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考

关于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考

・蒋学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一、时代呼唤着政治经济学的革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人中国,始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王亚南、沈志

远、许涤新等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苏联和日本传

人中国。我们这一代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就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

和研究,经历了建国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25

年,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我国学习政治经济学高潮的几次大起大落。

第一次学习高潮发生在1955年到1956年,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在

1956基本完成,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

工商业也完成了全行业的改造,人们急于想知道社会主义经济是咋回事,于

是就出现了一个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高潮。可是好景不长,1958年搞“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就是3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和城乡人民生活出现

了大折腾,政治经济学被冷漠了,因为书上讲的现实生活中完全对不上号,谁

还相信呢?

第二次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高潮出现在1980—1990年。背景是,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急剧地变化。在所有

制结构方面,原来的公有制一统天下被逐渐打破,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私营

经济陆续恢复,公有制经济的产权结构也逐步改革,出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在经济运行体制方面,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

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为着使大家能深刻理解这一

变革的必然性,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教委都号召要学习政

治经济学,由此掀起一个比1955—1956年更热烈的学习高潮。

这次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高潮到20世纪90年论》为集大成的代表作。另外,在《剩余价值理论》代逐渐低落。这次的退潮不象第一次那样突破,和《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中,也包含着大量是缓慢地消退。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改革开放已未经他本人整理过的重要思想。马克思关于社会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人们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主义经济的论述较少,散见于他论述资本主义经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济的著作中;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发展的一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西方经济学的进入和传播,特种客观趋势提出。在《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别是它关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和运行机制方判》等少数几本著作中,有比较集中的论述j研究面的理论,对读者很有吸引力;三是马克思主义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视马克思本人著作中治经济学本身的缺陷,这方面后面还将详谈。的理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论是他的商品经济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是什么意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思呢?这是说,从经济关系的变革方面看,以公有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这是因为,马克思所面对的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已经基本和研究的,是截至19世纪为止的商品经济和资本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义经济。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来,商品经济和资格局已经出现;从经济运行体制变革方面看,市场本主义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当然不能照搬马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发挥基础性思分析传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来说调节作用,也已基本实现。但是,改革还需要深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至于马克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还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那是他依据历史唯有一些关键性的步骤有待实现。改革开放的进一物主义原理,从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出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沿着正确的轨发,进行逻辑推理作出的科学设想,是没有经过历道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仍然需史检验的,当然更不能照搬。

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马克思本人著作中的经济学理论是有历史局学的指引。而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马克思主限性的,但这些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具有普义政治经济学本身必须变革创新。遍意义的。把这些基本原理同马克思逝世后新的

时代条件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的经济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新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一系列问题学。建立这样的新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巨大的工需要解决,首先是确定它的指导思想。程。它要揭示马克思逝世以来一百多年社会经济

新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仍应是马克思主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反映政治经济学中新的义。西方经济学中某些可以为我所用的范畴、观科学成果。

点、理论,应该吸收到新的政治经济学中来,但就

整个理论体系来看,它仍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三、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济学而不属于西方经济学的任何流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我国

在这个问题上,要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马的教科书中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经济关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区别开来。系即生产关系,另一种说法是经济运动规律。两种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本人的经济理说法都可以从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找到依据。论。他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以《资本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不是把生产关系当作一种静止的事物来研使得经济运行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究,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来性大大提高了,但这不是改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研究,要揭示历史上各种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衰对象的理由。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有几十个之多,经亡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是把生产济运行问题的研究可以独立成为一门或几门二级关系当作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而是从它经济学科,毋需来争政治经济学这顶桂冠。在西方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其它环节的联系中,即一方面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早已从政治联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联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何况,我国大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研究它的。不学经济学院各系开设西方微观经济和西方宏观经从运动过程和相关环节的联系中来研究,历史上济课程的日益增多,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如各种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是说不清楚果以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就会在课程间的。两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改革开放以前,产生冲突。这个问题在一些学校里实际上已经发这个问题没有发生过大的争论。生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笔者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应该一以贯新的情况,从而在研究对象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之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对象应该第一个新情况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是统一的,都以生产关系作为对象。经济运行虽不经济体制转变,使经济运行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但是在阐明经济关系所必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第二个新情况是,西方微要的范围内,经济运行的某些基本方面,包括它的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被介绍进来,吸引了我国运行规律、基本体制和作用机制,是必须讲的。至经济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受这两种新情况的影于经济运行的许多具体内容,则可以留到以经济响,有人主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的其它经济学科去说。

