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刚咬牙买了房子,就听说楼下修了个地上的高压变电站,真是揪心。”
“网上说地面高压变电站的电场、噪音的危害都不小,刚好我买的那幢楼才距离50米,真为未出生的宝宝担心,不知道如何是好?”
……
两年前,西安市知名的某地产商住宅小区被电磁风波吵到风口浪尖。业主纷纷在各大论坛发帖留言,或声讨、或质疑、或后悔的帖子,“xx房子买一赠一:买一房子,赠无限期磁疗变电站一座”的调侃帖更是成为当年的业内和论坛中的热门“黑色幽默”。
时过境迁多年,虽然帖子也早已沉默论坛,但变电站却依然未能摆脱被嫌弃的命运——由于担心电磁辐射,西安地铁三号线博文路变电站的建设受到周围居民的阻拦,原计划2015年年底通车的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也因此可能将通车时间无限期延后。
从住宅区到地铁站,变电站的不受待见让我们不禁发问:变电站到底惹了谁?它的存在是否真的影响健康?它到底应该安身何处?
变电站引发的担忧
三年前,刚刚怀孕的尚女士购买了位于凤城六路的某楼盘的房子,但刚刚付款之后的喜悦心情还没持续几天,小区的业主论坛里就有了关于“小区对面建设110千伏变电站”的消息,“毕竟刚刚怀孕,所以对这件事很揪心,我们找过售楼部,回答除了‘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就再也没有说法了。后来房子都交了,这件事也就没再提及了。现在看到地铁三号线的事情,心里又泛起了隐隐的膈应。”年轻的尚女士说,当时家里人有种“胳膊拗不过大腿”的无奈,看着后来同品牌的其他楼盘也因为变电站的事情发帖、抗议,心里曾经有过希望,但不了了之的结果还是除了让她和家人感到失望外,还有对身边这个变电站的不放心。
让尚女士旧事重提的是前段时间发生的地铁三号线变电站附近居民担心电磁辐射,推到变电站施工围墙的媒体报道。
据悉,西安地铁三号线变电站计划建在博文路广场。这个花园式的广场位于科创路与博文路西南角建有一座花园式的广场,西侧是秦华天然气公司博文路家属院,有四栋楼。变电站施工点在广场南侧,用铁皮围栏圈着,大约占了广场一半的面积。
早在今年5月份,这圈围挡的约70米长的铁皮围墙就曾被秦华天然气公司博文路家属院的居民推倒过。小区居民说,工地原本是街边公园的一部分,可现在要建地铁3号线变电站,担心将来辐射太大,他们才推的墙。
事实上,因为担心辐射问题,变电站施工已经多次遇阻。
今年1月17日,博文路附近住户就提出质疑,认为110千伏变电站产生的“电磁辐射”有害健康。当时,西安供电局电力抢修服务官方微博“西安电力抢修”进行了科普,称“330千伏变电站外8米检测磁感应强度,最高数值仅0.4微特,比家用电器小多了”。
然而,秦华天然气公司博文路家属院的居民们并不买账。5月15日晚,不少居民持铁锨推倒了变电站工地围栏,次日又以堵路的方式抗议。小区居民说,他们了解到,地铁方曾将变电站选址在公交五公司院子里,后来因公交公司反对,就调整到博文路。
居民说,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求变电站选址重建。
无独有偶,就在秦华天然气小区居民推到地铁变电站前,深圳市皓月花园小区数百名业主集会抗议在小区附近建110千伏变电站。
通过在百度搜索输入“变电站辐射”的关键字,发现搜索结果达5,520,000条之多,而且通过浏览发现,关于“变电站是否存在辐射”的疑惑和解答已经成为从辽宁到广东、从湖北到四川的全国普遍现象。变电站真的会产生危害健康的辐射吗?
变电站辐射的真伪
变电站,顾名思义,就是改变电压的场所。为了减少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远程输电需要使用高压。在我国,常规的远程输电电压,在300公里范畴上是220千伏,更远的是500千伏。
但高压要转换成为我们生活中通常使用的220伏低电压,变电站的“过滤”必不可少。一般情况下,每个城市的边缘或市中心都至少有一个220千伏变电站,将输电电压由220千伏降至110千伏,向位于负荷中心的110千伏变电站供电。同理,110千伏变电站的作用就是将输送到负荷中心的110千伏电压降低到10千伏并可靠地配送到位于建在每栋高层居民楼下的10千伏配电房的变压器,以最终将10千伏降压到380/220伏供居民使用。
这个转换的过程就发生在居民们在小区附近看到的那个敦实的变电站里。“我记得以前的变电站都是裸露在外面,电线密织如网,遇到下雨天还会发出‘滋滋’的声响,冒起电火花。” 与人们记忆中或影视记录记录中的变电站截然不同,如今的变电站都建在室内,看不到一根裸露的电线。
就是这个蹲守在人们身边的变电站是否真的存在令人们谈“变”色变的电磁辐射?
