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复习资料

七上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①地球:

是地

大西洋南美洲南端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②地球仪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①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②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2)、纬线与经线

①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有无数条)

②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有无数条)

(3)纬度:

① 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③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关于纬线的结论:纬线越长,纬度越小;纬线越短,纬度越大。

半球的结论:所有北纬度的点都在北半球,南纬度的点都在南半球。

[赤道纪念碑(两座):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

经度:

① 经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

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东半球:200W——00——1600E 西半球:1600E——1800——200W (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4)无00纬线和00经线的判读:

纬度:由下向上增大的是北纬,反之为南纬。由纬度判断南、北半球。 经度:由西(左)向东(右)增大的是东经,反之为西经。由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夏至(6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以赤道为界,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分(3月20日或21日)与秋分(9月22日或23日):春分与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昼夜等长。

五带的划分:

①依据: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北寒带

(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

°S--66.5°S)、南寒带(66.5°S--90°S)

北温带、南温带: 四季分明,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 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注意分

子和分母单位是否相同。

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

2、 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谈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3、指向标:指示地图上的方向,通常地图上的指向标指示北方,并按照“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判读。

方向: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北方

a: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无论怎样变化,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正东正西,经线正南正北。

第四节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3、把各个地点的海波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4、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2、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高和缓;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相等。

(2)山地的五个部位表示:山峰是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逐渐向四周降低;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是山谷(它一般是河流的发源地);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是山脊,等高线重叠并以锯齿状表示是陡崖,两座山顶之

间是鞍部。

地形剖面图 :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

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的表示地面

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

、世界海陆比例: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

2 ①很不均匀

②东西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在西半球,海洋主要在东半球;南北 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水陆半球 而言,陆地主要在陆半球,海洋主要在水半球;

③北极周围海洋,南极周围陆地。

3、基本概念:

大陆:最大是亚欧大陆,最小是澳大利亚大陆

岛屿:最大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大洲: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

半岛:最大的是阿拉伯半岛

群岛:最大是马来群岛

海峡

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三条洲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⑤欧非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⑥南美、南极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各大洋面积排列顺序由大到小: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⑧跨经度最多的州、洋:南极洲、北冰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落基山脉: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日本和台湾: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建议各位同学仔细阅读书本P43页上的那段话)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区段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多变)

其后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2、天气的影响:生活和生产(交通、衣着、军事、农业生长......)

3、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白色越浓,云层越厚,降雨越多。

4、天气符号:书49页的图请仔细阅读

5、降水概率:降表示水可能性的大小

6、风向与风力:风向指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 7、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污染指数: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51图3.7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4.气温变化曲线图:北半球(波峰式)、南半球(波谷式)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①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②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③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④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⑤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⑥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⑦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⑧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①从赤道到两极,气温越来越低。

②对于同一纬度地带的气温:夏季大陆高,海洋低;冬季大陆低,海洋高

3.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书本57页的活动题仔细阅读)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由地形因素造成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构成气候、气温降水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P47页)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淮安的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

寒冷干燥)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书第66页)

5.气候与人类活动(书第67页)

重点:①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②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③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6.气候变暖(书第68页)

重点:①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②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 ③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会淹没。

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①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后才大大加快。

②现在,全球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高达8000万,相当于一个德国的人口。

2.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

3.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5.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72)

7.人口稀少区:极端干旱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人口问题:

①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 ②人口过少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不同的人种

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55%)、黄种(37%

)和黑种(8%)三个主要人种。

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展很低。

③每个国家不论大小,都是人类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它们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在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①190多个国家,少数是发达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②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③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

非洲、南美洲、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⑤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⑥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⑦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⑧挪威(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新西兰(大洋洲)、美国(北美洲)、日本(亚洲)、埃塞俄比亚(非洲)、利比里亚(非洲)、乍得(非洲)、莫桑比克(非洲)、尼日尔(非洲)

“ ”表示人类发展指数低;“ ”表示人类发展指数高

2.国家经济合作

①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

②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其重要。一方面,全球资源和能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各国的资金、技术、市场条件也不一样,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

③一个国家要发展和进步,就要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④每年在我国海南的博鳌举办年会。

发展中国家 利润流失

(相互循环)

发达国家出售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产品的价格高赚到的钱多富国更富

(相互循环)

七上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①地球:

是地

大西洋南美洲南端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②地球仪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①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②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2)、纬线与经线

①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有无数条)

②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有无数条)

(3)纬度:

① 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③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关于纬线的结论:纬线越长,纬度越小;纬线越短,纬度越大。

半球的结论:所有北纬度的点都在北半球,南纬度的点都在南半球。

[赤道纪念碑(两座):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

经度:

① 经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

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东半球:200W——00——1600E 西半球:1600E——1800——200W (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4)无00纬线和00经线的判读:

纬度:由下向上增大的是北纬,反之为南纬。由纬度判断南、北半球。 经度:由西(左)向东(右)增大的是东经,反之为西经。由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夏至(6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以赤道为界,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分(3月20日或21日)与秋分(9月22日或23日):春分与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昼夜等长。

五带的划分:

