意无  “ 气, 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 。 《 ”( 答茅知县鹿  雅 、 穷” 的审美效果 。无论是从作家 、 作品数量还是  门》  李贽对此的论述则更加具体 : )  

盖声 色之 来 , 于情 性 , 发 由乎 自然, 是  可以牵合矫 强 而致乎?故 自然发乎 情性 ,  

从读 者的喜好来看 , 应该说 , 节制抒情都是我 国 

文学的主流。  

则 自然止乎礼 义 , 非情性 之 外复有礼 义 可 

止也 。惟矫 强 乃 失之 , 以 自然 之 为 关耳 , 故  

如果 回头再 阅读那些主张直抒胸臆作 家理  论家的言论 , 我们 还 可 以发现一个 十分有 意思  的现象 , 即虽 然在 标举 “ t 出信 口而 谈 ”  信  而 L , ,

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 自然而然也 。  ¨

完全 没有意 识  “ 直写胸 臆 ” 派对 近现 代文 学 的影 响非 常  但他们本人 的创作却 浑融 一体 , 之大 , 梁启超建议进 行创作 的“ 自解 放” “ , 纵笔  散漫流淌 的痕迹 。他们甚至多次 表达对含 蓄悠  所至不检束 ” 黄 遵宪 要 “ 手 写我 口, 岂能  远风格作 品的向往 。例如苏轼就 曾坦言他的遗  , 我 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 8卷

第 6期 

暨南学 报 ( 哲学 社会科 学版 )  

・l   l3・

憾 : 独韦应物 、 宗元 发纤裱 于简古 , “ 柳 寄至味于 

都是见不得人面的” L   继续探索一条切实可  。1 刮

行的抒情道路成为当时诗坛的当务之急。   闻一多凭籍雄厚的文化蓄积 和开阔的学术 

视野终 于使这个 问题有了一个解 。   首先 , 是不能全凭灵感 作 诗 , 为 “ 是做  认 诗

淡泊 , 余 子 所 及 也 ” 。 ( 书 黄 子 思 诗 集  非 《

后》  袁枚说 “ ) 今之诗 流有三病焉 ……其一全 

无蕴藉 , 口而道 , 矢 自夸 率真 ” ( 补 遗》 ¨ ,《 )  说 

明虽然在理论 上他们 看似 非常散 漫 自由, 在  但 创作 中还是 自觉 向内敛 、 蕴藉深厚风格靠拢 的 ,   他们 的作 品也往往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 , 成如容  易却艰辛”   的。

“ 直写胸臆” 派大多 是仕 途坎坷 、 遇于时  不

出来的” 有独特 的节奏韵律 方 面的美感 。“ , 热  烈 的情感底 赤裸之表现 ,

每引起丑感” 。情感是 

艺术 的第一要素 , 但艺术 中情感 的表现却 不能 

过 于暴烈 , 以至发扬 蹈厉 , 不可控 捉 , 否则将走  向它 的反面——丑 。对于情感 , 均齐之艺术纳  “ 之以规范 , 以挫其暴气 , 磨其棱角 , 齐其节奏 , 然  后 始 急 而 中 度 , 而 不 滞 , 感 油 然 生  流 快 矣 ,第 卷n ‘ ” 二 . 自然 的不 都是 美 的, 不 是 现成  h 美 的, 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 , 因为那样便无 以  鉴别 美丑 了, 第 卷啪诗 要 “ ” 要 进 行凝 炼 、 ”二 . 做 ,  

者, 带有一定 的叛 逆性 。他们 渴望摆 脱各 种外  在 的束缚 , 漓尽 致地 表情达 意。节制抒 情派  淋 大多是生活 相对优 裕平 静者 , 精致 优雅 的生活  使他们更 侧 重 于对 含 蓄 蕴藉 的 美 的追 求 。但  是, 至于 怎样 “ 蓄蕴 藉 ” 除 了 “ 含 , 比兴 互 陈 ”  、 “ 借物 引怀 ” “ 、 借景 抒情 ” 等非 常 浮泛 的阐 释 

外, 如何使 感情 “ 过无 不 及 ” 如何 使 诗文 精  无 , 致细腻余韵无 穷 , 他们似 乎也 没有什 么更多 的 

建设性意见 。   ( ) 二 闻一 多的建议 

紧凑 、 齐 、 严等 方 面 的加 工 。 闻一 多 推测  整 精 “ 像李太 白这样一位专仗着灵 感做诗的诗人 , 粗  率 的作品 , 准是少不 了的。 第 卷。 ”二 .  

其次 , 也是最 可操作的 , 闻一 多要求对感情  进行冷处理—— “ 感情最 烈 的时候不要 作诗 。 ”   之所 以如此 , “ 是 盖热 烈之情感 不能持 久 , 则  久

未 有 不 变 冷 者 。 形 之 文 词 其 理 亦  然 。第 卷 ” 十  他从 自己的创 作 体 会 中发现 此 

新文学要 “ 打倒雕 琢 的阿谀 的贵族 文学”  , “ 建设平易的写实 的平 民文学 ” 蕴藉 含 蓄与温  , 文雍容 自然成 为了“ 打倒” 的主要对象 ,解放 ” “   的意义在很大 程 度上就 是直抒 胸臆 , 新诗 发轫 

“ 往 期诗人打破 格律 诗 的束 缚 , 在理论 上都 倡导 随  秘 密并对其进行分 析 , 我 自己作诗 , 往不成  于初得某种感触之时 , 而成 于感触 已过 , 历时数  心所欲 。  

郭沫若认 为诗 以“ 自然 流露为上 乘” 写 诗  ,

时要 “ 绝端 的 自由, 绝端 的 自主。 刘半农说 “ ” 作 

诗本意 只须将思想 中最 真的一点用 自然音 响节 

日, 甚或数月之后 。到这时琐 碎 的枝节 往往 已  

经遗忘 了 , 记得 的 只是最根本 最 主要 的情绪 的   轮廓 。然 后再 用 想象 来装 成 那 模 糊影 响 的轮  廓 , 现在文字上 , 结果往往 失之于空 疏 , 表 其 然  而刻露的毛病决不会有了。空疏 的作 品

