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①地球:
是地
大西洋南美洲南端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②地球仪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①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②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2)、纬线与经线
①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有无数条)
②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有无数条)
(3)纬度:
① 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③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关于纬线的结论:纬线越长,纬度越小;纬线越短,纬度越大。
半球的结论:所有北纬度的点都在北半球,南纬度的点都在南半球。
[赤道纪念碑(两座):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
经度:
① 经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
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东半球:200W——00——1600E 西半球:1600E——1800——200W (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4)无00纬线和00经线的判读:
纬度:由下向上增大的是北纬,反之为南纬。由纬度判断南、北半球。 经度:由西(左)向东(右)增大的是东经,反之为西经。由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夏至(6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以赤道为界,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分(3月20日或21日)与秋分(9月22日或23日):春分与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昼夜等长。
五带的划分:
①依据: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北寒带
(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
°S--66.5°S)、南寒带(66.5°S--90°S)
北温带、南温带: 四季分明,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 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注意分
子和分母单位是否相同。
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
2、 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谈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3、指向标:指示地图上的方向,通常地图上的指向标指示北方,并按照“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判读。
方向: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北方
a: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无论怎样变化,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正东正西,经线正南正北。
第四节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3、把各个地点的海波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4、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2、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高和缓;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相等。
(2)山地的五个部位表示:山峰是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逐渐向四周降低;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是山谷(它一般是河流的发源地);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是山脊,等高线重叠并以锯齿状表示是陡崖,两座山顶之
间是鞍部。
地形剖面图 :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
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的表示地面
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
、世界海陆比例: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
2 ①很不均匀
②东西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在西半球,海洋主要在东半球;南北 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水陆半球 而言,陆地主要在陆半球,海洋主要在水半球;
③北极周围海洋,南极周围陆地。
3、基本概念:
大陆:最大是亚欧大陆,最小是澳大利亚大陆
岛屿:最大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大洲: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
半岛:最大的是阿拉伯半岛
群岛:最大是马来群岛
海峡
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三条洲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⑤欧非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⑥南美、南极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各大洋面积排列顺序由大到小: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⑧跨经度最多的州、洋:南极洲、北冰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落基山脉: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日本和台湾: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建议各位同学仔细阅读书本P43页上的那段话)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区段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多变)
其后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2、天气的影响:生活和生产(交通、衣着、军事、农业生长......)
3、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白色越浓,云层越厚,降雨越多。
4、天气符号:书49页的图请仔细阅读
5、降水概率:降表示水可能性的大小
6、风向与风力:风向指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 7、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污染指数: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51图3.7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4.气温变化曲线图:北半球(波峰式)、南半球(波谷式)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①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②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③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④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⑤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⑥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⑦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⑧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①从赤道到两极,气温越来越低。
②对于同一纬度地带的气温:夏季大陆高,海洋低;冬季大陆低,海洋高
3.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书本57页的活动题仔细阅读)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由地形因素造成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构成气候、气温降水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P47页)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淮安的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
寒冷干燥)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书第66页)
5.气候与人类活动(书第67页)
重点:①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②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③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6.气候变暖(书第68页)
重点:①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②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 ③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会淹没。
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①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后才大大加快。
②现在,全球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高达8000万,相当于一个德国的人口。
2.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
3.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5.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72)
7.人口稀少区:极端干旱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人口问题:
①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 ②人口过少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不同的人种
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55%)、黄种(37%
)和黑种(8%)三个主要人种。
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展很低。
③每个国家不论大小,都是人类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它们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在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①190多个国家,少数是发达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②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③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
非洲、南美洲、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⑤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⑥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⑦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⑧挪威(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新西兰(大洋洲)、美国(北美洲)、日本(亚洲)、埃塞俄比亚(非洲)、利比里亚(非洲)、乍得(非洲)、莫桑比克(非洲)、尼日尔(非洲)
“ ”表示人类发展指数低;“ ”表示人类发展指数高
2.国家经济合作
①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
②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其重要。一方面,全球资源和能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各国的资金、技术、市场条件也不一样,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
③一个国家要发展和进步,就要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④每年在我国海南的博鳌举办年会。
发展中国家 利润流失
(相互循环)
发达国家出售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产品的价格高赚到的钱多富国更富
(相互循环)