专家表示,首先要纠正群众的理解误区,大家常说的电磁辐射,其实是把电磁感应误认为了电磁辐射。在国际上,把交流输变电设施产生的电磁场明确地称为工频电磁场(包括电场和磁场),而不称电磁辐射;因为根据输电线路本身的物理性质,不可能构成有效的电磁辐射,而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所以,“电磁场和辐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变电设施产生的是电场和磁场,而不是对人体有伤害的电磁辐射。”专家表示,我国输变电设施的频率为50赫兹,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电磁波,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能量辐射。因此,有人说居住区周围有电线等其他输变电设施,就经常出现头晕等其他不适之症,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可能是由于心理恐惧引起。
其实,在各个变电站投运之前,国家相关部门都将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生产。
国家环境保护部在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规定,居民区输变电工程工频电场强度的推荐限值为4千伏每米,在规范中推荐对公众的工频磁感应强度限值是100微特。
针对地铁三号线变电站的辐射,西安地铁发长微博回应,称经陕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对已建成投运的地铁一号线金花路110千伏地面主变电站现场实测,其辐射强度仅为国家标准的1/100,远低于国家关于《500千伏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的数值指标。主变电站距离该小区最小距离大于33米,满足《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要求。
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也曾邀请陕西省环保厅对西安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称进出线一侧围墙外20米处,0.5MHz频率下的无线电干扰水平也将满足53dB(μV/m)的标准限值。
全国各省均邀请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不同变电站进行辐射值的实测。武汉市第三方检测机构湖北君邦公司派员检测110千伏紫阳路变电站时,检测结果显示,该变电站电场强度为5.3伏每米至4.6伏每米,磁感应强度为0.02微特至0.03微特,强度是国家标准的千分之一,磁感应强度是国家标准的千分之二。四川成都城内安顺桥变电站220千伏变电站和望江楼110千伏变电站经过电磁环境测试,显示在距离变电设备10米远处,安顺桥变电站电场强度为0.017千伏/米、磁场强度为0.555微特;望江楼变电站电场强度为0.106千伏/米、磁场强度为0.268微特。沈阳供电公司邀请第三方机构分别在楚天传媒大厦门口和变电站内实测,数据显示,两处的电场强度分别为11.31伏微米和12.23伏微米,磁场强度分别为0.05微特和0.22微特,均不到国家标准的百分之一……
而相比于我们每天随身携带的手机,在电话接通前电场强度可达峰值,手机一般在5伏每米,按国际标准,12伏每米为安全值。关专家解释,电磁辐射与频率有直接关系,频率越高,辐射越大。变电站电力的频率是50Hz,而手机信号的频率在900mHz-1800mHz,尽管手机电场强度和变电站的数据相差不大,但频率高得多。也就是说,普通的手机辐射其实大于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辐射。
“我们的很多职工都住在与变电站一墙之隔的职工宿舍,如果变电站辐射真的危及健康,那么电力职工将是最先受到辐射的人群,但是正如你们看见的一样,我们好好的。”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说。
变电站家在何处?