关系和经济运行并重,甚至主要研究经济运行。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一本《政治经济学四、新政治经济学中要不要(社会主义部分)》,全书由4篇组成,第一篇《社会讲政治和怎样讲政治主义基本制度》,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前面提到,社会经济形态的各个环节密切联制》,第三篇《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第四篇《社系,因此,以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基础作为研究对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经济关系的分析占象的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全书1/4,经济运行的分析占3/4。江西高校出版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阐明生社199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全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亡,这个道理,很多政治经书共18章,除第一章导论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济学教材里都讲了,但实际的贯彻却明显地有倚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略加阐述轻倚重。

以外,其余的4篇17章,都是讲经济运行的,其中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阐述生产关系3章讲微观经济,4章讲产业经济,5章讲宏观经时联系生产力,一般是注意到了。这一方面的联系济,4章讲社会主义市场与宏观调控。也有问题。在建国后的前30年,生产力对生产关

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认识呢?是不是到了社会系的决定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的倾向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就改变了呢?是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当时有一

笔者的看法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种理论,认为“片面”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以决

定作用,是一种机械唯物论,是革命性不强的表样的上层建筑来同它相适应?这个问题马克思作现。只有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特指过逻辑推论。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促进作用),才是革命的辩证唯物论者。例如,在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主张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便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被认为是保守的;而主张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则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被认为是革命的。这种漠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命专政。”①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阐发马克思提决定作用而不恰当地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出的这一观点,认为马克思这里讲的共产主义社用的观点,成为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会,是指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那就是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等超越时代的“左”的做法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依据。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上的这种错的社会主义社会,都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误观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级在夺取到国家政权的时候,要利用它“剥夺剥夺已经基本上被纠正过来了,但不能认为它已经根者”,镇压被推翻的资产阶级的反抗和复辟企图;绝和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再起消极作用了。一种即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使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观点,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制,从而消灭了阶级的经济基础以后,还需要利用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国家这种强制力量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

在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社会主义部分,关于上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

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阐述,则可议之处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另一面是社会主更多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政治上层建筑或义民主。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都要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比资本主义社会强烈得多。这种情况是容易理解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则要求把民的。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制度和经济主扩展到绝大多数居民身上。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直接处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政职能将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和好逸恶劳的习惯配之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势力的削弱逐步减少;即随着社会全体成员越来济的行政干预减少了,但党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越会管理自己的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就越来越接面的一元化领导仍须保持。在这种情况下,上层近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治职能逐步消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比资本主义社会强,是必亡,社会职能逐渐替代政治职能。这个过程将在共然的。不论是在前苏联,在中国,或在欧洲和亚洲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到来的时候完成。那时,承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莫不如此。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传统的政治职能的国家也

这种情况要求在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将完全消亡了。

中,就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进行科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国家性质和学分析。但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和阐述都很不国家形式的论述,在理论上是透彻的,在逻辑上是够。讲得较多的,是党和政府的正确政策如何推严谨的,对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的实践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政策层面上讲了政治对有指导意义的。

经济的作用,没有从社会经济形态基本环节的理

论层面上提出问题和论证问题。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究竟要求什么人民出版社,1995.314.

