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探讨

河套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探讨

统计(1996),全世界60%的灌溉土地已不同程度地盐渍化[1]。

大面积开荒、兴修水利和引用地表水灌溉、以及采用浪费水资源的大面积漫灌方式,改变了干旱、半干旱区的盐分循环规律,加之排灌系统不配套,引起灌区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发生了大规模的次生盐渍化[2]。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即使已取得治理土壤盐渍化巨大成就的黄淮海平原,也仍然存在潜在的土壤盐渍化和盐害[3]。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以保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盐渍化又称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层中可溶盐含量向增高的方向发展成为盐渍土地过程。一般将土壤层0.2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4]

。天然条件下,土地盐渍化主要有两种形成模式:①雨中盐分造成的土壤积盐;

②潜水埋深小于潜水临界埋深的细土平原[5]。

自从原苏联土壤学家B.B波勒诺夫于1931 年提出“地下水临界深度”概念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但地下水临界深度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渍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6],有的学者定义为“保证作物根层土壤不发生盐渍化所要求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7],也有学者定义为“在干旱季节,根层土壤积盐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8]。尽管各种定义的字面表达不完全一致,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不引起土壤严重积盐、且不危害作物生长的最小地下水埋深”。

郭占荣,刘花台利用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的轻粘土潜水蒸发试验和土壤水势观测试验资料,应用零通量面(ZFP)方法计算的潜水蒸发极限深度为4.66m,即潜水埋深大于4.66m,潜水蒸发量为零,此时潜水不会引起土壤表层积盐[9]。可见潜水蒸发极限深度要比地下水临界深度大。

2 临界深度的确定

2.1临界深度的理论计算值

在潜水浅埋深条件下,潜水和土壤水分强烈蒸发作用,使表层盐分不断积累。较大量的降水和灌溉,使包气带土壤水分下渗,盐分向下运移,部分盐分进入潜水,这样包气带就获得了一段时间脱盐过程。其后,土壤水分运动又转向蒸发,使包气带和表层土壤逐渐积累盐。上述水盐运动的规律的启示是:在土壤盐渍化地区,地下水位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浅,以零通量面最大发育深度加上毛细上升高度为宜。一般砂性土为3m左右,黏性土为5m左右[11]。

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埋深浅,蒸发强烈,浓缩作用使潜水矿化度升高,毛细作用将潜水中的盐分带到包气带上部,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而形成。研究表明[11],西北地区潜水位埋深小于2.0m 时,就会出现明显的土壤盐渍化现象。

维持一个适合的地下水位埋深,是防治土壤盐类渍化的关键。这一水位埋深称为地下水最佳生态环境埋深,它是一区间值。当地下水位在此区间内,生态环境良好,反之,生态环境将遭破坏。一般情况下,水位埋深小于2m 时,蒸发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容易发生盐渍化土壤。地下水位大于5时,土壤含水量很小,以致于植物无法得到维持其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造成旱生植物开始凋萎,同时发生土壤沙化。崔亚莉,邵景力提出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最佳生态环境埋深为2-5m。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蔚榛教授也提出了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取值范围[12],(见表2)。

A.A Bodtani (2004) [13]给出的有代表性地下水临界深度数值为: 砂(粗砂细砂):Hk=50-75cm;

土壤质地

砂壤,轻壤

1.8-2.1

中壤

1.5-1.7

重壤,黏土

1.0-1.2

5

2.1-2.3

1.7-1.9

1.1-1.3

表2 地下水的临界深度 (m) Table2 Cretical depths of

groundwater

地下水矿化度(g/l)

2-10

2.3-2.6

1.8-2.0

1.2-1.4

5-10

2.6-2.8

2.0-2.2

1.3-1.5

>

壤质砂,砂壤土:Hk=100-150cm; 细砂壤,粉砂壤土:Hk=150-200cm; 壤土,黏壤土,黏土:Hk=100-150cm。

郭占荣,刘花台通过研究[9],提出西北内陆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取值范围。(见表3)

关于临界深度的确定方法,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其中以毛细管上升高度法应用较广。

表3 新疆南疆平原区和北疆平原区的地下水临界深度(m)

Table 3 Cretical depths of groundwater in the Southen Plain and the Northern Plani of Tiang Mountain(m)

土壤质地 地下水矿化度/g.L-1

南 疆 北 疆

粉砂壤土

5-30 3.0-3.4

中壤土

5-30 2.9-3.0 2.3-2.7

黏质土

5-30 2.2-2.6 2.0-2.4

平均 5-30 2.8 2.5

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介绍的方法[14],临界深度可由下式确定: Hk=Hr+△…………………………………..(1)