变电站是不同电压要求用电离不开的转换工具,因此,变电站可视为一座城市供电系统的层层枢纽,支撑起不同的用电需求。
而现在,这些枢纽却面临着超负荷运转的压力。
今夏,随着气温逐渐达到峰值,西安电网迎来了负荷高峰。据预测,今夏西安电网最大负荷将达到620万千瓦,较去年增幅达14%,6月15日到8月31日的高负荷期间,由于部分区域输变电设备重载和过载情况严重,电力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预计河寨、南郊、北郊、草滩和聂刘等5座330千伏变电站负载率将超过80%,接近半数的110千伏变电站将重载运行,启动有序用电风险大。
“供电紧张的实质缺的不是电,而是变电站。”成都电业局副总工程师洪行旅曾经这样解释城市用电紧张的实质。因为说这番话时的成都与今夏的西安一样,区域内变电站数量不够,引发电力负荷超限。今夏的西安,没有增加新的330千伏电源点就是造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之一。
而变电站遭遇的辐射pk战又恰好成为这些枢纽进城的阻力。
“其实修变电站的道理就像设公交站,要方便居民需就近建设。”然而,这些枢纽却跟农民工一样,遭遇了“进城难”的问题。
据了解,输电线在输送电能时,沿线会产生电压降,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有不同的最大供电距离,即供电半径。在中心城区,一个110千伏的变电站供电半径约为1.5—2公里,220千伏变电站平均供电半径约为7—8公里。用电负荷越大的地区,供电半径越小。
现在居民区越来越多,负荷密度越来越大,而每座变电站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又是有限的。人口越密集、电力负荷越高的地方,对变电站数量的要求就越多。因此,为满足居民的用电要求,保证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在居民区建设变电站难以避免。
但市民担忧变电站有“电磁辐射”问题,是变电站修建受阻的最大原因,也是造成“卡脖子”的原因之一。
以广州为例,从2004年开始,城市结构性缺电的困境集中暴露出来。当年盛夏,广州遭遇53年不遇的炎热天气,供电负荷连续飙升,全市1/4的220千伏变电站、超过1/10的110千伏变电站处于重载运行状态,其中大多数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此后连续几年夏天,广州接连刷新用电负荷纪录,不得不实行错峰供电。
拥有核电站支撑的广州,电力供应本不应成为问题,但据供电部门透露,由于广州电网500千伏、220千伏电源支撑和变电站布点不足,特别是城中心区布点缺乏,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等区内网络最高用电负荷被限制,“有电送不出去的现象十分突出。”
一边是电源缺乏,一边却是建不起来。这一顿矛盾的关键还是回到了居民本身——只要在居民区建造变电站、架设变压器或竖立电杆、铺设电缆等,基本都会遭到居民的强烈抵制,导致变电站成了变电“战”。
有关专家将小区用电、建设变电站和居民抵制的三个环节比作一个闭合的圈,“修建变电站的受益者是居民,但抵制又造成了城市供电不足,这个僵局要打破,除了电力系统做好科普之外,还需要居民本身相信科学。”
“全家刚咬牙买了房子,就听说楼下修了个地上的高压变电站,真是揪心。”
“网上说地面高压变电站的电场、噪音的危害都不小,刚好我买的那幢楼才距离50米,真为未出生的宝宝担心,不知道如何是好?”
……
两年前,西安市知名的某地产商住宅小区被电磁风波吵到风口浪尖。业主纷纷在各大论坛发帖留言,或声讨、或质疑、或后悔的帖子,“xx房子买一赠一:买一房子,赠无限期磁疗变电站一座”的调侃帖更是成为当年的业内和论坛中的热门“黑色幽默”。
时过境迁多年,虽然帖子也早已沉默论坛,但变电站却依然未能摆脱被嫌弃的命运——由于担心电磁辐射,西安地铁三号线博文路变电站的建设受到周围居民的阻拦,原计划2015年年底通车的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也因此可能将通车时间无限期延后。
从住宅区到地铁站,变电站的不受待见让我们不禁发问:变电站到底惹了谁?它的存在是否真的影响健康?它到底应该安身何处?
