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文言文 考试技巧及短文练习

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 联想积累,语境推断——五类实词译到位

一、审题要审出主要“分点”——关键实词

说道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分点”,只有审出“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分点”呢?

1, ,从词性上看,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在确认这些实词为“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五类关键实词译到位

*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要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

*多义词——语境推断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要特别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的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活用词——语法判断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首先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然后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翻译中总会碰到个别疑难词语,对此,千万不要紧张。要明白命题者只不过是利用这些“拦路虎”考查你的语境和推断能力,绝没有真的为难你的意思;更要相信依据语境的把握和平时的积累一定能解决。 解决的办法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主要指语境推断法、对称推断法、邻字推断法、字形推断法以及联想推断法。如2016全国甲卷“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中的“龃龉”一词翻译起来较难,如果依据字形不能推断出“牙齿不齐”进而比喻为“人际关系的抵触不合”的意思,或者直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该词词义也能推断出。

疑难词有一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① 该字或其义极陌生,但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一定可以推断出来。

② 该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

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等。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温馨提示: 文段短小,建议全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句子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①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阁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字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选自《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

① 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我的朋友王韦庵,在永乐年间担任深泽令,在深泽县任职将近二十年,用诗书礼义教化百姓,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一县的百姓,老百姓像爱戴父母一样真心实意地爱戴他。曾经因为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而触犯法律,被刑部官员逮捕,必须服劳役来赎罪。百姓就驱赶二百辆牛车代他服役,一个月就完成了,百姓迎接他这位县令回来任职,载歌戡舞的人们堵塞了道路。他离开深泽县的时候,百姓选取他的善政编成歌谣,歌词虽没有章法但情意独到。到他出任松江府同知,首先向朝廷申请减免拖欠的租赋数十万,清理冤案,救活无辜百姓以千计数,他致力于了解人民的痛苦,就像在深泽时一样。)

员半千,字荣期,齐州全节人。凡举八科,皆中。咸亨中,上书自陈:“臣有田粟,闻陛下封神岳,举豪英,故鬻钱走京师。行年三十,怀志洁操,未蒙一官,不能陈力归报天子。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胆乎?”书奏,不报。使吐蕃,将行,武后曰:“久闻尔名,谓为古人,乃在朝邪!境外事不足行,宜留侍制。”擢右控鹤内供奉。半千以控鹤在古无有,而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出豪、蕲二州刺史。半千不专任吏,常以文雅粉泽,故所至礼化大行。表乞骸骨,有诏听朝朔望。半千事五君,有清白节,年老不衰,乐山水自放。

(选自《新唐书·员半千传》)

(1)臣有田粟,闻陛下封神岳,举豪英,故鬻钱走京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乞骸骨,有诏听朝朔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员半千,字荣期,是齐州全节人。参加八种科目的科举考试,都通过。咸亨年间,员半千上书陈述自己的情况说:“臣下家有土地粮食,听闻陛下到东岳封禅,选拔任用英雄豪杰,所以就变卖田粮换钱来到京城。现在年过三十,胸怀大志,拥有高洁的情操,还没获得一个官职,不能在朝廷为天子尽力报效。陛下何必怜惜朝堂台阶上的方寸之地,而不能让臣下为您披露肝胆呢?”书上奏后,没有回复。出使吐蕃,将上路,武则天说:“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没想到竟在朝廷官员中啊!出使境外不值得烦劳你,你应该留下来等候任用的诏令。”随即提拔员半千做右控鹤内供奉。员半千认为在古代没有控鹤之职,而担任此职者又都是轻薄少年,不是朝廷以德行为准评选出的,自己请求免去此职,因此违背了旨意,降职为水部郎中。武三思当权,员半千因贤明遭妒忌,外调为濠、蕲二州刺史。员半千不专门任用属吏处理政务,常常注重推行文雅宽柔的办法,所以在他任职的地方礼乐教化得到很好实施。(员半千) 上表自请告老还乡,朝廷下诏令他初一、十五参加朝会。员半千一生事奉五君,厉行清白节操,坚持到老,放情于山水。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翻译: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孙君名为慧良,自取号为纳琴,世代居住在无锡城。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不久他就告别离开,我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房屋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同治五年春,我暂时代理浙江盐运使之职,乘机让孙君到杭州来。过了五年,孙君亡故,年纪六十八岁。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1) 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邓皇后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读《诗经》、《论语》。她的哥哥们每次诵读经书,她就虚心请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过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邓皇后难以违背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工,晚上就诵读经书典籍,家人称呼她为“诸生”。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七年,邓皇后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进入掖庭成为贵人,当时的年龄是十六岁。她恭谦肃穆,小心谨慎,一举一动,有规有矩,和帝深深地嘉许而喜爱她。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 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①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 所遇之时则异矣。何忧患之与哉? 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不为矣。

