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第9课时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

第二节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三课时 鉴赏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

【考纲解读】

1.考纲要求: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2.教学重点:鉴赏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的思路与方法。

3.热点:鉴赏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

【自主学习】

1.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 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上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积极主动地有所得;积极主动地有所得,就能巩固地掌握所学的东西;能够巩固地掌握所学的东西,就能逐步积累丰富的知识;能逐步积累丰富的知识,在应用时就能得心应手,左右皆宜,溯本求原,透彻理解。很明显,孟子所谓的“深造自得”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学习者有明确而远大的学习动机,要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主体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可见,所谓“深造肩得”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求知的过程。

我们学习诗歌也是这样,要努力“自得之”才会有收获。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古代诗歌中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思路与方法:

(关于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思路与方法:你有什么体会与技巧?写下来和同学们共享)

2.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诗后的分析填空。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诗,这两首都是抒发 之情。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高考回顾】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全国高考浙江卷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 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习探究】

〖知识梳理〗

一、送别诗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离别" 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特点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

一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二类是友情、同僚情。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等;有的写送友人远征,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还有的是写送友人去远游,抒发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如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特点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一类是直抒胸臆。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二类是借景抒情。这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送别的地点,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 横" 一" 绕" 便把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像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 浮云" 象征友人行踪不定," 落日" 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真意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特点三:伤感旷放,各有千秋

" 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这类诗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和政治上的挫折,失意、哀伤情绪很浓。如柳永《雨霖玲》。

但友人分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二、思乡怀远诗

思乡怀远诗:这是一种思念家国、牵挂远行人的诗歌。古代的人或是为了生汁,或是为了功名,或是因为战争,或是因为遭贬谪,身不由己,羁旅在外,淹留他乡;又因为古代的交通工具落后,常年不能回家,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思乡诗。这些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与思乡诗相应,古代诗歌中也有大量的怀远之作。良人客居异乡,必有大量的思妇,再加上社会动乱,更增加了居家之人对远行人的牵挂。此外,也有一些文人模拟思妇作怀远诗、闺怨诗,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描写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这类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可具体分为三类:

①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②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③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典题精析〗

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解析】

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王灼说他“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 。这首《卜算子》,俏皮话说得新鲜,毫不落俗,颇受选家的注意。它是一首送别词。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人。这次分别,是鲍浩然从客途返家。这类事情极为寻常,而王观却运用风趣的笔墨,把寻常的生活来个“化腐朽为神奇”,设想了一套不落俗的构思:先从游子归家这件事想开去,想到朋友的妻妾一定是日夜盼着丈夫归家,由此设想她们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再联系着“眉如远山”“眼如秋水”。这些习用的常语,又把它们同游子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来个拟人化,于是便得出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是说,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从这一构思向前展开,于是就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要到哪儿去呢?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又一层意思是: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 ,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语带双关,扣得又是天衣无缝,实在是高明的手法。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的。那还是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作者用了两个“送" 字和两个“归" 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 ,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 ,而是春归人也归。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以是能够赶上的。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但这只是表面一层意思。它还有另外一层。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又是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这样的语带双关,当然也聪明,也俏皮。

通看整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死活之别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全国卷(桂、琼、藏、陕、内蒙)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外、有家难归的浩(“浩”改为“感”) 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如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高山郁翠微”;

旁边,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说杜鹃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取次,犹随意,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行人”走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变式达标〗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注:①诗人写此诗时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好友黄几复时知四会县(今属广东)。②治病不蕲三折肱:《左传说》:“三折肱,知为良医。”《国语·晋语》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蕲:祈求。

(1)宋代诗人张耒认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此联奇在何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诗的后四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好友黄几复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课堂小结〗

一、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惜别送别诗分类:

1、直接写别情: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间接写别情

赠 别 杜牧 唐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加“。”)

(1)写送别场景,以景写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二、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类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1)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②,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②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 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4分)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请简要分析。(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去掉此题,此题与上一题重复)

3(改为“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4(改为“3”).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第9课时 鉴赏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答案

【自主学习】

2.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高考回顾】

1.(1)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答案】 ①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 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变式达标〗

1、(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2、1) 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3、(1)①运用对比手法,把“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进行对照,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②叠加“桃李”、“春风”、“酒”、“江湖”、“夜雨”、“灯”等典型意象,创造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的独特意境,令人回味无穷。(4分。答出一点即可)

2)①从持家、治病(治国)、读书三个方面。②表达了对黄几复清正廉洁、长于治国、好学不倦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其不被朝廷重用表达了婉惜。(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课后巩固】

1、(1)(2分)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2分)“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2分)

(2)(4分)“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3、答:(1)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4、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古代诗歌鉴赏导学案

第二节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三课时 鉴赏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

【考纲解读】

1.考纲要求: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2.教学重点:鉴赏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的思路与方法。

3.热点:鉴赏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

【自主学习】

1.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 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上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积极主动地有所得;积极主动地有所得,就能巩固地掌握所学的东西;能够巩固地掌握所学的东西,就能逐步积累丰富的知识;能逐步积累丰富的知识,在应用时就能得心应手,左右皆宜,溯本求原,透彻理解。很明显,孟子所谓的“深造自得”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学习者有明确而远大的学习动机,要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主体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可见,所谓“深造肩得”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求知的过程。