读 者看  了不发生印象 。刻露 的作 品 , 往 叫读 者发 生  往

坏 印 象 。 所 以 与 其 刻 露 , 不 如 空  疏 。 第 二 : ~6 ’ 十 卷     ’ 4

奏写将 出来 , 便算 了事 , 便算极好 。 徐志摩也认  ” 为感情和情绪是诗的灵 魂 , 我是一个信仰感情  “

的人 , ……它来 的时候 , 比如穿 上一件 湿 衣 , 就  

难受极了 , 只能想法 子把 它脱 下。  “ 情真  ” 诗

有些象是山洪暴 发 , 不分方 向的乱 冲” 。康 白情  更是理直气 壮 地 宣布 : 凡 经我 做过 的都 是对  “

的。 他们都是直写胸臆 派在现代 的延续 。因为  ”

闻一多认为直写胸臆 损害了诗歌含蓄蕴藉 

的美 , 主张节情、 冷情 , 反对在诗 中把感情 直接  写出 , 更厌恶 叫嚣 骂詈。在 《 诗人 的蛮横》 一文 

中, 他批评孟郊 的“ 以破 口大 骂 为工 ” 更 批评  , 新诗人 的毫 不 “ 温柔 敦厚 ” 。对 于 他 的挚 友梁  实秋 , 闻一多也 曾写 信劝诫 : 批 评之态 度宜 和  “ 平 。实秋讲话太多锋芒 , 宜稍 隐藏 , 可逞一 时  不 之痛快 以 自失身份 也。 第 二 . 而 “ 格律 ” ” 十 卷。   新  

可 以有效地节制感情 的纵恣泛 滥 。  

这支 队伍的过于壮大几乎要危及 中国诗歌 的命 

运, 到了“ 无展望的绝径” 完全不象诗了。 ,   但很快诗人们 就 发现 了其 中的弊端 , 如  例 郭沫若 , 他天才 的随意 挥洒 确乎是新 诗史上 绚  烂的一笔 , 当其才成 的时候 , “ 总觉得满腔高兴 ,   及到过 了两 日, 自家 反复读 看时 , 又不禁汗流浃  背了。 L 徐志摩也把 自己“ ”1   救命似的急切 , 哪还  顾得了什么美丑” 写出来 的作 品说是 “ 几乎全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4・ l  

方丽萍: 闻一多的“   诗缘情” 论 

20 年 1 月 06 1  

著名的古代 文艺 理论在 现代 得 以转换 , 既指 导 

三、 结语 : 闻一多“ 诗缘情” 理论 的根 由 了   新文学的创作, 理论本身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  

发展 和丰富。  

文学理论产生差异的根 由在于对文学 的态  度,以文为用 ” “ 文为哭 ” 是 “ “ 、以 还 以文 为  [ 参考文献]  

[ ]( ) 向. 苑 校 证 : 八 [ . 京 : 华 书 局 , 1 汉 刘 说 卷 M] 北 中  

18 . 9 7 

戏” 在很 大程度 上就 决定 了作 家缘什 么情 、     如何缘情 的区别 。五 四诗坛上 的许 多新 诗人把  诗看作发 泄 自己情感 的工具—— 以文为哭 , 用  率直的方式将现实中所感受 的苦 闷与悲哀赤裸  裸地呈现 , 以在写 作时少 了些 “ 所 临文 以敬 ”

的  传统 , 闻一多则非 常郑重地宣布 : 而  

“ 文学” 字在我 的观念里是 个信仰 , 二   是个 v i , io 是个理想—— 非仅仅发 泄我 的  sn 情绪的一个工具 。 十 誊 第  :  

[] 2 钱伯城 , 校. 宏道集 笺校 [ . 海 : 笺 袁 M] 上 上海 古籍 出 

版社 ,9 1 18 .  

[ ] 清) 3 ( 黄宗羲. 黄宗羲全集 : 马雪航诗序 [ . M] 杭州 : 浙 

江 古籍 出版社 ,95  18 .

[] 4 郭绍虞 . 国历代文论选 : 中 第三册 [ ]上海 : C. 上海古籍 

出版社 ,90  18 .

[] 5 闻一 多. 闻一 多全集 : 第十 二卷 [ . 汉 : M] 武 湖北人 民 

出版社 ,93  19 .

基 于以上认识 , 闻一多告诫 大家 : 诗人 总  “ 要抱 着 这 句 话 做 金 科 玉 律 : 可 以不 作 就 不  ‘ 作 。 现在 一般作诗文底—个通病便是动笔太容  ’

[ ] 泉明. 6龙 中国新诗 流变 论 [ . 京 : 民文学 出版  M] 北 人

社 。99  19 .

[ ] I I 闻一多论 古典 文学 [ . 庆 : 庆 出版社 , 7 郑  ̄JI . M] 重 重  

18 . 9 4 

易 了。《 冬天》 里这 种感触虽 是真挚 , 但寻常得  很, 若照这样作诗 , 那一个普通有心肠 的人一 天  不知要作多少诗。 第 卷 ‘ ” 二 . 利用人类 内部 的、     自

动的势 力 来 促 进人 类 底 友 谊 , 高社 会 底 程  抬 度—— 这才是艺 术底 真价 值 。 第 卷 “ ” 二 . 艺术 是    精神上的改造社会 的急务” 可通过改造人的精  ,

[ ] 梁) 8 ( 萧子显. 南齐书 [ . M] 北京 : 中华书局 ,9 1 18 .   [ ] 明) 9 ( 唐顺之 . 荆川先生文集 [ . A] 四部丛 刊本 [ ] 上  c.

海: 上海书店 ,99  18 .