① 回:颜回,孔子的弟子。

(1) 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 所遇之时则异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我读史书上记载的子贡的事,怀疑它虚妄不实,否则,子贡怎么会被称为儒者呢?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忧为忧,为百姓做事,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

尧的时候,百姓苦于洪水,尧为此事忧虑,所以禹在九年时间里三次从自家门前路过却一次也没有到家看望孩子。颜回生活的时代,天下百姓的忧患比洪水还厉害,天下君王的忧愁比尧

还要多,然而颜回以拥有禹一样的才德,在陋巷里独得其乐,天下的忧患竟然能影响不到他的心志。这两个人,难道他们的道义主张不一样吗?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为什么还要有忧虑呢?以国君之忧为忧,以百姓之患为患,也要坚持道义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能解君王之忧,能除百姓之患,贤德的人也不肯去做。

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①,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① 饬:一本作“饰”

翻译:子女不饬①,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夏君启同有扈氏在甘泽交战,没有取胜。六卿请求再战,夏君启说:“不行。我的土地并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同有扈氏交战却没能取胜,这是由于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的缘故啊!”于是夏君启居处不用两层席,吃饭不吃多种菜,琴瑟不设,钟鼓不列,子女不修饰打扮,亲近亲族,敬爱长者,尊重贤人,任用能士。一年之后,有扈氏就归服了。因此,想耍制服别人的,一定先要克制自己,想要评论别人的,一定先要评论自己,想要了解别人的,一定先要了解自己。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贤母曰袁太孺人,蒋氏之女,副榜贡生清宪之妻。子曰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皆以文行称于庠序。筠以举人为云南知县,有循政。其教子,自其龆龀,令长者慈,少者恭,翼如也。学有间,怒之; 嬉戏,责之; 有不悌逊,痛惩之; 无得贳者。 翻译:学有间,怒之; 嬉戏,责之; 有不悌逊,痛惩之; 无得贳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武进夏雷村袁氏,有一位贤母叫袁太孺人,她是蒋氏的女儿,副榜录取的贡生清宪的妻子。其子叫做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在学校都因为文章和德行而为人称道。筠因为中举后在云南做知县,有善政。她教育儿子,从 儿子小时候就开始,让他对长者要敬爱,对年少者要恭敬,态度端正,行为端庄。学一会就停下来,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 戒他;没有被宽纵的。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

一、高频虚词:只要出现,紧紧抓住。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这类虚词只要在翻译句中出现,便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1,“以” 这个字设为“分点”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因为”等义项。另外其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2,“其” 在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语气副词义,如表推测的“大概”,表反问的“难道”,表期许的“可要”“一定”,表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语境及在句中的位置译出。

3,“因” 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趁机”“通过”等虚词义,另有实词义“沿袭”“缘故”也不可忽视。

4,“乃” 主要是考查在语境中“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尤其是“于是(就)”与“才”的语境区别是个难点。

上面四个高频虚词的准确翻译主要靠对语意、语法、语境三个层面的把握实现。代入检验法也是个不错的判断方法,不妨一试。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杨素)明年复从齐王宪①拔晋州。宪屯兵栖原,齐主②以大军至, 宪惧而宵遁, 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素与骁将十余人尽力苦战,宪仅而获免。——《杨素传》 【注】①齐王宪:北周武帝之弟宇文宪,武成初年晋封齐国公,故称齐王。②齐主:这里指北齐国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第二年,杨素又跟随宇文宪攻取晋州。宇文宪屯兵在鸡栖原,北 齐国主率领大军攻来,宇文宪因害怕连夜逃走,被齐军所追赶,部下大多溃败逃散。杨素和十多位骁勇之将竭力苦战,才使宇文 宪幸免于难。

