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徐传德
编者按: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南京教育质量的争论十分激烈。其中对于如何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观的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由于教育质量具有“内隐”的特点,不可能像教学楼、教育设施等容易外显“政绩”,因而,教育质量往往容易受到忽视;加之教育质量又有迟效性的特点,短时间难以见出成效,即使有了成效,由于评价的标准不统一,也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质量应当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尚能满足于“有学上”的话,那么,在走向全面小康的现阶段,教育应当更好地满足人们“上好学”的愿望。
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两个率先”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富民,核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较高教育水平则是“两个率先”的重要标志和基础支撑,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可以说,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教育担负着改变市民生活、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重任。当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殷实的时候,当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形”转向“橄榄形”、中产阶层不断扩大的时候,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追求必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要实现“两个率先”,教育必须领先??不仅要领先在教育的普及水平上,更要领先在教育的质量水平上。我们的教育能不能让人民满意,能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关键在质量。那么,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呢?
一、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是一种更高的质量要求,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全面素质的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是口号的堆积,不是概念的演变,而是要切实落实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1、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从总体上看,高分低能是少数现象。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等于教育质量,学生成绩所反映的仅仅是学生发展的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包括认知、思想品德、情感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教育质量应涵盖这些领域。
2、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全体学生的质量。我们应当重视智优学生的培养,对那些禀赋优异学生的忽视,也是教育的失职。但是,少数智优学生的质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校教育质量。我们要确立这样的育人观念: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必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那种建立在排斥“差生”基础上的“教育质量”,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都是错误的。
3、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教育全过程的质量。既要关注“终端”,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高中,更要关注幼儿园、小学、初中;既要关注某一阶段的教育质量,更要从某一较长的教育阶段来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要把形成教育质量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各种因素管起来,以全过程的高质量来保证终端的高质量,保证所培养的人的高质量。
二、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力为主要追求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人的发展,学习力则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综合。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行为的养成的根本因素是想不想学、会不会学、能不能排除困难坚持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就是解决“为什么而学”和“想不想学”的问题;革新教法、学法,就是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培养健康的态度、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解决“能不能坚持学”的问题。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逐渐成为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和顽强有效学习的学习者。
因此我们要通过提升学习力的教育,探寻一种“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策略及其操作技术。要学习就会有负担,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必然逐步加重。但是,所谓“负担”轻重是相对于个体的承受力大小而言的。随着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其承载负荷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这样,学生就能进入主动、生动、能动学习的积极状态。
三、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课堂为主要阵地
学生在校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一所优效学校获得最终成功也是在课堂上。课堂的质量实际上主宰着教育的质量。放弃课堂,课外加班加点,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在教育上投入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实际教育时间;一种是有效教育时间。我们应当通过增加有效教育时间,不增加或减少实际教育时间。同样好的教育效果,所花的时间少,负担轻,就是高效率、高质量。
我们一定要打破“要抓教育质量,就必须大面积长时间补课”的工作定势,重新回归到课堂主阵地上,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学时间,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教师“教”的质量为主要支撑
教育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教育质量是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的结合。没有教师“教”的质量,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现在有一个逐步成为共识的理念,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主体教育观并不错,但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教师角色转换尚未完成,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满堂“主讲”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出现偏差,教师放弃了主导的责任,在“放手”学生发展的同时放任自流。这些现象的归因仍然是教师“教”的质量不高。
五、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
校长是一校之魂。但是,这个“魂”在部分学校已经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
我们应当承认,现在的校长很难当,有的不得不忙于各种会议,忙于各种应酬,忙于协调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各种关系。这样,校长本应担负的教育教学指挥职责开始弱化,一些校长本应担当的教育者、教育家的角色开始错位:教育管理的精力少了,社会活动应酬多了;进课堂的次数少了,进餐馆的次数多了;探究教学的时间少了,学习“工民建”的时间多了。
出现这种错位,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市教育主管部门,我们自身也有需要检讨和改进的地方。但是,确实也有少数校长对抓教育教学或者不感兴趣,或者不够凝神,心有旁骛,精力分散;有的是迫不得已,也有的是主观忽视。
但我们希望校长们应在致力于改善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同时,也能重新回到学校教育教学组织指挥者的位置,切实履行起教育质量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希望校长们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成为高质量教育的标志和旗帜。
六、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在承认功利的同时,追求功利的超越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质量包括升学率、就业率等指标,甚至还包括学校的名望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收益。我们的质量观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就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国人口多,就业岗位少,在现阶段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升学考试、就业、招聘考试都是合理的存在,必须通过这种方式公平合理地分配就学、就业的机会。我们应当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就业率,让人民群众的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所好的学校,将来拥有更好的就业能力和机会。
但是,我们的教育质量不能停留、局限于升学考试成绩、升学率或就业率上,而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强调教育质量,很可能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很可能把正当合理的质量追求异化为对学生智力的片面开发,扭曲为对学生身心的极大伤害。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含义就是学习生活,学习如何幸福地生活,学习如何通过坚韧不拔努力获得幸福的生活,学习如何把个人的幸福生活与国家民族的进步有机融合。因此,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或就业单位的录取(用)通知书,更是捧出一个个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就业率,更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今天培养的合格学生,更是未来市民的素质和城市精神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局)
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徐传德
编者按: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南京教育质量的争论十分激烈。其中对于如何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观的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由于教育质量具有“内隐”的特点,不可能像教学楼、教育设施等容易外显“政绩”,因而,教育质量往往容易受到忽视;加之教育质量又有迟效性的特点,短时间难以见出成效,即使有了成效,由于评价的标准不统一,也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质量应当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尚能满足于“有学上”的话,那么,在走向全面小康的现阶段,教育应当更好地满足人们“上好学”的愿望。
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两个率先”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富民,核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较高教育水平则是“两个率先”的重要标志和基础支撑,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可以说,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教育担负着改变市民生活、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重任。当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殷实的时候,当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形”转向“橄榄形”、中产阶层不断扩大的时候,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追求必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要实现“两个率先”,教育必须领先??不仅要领先在教育的普及水平上,更要领先在教育的质量水平上。我们的教育能不能让人民满意,能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关键在质量。那么,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呢?