[ O 张建业 , 1] 主编. 李贽文集 [ . 京 : M]北 社会科 学文献 出 

版社 ,o0  2o.

[ 1 郭沫若 . 1] 中国新文学 大系 ・ 设理论 集 [ . 海 : 建 A] 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 8 . 1 1 9  

神而 间接作用 于社会 , 以, 所 若对社会 负责 , 就 

不可简单地把文学艺术视作个人 歌哭的工具 。  

[2 ( ) 1 ] 清 王先谦 . 苟子集 解 : 卷十 六 [ .诸 子集 成本  A] [ ] 北京 : C. 中华 书局 , 9 6 18 .   [3 ( ) 1 ] 宋 苏轼. 经进 东坡 文集事 略 : 卷六 十 A 四部丛   . 刊本 [ ] 上海 : C. 上海书店 ,9 9 18 .   [4 ( ) 1 ] 清 袁枚 . 随园诗话 : 三[ . 卷 M] 南京 : 江苏古籍 出版 

社 ,0 0 20 .  

正是 出于对 中国诗歌

健康发展 的使命感 和 

责任意识 , 闻一 多 以他宏 大 的诗史 目光和学者  的清醒和理性在诗歌理论领域补弊纠偏 ,请放  “

心, 历史上 常常有人 把诗写得 不象诗 , 如阮籍 、   陈子 昂 、 郊 …… 而转 眼 间便 是 最 真 实 的 诗  孟

了。’ ] ’ 7  [l

[5 孙玉石. 国现代 诗歌艺 术 [ . 1] 中 M] 北京 : 民文 学 出  人

版社 ,9 2 19 .  

[6 来风仪. 1] 徐志摩散文全 编 : 猛虎集序 文 [ . M] 杭州 : 浙 

江文艺 出版社 ,9 1 19 .  

闻一多对情感 的分类 、 对纯情 的推重 、 对感  伤情绪 的批评等均使 得新诗创作在细节方面逐  步完善 , 出了新诗诞生初期 的粗 疏和滥情 , 走 使 

[7 王先霈. 1] 中国古人对 文学 的几 种基本 态度 [ ] 华 中  J. 科技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 0 ,5 . ,0 2 ( )  

诗歌重新 获得 了诗 的美感 , 也赢得 了读者 。更 

重要 的是 , 因为 闻一 多 的批评 , 诗缘 情 ” “ 这个 

[ 责任编 辑 吴奕铸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第 6期  06年 N .6 0 6 o  20 

暨南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unl f ia  nvri ( hlsp yadSca S i cs  ora o nnU i sy P i oh n oi ce e)   J e t o l n

总第 15 2 期 

S m  . 1 5 u No 2  

闻一 多 的“ 诗缘 情 ” 论 

方 丽 萍 

( 开大学 文学 院 , 津 南 天 307 ) 0 0 1 

[ 摘

要 ] 闻一多批判地继承 了古代 “   诗缘 情” 理论 , 出人类 的一切情感都 是诗歌表 现的范 围, 为  指 认

“ 哀艳” 是诗歌情感的基调。他 对“ 进行层级分析 , 出不 包含理性判 断的男女之情是诗 歌中最高最真 的  情” 指 情感。闻一多反对专凭灵感作诗 , 主张在创作 中“ 节情 ” 。把 文学 当成 神圣 的理想和事 业用心经 营是 闻一多  “ 诗缘情” 理论的基础。闻一多 的“ 诗缘情” 为新诗向诗的 回归指 出了一条道路 , 是我 国现代 诗论 的一个组成 

部分 , 也是我 国古代 文论 向现代转化 的一次成功实践 。   [ 关键词 ] 闻一多 ;   诗缘情 ; 诗 ; 新 现代 转化  [ 中图分类号] I 6 6   1 .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57 (06 0 一O l —O    00— 0 2 2 0 ) 6 lO 5

抒情性 是 中国文学 的一个 主要特 征 , 历代  的作家 、 理论家们 以各 自的方 式诠释 和实践 着  “ 缘情 ” 的主张。但在“ ” 情 的内涵、 缘 ” 诗“ 什么  “ 以及如何 “ 情 ” 问题 上却有着 较 大的  情” 缘 等 差异 。中国现代 文学在某 种意义 上是 以“ 父  弑

感、 情性 、 爱情 、 情欲 、 私情、 思想 、 民心 、 情理 、 情 

况等等都 包 括在 其 中。具 体到 “ 诗缘 情 ” 的命 

题下, 也非常复杂 , 思乡、 思亲、 伤逝 、 生伤时、 忧  

啼饥号寒 、 禅悟哲思 , 的所有的情绪和遭遇  人类 最终都似乎都可 以装 进这个瓶 中。随着此类创 

作的层积 , “ ” 个概 念进 行梳 理 , 对 情 这 在理 论 

者” 的姿态登上历史舞 台的 , 无法割裂 的文化传  承使它不可避免地 带有 明显 的母 体 的痕迹 , 许  多 的古代 文学理论在现代都可 以看 到它明显的  发展轨迹 。以闻一多等为代表 的一 些现代文学  大家 以其丰厚 的古代 文化 积淀 , 结合 新文学 创  作实际 , 批判地继 承和发 展 了古代文 论 的一 些  观念 , 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 , 形成 使现代 文学及时 

地克服了文学革命之初的粗疏 和偏 激而得 以较  为健康的发展 , 也使 得

我 国的文艺 理论得 以 日   臻丰富 。  

上加以甄别成为 了古代文论 的一项工作 。  

清初 的黄 宗羲是较早 着手 此项工 作 的人。   他把“ 分成 两个 等级 , 下层 的是 “ 时之  情” 在 一

性情 ” 但凡思妇 劳人 、 臣孝 子等个体在 特定  , 忠 情境下 的感物 兴怀 均属此类 ; 当这种感 情符  而

合了儒家 的道德伦理规范 , 它就上升成为“ 万古 

之性情 ” 《 ( 马雪 航 诗 序 》  了 。黄 宗 羲 肯定  )