十月革命后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苏

联,其前身俄罗斯不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

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次化,继之又搞反右倾运动、农村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一系列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损害和动摇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把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

的边缘。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大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亚洲和欧洲国家,其前身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革命前的俄罗斯更落

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

把马克思和列宁的国家学说同本国具体情况结合

起来,使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政治上层建筑对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对象。但是,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却应该包容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内。为什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进作用,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国建国后的前30年,对于如何运用政治上

层建筑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在

实践中积极进行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要求的民主究竟是什么样的民主?既然也叫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必须有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历史上存在过的和其他国家存在着的民主形式,可以继承和借

鉴的是什么?既然民主对于社会主义这样重要,是

我们建国三大目标中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我们

应不应该有一个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路线的教训。建国后的前8年,在3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政策的指导之下,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取消帝国主义在中

国的一切特权,进行土地改革,又通过实行对个体

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使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封建半封建的成分很

快消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框架很快建立起

来。但此后,自从1958年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图?这些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完善有极大关系的问题,新的政治经济学是不能不研究的。(收稿日期:2003—12—09责任编辑:蒋少龙)

MeditatjonontheNewPoliticalEconomics

JIANGXue—mo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Abstract:Thisarticlebelievesthattheguidancethoughtofbuildingthesocialist

Marxism.Theresearchnewpoliticaleconomicsshouldremainoperation.ThenewastheobjectofnewpoliticaleconomicsisProductionRelationshipandeconomicpoliticaleconomicsshouldalsobep01itics—oriented.

KeyTerms:newpoliticaleconomics;Marxism;researchcounte咖easure;p01itics~oriented

关于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蒋学模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经济学家ECONOMIST2004(2)1次

引证文献(1条)

1.郝书辰.蒋震 国有资本产业分布问题研究述评及其理论含义[期刊论文]-山东经济 201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xj200402002.aspx

关于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考

・蒋学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一、时代呼唤着政治经济学的革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人中国,始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王亚南、沈志

远、许涤新等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苏联和日本传

人中国。我们这一代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就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

和研究,经历了建国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25

年,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我国学习政治经济学高潮的几次大起大落。

第一次学习高潮发生在1955年到1956年,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在

1956基本完成,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

工商业也完成了全行业的改造,人们急于想知道社会主义经济是咋回事,于

是就出现了一个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高潮。可是好景不长,1958年搞“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就是3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和城乡人民生活出现

了大折腾,政治经济学被冷漠了,因为书上讲的现实生活中完全对不上号,谁

还相信呢?

第二次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高潮出现在1980—1990年。背景是,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急剧地变化。在所有

制结构方面,原来的公有制一统天下被逐渐打破,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私营

经济陆续恢复,公有制经济的产权结构也逐步改革,出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在经济运行体制方面,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

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为着使大家能深刻理解这一

变革的必然性,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教委都号召要学习政

治经济学,由此掀起一个比1955—1956年更热烈的学习高潮。

这次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高潮到20世纪90年论》为集大成的代表作。另外,在《剩余价值理论》代逐渐低落。这次的退潮不象第一次那样突破,和《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中,也包含着大量是缓慢地消退。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改革开放已未经他本人整理过的重要思想。马克思关于社会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人们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主义经济的论述较少,散见于他论述资本主义经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济的著作中;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发展的一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西方经济学的进入和传播,特种客观趋势提出。在《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别是它关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和运行机制方判》等少数几本著作中,有比较集中的论述j研究面的理论,对读者很有吸引力;三是马克思主义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视马克思本人著作中治经济学本身的缺陷,这方面后面还将详谈。的理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论是他的商品经济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是什么意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思呢?这是说,从经济关系的变革方面看,以公有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这是因为,马克思所面对的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已经基本和研究的,是截至19世纪为止的商品经济和资本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义经济。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来,商品经济和资格局已经出现;从经济运行体制变革方面看,市场本主义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当然不能照搬马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发挥基础性思分析传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来说调节作用,也已基本实现。但是,改革还需要深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至于马克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还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那是他依据历史唯有一些关键性的步骤有待实现。改革开放的进一物主义原理,从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出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沿着正确的轨发,进行逻辑推理作出的科学设想,是没有经过历道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仍然需史检验的,当然更不能照搬。

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马克思本人著作中的经济学理论是有历史局学的指引。而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马克思主限性的,但这些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具有普义政治经济学本身必须变革创新。遍意义的。把这些基本原理同马克思逝世后新的