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

翻译: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钱乙,原本体弱多病,性格简率平易,嗜好饮酒,疾病屡次侵犯,钱乙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总是能够治好。钱乙最后一次犯病,疲倦得厉害,于是叹息道:“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人会死掉,我大概要死了!”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累增至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揭徯斯,字曼硕,龙兴福州人。文宗时常临幸奎章阁中,有咨询的问题,傒斯的回答总能符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经常称呼他的字而不称呼他的名。富州本地不产黄金,官府被奸民的言语迷惑,招募淘金者三百户。这些人采其他县的黄金而献上,每年的赋税增至四十九两。经历年代已经很久了,三百户百姓没有剩下十分之一了,又加上贫不聊生,有关部门责成那些受雇于官府的人代替淘金户输送黄金,那些人大多因此而财产尽失。揭徯斯向行省大臣进言,于是官府就免除了这项赋税,老百姓依靠他的进言得到解救,富州人至今还感激他。

二、虚实义兼有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主要以结构或语气助词用法为主,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有少部分实义,不可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做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阅读文段,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卫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卫兹,节操高尚, 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路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张君名署,字某,河间人。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张君改任河南县令,而河南府尹是君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人。而且张君年纪老了,还要天天仰望奔走于他的门庭阶梯之下,出于万不得已去当了这个官。几个月以后,身体很不舒服,就以病辞官了。

三、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部分常见的副词通常都设为“分点”,不可以不重视。

1, 部分副词放在句首,存在一定的意思,需要译出。如表示“等到”的有:比、迨、逮、洎(j

ì)、及。表示“恰逢”的有:会、适、属。表示“昔日先前”的有:向、乡、曩。表示“希望”的有:愿、唯、教。表示“只、只是”的有:但、特、第、顾、直、止。

2, 部分副词的意思易混,翻译时尤须加以区别

(1) 凡

例:①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罗星之类,皆名于天下。

②凡再变矣。

区分:①但凡、大凡、所有。②总共。译为“总共”时后面跟数词;未跟数词则译为另一用法。

(2) 徒

例:①徒负盛名,不过尔尔。

②出无名,徒劳无功。

区分:①只、只是。②白白地。前者强调从句事实的重要性,后者否定从句事实的重要性。

(3) 无

例: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区分:①无论。②通“毋”,不要。“无”仅在后面为并列短语时译为“无论”。

(4) 辄

例:①先达谓余曰:“冰遇水辄化。”余试之,不爽。

②朔至晦,虽百般勖勉,辄不上朝。

区分:①现在;②总是。前者强调客观性,后者强调一惯性。

(5) 今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王与民同乐,则王矣!

区分:①现在。②假如。译为“现在”主要着眼于和过去对比;译为“假如”,往往后一分句要有“则”照应。

(6) 遂

例:①乃遂私见樊於期。

②屈原闻郢都已破,作《怀沙》,遂自投汨罗以死。

区分:①于是、就。②最终。前者强调前后两个分句时间的紧密相承,后者强调后一分句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才出现的。可以根据时间跨度长短来区别。

另外,“见”虽不是副词,但因出现频率高,在这里也予以说明一下。

例:①徒见欺。

②慈父见背。

区分:①被。②代“我”。 当“见”放在动词前是表示被动还是偏指一方,要根据语境准确区别。类似情况的还有“相”字。

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副词的用法。

(1) 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氏。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钱君讳治,字良范,姓钱。钱君从小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每天夜里读书,母亲为此吹灭蜡烛来阻止他,钱君假装睡觉,等到母亲睡了,就又起床读书。

(2)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3) (秦时)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訾: z ī 计算,计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巴郡的寡妇清,她的先祖自得到朱砂矿,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得不计其数。清是个寡妇,能守住先人的家业,用钱财来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侵犯。

(4)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时中书令傅亮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亮每事谘廓然后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终不为屈。征为吏部尚书。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蔡廓字子度,是济阳考城人。当时中书令傅亮被委任托付以重要职位,而学问在当时首屈一指,朝廷的仪礼典章,都是由傅亮决定的。傅亮常常是先向蔡廓咨询然后实行,傅亮的意见如果有不同,蔡廓也不因此最终屈从。他被征调为吏部尚书。蔡廓通过北地的傅隆问傅亮:“铨选官员的事如果全部把(它)交给我,我就没什么可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不能接受这一职务。”

四,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照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于之)、“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蕃乃谢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

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 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 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 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巍(高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高巍于是到吏部上任,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正议论削夺藩王,唯独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高巍说:“贾谊说过:‘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广泛建立诸侯而削弱他们的力量。’现在为何不效法他的用意?不要实行晁错削地夺权的谋略,而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计策。