时之性情 ” 在 的合理 性 , 幽人 思妇 羁 臣  存 “ 孤客 , 私为一人 之怨愤 , 深一情 以拒众情 , 其词 

亦能造于微 。至 于学道之 君子 , 其凄楚 蕴结往 

“ 的层级分析及 文学价值 判断  情”

中国文学 自产生 之时起 就具 备抒 情传 统 ,  

往 出于穷饿愁思一身之外 , 则其不平愈甚 , 诗直 

寄焉而已。 《 ”( 朱人 远墓志铭》  黄宗羲超 出  ) 前人之处在 于他不再全盘肯定所有个体感兴 的 

意义 , 因为他发现 在其 中还有 负价值 的卑污 的  性情—— “ 不及情之情 ” 存在 , 如追求物 质享  小 受和感官刺激 的世 情俗态 , 至置 国破家亡 于  大

“ 夫言 者 所 以 抒 其 胸 而 发 其 情 者 也 ” ( 尊  ,《 贤》  ‘ ) 无情 者 不 得 尽 其 辞 ” 认 为 “ 至 之  , 情 语 ”2 _是作品流传 的必要条件 。     古 汉语 中 “ ” 情 的具 体 内涵 极 其 丰 富 , 情 

[ 收稿 日期 ] 20 0 1 06— 5— 2  

不顾 , 丐货权势 , 投机取利 的“ 。 情” 

[ 作者简介] 方丽萍(96 , 湖南益阳人,   16一)女,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 8卷

第 6期 

暨南 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王夫之将黄宗羲 的理性分析 的结果进行 具  象化 , 浪 子 之 情 , 当诗 情 ” 坚决 反 对 以 私  “ 无 , 欲、 物欲 、 淫情 、 矫情 、 诡谲之情等人诗 。他 既肯  定情 的合理性 , 又认 为 只有道德 情感 和 自然 情  感统一 的“ 才值得进人诗歌表现 的视 阈。 情”  

的, 由观念 而发 生的情感之上 , 以与热情比 

较 为直接地依赖 于感觉的情感相对待。象 

友谊 、 爱家、 国、 爱 爱人格 , 对于低 等动物的  仁 慈的 态度 一 类 的情 感 同别 的寻 常称 为   “ 本 的 情 感 ”…… 这 些 都 属 于 情  人

操 。  卷 。 第 :    

袁枚所 言之 “ 的 内涵非常宽泛 , 情” 包括 君 

臣、 妇 、 子、 女之 间 的感 情 等 , 为“ ” 夫 父 男 认 情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他更

推 崇两性 之 间纯粹  但 的不排斥 肉体 吸引 的爱 意 , 为诗文 中最 动人  认 的当属男女之情 : 且 夫诗者 由情生者 也 , “ 有必  不可解之情 , 而后有必不可朽之 诗。情 所最先 ,   莫如男女 。 【4他引用 《 、 诗 》 ”47 J   易》 《 二经证 明人  之重男女之情是天经地义 的。袁枚还进一步指  出“ 并不 与人 品名节 相抵牾 , 情” 那些 写作艳情  诗、 宫体诗的作家 的道德 品性 等并 不见 得 比那  些“ 迂袭经文 ” “ 为理语” “ 、貌 , 窜名儒 林 ” 者逊 

与黄宗 羲 的 重视 情 感 的伦 理 提升 不 同 的  是, 闻一多不再把 是否 合乎儒 家伦 理道德等作  为情感划分的尺度 , 而更倾 向于袁枚 的观念 , 坚  决反对感情 中理性 的参与 , 理性铸成 的成见 是  “ 艺术 的致命伤 。 所 以他推崇没有 任何外在道 德  ” 伦理价值附加 的炽烈 的男 女之情 。“ 格地讲  严 来, 只有男女 间恋爱 的情感 是最烈 的情感 , 以  所 也是最高最真 的情感 。第 卷趵 ”二.   乍一看 , 闻一多似乎又重复了袁枚“ 情所 最  先, 莫如男女 ” 的观点 , 二人之 间其实有 着巨  但 大差异 。首先 , 闻一 多非 常 明确地 指 出男女 之  情的纯粹是 因为它排 斥 了理性 的参 与 , 而袁 枚  对此的认 识还相 对混沌 。其次 , 闻一多 和袁枚 

色, 徐搞、 上官仪等“ 皆正人也” 。在中国文学 

史上 , 袁枚 可 以说 是 第 一 位 清 醒 地 要 求 剥 离  “ ” 情 中的理性 因素 而去 把握 其 精髓 的人 。他  明确指 出在各种 “ 中, 情” 只有男女 之情才 是最  本质最纯粹 的, 男女之情 给人 带来 的审美 愉悦  是最强烈 而且 没有 负担 的。但遗 憾 的是 , 他并  没有 继 续 追 问男 女 之 情 区 别 于 其 他 感 情 的 

原 因。  

在男女 之 晴的具体 向度上 有 区别 , 袁枚欣 赏宫 

体诗并为宫体诗人 的品德 辩护 , 闻一 多则用  而 了“ 文字 的裎 裸狂 ” “ 筋骨 ” “ 、没 、 没心 肝 ” 萎  “ 靡不振” 等一 系列词语 来批判 宫体。他 欣赏健  康积极明 朗纯粹互 动 的爱情 , 这就 和袁枚 的那 

伴随着“ 的文学 ” 人 观念 的产 生 , 弘扬人 的  主体精神 , 重视人 的情感状况 , 要求恣肆宣 泄情 

种把女性作为生物 体来 喜爱有 了本质 的区别 ;  

再次, 两人 的表现方式也有区别 , 对女性主体的 

感成为新诗坛 的一个 共同话语 。胡适说 “ 诗体  尊重是闻一多诗歌 的鲜 明特征 。而袁枚则 因其  大解 放 的 目的” 一 是 为 了表 达 “ 杂 的感  本身思想 的矛盾使他 的创作一方面显