时代条件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的经济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新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一系列问题学。建立这样的新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巨大的工需要解决,首先是确定它的指导思想。程。它要揭示马克思逝世以来一百多年社会经济

新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仍应是马克思主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反映政治经济学中新的义。西方经济学中某些可以为我所用的范畴、观科学成果。

点、理论,应该吸收到新的政治经济学中来,但就

整个理论体系来看,它仍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三、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济学而不属于西方经济学的任何流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我国

在这个问题上,要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马的教科书中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经济关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区别开来。系即生产关系,另一种说法是经济运动规律。两种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本人的经济理说法都可以从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找到依据。论。他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以《资本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不是把生产关系当作一种静止的事物来研使得经济运行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究,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来性大大提高了,但这不是改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研究,要揭示历史上各种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衰对象的理由。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有几十个之多,经亡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是把生产济运行问题的研究可以独立成为一门或几门二级关系当作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而是从它经济学科,毋需来争政治经济学这顶桂冠。在西方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其它环节的联系中,即一方面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早已从政治联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联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何况,我国大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研究它的。不学经济学院各系开设西方微观经济和西方宏观经从运动过程和相关环节的联系中来研究,历史上济课程的日益增多,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如各种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是说不清楚果以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就会在课程间的。两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改革开放以前,产生冲突。这个问题在一些学校里实际上已经发这个问题没有发生过大的争论。生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笔者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应该一以贯新的情况,从而在研究对象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之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对象应该第一个新情况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是统一的,都以生产关系作为对象。经济运行虽不经济体制转变,使经济运行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但是在阐明经济关系所必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第二个新情况是,西方微要的范围内,经济运行的某些基本方面,包括它的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被介绍进来,吸引了我国运行规律、基本体制和作用机制,是必须讲的。至经济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受这两种新情况的影于经济运行的许多具体内容,则可以留到以经济响,有人主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经济运行为研究对象的其它经济学科去说。

关系和经济运行并重,甚至主要研究经济运行。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一本《政治经济学四、新政治经济学中要不要(社会主义部分)》,全书由4篇组成,第一篇《社会讲政治和怎样讲政治主义基本制度》,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前面提到,社会经济形态的各个环节密切联制》,第三篇《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第四篇《社系,因此,以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基础作为研究对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经济关系的分析占象的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全书1/4,经济运行的分析占3/4。江西高校出版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阐明生社199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全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亡,这个道理,很多政治经书共18章,除第一章导论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济学教材里都讲了,但实际的贯彻却明显地有倚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略加阐述轻倚重。

以外,其余的4篇17章,都是讲经济运行的,其中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阐述生产关系3章讲微观经济,4章讲产业经济,5章讲宏观经时联系生产力,一般是注意到了。这一方面的联系济,4章讲社会主义市场与宏观调控。也有问题。在建国后的前30年,生产力对生产关

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认识呢?是不是到了社会系的决定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的倾向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就改变了呢?是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当时有一

笔者的看法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种理论,认为“片面”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以决

定作用,是一种机械唯物论,是革命性不强的表样的上层建筑来同它相适应?这个问题马克思作现。只有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特指过逻辑推论。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促进作用),才是革命的辩证唯物论者。例如,在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主张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便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被认为是保守的;而主张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则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被认为是革命的。这种漠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命专政。”①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阐发马克思提决定作用而不恰当地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出的这一观点,认为马克思这里讲的共产主义社用的观点,成为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会,是指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那就是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等超越时代的“左”的做法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依据。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上的这种错的社会主义社会,都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误观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级在夺取到国家政权的时候,要利用它“剥夺剥夺已经基本上被纠正过来了,但不能认为它已经根者”,镇压被推翻的资产阶级的反抗和复辟企图;绝和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再起消极作用了。一种即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使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观点,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制,从而消灭了阶级的经济基础以后,还需要利用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国家这种强制力量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

在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社会主义部分,关于上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