七上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①地球:
是地
大西洋南美洲南端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②地球仪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①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②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2)、纬线与经线
①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有无数条)
②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有无数条)
(3)纬度:
① 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③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关于纬线的结论:纬线越长,纬度越小;纬线越短,纬度越大。
半球的结论:所有北纬度的点都在北半球,南纬度的点都在南半球。
[赤道纪念碑(两座):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
经度:
① 经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
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东半球:200W——00——1600E 西半球:1600E——1800——200W (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4)无00纬线和00经线的判读:
纬度:由下向上增大的是北纬,反之为南纬。由纬度判断南、北半球。 经度:由西(左)向东(右)增大的是东经,反之为西经。由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夏至(6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以赤道为界,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分(3月20日或21日)与秋分(9月22日或23日):春分与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昼夜等长。
五带的划分:
①依据: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北寒带
(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
°S--66.5°S)、南寒带(66.5°S--90°S)
北温带、南温带: 四季分明,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 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注意分
子和分母单位是否相同。
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
2、 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谈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3、指向标:指示地图上的方向,通常地图上的指向标指示北方,并按照“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判读。
方向: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北方
a: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无论怎样变化,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正东正西,经线正南正北。
第四节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3、把各个地点的海波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4、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2、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高和缓;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相等。
(2)山地的五个部位表示:山峰是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逐渐向四周降低;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是山谷(它一般是河流的发源地);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是山脊,等高线重叠并以锯齿状表示是陡崖,两座山顶之
间是鞍部。
地形剖面图 :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
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的表示地面
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
、世界海陆比例: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
2 ①很不均匀
②东西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在西半球,海洋主要在东半球;南北 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水陆半球 而言,陆地主要在陆半球,海洋主要在水半球;
③北极周围海洋,南极周围陆地。
3、基本概念:
大陆:最大是亚欧大陆,最小是澳大利亚大陆
岛屿:最大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大洲: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
半岛:最大的是阿拉伯半岛
群岛:最大是马来群岛
海峡
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三条洲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⑤欧非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⑥南美、南极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各大洋面积排列顺序由大到小: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⑧跨经度最多的州、洋:南极洲、北冰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落基山脉: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日本和台湾: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建议各位同学仔细阅读书本P43页上的那段话)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区段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多变)
其后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2、天气的影响:生活和生产(交通、衣着、军事、农业生长......)
3、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白色越浓,云层越厚,降雨越多。
4、天气符号:书49页的图请仔细阅读
5、降水概率:降表示水可能性的大小
6、风向与风力:风向指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 7、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污染指数: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51图3.7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4.气温变化曲线图:北半球(波峰式)、南半球(波谷式)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①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②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③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④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⑤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⑥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⑦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⑧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①从赤道到两极,气温越来越低。
②对于同一纬度地带的气温:夏季大陆高,海洋低;冬季大陆低,海洋高
3.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书本57页的活动题仔细阅读)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由地形因素造成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构成气候、气温降水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P47页)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淮安的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
寒冷干燥)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书第66页)
5.气候与人类活动(书第67页)
重点:①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②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③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6.气候变暖(书第68页)
重点:①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②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 ③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会淹没。
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①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后才大大加快。
②现在,全球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高达8000万,相当于一个德国的人口。
2.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
3.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5.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72)
7.人口稀少区:极端干旱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人口问题:
①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 ②人口过少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不同的人种
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55%)、黄种(37%
)和黑种(8%)三个主要人种。
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展很低。
③每个国家不论大小,都是人类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它们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在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①190多个国家,少数是发达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②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③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
非洲、南美洲、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⑤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⑥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⑦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⑧挪威(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新西兰(大洋洲)、美国(北美洲)、日本(亚洲)、埃塞俄比亚(非洲)、利比里亚(非洲)、乍得(非洲)、莫桑比克(非洲)、尼日尔(非洲)
“ ”表示人类发展指数低;“ ”表示人类发展指数高
2.国家经济合作
①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
②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其重要。一方面,全球资源和能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各国的资金、技术、市场条件也不一样,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
③一个国家要发展和进步,就要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④每年在我国海南的博鳌举办年会。
发展中国家 利润流失
(相互循环)
发达国家出售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产品的价格高赚到的钱多富国更富
(相互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