变电站引发的担忧
三年前,刚刚怀孕的尚女士购买了位于凤城六路的某楼盘的房子,但刚刚付款之后的喜悦心情还没持续几天,小区的业主论坛里就有了关于“小区对面建设110千伏变电站”的消息,“毕竟刚刚怀孕,所以对这件事很揪心,我们找过售楼部,回答除了‘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就再也没有说法了。后来房子都交了,这件事也就没再提及了。现在看到地铁三号线的事情,心里又泛起了隐隐的膈应。”年轻的尚女士说,当时家里人有种“胳膊拗不过大腿”的无奈,看着后来同品牌的其他楼盘也因为变电站的事情发帖、抗议,心里曾经有过希望,但不了了之的结果还是除了让她和家人感到失望外,还有对身边这个变电站的不放心。
让尚女士旧事重提的是前段时间发生的地铁三号线变电站附近居民担心电磁辐射,推到变电站施工围墙的媒体报道。
据悉,西安地铁三号线变电站计划建在博文路广场。这个花园式的广场位于科创路与博文路西南角建有一座花园式的广场,西侧是秦华天然气公司博文路家属院,有四栋楼。变电站施工点在广场南侧,用铁皮围栏圈着,大约占了广场一半的面积。
早在今年5月份,这圈围挡的约70米长的铁皮围墙就曾被秦华天然气公司博文路家属院的居民推倒过。小区居民说,工地原本是街边公园的一部分,可现在要建地铁3号线变电站,担心将来辐射太大,他们才推的墙。
事实上,因为担心辐射问题,变电站施工已经多次遇阻。
今年1月17日,博文路附近住户就提出质疑,认为110千伏变电站产生的“电磁辐射”有害健康。当时,西安供电局电力抢修服务官方微博“西安电力抢修”进行了科普,称“330千伏变电站外8米检测磁感应强度,最高数值仅0.4微特,比家用电器小多了”。
然而,秦华天然气公司博文路家属院的居民们并不买账。5月15日晚,不少居民持铁锨推倒了变电站工地围栏,次日又以堵路的方式抗议。小区居民说,他们了解到,地铁方曾将变电站选址在公交五公司院子里,后来因公交公司反对,就调整到博文路。
居民说,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求变电站选址重建。
无独有偶,就在秦华天然气小区居民推到地铁变电站前,深圳市皓月花园小区数百名业主集会抗议在小区附近建110千伏变电站。
通过在百度搜索输入“变电站辐射”的关键字,发现搜索结果达5,520,000条之多,而且通过浏览发现,关于“变电站是否存在辐射”的疑惑和解答已经成为从辽宁到广东、从湖北到四川的全国普遍现象。变电站真的会产生危害健康的辐射吗?
变电站辐射的真伪
变电站,顾名思义,就是改变电压的场所。为了减少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远程输电需要使用高压。在我国,常规的远程输电电压,在300公里范畴上是220千伏,更远的是500千伏。
但高压要转换成为我们生活中通常使用的220伏低电压,变电站的“过滤”必不可少。一般情况下,每个城市的边缘或市中心都至少有一个220千伏变电站,将输电电压由220千伏降至110千伏,向位于负荷中心的110千伏变电站供电。同理,110千伏变电站的作用就是将输送到负荷中心的110千伏电压降低到10千伏并可靠地配送到位于建在每栋高层居民楼下的10千伏配电房的变压器,以最终将10千伏降压到380/220伏供居民使用。
这个转换的过程就发生在居民们在小区附近看到的那个敦实的变电站里。“我记得以前的变电站都是裸露在外面,电线密织如网,遇到下雨天还会发出‘滋滋’的声响,冒起电火花。” 与人们记忆中或影视记录记录中的变电站截然不同,如今的变电站都建在室内,看不到一根裸露的电线。
就是这个蹲守在人们身边的变电站是否真的存在令人们谈“变”色变的电磁辐射?
专家表示,首先要纠正群众的理解误区,大家常说的电磁辐射,其实是把电磁感应误认为了电磁辐射。在国际上,把交流输变电设施产生的电磁场明确地称为工频电磁场(包括电场和磁场),而不称电磁辐射;因为根据输电线路本身的物理性质,不可能构成有效的电磁辐射,而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所以,“电磁场和辐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变电设施产生的是电场和磁场,而不是对人体有伤害的电磁辐射。”专家表示,我国输变电设施的频率为50赫兹,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电磁波,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能量辐射。因此,有人说居住区周围有电线等其他输变电设施,就经常出现头晕等其他不适之症,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可能是由于心理恐惧引起。
其实,在各个变电站投运之前,国家相关部门都将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生产。
国家环境保护部在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规定,居民区输变电工程工频电场强度的推荐限值为4千伏每米,在规范中推荐对公众的工频磁感应强度限值是100微特。
针对地铁三号线变电站的辐射,西安地铁发长微博回应,称经陕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对已建成投运的地铁一号线金花路110千伏地面主变电站现场实测,其辐射强度仅为国家标准的1/100,远低于国家关于《500千伏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的数值指标。主变电站距离该小区最小距离大于33米,满足《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要求。