一、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是一种更高的质量要求,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全面素质的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是口号的堆积,不是概念的演变,而是要切实落实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1、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从总体上看,高分低能是少数现象。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等于教育质量,学生成绩所反映的仅仅是学生发展的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包括认知、思想品德、情感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教育质量应涵盖这些领域。
2、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全体学生的质量。我们应当重视智优学生的培养,对那些禀赋优异学生的忽视,也是教育的失职。但是,少数智优学生的质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校教育质量。我们要确立这样的育人观念: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必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那种建立在排斥“差生”基础上的“教育质量”,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都是错误的。
3、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教育全过程的质量。既要关注“终端”,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高中,更要关注幼儿园、小学、初中;既要关注某一阶段的教育质量,更要从某一较长的教育阶段来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要把形成教育质量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各种因素管起来,以全过程的高质量来保证终端的高质量,保证所培养的人的高质量。
二、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力为主要追求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人的发展,学习力则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综合。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行为的养成的根本因素是想不想学、会不会学、能不能排除困难坚持学。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就是解决“为什么而学”和“想不想学”的问题;革新教法、学法,就是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培养健康的态度、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解决“能不能坚持学”的问题。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逐渐成为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和顽强有效学习的学习者。
因此我们要通过提升学习力的教育,探寻一种“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策略及其操作技术。要学习就会有负担,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必然逐步加重。但是,所谓“负担”轻重是相对于个体的承受力大小而言的。随着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其承载负荷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这样,学生就能进入主动、生动、能动学习的积极状态。
三、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课堂为主要阵地
学生在校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一所优效学校获得最终成功也是在课堂上。课堂的质量实际上主宰着教育的质量。放弃课堂,课外加班加点,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在教育上投入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实际教育时间;一种是有效教育时间。我们应当通过增加有效教育时间,不增加或减少实际教育时间。同样好的教育效果,所花的时间少,负担轻,就是高效率、高质量。
我们一定要打破“要抓教育质量,就必须大面积长时间补课”的工作定势,重新回归到课堂主阵地上,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学时间,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教师“教”的质量为主要支撑
教育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教育质量是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的结合。没有教师“教”的质量,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现在有一个逐步成为共识的理念,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主体教育观并不错,但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教师角色转换尚未完成,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满堂“主讲”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出现偏差,教师放弃了主导的责任,在“放手”学生发展的同时放任自流。这些现象的归因仍然是教师“教”的质量不高。
五、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
校长是一校之魂。但是,这个“魂”在部分学校已经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
我们应当承认,现在的校长很难当,有的不得不忙于各种会议,忙于各种应酬,忙于协调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各种关系。这样,校长本应担负的教育教学指挥职责开始弱化,一些校长本应担当的教育者、教育家的角色开始错位:教育管理的精力少了,社会活动应酬多了;进课堂的次数少了,进餐馆的次数多了;探究教学的时间少了,学习“工民建”的时间多了。
出现这种错位,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市教育主管部门,我们自身也有需要检讨和改进的地方。但是,确实也有少数校长对抓教育教学或者不感兴趣,或者不够凝神,心有旁骛,精力分散;有的是迫不得已,也有的是主观忽视。
但我们希望校长们应在致力于改善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同时,也能重新回到学校教育教学组织指挥者的位置,切实履行起教育质量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希望校长们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成为高质量教育的标志和旗帜。
六、我们的教育质量应当在承认功利的同时,追求功利的超越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质量包括升学率、就业率等指标,甚至还包括学校的名望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收益。我们的质量观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就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国人口多,就业岗位少,在现阶段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升学考试、就业、招聘考试都是合理的存在,必须通过这种方式公平合理地分配就学、就业的机会。我们应当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就业率,让人民群众的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所好的学校,将来拥有更好的就业能力和机会。
但是,我们的教育质量不能停留、局限于升学考试成绩、升学率或就业率上,而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强调教育质量,很可能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很可能把正当合理的质量追求异化为对学生智力的片面开发,扭曲为对学生身心的极大伤害。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含义就是学习生活,学习如何幸福地生活,学习如何通过坚韧不拔努力获得幸福的生活,学习如何把个人的幸福生活与国家民族的进步有机融合。因此,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或就业单位的录取(用)通知书,更是捧出一个个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就业率,更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今天培养的合格学生,更是未来市民的素质和城市精神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