示 出他对  之 复 情” 康 白情说 “ , 诗是主情的文学 ” 郭沫若更是  ,

宣布“ 的专 职 在抒 情 ” 诗 。闻一 多则从 文 学 发  妇女的尊重 , 闪耀着人性 的光辉 , 而另一面又时 

时流露 出庸俗无 聊甚 至下流 , 法脱去封 建士  无 大夫的陈腐气 。   闻一多不但指 明了“ 情 ” 内涵 和最 高、 缘 的   最真的感情 是男女 之情 , 而且 针对我 国古代诗  歌 的创作 实际和新诗 坛上 “ 差不 多新诗 的总数 

十成 中就 有 八 九 成 是 受 感 伤 主 义 这 怪 物 支  配 ”6∞ L1 的现实 ,   J 他指 出 :  

伤感是诗 歌 的 大敌 , 人 类最低 劣的  是 情绪 。如果长期 以此 自我 陶醉 , 则将 陷入 

展的高度 进行 了总结 : 是诗便少不 了那一个哀  “ 艳的  情’ 。《 字 三百篇 》 是劳人思 妇 的情 ; 屈宋 

是仁人志士的情 ; 庄子的情可难说 了 , 只超人才 

载得住他那神圣的客愁 。  ”

与此同时 , 闻一多还 把情感 分成 了两个 层 

级:  

讽刺 , / , 教- 哲理 , ) , 1 l 玄想 , 博爱 , 旧, 感 怀  古 , 乡, 思 还有 一种 可 以叫做 闲愁 , 些情  这 感, 加上前 面所论 的赠 别 , 怀 , 是 第二  寄 都

浅薄无聊 的境地。 伯  ¨   闻一多认 为“ 感伤 主义是儿 童与妇女 的情  绪” 第 卷 作为成人 , 应该 敢于 担 当而不是  ,二  。 就

等的情 感 或情 操 。奈 尔孙 讲 : 情 操 ” “ 二 

字 ,是 用于较 和 柔 的情 感 同 思想相 连 属  “

① 以下凡 只标注卷数 和页码 的引文均出 自 湖北人 民出版社 19 年版《 93 闻一 多全集>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 1  

方丽萍 : 闻一多的“   诗缘情” 论 

20 06年 1 月 1  

仅仅 在那里悲 啼哀诉 , 那种 绵软 无力 的情绪 是  拘牵 ” 。新诗 就更是完全地解除 了一切的束 缚 ,   社会和时代应该拒绝的 。闻一多对 自己早期作  随意抒 写了。如郭沫若说 “ 我所著 的一些东西 ,   品进行了尖 锐 的批 评 , 《 说 红烛 》 “ 是 不成器 的 

儿子” 原因是 “ , 感伤浓重 , 情放纵 ”  感 。

只不 过 尽 我 一 时 的 冲 动 , 便 地 乱 跳 舞 罢  随

了。   ’ 岫

总之 , 同是 “ 情” 闻一 多 发展 了前代 的  缘 ,

观点 。他首先 把 “ ” 为情 感 和情操 两个 层  情 分 次, 提出了一个 纯 “ ” 情 的概 念 , 为 不搀 杂任  认 何理性判断 , 完全出 自 本心 的感情 , 是最本质最 

() 2 节制抒情派  孔子 的 “ 达而 已矣” 辞 定下 了儒 家 文艺 思  想亦是 中国文学 的一个基 本格调 , 即它

强调 文  学 的政教 功能 而 反对 一 切不 合乎 此 目的 的因 

纯粹 的。把爱 情放 到 了文 学 最 高 一层 的殿 堂  素 , 包括形式 的华 丽和思想 的“ 距” 逾 。一 切不  上。其次 , 闻一多不反对在文学 中表现情操 , 适  符合礼义规范的“ ” 情 都是 被排斥 的, 表现在作  当地 纠正 了袁枚 的偏颇 。再 次 , 对作 家迷 醉  反 品中即“ 而 不 淫 , 而不 伤 ” “ 而不 怒 ”  乐 哀 、怨 。 于感伤情绪 中。闻一多藉此委婉地表 明了他对  感情是否节制调 和 , 言是否 含蓄 精练甚至成  语 古人把大量 的诗笔耗 费于伤春悲秋等平 面情怀  了鉴别“ 君子 ” “ 、 愚者 ” 的标准 : 君子 之言 , “ 涉  中的一种惋惜 。   然而精 , 侥然而类 , 差差然而齐 ; ……愚者之言 ,   芴然 而 粗 , 啧然 而 不 类 , 诸 然 而沸 。 ( 正    ” 《

二、 蕴蓄情感 、 节制抒情 的主张 

( ) 一 古代 批 评 家 的主 张 

名》  )

儒家 “ 发乎情 , 止乎礼义 ” 的诗教观决 定了 

我 国诗 歌“ 节情 以 中” “ , 率情 之所 为未 见有 益 

在“ ” 诗 如何 “ 缘情 ” 的问题 上 , 古代 批评家 

人言人殊 , 中不乏精采 的论 述 。但 概而 言之 , 其   基本可 以分 成 两 派 , 有 一 些 共 同 的 审 审美  且

于教也。 因此 , ” 大多数 的诗人们均认 为尽 管诗 

缘情 , 但不可以“ 直致其情 ” 。如黄庭 坚反 对在 

诗 中怨诟 骂詈 ,非强谏争于庭 , “ 怨忿逅于道 , 怒  怜骂坐之 为也 。 并说 那些 在 诗 中痛快 淋 漓抒  ”