我们学习诗歌也是这样,要努力“自得之”才会有收获。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古代诗歌中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思路与方法:

(关于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思路与方法:你有什么体会与技巧?写下来和同学们共享)

2.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诗后的分析填空。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诗,这两首都是抒发 之情。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高考回顾】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全国高考浙江卷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 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习探究】

〖知识梳理〗

一、送别诗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离别" 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特点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

一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二类是友情、同僚情。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等;有的写送友人远征,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还有的是写送友人去远游,抒发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如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特点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一类是直抒胸臆。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二类是借景抒情。这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送别的地点,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 横" 一" 绕" 便把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像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 浮云" 象征友人行踪不定," 落日" 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真意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特点三:伤感旷放,各有千秋

" 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这类诗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和政治上的挫折,失意、哀伤情绪很浓。如柳永《雨霖玲》。

但友人分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二、思乡怀远诗

思乡怀远诗:这是一种思念家国、牵挂远行人的诗歌。古代的人或是为了生汁,或是为了功名,或是因为战争,或是因为遭贬谪,身不由己,羁旅在外,淹留他乡;又因为古代的交通工具落后,常年不能回家,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思乡诗。这些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与思乡诗相应,古代诗歌中也有大量的怀远之作。良人客居异乡,必有大量的思妇,再加上社会动乱,更增加了居家之人对远行人的牵挂。此外,也有一些文人模拟思妇作怀远诗、闺怨诗,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描写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这类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可具体分为三类:

①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②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③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典题精析〗

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解析】

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王灼说他“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 。这首《卜算子》,俏皮话说得新鲜,毫不落俗,颇受选家的注意。它是一首送别词。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人。这次分别,是鲍浩然从客途返家。这类事情极为寻常,而王观却运用风趣的笔墨,把寻常的生活来个“化腐朽为神奇”,设想了一套不落俗的构思:先从游子归家这件事想开去,想到朋友的妻妾一定是日夜盼着丈夫归家,由此设想她们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再联系着“眉如远山”“眼如秋水”。这些习用的常语,又把它们同游子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来个拟人化,于是便得出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是说,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从这一构思向前展开,于是就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要到哪儿去呢?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又一层意思是: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 ,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语带双关,扣得又是天衣无缝,实在是高明的手法。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的。那还是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作者用了两个“送" 字和两个“归" 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 ,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 ,而是春归人也归。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以是能够赶上的。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但这只是表面一层意思。它还有另外一层。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又是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这样的语带双关,当然也聪明,也俏皮。

通看整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死活之别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全国卷(桂、琼、藏、陕、内蒙)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外、有家难归的浩(“浩”改为“感”) 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如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高山郁翠微”;

旁边,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说杜鹃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取次,犹随意,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行人”走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听得太多,睡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变式达标〗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注:①诗人写此诗时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好友黄几复时知四会县(今属广东)。②治病不蕲三折肱:《左传说》:“三折肱,知为良医。”《国语·晋语》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蕲:祈求。

(1)宋代诗人张耒认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此联奇在何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诗的后四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好友黄几复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课堂小结〗

一、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惜别送别诗分类:

1、直接写别情: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间接写别情

赠 别 杜牧 唐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加“。”)

(1)写送别场景,以景写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二、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类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1)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②,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②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 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4分)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请简要分析。(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去掉此题,此题与上一题重复)

3(改为“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4(改为“3”).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第9课时 鉴赏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答案

【自主学习】

2.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高考回顾】

1.(1)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答案】 ①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 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变式达标〗

1、(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2、1) 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3、(1)①运用对比手法,把“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进行对照,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②叠加“桃李”、“春风”、“酒”、“江湖”、“夜雨”、“灯”等典型意象,创造了相聚之乐与别后相思之苦的独特意境,令人回味无穷。(4分。答出一点即可)

2)①从持家、治病(治国)、读书三个方面。②表达了对黄几复清正廉洁、长于治国、好学不倦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其不被朝廷重用表达了婉惜。(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课后巩固】

1、(1)(2分)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2分)“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2分)

(2)(4分)“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3、答:(1)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4、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相关文章

  •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1-3课时(学生版)
  •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 编号 YWGK010 主编人:夏令强 (本导学稿适用于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审稿人:刘文海 定稿日:2012 年 09 月 21 日 一.课题:诗歌鉴赏单元·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 本 ...查看


  •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单元教学目标] 1. 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 ...查看


  •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1
  • 搜集整理:无涯轩主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    ,       模块 <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 ...查看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 ...查看


  •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2.过程和方法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 ...查看


  • 语文_主题式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式教学设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马小霞 2015年1月10日 一.概述 本主题活动是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 ...查看


  •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诗歌形象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1. 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 2. 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查看


  • 9.古诗四首
  • 九课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 ...查看


  • 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 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学习要点 1.理解语言的方法. 2.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3.鉴赏语言的角度. 4.表述要清晰规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qu ...查看


  •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案
  •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师中心力荐) | 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朋友 | 点此发表评论「共0条」 oldwolf于2001-11-13发 重庆四十九中学 夏永 年 级:高 二 科 目:语 文 教 师:夏 永 时 间:二○○一年八月 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