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乌龟
我曾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尾都是翠绿色的,在翠绿色的壳上有着深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那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对人注视,一眨也不眨。
是在一位画家朋友的画室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有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几张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神奇,他在巴西旅行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因为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求,出了高价才向原来的主人购得。
但是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三十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进出口的种种繁复检验,才从海运用货柜托运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死掉了,就作成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还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乌龟。万万没想到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牠的壳,我留下来做纪念。”
航行过万里,在木箱子靠着一息都能尚存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龟却死了。
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乌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巳。在极度的黑暗中饥寒交迫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一碗汤的温度
①那时,我对自己说:“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两次寒冬。”但也许有的人生活在亚热带,连秋天都没见过呢。又或者,真正的寒潮会在明天才陡然到达,把我冻僵。啊,我还没减肥成功,史上最胖的一尊冰雕。
②最山穷水尽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份工作:钱少得不能提,路远得一塌糊涂。我在百度地图上查到公交车,后来才发现这趟车要绕个大圈子。微有阳光、全无暖意的下午,我扣紧羽绒服所有的扣子,穿过四环积雪未融的桥洞去搭公车,黄花鱼一样贴着边,经常有疾驰的三轮车、电动车与我擦身而过。应该有车水马龙,记忆里却死寂,许是我聋了,要么内心的哭喊太大声。
③在车上,我迟钝地看着窗外,看到一块“周记米粉”的招牌,我下了车。
④是临街民居的底楼,要上几步台阶,一进门暖气扑面,满眼郁郁葱葱的绿叶植物。叫了份“招牌米粉”,我连汤都喝尽,热流一点一滴,在全身弥漫开来,像一只手轻轻拂过我全身。不够给力,不是一把揽我入怀,但已经够让我有力气去搭长长的一程车。
⑤就这样,每天车行此处,我就下来吃一碗米粉。有时是正饭点,一屋子人,更显得热闹。玻璃板下压着井字蓝格桌布,老板娘扬声向后厨报客人点的餐。我的米粉端上来,扑我一脸热气,是食物的舌吻。我突然间,意识到了饿,是知觉被唤醒。
⑥曾经的我,“饿过劲”了。求而不得,于是索性不求——不用因此承担得不到的绝望。真正的无欲则刚。 ⑦但此刻,热汤在口腔里,米 粉像一群滑梯上的小孩子,嗤溜嗤溜、排着队下肚。周身都发出满足的低吟。
⑧ 即使我还一无所有:爱人离开我,事业正低谷,我与世界爱恨交织。未来是紧闭着的嘴,我渴望它吐出祝福又怕会听到诅咒。但,能有一碗热汤粉吃,就是幸福。
⑨我把菜单看了又看,终于扬声:“老板,给我加一个蛋。”没关系,即使他答“没鱼丸没粗面”,我还可以要牛腩。 ⑩握筷在手,我像《胡桃夹子》里被魔法变身的王子,一点点,从指尖开始,从木偶人化回血肉之躯。啊,吃饱了,多么好。
⑾我还不及成为熟客,公司就搬了家,我从此再没有去过那家店。回忆起那段日子,像《海洋》最后的一个镜头,被割去双翅的鲨鱼沉默地、沉默地坠进海底,一动不动,连血色都只有一点点,在海水里很快看不见了。
⑿只有它,有声有色:绿植物,花桌布,老板娘温软的南方口音,常常放着一首歌:《勇气》。以及,冰冷世界里,一碗热汤粉。在我的冬天里,它是一个名叫“春天”的岛屿。虽然,我不曾对它说感激,也没必要——我是规规矩矩付了钱的。
⒀活着,只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只要不饿死,冬天就一定会过完。
1.请在文中找出两个能反映作者心理变化的关键词:① ② (2分)
2.有人认为第⑦段划波浪线句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2分)
3.第⑿段作者为什么说回忆起那段日子“只有它,有声有色”?(2分)
4.读完全文引起了你怎样的触动,请谈谈感想。(2分)
答案:1.①死寂或绝望(1分)②满足或幸福(1分)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粉的可爱及我吃米粉时的感觉。(1分)
3.因为在那段日子里,“周记米粉”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与希望。(2分)或在我的冬天里,它是一个名叫“春天”的岛屿。 (2分)(若学生答“在周记米粉店里,有绿植物,花桌布,老板娘温软的南方口音,常常放着一首歌:《勇气》。以及冰冷世界里,一碗热汤粉”。1分)
4.人生难免遭遇困境、挫折,如考试失利、朋友误会、亲人离去等,我们应坚强面对,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向一棵树鞠躬
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 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2.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14.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15.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2 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13 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②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14 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5 示例(1)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示例(2)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美丽乌龟