抓住“特殊”,转换成分——特殊句式译到位

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

1, 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 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

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识。

二、临场翻译,关注五类“特殊句式”

(一) 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格局

除了文意的把握之外,还可以使用 一些小技巧来辅助翻译。如无标志判断句,翻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原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咏(张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阍吏:守门的小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少年同学。傅霖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请傅霖出来做官,请了三十次也没请动,到这时他却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说:“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还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二) 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 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容易被看作结构助

词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翻译下列句子并加以体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

2, 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 „„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

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 (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了句

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三) 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州县官吏登记全州孤、老、疾、弱不能养活自己的老百姓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聚敛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粮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粮,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百姓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家逃荒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而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就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养活自己的人(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 ,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府仓库储备的粮食,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

(四) 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1, 省略句的补充

(1) 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

卷译句“(郭)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

是谁呢?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布诸路”呢?故这里的主语应该是“朝廷”。

(2) 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有:①

省略主语,②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介词“于”或“以”。

请填出省略的词语:

⑴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⑵ 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

⑶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

⑷ 折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⑸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⑹ 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⑺ 竖子不足与( )谋

⑻ 得之( )心而寓之( )酒也

⑼ 赐之( )彘肩

⑽ 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缻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11

文言文翻译:三大“分点”译到位,轻轻松松拿高分 联想积累,语境推断——五类实词译到位

一、审题要审出主要“分点”——关键实词

说道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分点”,只有审出“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分点”呢?

1, ,从词性上看,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在确认这些实词为“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五类关键实词译到位

*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要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

*多义词——语境推断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要特别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的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活用词——语法判断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首先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然后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翻译中总会碰到个别疑难词语,对此,千万不要紧张。要明白命题者只不过是利用这些“拦路虎”考查你的语境和推断能力,绝没有真的为难你的意思;更要相信依据语境的把握和平时的积累一定能解决。 解决的办法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主要指语境推断法、对称推断法、邻字推断法、字形推断法以及联想推断法。如2016全国甲卷“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中的“龃龉”一词翻译起来较难,如果依据字形不能推断出“牙齿不齐”进而比喻为“人际关系的抵触不合”的意思,或者直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该词词义也能推断出。

疑难词有一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① 该字或其义极陌生,但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一定可以推断出来。

② 该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

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等。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温馨提示: 文段短小,建议全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句子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①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阁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字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选自《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

① 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我的朋友王韦庵,在永乐年间担任深泽令,在深泽县任职将近二十年,用诗书礼义教化百姓,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一县的百姓,老百姓像爱戴父母一样真心实意地爱戴他。曾经因为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而触犯法律,被刑部官员逮捕,必须服劳役来赎罪。百姓就驱赶二百辆牛车代他服役,一个月就完成了,百姓迎接他这位县令回来任职,载歌戡舞的人们堵塞了道路。他离开深泽县的时候,百姓选取他的善政编成歌谣,歌词虽没有章法但情意独到。到他出任松江府同知,首先向朝廷申请减免拖欠的租赋数十万,清理冤案,救活无辜百姓以千计数,他致力于了解人民的痛苦,就像在深泽时一样。)

员半千,字荣期,齐州全节人。凡举八科,皆中。咸亨中,上书自陈:“臣有田粟,闻陛下封神岳,举豪英,故鬻钱走京师。行年三十,怀志洁操,未蒙一官,不能陈力归报天子。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胆乎?”书奏,不报。使吐蕃,将行,武后曰:“久闻尔名,谓为古人,乃在朝邪!境外事不足行,宜留侍制。”擢右控鹤内供奉。半千以控鹤在古无有,而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出豪、蕲二州刺史。半千不专任吏,常以文雅粉泽,故所至礼化大行。表乞骸骨,有诏听朝朔望。半千事五君,有清白节,年老不衰,乐山水自放。

(选自《新唐书·员半千传》)