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也曾邀请陕西省环保厅对西安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称进出线一侧围墙外20米处,0.5MHz频率下的无线电干扰水平也将满足53dB(μV/m)的标准限值。
全国各省均邀请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不同变电站进行辐射值的实测。武汉市第三方检测机构湖北君邦公司派员检测110千伏紫阳路变电站时,检测结果显示,该变电站电场强度为5.3伏每米至4.6伏每米,磁感应强度为0.02微特至0.03微特,强度是国家标准的千分之一,磁感应强度是国家标准的千分之二。四川成都城内安顺桥变电站220千伏变电站和望江楼110千伏变电站经过电磁环境测试,显示在距离变电设备10米远处,安顺桥变电站电场强度为0.017千伏/米、磁场强度为0.555微特;望江楼变电站电场强度为0.106千伏/米、磁场强度为0.268微特。沈阳供电公司邀请第三方机构分别在楚天传媒大厦门口和变电站内实测,数据显示,两处的电场强度分别为11.31伏微米和12.23伏微米,磁场强度分别为0.05微特和0.22微特,均不到国家标准的百分之一……
而相比于我们每天随身携带的手机,在电话接通前电场强度可达峰值,手机一般在5伏每米,按国际标准,12伏每米为安全值。关专家解释,电磁辐射与频率有直接关系,频率越高,辐射越大。变电站电力的频率是50Hz,而手机信号的频率在900mHz-1800mHz,尽管手机电场强度和变电站的数据相差不大,但频率高得多。也就是说,普通的手机辐射其实大于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辐射。
“我们的很多职工都住在与变电站一墙之隔的职工宿舍,如果变电站辐射真的危及健康,那么电力职工将是最先受到辐射的人群,但是正如你们看见的一样,我们好好的。”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说。
变电站家在何处?
变电站是不同电压要求用电离不开的转换工具,因此,变电站可视为一座城市供电系统的层层枢纽,支撑起不同的用电需求。
而现在,这些枢纽却面临着超负荷运转的压力。
今夏,随着气温逐渐达到峰值,西安电网迎来了负荷高峰。据预测,今夏西安电网最大负荷将达到620万千瓦,较去年增幅达14%,6月15日到8月31日的高负荷期间,由于部分区域输变电设备重载和过载情况严重,电力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预计河寨、南郊、北郊、草滩和聂刘等5座330千伏变电站负载率将超过80%,接近半数的110千伏变电站将重载运行,启动有序用电风险大。
“供电紧张的实质缺的不是电,而是变电站。”成都电业局副总工程师洪行旅曾经这样解释城市用电紧张的实质。因为说这番话时的成都与今夏的西安一样,区域内变电站数量不够,引发电力负荷超限。今夏的西安,没有增加新的330千伏电源点就是造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之一。
而变电站遭遇的辐射pk战又恰好成为这些枢纽进城的阻力。
“其实修变电站的道理就像设公交站,要方便居民需就近建设。”然而,这些枢纽却跟农民工一样,遭遇了“进城难”的问题。
据了解,输电线在输送电能时,沿线会产生电压降,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有不同的最大供电距离,即供电半径。在中心城区,一个110千伏的变电站供电半径约为1.5—2公里,220千伏变电站平均供电半径约为7—8公里。用电负荷越大的地区,供电半径越小。
现在居民区越来越多,负荷密度越来越大,而每座变电站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又是有限的。人口越密集、电力负荷越高的地方,对变电站数量的要求就越多。因此,为满足居民的用电要求,保证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在居民区建设变电站难以避免。
但市民担忧变电站有“电磁辐射”问题,是变电站修建受阻的最大原因,也是造成“卡脖子”的原因之一。
以广州为例,从2004年开始,城市结构性缺电的困境集中暴露出来。当年盛夏,广州遭遇53年不遇的炎热天气,供电负荷连续飙升,全市1/4的220千伏变电站、超过1/10的110千伏变电站处于重载运行状态,其中大多数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此后连续几年夏天,广州接连刷新用电负荷纪录,不得不实行错峰供电。
拥有核电站支撑的广州,电力供应本不应成为问题,但据供电部门透露,由于广州电网500千伏、220千伏电源支撑和变电站布点不足,特别是城中心区布点缺乏,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等区内网络最高用电负荷被限制,“有电送不出去的现象十分突出。”
一边是电源缺乏,一边却是建不起来。这一顿矛盾的关键还是回到了居民本身——只要在居民区建造变电站、架设变压器或竖立电杆、铺设电缆等,基本都会遭到居民的强烈抵制,导致变电站成了变电“战”。
有关专家将小区用电、建设变电站和居民抵制的三个环节比作一个闭合的圈,“修建变电站的受益者是居民,但抵制又造成了城市供电不足,这个僵局要打破,除了电力系统做好科普之外,还需要居民本身相信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