①依据: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北寒带

(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

°S--66.5°S)、南寒带(66.5°S--90°S)

北温带、南温带: 四季分明,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 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注意分

子和分母单位是否相同。

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

2、 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谈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3、指向标:指示地图上的方向,通常地图上的指向标指示北方,并按照“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判读。

方向: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北方

a: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无论怎样变化,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正东正西,经线正南正北。

第四节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3、把各个地点的海波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4、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2、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高和缓;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相等。

(2)山地的五个部位表示:山峰是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逐渐向四周降低;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是山谷(它一般是河流的发源地);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是山脊,等高线重叠并以锯齿状表示是陡崖,两座山顶之

间是鞍部。

地形剖面图 :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

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的表示地面

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

、世界海陆比例: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

2 ①很不均匀

②东西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在西半球,海洋主要在东半球;南北 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水陆半球 而言,陆地主要在陆半球,海洋主要在水半球;

③北极周围海洋,南极周围陆地。

3、基本概念:

大陆:最大是亚欧大陆,最小是澳大利亚大陆

岛屿:最大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大洲: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

半岛:最大的是阿拉伯半岛

群岛:最大是马来群岛

海峡

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三条洲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⑤欧非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⑥南美、南极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各大洋面积排列顺序由大到小: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⑧跨经度最多的州、洋:南极洲、北冰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落基山脉: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日本和台湾: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建议各位同学仔细阅读书本P43页上的那段话)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区段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多变)

其后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2、天气的影响:生活和生产(交通、衣着、军事、农业生长......)

3、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白色越浓,云层越厚,降雨越多。

4、天气符号:书49页的图请仔细阅读

5、降水概率:降表示水可能性的大小

6、风向与风力:风向指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 7、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污染指数: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51图3.7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4.气温变化曲线图:北半球(波峰式)、南半球(波谷式)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①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②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③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④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⑤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⑥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⑦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⑧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①从赤道到两极,气温越来越低。

②对于同一纬度地带的气温:夏季大陆高,海洋低;冬季大陆低,海洋高

3.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书本57页的活动题仔细阅读)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由地形因素造成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构成气候、气温降水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P47页)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淮安的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

寒冷干燥)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书第66页)

5.气候与人类活动(书第67页)

重点:①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②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③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6.气候变暖(书第68页)

重点:①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②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 ③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会淹没。

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①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后才大大加快。

②现在,全球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高达8000万,相当于一个德国的人口。

2.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

3.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5.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72)

7.人口稀少区:极端干旱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人口问题:

①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 ②人口过少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不同的人种

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55%)、黄种(37%

)和黑种(8%)三个主要人种。

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展很低。

③每个国家不论大小,都是人类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它们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在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①190多个国家,少数是发达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②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③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

非洲、南美洲、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⑤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⑥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⑦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⑧挪威(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新西兰(大洋洲)、美国(北美洲)、日本(亚洲)、埃塞俄比亚(非洲)、利比里亚(非洲)、乍得(非洲)、莫桑比克(非洲)、尼日尔(非洲)

“ ”表示人类发展指数低;“ ”表示人类发展指数高

2.国家经济合作

①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人类携手共同应对。

②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其重要。一方面,全球资源和能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各国的资金、技术、市场条件也不一样,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息息相关。

③一个国家要发展和进步,就要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④每年在我国海南的博鳌举办年会。

发展中国家 利润流失

(相互循环)

发达国家出售轿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产品的价格高赚到的钱多富国更富

(相互循环)


相关文章

  • 纵波速度模型约束的首都圈地壳横波速度结构成像
  • 第9卷第2期2012年3月 CHINESEJOURNALOFENGINEERINGGEOPHYSICS Vol.9,No.2 ,Mar.2012 ()文章编号:1672-7940201202-0175-09:/doi10.3969.issn ...查看


  • 2496.上下地幔与地心热交换
  • 2011.3.7 地球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其物理性质在径向和横向上都有变化.由于地球内部是不能直接观测的,而且电磁波在地球表层的衰减很快,钻孔的深度又太浅,所以从前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多是间接得来的.例如,根据天文学得知的地球质量和大地测量所得 ...查看


  • 七上地理复习资料 1
  • 地理七年级(上)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 3. 4.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 2. 3. 第三节:地图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指向标). 2. ...查看


  •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资料
  •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2.风向:风的来向.(八个基本方向) 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3.卫星云图:绿色--陆地 ...查看


  • 七上地理第一课
  • 阳光实验中学七年级地理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授课人 胡 雄 总第 1 课时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1.比 ...查看


  • 八上地理期中复习提纲
  • 1.疆域: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热带.没有寒带. 四至点: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端南沙群岛 ...查看


  • 湖南八上地理复习提纲
  • 湖南八上地理复习提纲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 ...查看


  • 初一上地理复习资料
  • 第一章 认识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太平洋-菲律宾群岛(亚洲)-印度洋 -非洲-回到西班牙 ...查看


  •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 第30卷 第4期2008年12月 西 北 地 震 学 报 NORTHWESTERNSEISMOLOGICALJOURNAL Vol.30 No.4 Dec.,2008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唐新功,陈永顺,严良俊,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