(1)臣有田粟,闻陛下封神岳,举豪英,故鬻钱走京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乞骸骨,有诏听朝朔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员半千,字荣期,是齐州全节人。参加八种科目的科举考试,都通过。咸亨年间,员半千上书陈述自己的情况说:“臣下家有土地粮食,听闻陛下到东岳封禅,选拔任用英雄豪杰,所以就变卖田粮换钱来到京城。现在年过三十,胸怀大志,拥有高洁的情操,还没获得一个官职,不能在朝廷为天子尽力报效。陛下何必怜惜朝堂台阶上的方寸之地,而不能让臣下为您披露肝胆呢?”书上奏后,没有回复。出使吐蕃,将上路,武则天说:“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没想到竟在朝廷官员中啊!出使境外不值得烦劳你,你应该留下来等候任用的诏令。”随即提拔员半千做右控鹤内供奉。员半千认为在古代没有控鹤之职,而担任此职者又都是轻薄少年,不是朝廷以德行为准评选出的,自己请求免去此职,因此违背了旨意,降职为水部郎中。武三思当权,员半千因贤明遭妒忌,外调为濠、蕲二州刺史。员半千不专门任用属吏处理政务,常常注重推行文雅宽柔的办法,所以在他任职的地方礼乐教化得到很好实施。(员半千) 上表自请告老还乡,朝廷下诏令他初一、十五参加朝会。员半千一生事奉五君,厉行清白节操,坚持到老,放情于山水。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翻译: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孙君名为慧良,自取号为纳琴,世代居住在无锡城。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不久他就告别离开,我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房屋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同治五年春,我暂时代理浙江盐运使之职,乘机让孙君到杭州来。过了五年,孙君亡故,年纪六十八岁。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1) 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邓皇后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读《诗经》、《论语》。她的哥哥们每次诵读经书,她就虚心请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过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邓皇后难以违背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工,晚上就诵读经书典籍,家人称呼她为“诸生”。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七年,邓皇后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进入掖庭成为贵人,当时的年龄是十六岁。她恭谦肃穆,小心谨慎,一举一动,有规有矩,和帝深深地嘉许而喜爱她。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 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①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 所遇之时则异矣。何忧患之与哉? 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不为矣。

① 回:颜回,孔子的弟子。

(1) 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 所遇之时则异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我读史书上记载的子贡的事,怀疑它虚妄不实,否则,子贡怎么会被称为儒者呢?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忧为忧,为百姓做事,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

尧的时候,百姓苦于洪水,尧为此事忧虑,所以禹在九年时间里三次从自家门前路过却一次也没有到家看望孩子。颜回生活的时代,天下百姓的忧患比洪水还厉害,天下君王的忧愁比尧

还要多,然而颜回以拥有禹一样的才德,在陋巷里独得其乐,天下的忧患竟然能影响不到他的心志。这两个人,难道他们的道义主张不一样吗?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为什么还要有忧虑呢?以国君之忧为忧,以百姓之患为患,也要坚持道义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能解君王之忧,能除百姓之患,贤德的人也不肯去做。

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①,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① 饬:一本作“饰”

翻译:子女不饬①,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夏君启同有扈氏在甘泽交战,没有取胜。六卿请求再战,夏君启说:“不行。我的土地并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同有扈氏交战却没能取胜,这是由于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的缘故啊!”于是夏君启居处不用两层席,吃饭不吃多种菜,琴瑟不设,钟鼓不列,子女不修饰打扮,亲近亲族,敬爱长者,尊重贤人,任用能士。一年之后,有扈氏就归服了。因此,想耍制服别人的,一定先要克制自己,想要评论别人的,一定先要评论自己,想要了解别人的,一定先要了解自己。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贤母曰袁太孺人,蒋氏之女,副榜贡生清宪之妻。子曰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皆以文行称于庠序。筠以举人为云南知县,有循政。其教子,自其龆龀,令长者慈,少者恭,翼如也。学有间,怒之; 嬉戏,责之; 有不悌逊,痛惩之; 无得贳者。 翻译:学有间,怒之; 嬉戏,责之; 有不悌逊,痛惩之; 无得贳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武进夏雷村袁氏,有一位贤母叫袁太孺人,她是蒋氏的女儿,副榜录取的贡生清宪的妻子。其子叫做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在学校都因为文章和德行而为人称道。筠因为中举后在云南做知县,有善政。她教育儿子,从 儿子小时候就开始,让他对长者要敬爱,对年少者要恭敬,态度端正,行为端庄。学一会就停下来,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 戒他;没有被宽纵的。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

一、高频虚词:只要出现,紧紧抓住。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这类虚词只要在翻译句中出现,便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1,“以” 这个字设为“分点”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因为”等义项。另外其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2,“其” 在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语气副词义,如表推测的“大概”,表反问的“难道”,表期许的“可要”“一定”,表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语境及在句中的位置译出。