情, 尤其是抒激愤之情 , 以快一 时之忿者 ” 是  “ ,

倾 向。  

() 1 直写胸臆派  “ 蕴思含毫 , 心 内运 。放言落 纸 , 游 气韵 天  成 。莫不秉 以生灵 , 迁乎爱 嗜 , 机见 殊 门 , 赏悟 

完全偏离 了诗歌创作 的主 旨。朱熹要求诗人们 

“ 吟咏性情而不累于情 ” “ : 忧止于辗转 反侧 , 若 

纷杂 。 《 ”( 自序》   直 写胸 臆派 主 张 “ ) 信心 而  忧愁哭泣则伤矣 ; 乐止于钟鼓琴瑟 , 若沉溺 淫洪  出 , 口而谈 ” 信 。唐顺 之 把 “ 乘文 字” “ 上 、 绝好  文章 ” 的标准概括为“ 写胸臆 ” “ 直 : 近来 觉得诗  文一事 , 只是直写胸臆 , 如谚语 所谓开 口见喉咙  者 。使后人 读 之 , 真 见其 面 目, 瑕 俱 不容  如 瑜 掩 。所谓本色 , 此谓上乘文字 。 《 ”( 又答洪 主事  据胸 臆 , 信手写出如写家书 , 然绝无烟火 酸馅 习  则淫矣。 沈德潜 也 对 直写 胸臆 的 诗风 非 常不  ” 满 :后 之为诗者 , “ 哀必 欲涕 , 喜必 欲狂 , 则纵  豪

放而戚若有亡 。粗厉之气盛 , 而忠厚之道 衰 , 其  于诗教 日以值矣 。  ”

节制抒 情 派合 乎儒 家 “ 柔敦 厚 ” 教 的  温 诗 露, 抒情有 节不直切 , 陈隐约不直 截 , 文尔  指 温

书》 ] 即便 未 尝操纸 笔 呻吟学 为文 章 , 直  要求 , 上 不 怨 天 , 不 尤 人 。 讽 刺微 婉 不 激  ) ‘ ‘ 但 “ 下 ” 彬彬有礼 , 表现 出含蓄温润 、 言有尽而意无  “ 气, 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 。 《 ”( 答茅知县鹿  雅 、 穷” 的审美效果 。无论是从作家 、 作品数量还是  门》  李贽对此的论述则更加具体 : )  

盖声 色之 来 , 于情 性 , 发 由乎 自然, 是  可以牵合矫 强 而致乎?故 自然发乎 情性 ,  

从读 者的喜好来看 , 应该说 , 节制抒情都是我 国 

文学的主流。  

则 自然止乎礼 义 , 非情性 之 外复有礼 义 可 

止也 。惟矫 强 乃 失之 , 以 自然 之 为 关耳 , 故  

如果 回头再 阅读那些主张直抒胸臆作 家理  论家的言论 , 我们 还 可 以发现一个 十分有 意思  的现象 , 即虽 然在 标举 “ t 出信 口而 谈 ”  信  而 L , ,

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 自然而然也 。  ¨

完全 没有意 识  “ 直写胸 臆 ” 派对 近现 代文 学 的影 响非 常  但他们本人 的创作却 浑融 一体 , 之大 , 梁启超建议进 行创作 的“ 自解 放” “ , 纵笔  散漫流淌 的痕迹 。他们甚至多次 表达对含 蓄悠  所至不检束 ” 黄 遵宪 要 “ 手 写我 口, 岂能  远风格作 品的向往 。例如苏轼就 曾坦言他的遗  , 我 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 8卷

第 6期 

暨南学 报 ( 哲学 社会科 学版 )  

・l   l3・

憾 : 独韦应物 、 宗元 发纤裱 于简古 , “ 柳 寄至味于 

都是见不得人面的” L   继续探索一条切实可  。1 刮

行的抒情道路成为当时诗坛的当务之急。   闻一多凭籍雄厚的文化蓄积 和开阔的学术 

视野终 于使这个 问题有了一个解 。   首先 , 是不能全凭灵感 作 诗 , 为 “ 是做  认 诗

淡泊 , 余 子 所 及 也 ” 。 ( 书 黄 子 思 诗 集  非 《

后》  袁枚说 “ ) 今之诗 流有三病焉 ……其一全 

无蕴藉 , 口而道 , 矢 自夸 率真 ” ( 补 遗》 ¨ ,《 )  说 

明虽然在理论 上他们 看似 非常散 漫 自由, 在  但 创作 中还是 自觉 向内敛 、 蕴藉深厚风格靠拢 的 ,   他们 的作 品也往往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 , 成如容  易却艰辛”   的。

“ 直写胸臆” 派大多 是仕 途坎坷 、 遇于时  不

出来的” 有独特 的节奏韵律 方 面的美感 。“ , 热  烈 的情感底 赤裸之表现 ,

每引起丑感” 。情感是 

艺术 的第一要素 , 但艺术 中情感 的表现却 不能 

过 于暴烈 , 以至发扬 蹈厉 , 不可控 捉 , 否则将走  向它 的反面——丑 。对于情感 , 均齐之艺术纳  “ 之以规范 , 以挫其暴气 , 磨其棱角 , 齐其节奏 , 然  后 始 急 而 中 度 , 而 不 滞 , 感 油 然 生  流 快 矣 ,第 卷n ‘ ” 二 . 自然 的不 都是 美 的, 不 是 现成  h 美 的, 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 , 因为那样便无 以  鉴别 美丑 了, 第 卷啪诗 要 “ ” 要 进 行凝 炼 、 ”二 . 做 ,  

者, 带有一定 的叛 逆性 。他们 渴望摆 脱各 种外  在 的束缚 , 漓尽 致地 表情达 意。节制抒 情派  淋 大多是生活 相对优 裕平 静者 , 精致 优雅 的生活  使他们更 侧 重 于对 含 蓄 蕴藉 的 美 的追 求 。但  是, 至于 怎样 “ 蓄蕴 藉 ” 除 了 “ 含 , 比兴 互 陈 ”  、 “ 借物 引怀 ” “ 、 借景 抒情 ” 等非 常 浮泛 的阐 释 

外, 如何使 感情 “ 过无 不 及 ” 如何 使 诗文 精  无 , 致细腻余韵无 穷 , 他们似 乎也 没有什 么更多 的 

建设性意见 。   ( ) 二 闻一 多的建议 

紧凑 、 齐 、 严等 方 面 的加 工 。 闻一 多 推测  整 精 “ 像李太 白这样一位专仗着灵 感做诗的诗人 , 粗  率 的作品 , 准是少不 了的。 第 卷。 ”二 .  