式中,Hk—地下水临界深度(m);Hr—毛细管上升高度(m);△—安全超高。

安全超高多采用经验值:当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大于10g/L)时,则采用容根层0.5~0.6m;当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0g/L,则可采用耕作层0.2m[15]。

2.1临界深度的计算值讨论

郭占荣,刘花台根据在西北地区的研究成果[9],提出地下水临界深度不能一成不变,应该针对不同时段土壤积盐的特点,采用“地下水动态临界深度”。因为在一年当中,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的变化包括气温的变化、蒸发度的变化、风速的变化等,下垫面的变化包括作物覆盖有否、田间灌溉有否、土壤表层冻土层形成有否、地表积雪有否等。显然,随着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临界深度也应该是变化的,在年内采用地下水动态临界深度,这就意味着在年内不同阶段要控制不同地下水埋深,增大了地下水的调控力度。采用地下水动态临界深度,一方面可以避免非灌溉期严重积盐,保持土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联合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调剂余缺,对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是有利的。

3 确定临界深度的意义

3.1改变水循环条件,防治土壤盐渍化

确定了临界深度后,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埋深大于毛细带强烈上升高度,可以切断水盐沿毛管上升的通道,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返盐和土壤积盐。同时,由于水位埋深加大,腾出了调节库容,可以容纳灌水和降水的入渗,随着井灌井排的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由灌溉-蒸发型动态逐步过渡到灌溉-蒸发-

开采型动态特征。蒸发强度显著减弱,从而改变水盐运动方向和动态特征,使水盐向下运动,有利于包气带水土盐分淡化,防止潜水因蒸发而浓缩和使盐分向土壤表层累积,对从根本上防治土壤盐渍化有重要意义。 3.2可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蒸发强度减弱,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消耗于无益蒸发,而人为地夺取这部分水量,变为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以河套灌区为例,据初步估算[16],在目前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每年地下水蒸发量达22.80×108m3,这就是说在目前引进的40×108m3黄河水中有一半以上的水量通过转化为地下水而又耗于蒸发。如果地下水位控制在2.0m,则每年消耗于地下水蒸发量为17.79×108m3,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控制在2.7m左右,则每年消耗于地下水蒸发量仅为10.47×108m3;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引黄量,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有益的。

2.3有利于作物生长

控制合理地下水位,可改变土壤的水气热等物理状况,增大土壤中空气的含量,改善通气性,同时减少土壤中过多的水分,有利于提高地温,对促进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河套地区常出现“倒春寒”,因此提高地温对保证稳产高产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水气热条件的改善,也促使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加强,从而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保证稳定高产。目前河套地区内几个高产村中,作物生育期内的地下水位埋深均在2.0m左右[17]。

研究表明[18],地下水位埋深与粮食产量关系密切(见表4),地下水位越浅,土壤盐渍化越重,粮食产量越低。说明只要地下水位埋深大于临界深度,作物就会增产。

另外,河套灌区内还有许多靠

天然排水和人工排水获得高产的典型经验,充分说明降低地下水位,控制临界深度在改土治碱的制约作用。

2.4有利于保护工程设施

临界深度因其接近于毛细带和冻结深度之和,因此,有利于冬季消除土壤浅

粮食单产(kg/hm2)

13 6~13 6

表4 不同时期地下水位埋深与粮食产量关系

Table 4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water level depth and crop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低水平期水位(m)

>3 2~2.4

生育期水位(m)

1.8~2.0 1.2~1.5 1.0~1.4

秋浇后水位(m)

>1.5 0.5~1.0 0.3~0.8

年平均水位(m)

>2.3 1.7

部的冰冻层,从而对控制春季土壤返盐和减缓道路翻浆以及由于水位过高对建筑物的损坏等也有意义。

4 结语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论了临界深度的确定对于防治土壤盐渍化、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实际意义。由于资料和时间所限,本次研究工作未能按岩性和时段给出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临界深度,有待今后继续补充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甘师俊.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抉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297~300. [2] 魏由庆.从黄淮海平原水盐均衡谈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和未来[J].土壤学进展,1995,23(2):18~24.

[3] 尤文瑞.临界潜水蒸发量初探[J].土壤通报,1994,25(5):201~205.

[4] 汤洁,林年丰.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26(1):54~58.

[5] 徐恒力,万新南,王增银等.水资源开发与保护[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222~223. [6]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65~67. [7] 张明炷.土壤学与农作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45~50.

[8] 方生, 陈秀玲.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J.] 水利规划与设计.1997,(4):23~27.

