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印象
挪威被称为万岛国、半夜太阳国,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其北部延伸到欧洲最北端。 首都奥斯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市区的人体雕刻公园、市政厅、滑雪场等,到峡湾区鬼斧神工的地形,长200公里深1300米的松娜峡湾(sognefjord)是世界最长、最深的峡湾,是举世无双的景观。 挪威领土南北狭长,南北直线距离长1700公里,东西最宽400多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6公里。
挪威印象
挪威的海岸线异常曲折,若将弯折部分拉成直线,海岸线总长达2.13万公里。漫长的海岸线,被北海的浪涛割成锯齿状。窄如细指的水流挤出一条道路,从峡湾注入内陆的山岳中,无数的大小瀑布奔腾。这无穷尽的曲折峡湾和无数的冰河遗迹所构成的壮阔精彩的峡湾风光是狂野而宁静的挪威灵魂它将带给您无比的激情与惊叹,让你永生难忘。沿海岛屿很多,达15万个,故被称为“万岛之国”。挪威是欧洲山脉最多的国家之一,高原、山地、冰川约占国土面积的75%,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基本以南北走向纵贯全境。
挪威印象
挪威印象
挪威人非常喜欢握手。无论何时,当陌生人相会,总要握手及互道姓名。同样,当以后遇见了不怎么熟的人,你也得在招呼时及道别时握手。
挪威人唯一不太礼貌的态度出现于奥斯陆繁忙的街道上。人们似乎会互相推挤,而且不常道歉,所以若是有人碰撞了你之后却不道歉,只要不是撞得很重,就不要生气。比较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尤其当你驾车时),行人穿越马路时的冲刺及跑跳,他们既不顾交通标志,也不顾斯堪地那维亚人是世上公认最守秩序的行人这个事实。
挪威印象
挪威的风俗习惯很有些奇特之处。在挪威最流行的是红色,女孩的大衣、儿童的滑雪衫或是男人毡帽的镶边全是红色。
挪威人的饮食大都很简单,圣诞节的晚餐吃烤饼,平常日子多喜吃海鲜品、肉肠、熏鱼、酸菜及各种乳制品等。
挪威印象
挪威人有一种奇特的礼节,即人与人谈话时要保持固定的距离。认为谈话双方相距1.2米左右是最佳的合乎习惯的距离。否则超越或不足该国人的习惯距离都要被看作是不礼貌的举动,会使谈话气氛冲淡或出现不愉快的拘谨。
守时是挪威人的特殊习俗,不守时不但失礼,还视为不守信用,万一因某种原因不能守时,应先打电话,说明原因,取得谅解。
第四节 易卜生及其戏剧创作
一、生平经历
二、文学创作
三、代表作《玩偶之家》分析
一、生平经历
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1828-1906)是19世纪挪威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为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为欧洲近代戏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小城希恩一个富裕的木材商的家庭。8岁时家庭破产,生活日趋艰苦。15岁时到药房当学徒。
1848年欧洲各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易卜生写了一些歌颂民族独立的诗篇和剧本。
1853年,他担任编剧和舞台主任。
1854年,他受剧院派遣,到丹麦、德国和意大利学习考察。
1864年,因不满挪威政府对普奥联军侵略丹麦的“不抵抗”政策,愤然离开挪威,侨居意大利和德国达27年之久。期间,他写出了十几部“社会问题剧”,标志着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熟。
1891年,他回国定居。
1900年中风,六年后去世。
易卜生
(一)第一阶段是民族浪漫主义时期
1、《觊觎王位的人》(1863)歌颂了团结挪威人民、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霍尔恩国王,批判了自私自利的个人野心家斯库雷伯爵。