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阐述,则可议之处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另一面是社会主更多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政治上层建筑或义民主。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都要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比资本主义社会强烈得多。这种情况是容易理解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则要求把民的。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制度和经济主扩展到绝大多数居民身上。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直接处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政职能将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和好逸恶劳的习惯配之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势力的削弱逐步减少;即随着社会全体成员越来济的行政干预减少了,但党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越会管理自己的国家,社会主义民主就越来越接面的一元化领导仍须保持。在这种情况下,上层近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政治职能逐步消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比资本主义社会强,是必亡,社会职能逐渐替代政治职能。这个过程将在共然的。不论是在前苏联,在中国,或在欧洲和亚洲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到来的时候完成。那时,承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莫不如此。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传统的政治职能的国家也

这种情况要求在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将完全消亡了。

中,就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进行科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国家性质和学分析。但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和阐述都很不国家形式的论述,在理论上是透彻的,在逻辑上是够。讲得较多的,是党和政府的正确政策如何推严谨的,对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的实践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政策层面上讲了政治对有指导意义的。

经济的作用,没有从社会经济形态基本环节的理

论层面上提出问题和论证问题。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究竟要求什么人民出版社,1995.314.

十月革命后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苏

联,其前身俄罗斯不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

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次化,继之又搞反右倾运动、农村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一系列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损害和动摇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把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

的边缘。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大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亚洲和欧洲国家,其前身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革命前的俄罗斯更落

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

把马克思和列宁的国家学说同本国具体情况结合

起来,使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政治上层建筑对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对象。但是,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却应该包容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内。为什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进作用,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国建国后的前30年,对于如何运用政治上

层建筑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在

实践中积极进行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要求的民主究竟是什么样的民主?既然也叫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必须有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历史上存在过的和其他国家存在着的民主形式,可以继承和借

鉴的是什么?既然民主对于社会主义这样重要,是

我们建国三大目标中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我们

应不应该有一个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路线的教训。建国后的前8年,在3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政策的指导之下,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取消帝国主义在中

国的一切特权,进行土地改革,又通过实行对个体

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使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封建半封建的成分很

快消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框架很快建立起

来。但此后,自从1958年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图?这些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完善有极大关系的问题,新的政治经济学是不能不研究的。(收稿日期:2003—12—09责任编辑:蒋少龙)

MeditatjonontheNewPoliticalEconomics

JIANGXue—mo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Abstract:Thisarticlebelievesthattheguidancethoughtofbuildingthesocialist

Marxism.Theresearchnewpoliticaleconomicsshouldremainoperation.ThenewastheobjectofnewpoliticaleconomicsisProductionRelationshipandeconomicpoliticaleconomicsshouldalsobep01itics—oriented.

KeyTerms:newpoliticaleconomics;Marxism;researchcounte咖easure;p01itics~oriented

关于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蒋学模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经济学家ECONOMIST2004(2)1次

引证文献(1条)

1.郝书辰.蒋震 国有资本产业分布问题研究述评及其理论含义[期刊论文]-山东经济 201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xj200402002.aspx


相关文章

  • 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 <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地和大家一起来进行课例研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经济大危机>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经济大危机>是人教版九年 ...查看


  • 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1
  • 二 罗斯福新政 一.学习内容分析 1. 专题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叙述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前三课内容在于通过美国的个案分析,来解读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第四节课结合对西欧和日本各国战后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查看


  • [罗斯福新政]教案
  • <罗斯福新政>教案 一.基本情况分析 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结合所讲史实,进行探究学习. ㈡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课堂教学应尽量 ...查看


  • 罗斯福新政
  •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 月 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二 罗斯福新政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2013年晋级为省一级达标高中.2014 ...查看


  • 经济大危机_经济大危机的教学设计
  •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赵丽华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 ...查看


  • 大危机与新政教案
  • 大危机与新政教案 张如意 一.概述: 本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中的第四课,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大危机,并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动荡.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为主要内容 ...查看


  • 第4课经济大危机_导学案
  • 九年级历史导学案 2013/11/20 课题:新授课<经济大危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中心措施及其效果等相关 ...查看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读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导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 ...查看


  •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概述 本单元涉及50年的历史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早期维新思想.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发起的救亡图存运动,但在甲午战争中被近邻小国日本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