[9] 郭占荣,刘花台.西北内陆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地下水动态调控[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1):45~48.

[10]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水系.关于巴盟河套灌区防治盐碱基本途径的探讨[R].2003.18~ 25.

[11] 崔亚莉,邵景力,韩双平. 西北地区地下水的地质生态环境调节作用研究[J].地学前缘,2001,8(1):191~195.

[12] 张蔚榛,张瑜芳. 对灌区水盐平衡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的认识[J].中国水利,2003,8(16):23~26.

[13] A.A Bodtani GH.Savaghebi. The Investigation of Effect of Culture History on Potassium

in Soils under Sugarcane Crop in Khuzestan Province of Iran. Collection of Extent Abstracts of 2004 CIG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4,1(6):25~30.

[14] 羊錦忠,李凤岭,郝孝文等.土壤积盐与地下水的关系[J].水利学报,1965,6(2):74~80. [15] 王葆芳,杨晓晖,江泽平.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与土壤盐渍化防治[J].干旱区研究,2004,21(2):139~143.

[16]] 内蒙古水文地质观测总站河套水文地质分站.河套平原后套黄河灌区1978~1979年潜水动态研究报告[R].1980:23~27.

[17]] 内蒙古水文地质观测总站三湖河水文地质站.三湖河灌区1960~1964年潜水动态研究报告[R].1965:52~55.

[18] 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R].2002:50~53.

河套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探讨

统计(1996),全世界60%的灌溉土地已不同程度地盐渍化[1]。

大面积开荒、兴修水利和引用地表水灌溉、以及采用浪费水资源的大面积漫灌方式,改变了干旱、半干旱区的盐分循环规律,加之排灌系统不配套,引起灌区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发生了大规模的次生盐渍化[2]。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即使已取得治理土壤盐渍化巨大成就的黄淮海平原,也仍然存在潜在的土壤盐渍化和盐害[3]。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以保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盐渍化又称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层中可溶盐含量向增高的方向发展成为盐渍土地过程。一般将土壤层0.2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4]

。天然条件下,土地盐渍化主要有两种形成模式:①雨中盐分造成的土壤积盐;

②潜水埋深小于潜水临界埋深的细土平原[5]。

自从原苏联土壤学家B.B波勒诺夫于1931 年提出“地下水临界深度”概念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但地下水临界深度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渍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6],有的学者定义为“保证作物根层土壤不发生盐渍化所要求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7],也有学者定义为“在干旱季节,根层土壤积盐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8]。尽管各种定义的字面表达不完全一致,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不引起土壤严重积盐、且不危害作物生长的最小地下水埋深”。

郭占荣,刘花台利用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的轻粘土潜水蒸发试验和土壤水势观测试验资料,应用零通量面(ZFP)方法计算的潜水蒸发极限深度为4.66m,即潜水埋深大于4.66m,潜水蒸发量为零,此时潜水不会引起土壤表层积盐[9]。可见潜水蒸发极限深度要比地下水临界深度大。

2 临界深度的确定

2.1临界深度的理论计算值

在潜水浅埋深条件下,潜水和土壤水分强烈蒸发作用,使表层盐分不断积累。较大量的降水和灌溉,使包气带土壤水分下渗,盐分向下运移,部分盐分进入潜水,这样包气带就获得了一段时间脱盐过程。其后,土壤水分运动又转向蒸发,使包气带和表层土壤逐渐积累盐。上述水盐运动的规律的启示是:在土壤盐渍化地区,地下水位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浅,以零通量面最大发育深度加上毛细上升高度为宜。一般砂性土为3m左右,黏性土为5m左右[11]。

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埋深浅,蒸发强烈,浓缩作用使潜水矿化度升高,毛细作用将潜水中的盐分带到包气带上部,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而形成。研究表明[11],西北地区潜水位埋深小于2.0m 时,就会出现明显的土壤盐渍化现象。

维持一个适合的地下水位埋深,是防治土壤盐类渍化的关键。这一水位埋深称为地下水最佳生态环境埋深,它是一区间值。当地下水位在此区间内,生态环境良好,反之,生态环境将遭破坏。一般情况下,水位埋深小于2m 时,蒸发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容易发生盐渍化土壤。地下水位大于5时,土壤含水量很小,以致于植物无法得到维持其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造成旱生植物开始凋萎,同时发生土壤沙化。崔亚莉,邵景力提出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最佳生态环境埋深为2-5m。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蔚榛教授也提出了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取值范围[12],(见表2)。

A.A Bodtani (2004) [13]给出的有代表性地下水临界深度数值为: 砂(粗砂细砂):Hk=50-75cm;

