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要求“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哪些官话套话,最令你反感?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日前发出征集令:“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至今不绝于耳。现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欢迎实例实录。”此举引发社会强烈共鸣,网友纷纷吐槽、拍砖。“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据称,网友对这样一些官话套话最为反感。这些官话套话,让人们听得耳朵都起茧了。难怪人们常常感叹,“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
在此之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在线调查显示,91.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91.0%的人直言很反感官员说官话;84.1%的受访者期待,未来十年,不说官话能成为官场新风气。至于官话改革的具体举措,76.7%的人建议官员说话应该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闪躲;72.3%的人建议官员要敢讲真话、实话,“实干兴邦,从不讲官话做起。”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观点提炼
1.官话套话是“话语腐败”
官话套话流行,非始自今日,早已为百姓反感。两年前,江西省防汛办副主任平其俊,就因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场景,讲了几句满口“领导重视”的官话套话,结果掀起一场“官话风波”,被讽为“最牛官话样本”,可谓官话史上之“经典”。
会说官话套话,曾是官场“基本功”,大小会场屡见不鲜。说者有板有眼,滔滔不绝,但稍加分析,全是再正确不过的废话、空话。说者,还偏偏强调要与会者“学习”“落实”,结果可想而知。
有论者评,官话套话是庸官的“遮羞布”,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脱离实际,无所作为,对工作对问题没有真知灼见,又要汇报、发言,只好搬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来撑场面,忽悠领导,更忽悠群众。
官话套话,表面看是“说话技巧”,实则映射着官场生态和官员作风。从少数人、个别官员说话的“假大空”,渐渐演变成具有“礼仪”色彩的群体性动作,成为与民众格格不入的“话语体系”,此情此景,说“话语腐败”也不为过,在老百姓眼里,就是“话不入耳,面目可憎”!(言者,中国网络电视台)
2. 不说“官话”的实质是多做“民事”
“官话”绝不仅仅是官话,正确的废话背后是信仰的迷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背后是价值观的错位,“假大空”的背后是虚伪、保守、专横与特权。公众期待官员说话能直面问题,潜含的意思是要真正解决问题;期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气,其实质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要打破官员说“官话”的问题,根本的还是要官员不做“官事”,而做“民事”、“人事”。(郭文婧,《中国青年报》)
3.说“人话”,要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
官话套话盛行,真话人话“稀缺”,一方面反映出时下很多官员工作作风的虚浮,总想着做些花样文章,敷衍上级,搪塞民众;另一方面,也与权力产生、运行的土壤密不可分。如果在制度上,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则当然会无视民众的感受,放言无忌。言为心声。要转变作风,彻底摒弃相沿成习的空话、套话,根本还在于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具体而言,首先要真正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民意多一些尊重和敬畏。如果不是真心低头心系百姓,将很难真正改变官员对待公权力的态度、对待民众的态度。要想官员“说人话”,还得让公民的权利站起来,权力监督硬起来才行。(《新京报》社论)
◎编辑提点:不要以为官话套话只出现在会场上,也不要以为只有官员才这种口吻。近日看到一则相关新闻,做了十多年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建新,在主讲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的代表性问题时说,其中“套话”问题最严重。考生常事先准备些材料,碰到相关题材,就随意套用,这类“套话”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屈原、陶渊明、苏轼,被称为“套话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那么,民众最反感官话套话,高考作文最令人反感的就是套话空话。什么是好作文?好作文应该有真情、有思想,是真情实意的作文。如果作者通过独立观察和感受得来题材,即使只是身边琐事,也能写成好文章;反之,如果没有情感和思想,文章技巧再好,语言再华丽,也是空的。套话作文就是这样一种缺乏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作文。所以,要击破作文套话和空话的阿喀琉斯之踵,改变虚假、应景的程式化表达方式,这里告诉同学们一句话:一颗诚恳的心是作文套话和空话的死敌!(华放)
