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材分析
1. 内容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十四课。匈奴族自战国时期兴起,历经秦汉。随着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分裂及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和战变迁;两汉时期国力的变化,对匈奴的政策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构成历史的主流。其间变化前承汉朝的大一统与两汉经济的发展,后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本单元中地位重要。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
史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全课教学以问题和人物贯穿始终,配合多次师生互动,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讲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②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
重点:(1)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设计意图:汉武帝时期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
备了条件。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两汉对匈奴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设计意图: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对北方的统一和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
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两汉的民族关系。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解决方法: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制,对理
性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二、 学情分析
1. 认知条件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如:阅读史料、使用地图、归纳和总结等。并且,就具体知识而言,学生对秦朝与匈奴
1
的关系、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的政治经济、汉武帝的“大一统”均有所了解,对匈奴与西汉和战的历史背景已初步掌握。 2. 能力水平
初一学生接触历史课的时间较短,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史学理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但是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熟悉课本上的一些历史名词,并初步接触了唯物主义史观,知道应该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懂得要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待。 3. 情感态度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对知识充满好奇、爱憎分明、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这是学习历史最好的动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热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三、教法分析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辅以大量的感性材料,且历史知识是前后联系的,所以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展示图片、诗歌、视频、地图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通过设置问题、制造矛盾情境帮助学生创造学习动机;通过讨论、自由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解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学法分析
由于本课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应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知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评价汉武帝、冒顿、卫青、霍去病、王昭君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初步掌握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客观评价,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表述。通过学习民族关系的“战”与“和”,初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进程及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学法有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比较学习法、归结法。
五、评价分析
本课的评价包括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在考察知识体系的构建,第二部分重在考察学生能力是否真的得到了锻炼,第三部分重在的评估学生能力训练成效、对知识的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六、教学设计
2
3
4
5
教学反思:
三学学稿: 导学:
学习目标:
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2. 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 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自主学习: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族在匈奴的杰出首领 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匈奴和军事,一些匈奴人还会 ,开始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 秦末汉初,匈奴夺取 ,并继续南下。 2. 西汉初年,不得不对匈奴实行“ ”。汉朝每年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3. 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 、 出击匈奴,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三、昭君出塞
1、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首领____________向汉朝称臣,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2、____________时期,把___________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______________,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
6
4、东汉先后派大将___________、__________ 率兵反击,大败北匈奴,使其部分西迁。
助学:(合作探究)
1、 回答上述问题后,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为什么匈奴能够崛起?冒顿
统一蒙古有什么影响?
2、显示剪伯赞《题昭君墓》诗:“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提问:诗中反映汉匈关系的哪两种状态?诗歌暗示了哪些历史事件?
3、想一想: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就能打击匈奴,并且取得了“汉武雄图载史篇”的巨大成功?
4、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王昭君始终怀有这样美好的感情?
促学: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 A 蒙古族B 匈奴族C 突厥族D 东夷
2、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 A 可汗B 单于C 皇帝D 大王
3、匈奴在统一后迅速发展,它不包括 ( ) A 畜牧业兴旺B 冶铸业发展C 制瓷业发达D 学会农耕
4、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 ) A 公元前119年B 公元119年C 公元前1世纪中期D 公元1世纪中期
5、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武帝 D 汉元帝
A 张骞出使西域B 丝绸之路的开通C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 昭君出塞 ( ) 7、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 原因是 ( ) A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 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 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了 D 汉武帝时,匈奴的势力衰弱
6、“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7
课题: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材分析
1. 内容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十四课。匈奴族自战国时期兴起,历经秦汉。随着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分裂及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和战变迁;两汉时期国力的变化,对匈奴的政策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构成历史的主流。其间变化前承汉朝的大一统与两汉经济的发展,后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本单元中地位重要。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
史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全课教学以问题和人物贯穿始终,配合多次师生互动,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讲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②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
重点:(1)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设计意图:汉武帝时期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
备了条件。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两汉对匈奴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设计意图: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对北方的统一和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
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两汉的民族关系。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解决方法: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制,对理
性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二、 学情分析
1. 认知条件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如:阅读史料、使用地图、归纳和总结等。并且,就具体知识而言,学生对秦朝与匈奴
1
的关系、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的政治经济、汉武帝的“大一统”均有所了解,对匈奴与西汉和战的历史背景已初步掌握。 2. 能力水平
初一学生接触历史课的时间较短,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史学理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但是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熟悉课本上的一些历史名词,并初步接触了唯物主义史观,知道应该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懂得要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待。 3. 情感态度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对知识充满好奇、爱憎分明、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这是学习历史最好的动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热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三、教法分析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辅以大量的感性材料,且历史知识是前后联系的,所以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展示图片、诗歌、视频、地图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通过设置问题、制造矛盾情境帮助学生创造学习动机;通过讨论、自由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解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学法分析
由于本课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应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知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评价汉武帝、冒顿、卫青、霍去病、王昭君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初步掌握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客观评价,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表述。通过学习民族关系的“战”与“和”,初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进程及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学法有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比较学习法、归结法。
五、评价分析
本课的评价包括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在考察知识体系的构建,第二部分重在考察学生能力是否真的得到了锻炼,第三部分重在的评估学生能力训练成效、对知识的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六、教学设计
2
3
4
5
教学反思:
三学学稿: 导学:
学习目标:
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2. 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 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自主学习: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族在匈奴的杰出首领 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匈奴和军事,一些匈奴人还会 ,开始垦田种谷。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 秦末汉初,匈奴夺取 ,并继续南下。 2. 西汉初年,不得不对匈奴实行“ ”。汉朝每年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3. 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 、 出击匈奴,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三、昭君出塞
1、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首领____________向汉朝称臣,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2、____________时期,把___________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______________,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
6
4、东汉先后派大将___________、__________ 率兵反击,大败北匈奴,使其部分西迁。
助学:(合作探究)
1、 回答上述问题后,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为什么匈奴能够崛起?冒顿
统一蒙古有什么影响?
2、显示剪伯赞《题昭君墓》诗:“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提问:诗中反映汉匈关系的哪两种状态?诗歌暗示了哪些历史事件?
3、想一想: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就能打击匈奴,并且取得了“汉武雄图载史篇”的巨大成功?
4、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王昭君始终怀有这样美好的感情?
促学: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 A 蒙古族B 匈奴族C 突厥族D 东夷
2、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 A 可汗B 单于C 皇帝D 大王
3、匈奴在统一后迅速发展,它不包括 ( ) A 畜牧业兴旺B 冶铸业发展C 制瓷业发达D 学会农耕
4、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 ) A 公元前119年B 公元119年C 公元前1世纪中期D 公元1世纪中期
5、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武帝 D 汉元帝
A 张骞出使西域B 丝绸之路的开通C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 昭君出塞 ( ) 7、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 原因是 ( ) A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 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 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了 D 汉武帝时,匈奴的势力衰弱
6、“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