土壤质地

砂壤,轻壤

1.8-2.1

中壤

1.5-1.7

重壤,黏土

1.0-1.2

5

2.1-2.3

1.7-1.9

1.1-1.3

表2 地下水的临界深度 (m) Table2 Cretical depths of

groundwater

地下水矿化度(g/l)

2-10

2.3-2.6

1.8-2.0

1.2-1.4

5-10

2.6-2.8

2.0-2.2

1.3-1.5

>

壤质砂,砂壤土:Hk=100-150cm; 细砂壤,粉砂壤土:Hk=150-200cm; 壤土,黏壤土,黏土:Hk=100-150cm。

郭占荣,刘花台通过研究[9],提出西北内陆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取值范围。(见表3)

关于临界深度的确定方法,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其中以毛细管上升高度法应用较广。

表3 新疆南疆平原区和北疆平原区的地下水临界深度(m)

Table 3 Cretical depths of groundwater in the Southen Plain and the Northern Plani of Tiang Mountain(m)

土壤质地 地下水矿化度/g.L-1

南 疆 北 疆

粉砂壤土

5-30 3.0-3.4

中壤土

5-30 2.9-3.0 2.3-2.7

黏质土

5-30 2.2-2.6 2.0-2.4

平均 5-30 2.8 2.5

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介绍的方法[14],临界深度可由下式确定: Hk=Hr+△…………………………………..(1)

式中,Hk—地下水临界深度(m);Hr—毛细管上升高度(m);△—安全超高。

安全超高多采用经验值:当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大于10g/L)时,则采用容根层0.5~0.6m;当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0g/L,则可采用耕作层0.2m[15]。

2.1临界深度的计算值讨论

郭占荣,刘花台根据在西北地区的研究成果[9],提出地下水临界深度不能一成不变,应该针对不同时段土壤积盐的特点,采用“地下水动态临界深度”。因为在一年当中,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的变化包括气温的变化、蒸发度的变化、风速的变化等,下垫面的变化包括作物覆盖有否、田间灌溉有否、土壤表层冻土层形成有否、地表积雪有否等。显然,随着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临界深度也应该是变化的,在年内采用地下水动态临界深度,这就意味着在年内不同阶段要控制不同地下水埋深,增大了地下水的调控力度。采用地下水动态临界深度,一方面可以避免非灌溉期严重积盐,保持土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联合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调剂余缺,对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是有利的。

3 确定临界深度的意义

3.1改变水循环条件,防治土壤盐渍化

确定了临界深度后,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埋深大于毛细带强烈上升高度,可以切断水盐沿毛管上升的通道,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返盐和土壤积盐。同时,由于水位埋深加大,腾出了调节库容,可以容纳灌水和降水的入渗,随着井灌井排的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由灌溉-蒸发型动态逐步过渡到灌溉-蒸发-

开采型动态特征。蒸发强度显著减弱,从而改变水盐运动方向和动态特征,使水盐向下运动,有利于包气带水土盐分淡化,防止潜水因蒸发而浓缩和使盐分向土壤表层累积,对从根本上防治土壤盐渍化有重要意义。 3.2可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蒸发强度减弱,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消耗于无益蒸发,而人为地夺取这部分水量,变为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以河套灌区为例,据初步估算[16],在目前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每年地下水蒸发量达22.80×108m3,这就是说在目前引进的40×108m3黄河水中有一半以上的水量通过转化为地下水而又耗于蒸发。如果地下水位控制在2.0m,则每年消耗于地下水蒸发量为17.79×108m3,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控制在2.7m左右,则每年消耗于地下水蒸发量仅为10.47×108m3;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引黄量,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有益的。

2.3有利于作物生长

控制合理地下水位,可改变土壤的水气热等物理状况,增大土壤中空气的含量,改善通气性,同时减少土壤中过多的水分,有利于提高地温,对促进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河套地区常出现“倒春寒”,因此提高地温对保证稳产高产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水气热条件的改善,也促使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加强,从而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保证稳定高产。目前河套地区内几个高产村中,作物生育期内的地下水位埋深均在2.0m左右[17]。

研究表明[18],地下水位埋深与粮食产量关系密切(见表4),地下水位越浅,土壤盐渍化越重,粮食产量越低。说明只要地下水位埋深大于临界深度,作物就会增产。

另外,河套灌区内还有许多靠

天然排水和人工排水获得高产的典型经验,充分说明降低地下水位,控制临界深度在改土治碱的制约作用。

2.4有利于保护工程设施

临界深度因其接近于毛细带和冻结深度之和,因此,有利于冬季消除土壤浅

粮食单产(kg/hm2)