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要求“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哪些官话套话,最令你反感?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日前发出征集令:“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至今不绝于耳。现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欢迎实例实录。”此举引发社会强烈共鸣,网友纷纷吐槽、拍砖。“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据称,网友对这样一些官话套话最为反感。这些官话套话,让人们听得耳朵都起茧了。难怪人们常常感叹,“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
在此之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在线调查显示,91.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91.0%的人直言很反感官员说官话;84.1%的受访者期待,未来十年,不说官话能成为官场新风气。至于官话改革的具体举措,76.7%的人建议官员说话应该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闪躲;72.3%的人建议官员要敢讲真话、实话,“实干兴邦,从不讲官话做起。”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观点提炼
1.官话套话是“话语腐败”
官话套话流行,非始自今日,早已为百姓反感。两年前,江西省防汛办副主任平其俊,就因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场景,讲了几句满口“领导重视”的官话套话,结果掀起一场“官话风波”,被讽为“最牛官话样本”,可谓官话史上之“经典”。
会说官话套话,曾是官场“基本功”,大小会场屡见不鲜。说者有板有眼,滔滔不绝,但稍加分析,全是再正确不过的废话、空话。说者,还偏偏强调要与会者“学习”“落实”,结果可想而知。
有论者评,官话套话是庸官的“遮羞布”,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脱离实际,无所作为,对工作对问题没有真知灼见,又要汇报、发言,只好搬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来撑场面,忽悠领导,更忽悠群众。
官话套话,表面看是“说话技巧”,实则映射着官场生态和官员作风。从少数人、个别官员说话的“假大空”,渐渐演变成具有“礼仪”色彩的群体性动作,成为与民众格格不入的“话语体系”,此情此景,说“话语腐败”也不为过,在老百姓眼里,就是“话不入耳,面目可憎”!(言者,中国网络电视台)
2. 不说“官话”的实质是多做“民事”
“官话”绝不仅仅是官话,正确的废话背后是信仰的迷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背后是价值观的错位,“假大空”的背后是虚伪、保守、专横与特权。公众期待官员说话能直面问题,潜含的意思是要真正解决问题;期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气,其实质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要打破官员说“官话”的问题,根本的还是要官员不做“官事”,而做“民事”、“人事”。(郭文婧,《中国青年报》)
3.说“人话”,要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
官话套话盛行,真话人话“稀缺”,一方面反映出时下很多官员工作作风的虚浮,总想着做些花样文章,敷衍上级,搪塞民众;另一方面,也与权力产生、运行的土壤密不可分。如果在制度上,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则当然会无视民众的感受,放言无忌。言为心声。要转变作风,彻底摒弃相沿成习的空话、套话,根本还在于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具体而言,首先要真正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民意多一些尊重和敬畏。如果不是真心低头心系百姓,将很难真正改变官员对待公权力的态度、对待民众的态度。要想官员“说人话”,还得让公民的权利站起来,权力监督硬起来才行。(《新京报》社论)
◎编辑提点:不要以为官话套话只出现在会场上,也不要以为只有官员才这种口吻。近日看到一则相关新闻,做了十多年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建新,在主讲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的代表性问题时说,其中“套话”问题最严重。考生常事先准备些材料,碰到相关题材,就随意套用,这类“套话”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屈原、陶渊明、苏轼,被称为“套话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那么,民众最反感官话套话,高考作文最令人反感的就是套话空话。什么是好作文?好作文应该有真情、有思想,是真情实意的作文。如果作者通过独立观察和感受得来题材,即使只是身边琐事,也能写成好文章;反之,如果没有情感和思想,文章技巧再好,语言再华丽,也是空的。套话作文就是这样一种缺乏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作文。所以,要击破作文套话和空话的阿喀琉斯之踵,改变虚假、应景的程式化表达方式,这里告诉同学们一句话:一颗诚恳的心是作文套话和空话的死敌!(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