3,“因” 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趁机”“通过”等虚词义,另有实词义“沿袭”“缘故”也不可忽视。

4,“乃” 主要是考查在语境中“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尤其是“于是(就)”与“才”的语境区别是个难点。

上面四个高频虚词的准确翻译主要靠对语意、语法、语境三个层面的把握实现。代入检验法也是个不错的判断方法,不妨一试。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杨素)明年复从齐王宪①拔晋州。宪屯兵栖原,齐主②以大军至, 宪惧而宵遁, 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素与骁将十余人尽力苦战,宪仅而获免。——《杨素传》 【注】①齐王宪:北周武帝之弟宇文宪,武成初年晋封齐国公,故称齐王。②齐主:这里指北齐国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第二年,杨素又跟随宇文宪攻取晋州。宇文宪屯兵在鸡栖原,北 齐国主率领大军攻来,宇文宪因害怕连夜逃走,被齐军所追赶,部下大多溃败逃散。杨素和十多位骁勇之将竭力苦战,才使宇文 宪幸免于难。

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

翻译: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钱乙,原本体弱多病,性格简率平易,嗜好饮酒,疾病屡次侵犯,钱乙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总是能够治好。钱乙最后一次犯病,疲倦得厉害,于是叹息道:“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人会死掉,我大概要死了!”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累增至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揭徯斯,字曼硕,龙兴福州人。文宗时常临幸奎章阁中,有咨询的问题,傒斯的回答总能符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经常称呼他的字而不称呼他的名。富州本地不产黄金,官府被奸民的言语迷惑,招募淘金者三百户。这些人采其他县的黄金而献上,每年的赋税增至四十九两。经历年代已经很久了,三百户百姓没有剩下十分之一了,又加上贫不聊生,有关部门责成那些受雇于官府的人代替淘金户输送黄金,那些人大多因此而财产尽失。揭徯斯向行省大臣进言,于是官府就免除了这项赋税,老百姓依靠他的进言得到解救,富州人至今还感激他。

二、虚实义兼有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主要以结构或语气助词用法为主,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有少部分实义,不可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做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阅读文段,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卫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卫兹,节操高尚, 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路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张君名署,字某,河间人。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张君改任河南县令,而河南府尹是君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人。而且张君年纪老了,还要天天仰望奔走于他的门庭阶梯之下,出于万不得已去当了这个官。几个月以后,身体很不舒服,就以病辞官了。

三、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部分常见的副词通常都设为“分点”,不可以不重视。

1, 部分副词放在句首,存在一定的意思,需要译出。如表示“等到”的有:比、迨、逮、洎(j

ì)、及。表示“恰逢”的有:会、适、属。表示“昔日先前”的有:向、乡、曩。表示“希望”的有:愿、唯、教。表示“只、只是”的有:但、特、第、顾、直、止。

2, 部分副词的意思易混,翻译时尤须加以区别

(1) 凡

例:①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罗星之类,皆名于天下。

②凡再变矣。

区分:①但凡、大凡、所有。②总共。译为“总共”时后面跟数词;未跟数词则译为另一用法。

(2) 徒

例:①徒负盛名,不过尔尔。

②出无名,徒劳无功。

区分:①只、只是。②白白地。前者强调从句事实的重要性,后者否定从句事实的重要性。

(3) 无

例: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区分:①无论。②通“毋”,不要。“无”仅在后面为并列短语时译为“无论”。

(4) 辄

例:①先达谓余曰:“冰遇水辄化。”余试之,不爽。

②朔至晦,虽百般勖勉,辄不上朝。

区分:①现在;②总是。前者强调客观性,后者强调一惯性。

(5) 今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王与民同乐,则王矣!