13 6~13 6

表4 不同时期地下水位埋深与粮食产量关系

Table 4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water level depth and crop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低水平期水位(m)

>3 2~2.4

生育期水位(m)

1.8~2.0 1.2~1.5 1.0~1.4

秋浇后水位(m)

>1.5 0.5~1.0 0.3~0.8

年平均水位(m)

>2.3 1.7

部的冰冻层,从而对控制春季土壤返盐和减缓道路翻浆以及由于水位过高对建筑物的损坏等也有意义。

4 结语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论了临界深度的确定对于防治土壤盐渍化、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实际意义。由于资料和时间所限,本次研究工作未能按岩性和时段给出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临界深度,有待今后继续补充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甘师俊.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抉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297~300. [2] 魏由庆.从黄淮海平原水盐均衡谈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和未来[J].土壤学进展,1995,23(2):18~24.

[3] 尤文瑞.临界潜水蒸发量初探[J].土壤通报,1994,25(5):201~205.

[4] 汤洁,林年丰.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26(1):54~58.

[5] 徐恒力,万新南,王增银等.水资源开发与保护[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222~223. [6]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65~67. [7] 张明炷.土壤学与农作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45~50.

[8] 方生, 陈秀玲.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J.] 水利规划与设计.1997,(4):23~27.

[9] 郭占荣,刘花台.西北内陆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地下水动态调控[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1):45~48.

[10]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水系.关于巴盟河套灌区防治盐碱基本途径的探讨[R].2003.18~ 25.

[11] 崔亚莉,邵景力,韩双平. 西北地区地下水的地质生态环境调节作用研究[J].地学前缘,2001,8(1):191~195.

[12] 张蔚榛,张瑜芳. 对灌区水盐平衡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的认识[J].中国水利,2003,8(16):23~26.

[13] A.A Bodtani GH.Savaghebi. The Investigation of Effect of Culture History on Potassium

in Soils under Sugarcane Crop in Khuzestan Province of Iran. Collection of Extent Abstracts of 2004 CIG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4,1(6):25~30.

[14] 羊錦忠,李凤岭,郝孝文等.土壤积盐与地下水的关系[J].水利学报,1965,6(2):74~80. [15] 王葆芳,杨晓晖,江泽平.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与土壤盐渍化防治[J].干旱区研究,2004,21(2):139~143.

[16]] 内蒙古水文地质观测总站河套水文地质分站.河套平原后套黄河灌区1978~1979年潜水动态研究报告[R].1980:23~27.

[17]] 内蒙古水文地质观测总站三湖河水文地质站.三湖河灌区1960~1964年潜水动态研究报告[R].1965:52~55.

[18] 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R].2002:50~53.


相关文章

  • 河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河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赵卫兵等63 �水文水资源� 河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工程管理局,内蒙古磴口015200) �����摘要������������������������, �关键词� ��; ...查看


  • 长春市地下水保护性开发利用策略
  • 第6期(第301期) [文章簟号]1009-2846(2007)06-0009一01 吉林水利2007年6月 长春市地下水保护性开发利用策略 王海国,田士奇 (长春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吉林 长春130022) [摘要]略和建议.[关键词] 本 ...查看


  • 浅谈物业设备管理中电梯节能案例分析
  • 2010年弟9卷第10期(总第166期) 85 浅谈物业设备管理中电梯节能案例分析 苏永林 (青岛政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摘 266108) 要:分析扶梯电梯改造原理.增加变烦器.并对改造后电梯的性能.特点.年运行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 ...查看


  •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 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 ...查看


  • 农田水利学(1)
  • 农田水利学: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以消除农田水旱灾害,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 农田水分状况: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与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农业水文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措 ...查看


  • 杨家庄灌区灌排系统规划设计正文
  •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灌区基本资料 已知:杨家庄灌区为一新建灌区,面积约40万亩,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比利河从灌区北侧流过,河水充沛,河道宽度在5-10m之间.整个灌区处于平原地带,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但整体高差不大.经测定,灌区 ...查看


  •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 研究与探讨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杜威漩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03 ) 对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研究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综述, 究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 研究范围广, 权.水权市场.水权交易.水价.水资源管理组织., 目前的研究尽 ...查看


  • 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 土壤次生盐碱化 是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因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累的过程.其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由于垦荒初期不重视或没有足够的排水将土壤中历史时期积累的盐份排出,使地下水位升高,低 ...查看


  • 灌溉渠道设计规范
  • UDC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 灌 区 规 划 导 则 Guidelines for Irrigation Areas Programming (征求意见稿) ××××-××-×× 发布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