我曾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尾都是翠绿色的,在翠绿色的壳上有着深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那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是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对人注视,一眨也不眨。
是在一位画家朋友的画室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有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几张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神奇,他在巴西旅行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因为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求,出了高价才向原来的主人购得。
但是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三十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进出口的种种繁复检验,才从海运用货柜托运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死掉了,就作成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还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乌龟。万万没想到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牠的壳,我留下来做纪念。”
航行过万里,在木箱子靠着一息都能尚存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龟却死了。
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乌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巳。在极度的黑暗中饥寒交迫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一碗汤的温度
①那时,我对自己说:“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两次寒冬。”但也许有的人生活在亚热带,连秋天都没见过呢。又或者,真正的寒潮会在明天才陡然到达,把我冻僵。啊,我还没减肥成功,史上最胖的一尊冰雕。
②最山穷水尽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份工作:钱少得不能提,路远得一塌糊涂。我在百度地图上查到公交车,后来才发现这趟车要绕个大圈子。微有阳光、全无暖意的下午,我扣紧羽绒服所有的扣子,穿过四环积雪未融的桥洞去搭公车,黄花鱼一样贴着边,经常有疾驰的三轮车、电动车与我擦身而过。应该有车水马龙,记忆里却死寂,许是我聋了,要么内心的哭喊太大声。
③在车上,我迟钝地看着窗外,看到一块“周记米粉”的招牌,我下了车。
④是临街民居的底楼,要上几步台阶,一进门暖气扑面,满眼郁郁葱葱的绿叶植物。叫了份“招牌米粉”,我连汤都喝尽,热流一点一滴,在全身弥漫开来,像一只手轻轻拂过我全身。不够给力,不是一把揽我入怀,但已经够让我有力气去搭长长的一程车。
⑤就这样,每天车行此处,我就下来吃一碗米粉。有时是正饭点,一屋子人,更显得热闹。玻璃板下压着井字蓝格桌布,老板娘扬声向后厨报客人点的餐。我的米粉端上来,扑我一脸热气,是食物的舌吻。我突然间,意识到了饿,是知觉被唤醒。
⑥曾经的我,“饿过劲”了。求而不得,于是索性不求——不用因此承担得不到的绝望。真正的无欲则刚。 ⑦但此刻,热汤在口腔里,米 粉像一群滑梯上的小孩子,嗤溜嗤溜、排着队下肚。周身都发出满足的低吟。
⑧ 即使我还一无所有:爱人离开我,事业正低谷,我与世界爱恨交织。未来是紧闭着的嘴,我渴望它吐出祝福又怕会听到诅咒。但,能有一碗热汤粉吃,就是幸福。
⑨我把菜单看了又看,终于扬声:“老板,给我加一个蛋。”没关系,即使他答“没鱼丸没粗面”,我还可以要牛腩。 ⑩握筷在手,我像《胡桃夹子》里被魔法变身的王子,一点点,从指尖开始,从木偶人化回血肉之躯。啊,吃饱了,多么好。
⑾我还不及成为熟客,公司就搬了家,我从此再没有去过那家店。回忆起那段日子,像《海洋》最后的一个镜头,被割去双翅的鲨鱼沉默地、沉默地坠进海底,一动不动,连血色都只有一点点,在海水里很快看不见了。
⑿只有它,有声有色:绿植物,花桌布,老板娘温软的南方口音,常常放着一首歌:《勇气》。以及,冰冷世界里,一碗热汤粉。在我的冬天里,它是一个名叫“春天”的岛屿。虽然,我不曾对它说感激,也没必要——我是规规矩矩付了钱的。
⒀活着,只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只要不饿死,冬天就一定会过完。
1.请在文中找出两个能反映作者心理变化的关键词:① ② (2分)
2.有人认为第⑦段划波浪线句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2分)
3.第⑿段作者为什么说回忆起那段日子“只有它,有声有色”?(2分)
4.读完全文引起了你怎样的触动,请谈谈感想。(2分)
答案:1.①死寂或绝望(1分)②满足或幸福(1分)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粉的可爱及我吃米粉时的感觉。(1分)
3.因为在那段日子里,“周记米粉”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与希望。(2分)或在我的冬天里,它是一个名叫“春天”的岛屿。 (2分)(若学生答“在周记米粉店里,有绿植物,花桌布,老板娘温软的南方口音,常常放着一首歌:《勇气》。以及冰冷世界里,一碗热汤粉”。1分)
4.人生难免遭遇困境、挫折,如考试失利、朋友误会、亲人离去等,我们应坚强面对,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向一棵树鞠躬
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 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2.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14.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15.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2 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13 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②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14 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5 示例(1)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示例(2)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