其次 , 也是最 可操作的 , 闻一 多要求对感情  进行冷处理—— “ 感情最 烈 的时候不要 作诗 。 ”   之所 以如此 , “ 是 盖热 烈之情感 不能持 久 , 则  久

未 有 不 变 冷 者 。 形 之 文 词 其 理 亦  然 。第 卷 ” 十  他从 自己的创 作 体 会 中发现 此 

新文学要 “ 打倒雕 琢 的阿谀 的贵族 文学”  , “ 建设平易的写实 的平 民文学 ” 蕴藉 含 蓄与温  , 文雍容 自然成 为了“ 打倒” 的主要对象 ,解放 ” “   的意义在很大 程 度上就 是直抒 胸臆 , 新诗 发轫 

“ 往 期诗人打破 格律 诗 的束 缚 , 在理论 上都 倡导 随  秘 密并对其进行分 析 , 我 自己作诗 , 往不成  于初得某种感触之时 , 而成 于感触 已过 , 历时数  心所欲 。  

郭沫若认 为诗 以“ 自然 流露为上 乘” 写 诗  ,

时要 “ 绝端 的 自由, 绝端 的 自主。 刘半农说 “ ” 作 

诗本意 只须将思想 中最 真的一点用 自然音 响节 

日, 甚或数月之后 。到这时琐 碎 的枝节 往往 已  

经遗忘 了 , 记得 的 只是最根本 最 主要 的情绪 的   轮廓 。然 后再 用 想象 来装 成 那 模 糊影 响 的轮  廓 , 现在文字上 , 结果往往 失之于空 疏 , 表 其 然  而刻露的毛病决不会有了。空疏 的作 品

读 者看  了不发生印象 。刻露 的作 品 , 往 叫读 者发 生  往

坏 印 象 。 所 以 与 其 刻 露 , 不 如 空  疏 。 第 二 : ~6 ’ 十 卷     ’ 4

奏写将 出来 , 便算 了事 , 便算极好 。 徐志摩也认  ” 为感情和情绪是诗的灵 魂 , 我是一个信仰感情  “

的人 , ……它来 的时候 , 比如穿 上一件 湿 衣 , 就  

难受极了 , 只能想法 子把 它脱 下。  “ 情真  ” 诗

有些象是山洪暴 发 , 不分方 向的乱 冲” 。康 白情  更是理直气 壮 地 宣布 : 凡 经我 做过 的都 是对  “

的。 他们都是直写胸臆 派在现代 的延续 。因为  ”

闻一多认为直写胸臆 损害了诗歌含蓄蕴藉 

的美 , 主张节情、 冷情 , 反对在诗 中把感情 直接  写出 , 更厌恶 叫嚣 骂詈。在 《 诗人 的蛮横》 一文 

中, 他批评孟郊 的“ 以破 口大 骂 为工 ” 更 批评  , 新诗人 的毫 不 “ 温柔 敦厚 ” 。对 于 他 的挚 友梁  实秋 , 闻一多也 曾写 信劝诫 : 批 评之态 度宜 和  “ 平 。实秋讲话太多锋芒 , 宜稍 隐藏 , 可逞一 时  不 之痛快 以 自失身份 也。 第 二 . 而 “ 格律 ” ” 十 卷。   新  

可 以有效地节制感情 的纵恣泛 滥 。  

这支 队伍的过于壮大几乎要危及 中国诗歌 的命 

运, 到了“ 无展望的绝径” 完全不象诗了。 ,   但很快诗人们 就 发现 了其 中的弊端 , 如  例 郭沫若 , 他天才 的随意 挥洒 确乎是新 诗史上 绚  烂的一笔 , 当其才成 的时候 , “ 总觉得满腔高兴 ,   及到过 了两 日, 自家 反复读 看时 , 又不禁汗流浃  背了。 L 徐志摩也把 自己“ ”1   救命似的急切 , 哪还  顾得了什么美丑” 写出来 的作 品说是 “ 几乎全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4・ l  

方丽萍: 闻一多的“   诗缘情” 论 

20 年 1 月 06 1  

著名的古代 文艺 理论在 现代 得 以转换 , 既指 导 

三、 结语 : 闻一多“ 诗缘情” 理论 的根 由 了   新文学的创作, 理论本身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  

发展 和丰富。  

文学理论产生差异的根 由在于对文学 的态  度,以文为用 ” “ 文为哭 ” 是 “ “ 、以 还 以文 为  [ 参考文献]  

[ ]( ) 向. 苑 校 证 : 八 [ . 京 : 华 书 局 , 1 汉 刘 说 卷 M] 北 中  

18 . 9 7 

戏” 在很 大程度 上就 决定 了作 家缘什 么情 、     如何缘情 的区别 。五 四诗坛上 的许 多新 诗人把  诗看作发 泄 自己情感 的工具—— 以文为哭 , 用  率直的方式将现实中所感受 的苦 闷与悲哀赤裸  裸地呈现 , 以在写 作时少 了些 “ 所 临文 以敬 ”

的  传统 , 闻一多则非 常郑重地宣布 : 而  

“ 文学” 字在我 的观念里是 个信仰 , 二   是个 v i , io 是个理想—— 非仅仅发 泄我 的  sn 情绪的一个工具 。 十 誊 第  :  

[] 2 钱伯城 , 校. 宏道集 笺校 [ . 海 : 笺 袁 M] 上 上海 古籍 出 

版社 ,9 1 18 .  