区分:①现在。②假如。译为“现在”主要着眼于和过去对比;译为“假如”,往往后一分句要有“则”照应。

(6) 遂

例:①乃遂私见樊於期。

②屈原闻郢都已破,作《怀沙》,遂自投汨罗以死。

区分:①于是、就。②最终。前者强调前后两个分句时间的紧密相承,后者强调后一分句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才出现的。可以根据时间跨度长短来区别。

另外,“见”虽不是副词,但因出现频率高,在这里也予以说明一下。

例:①徒见欺。

②慈父见背。

区分:①被。②代“我”。 当“见”放在动词前是表示被动还是偏指一方,要根据语境准确区别。类似情况的还有“相”字。

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副词的用法。

(1) 君讳冶,字良范,姓钱氏。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钱君讳治,字良范,姓钱。钱君从小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每天夜里读书,母亲为此吹灭蜡烛来阻止他,钱君假装睡觉,等到母亲睡了,就又起床读书。

(2)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3) (秦时)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訾: z ī 计算,计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巴郡的寡妇清,她的先祖自得到朱砂矿,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得不计其数。清是个寡妇,能守住先人的家业,用钱财来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侵犯。

(4)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时中书令傅亮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亮每事谘廓然后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终不为屈。征为吏部尚书。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蔡廓字子度,是济阳考城人。当时中书令傅亮被委任托付以重要职位,而学问在当时首屈一指,朝廷的仪礼典章,都是由傅亮决定的。傅亮常常是先向蔡廓咨询然后实行,傅亮的意见如果有不同,蔡廓也不因此最终屈从。他被征调为吏部尚书。蔡廓通过北地的傅隆问傅亮:“铨选官员的事如果全部把(它)交给我,我就没什么可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不能接受这一职务。”

四,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照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于之)、“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蕃乃谢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

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 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 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 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巍(高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高巍于是到吏部上任,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正议论削夺藩王,唯独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高巍说:“贾谊说过:‘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广泛建立诸侯而削弱他们的力量。’现在为何不效法他的用意?不要实行晁错削地夺权的谋略,而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计策。

抓住“特殊”,转换成分——特殊句式译到位

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

1, 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 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

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识。

二、临场翻译,关注五类“特殊句式”

(一) 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格局

除了文意的把握之外,还可以使用 一些小技巧来辅助翻译。如无标志判断句,翻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原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咏(张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阍吏:守门的小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少年同学。傅霖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请傅霖出来做官,请了三十次也没请动,到这时他却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说:“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还不能跟他做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二) 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 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容易被看作结构助

词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翻译下列句子并加以体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

2, 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 „„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

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 (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了句

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三) 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州县官吏登记全州孤、老、疾、弱不能养活自己的老百姓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聚敛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粮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粮,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百姓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家逃荒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而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就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养活自己的人(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 ,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府仓库储备的粮食,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

(四) 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1, 省略句的补充

(1) 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

卷译句“(郭)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

是谁呢?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布诸路”呢?故这里的主语应该是“朝廷”。

(2) 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有:①

省略主语,②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介词“于”或“以”。

请填出省略的词语:

⑴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⑵ 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

⑶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

⑷ 折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⑸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⑹ 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⑺ 竖子不足与( )谋

⑻ 得之( )心而寓之( )酒也

⑼ 赐之( )彘肩

⑽ 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缻

阅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11


相关文章

  • 新高考大纲取消英语单选题
  • 新高考大纲取消英语单选题 2014-02-25 辽沈晚报 2013年考纲基础上更换了所有样题. 取消单选题新增语篇型语法填空题 解读教师:孙叶红 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 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东北 三省优秀课一等奖获得者.辽宁省骨干 ...查看


  • 2013-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
  • 2013-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 为迎接2014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打整体战,特拟定以下计划. 第一部分 复习指导思想 本年度的高三语文教学将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 ...查看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1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施信忠整理 一.对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回顾 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点: ...查看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 2013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一.对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回顾 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 夯实基础. 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 试题的基础上, 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 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 点:1 ...查看


  • 高三英语二轮复习计划 1
  • 高三英语下学期二轮三轮备考课程纲要 高三英语二轮备考课程纲要 授课对象:高三 授课目的:备战高考复习精讲巧练复习指导 课程材料:初中教材+高中必修1-5.选修6+专项训练.套题训练 课程内容: 要点1 初中教材.必修1-5+选修6 要点2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初三下学期学习计划
  • 初三下学期学习计划 要有方法和功夫.有重点,由于各个科分数都一样,数学多考一分和政治多考一分是一样的.重点放在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地理历史等,英语和语文再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节奏复习,保证复习好是第一,其次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复习立刻,象 ...查看


  • 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备考工作计划
  •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六(3)班语文备考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 二.复习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题型. 2,复习时,先综合,再分类.穿插配套题练习,重点是摸拟会考题型. 3,认真研 ...查看


  • 中考语文科备考方案
  • 103班语文科中考备考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7-9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以及<中考说明>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学生,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查看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