[ ] 清) 3 ( 黄宗羲. 黄宗羲全集 : 马雪航诗序 [ . M] 杭州 : 浙 

江 古籍 出版社 ,95  18 .

[] 4 郭绍虞 . 国历代文论选 : 中 第三册 [ ]上海 : C. 上海古籍 

出版社 ,90  18 .

[] 5 闻一 多. 闻一 多全集 : 第十 二卷 [ . 汉 : M] 武 湖北人 民 

出版社 ,93  19 .

基 于以上认识 , 闻一多告诫 大家 : 诗人 总  “ 要抱 着 这 句 话 做 金 科 玉 律 : 可 以不 作 就 不  ‘ 作 。 现在 一般作诗文底—个通病便是动笔太容  ’

[ ] 泉明. 6龙 中国新诗 流变 论 [ . 京 : 民文学 出版  M] 北 人

社 。99  19 .

[ ] I I 闻一多论 古典 文学 [ . 庆 : 庆 出版社 , 7 郑  ̄JI . M] 重 重  

18 . 9 4 

易 了。《 冬天》 里这 种感触虽 是真挚 , 但寻常得  很, 若照这样作诗 , 那一个普通有心肠 的人一 天  不知要作多少诗。 第 卷 ‘ ” 二 . 利用人类 内部 的、     自

动的势 力 来 促 进人 类 底 友 谊 , 高社 会 底 程  抬 度—— 这才是艺 术底 真价 值 。 第 卷 “ ” 二 . 艺术 是    精神上的改造社会 的急务” 可通过改造人的精  ,

[ ] 梁) 8 ( 萧子显. 南齐书 [ . M] 北京 : 中华书局 ,9 1 18 .   [ ] 明) 9 ( 唐顺之 . 荆川先生文集 [ . A] 四部丛 刊本 [ ] 上  c.

海: 上海书店 ,99  18 .

[ O 张建业 , 1] 主编. 李贽文集 [ . 京 : M]北 社会科 学文献 出 

版社 ,o0  2o.

[ 1 郭沫若 . 1] 中国新文学 大系 ・ 设理论 集 [ . 海 : 建 A] 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 8 . 1 1 9  

神而 间接作用 于社会 , 以, 所 若对社会 负责 , 就 

不可简单地把文学艺术视作个人 歌哭的工具 。  

[2 ( ) 1 ] 清 王先谦 . 苟子集 解 : 卷十 六 [ .诸 子集 成本  A] [ ] 北京 : C. 中华 书局 , 9 6 18 .   [3 ( ) 1 ] 宋 苏轼. 经进 东坡 文集事 略 : 卷六 十 A 四部丛   . 刊本 [ ] 上海 : C. 上海书店 ,9 9 18 .   [4 ( ) 1 ] 清 袁枚 . 随园诗话 : 三[ . 卷 M] 南京 : 江苏古籍 出版 

社 ,0 0 20 .  

正是 出于对 中国诗歌

健康发展 的使命感 和 

责任意识 , 闻一 多 以他宏 大 的诗史 目光和学者  的清醒和理性在诗歌理论领域补弊纠偏 ,请放  “

心, 历史上 常常有人 把诗写得 不象诗 , 如阮籍 、   陈子 昂 、 郊 …… 而转 眼 间便 是 最 真 实 的 诗  孟

了。’ ] ’ 7  [l

[5 孙玉石. 国现代 诗歌艺 术 [ . 1] 中 M] 北京 : 民文 学 出  人

版社 ,9 2 19 .  

[6 来风仪. 1] 徐志摩散文全 编 : 猛虎集序 文 [ . M] 杭州 : 浙 

江文艺 出版社 ,9 1 19 .  

闻一多对情感 的分类 、 对纯情 的推重 、 对感  伤情绪 的批评等均使 得新诗创作在细节方面逐  步完善 , 出了新诗诞生初期 的粗 疏和滥情 , 走 使 

[7 王先霈. 1] 中国古人对 文学 的几 种基本 态度 [ ] 华 中  J. 科技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 0 ,5 . ,0 2 ( )  

诗歌重新 获得 了诗 的美感 , 也赢得 了读者 。更 

重要 的是 , 因为 闻一 多 的批评 , 诗缘 情 ” “ 这个 

[ 责任编 辑 吴奕铸 ]  


相关文章

  • 闻一多诗作与"国殇"体验
  • <红烛>与<死水>是闻一多20世纪二十年代的代表作,除了语言和形式上的革新之外,其诗歌中的"国殇"体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近现代史上的生存境遇.这种"国殇"体验一方面源自传统文化 ...查看


  •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组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 ...查看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饱满的激情.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 ...查看


  • 初中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 3,课前准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 2 ) 指 ...查看


  • 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 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字数:6375 目 录 一.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 1.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思想: 2.闻一多所处时代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爱国主义精神在其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1.早期诗歌作 ...查看


  • [转贴]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删改过的"洁本" [猫眼看人]
  •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删改过的"洁本" 13272 次点击 47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司徒阿特 于 2011/7/12 17:19:0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删改过的" ...查看


  • 闻一多诗歌论文爱国主义论文: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 闻一多论文: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闻一多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英勇无畏的斗士.本文通过对闻一多诗歌的解读,谈谈其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关键词]闻一多 诗歌 爱国主义思想 闻一多(1899-1946), ...查看


  • 闻一多的诗歌节奏理论与实践
  • ◎ 王 泽龙王 雪松 内容提要在 闻一多看来 , 诗歌节奏贯穿诗歌 的内在 精神和外在形体 , 是诗歌 不可 或缺 的元素.节奏不仅是手段 , 更是结构本身.据此 , 闻一多构建 了一种大 的节奏 观, 尤 为强调节奏 的功 能作用.其前期 ...查看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1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的家里.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 ...查看


  • 2011年内蒙古高考满分作文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 )qiè而不舍 ( )lì尽心血 ( )qián心贯注 心会神 ( )níng ( )jiǒng乎不同 慷( )kǎi 淋漓 2. 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