2、《爱的喜剧》(1862)是易卜生最早的一部家庭伦理剧,描写一对恋人为了保持爱情的理想而放弃结婚的故事,剧中讽刺了资产阶级庸俗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3、哲理诗剧《布兰德》(1866)和《彼尔·英特》(1867)是易卜生从浪漫主义诗剧向“社会问题剧”的过渡,表现了易卜生式的“精神叛逆”的主题。
《布兰德》中主人公布兰德的理想是追求心灵的完善和精神的自由。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要求理想与实际生活绝对一致。
二、文学创作
他的处世格言是“或是得到一切,或是一无所有”。(或“全有或全无”)他对别人同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严格。由于母亲不肯毫无保留地把财产捐出来,他坚决不肯在她临终前为她施授圣餐。由于他不肯离开寒冷潮湿的北方,他牺牲了唯一心爱的儿子。他逼迫妻子交出儿子的最后一件纪念品,她因此伤心而死。开始群众非常敬重他,后来也离开了他。最后,他被坍塌的冰块砸死了。
在此剧中,易卜生第一次表现出挪威“有着自己的性格,有着开创的能力,能够独立地行动”(恩格斯)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庸俗狭隘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个人主义理想家,虽然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但因其脱离实际,缺乏明确的内容和方向,因而只能以悲剧告终。
二、文学创作
彼尔·英特一方面随波逐流、贪图享受,损人利己(拐朋友新娘,逃亡后又抛弃),是当时挪威乃至全欧庸俗自私的市侩典型;另一方面,他热爱尊敬自己的母亲(潜逃回乡为老母送终),且念念不忘女友索尔薇格,并在其感悟下恢复了善良人性。
(二)第二阶段是社会问题剧时期。
1、《青年同盟》(1869)通过政治骗子史丹斯戈律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劣行径,揭露了祖冲之眼民主的虚伪和资产阶级政客的丑恶面目。
2、《社会支柱》(1877)的主人公博尼克貌似具有资产阶级一切“美德”的“社会支柱”,实则却是盗窃财物的骗子、恶棍和刑事犯(为遗产,抛弃未婚妻而跟其姐姐结婚;自己犯了奸情,让妻弟顶替罪名,并咒其翻船溺死。)。
二、文学创作
由于博尼克是个资本家,又惯施小惠,社会上都恭维他是“城市第一公民”。就在他企图害死妻弟那天,本城的公民走到他的门口高呼:“博尼克万岁!社会支柱万岁!”于此,易卜生有力地讽刺和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资产阶级民主。但作者企图通过道德方式解决政治社会问题,让博尼克在最后天良发现,承认自己的罪过,当众忏悔作为结局。
3、《人民公敌》(1882)中的斯多克芒是挪威一个小城温泉浴场的医生。他发现浴池里有危险的传染病菌,就主张封闭浴场,重新改建。不过,此举会影响到资本家的收益。因而遭到市长
(其兄长)、报界、房产主等的激烈反对。斯多克芒不顾他们的威胁利诱,举办宣讲会,想对市民揭露真相。
二、文学创作
但市长、房产主却利用这次集会,煽动听众,操纵会场,以所谓“民主方式”表决,(群众被作者描写成一群无知的、被统治阶级愚弄和利用的工具)宣布斯多克芒为“人民公敌”,逼迫他带着妻子、儿女离开了家乡。在此种状况下,斯多克芒宣布“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悲观地出走他乡。
4、《群鬼》(1881)中阿尔文夫人是一个由传统道德培养出来的妇女,按照母亲和两个姑姑的意见,嫁给了有钱的阿尔文。婚后一年,阿尔文不能忍受丈夫,就跑到以前的男友曼德牧师那里诉苦,想要离婚。牧师却责备他不守妇道,告诉他丈夫在外嫖赌、在家同婢女通奸,都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
二、文学创作
阿尔文夫人没有反抗的勇气,就回家去当驯服的主妇。她把七岁的儿子送往巴黎读书。丈夫死后,她又用遗产办了一所孤儿院,伪称是丈夫的善举。不料儿子学成回国,又爱上了父亲奸污过的婢女的女儿(同父异母)。最后,儿子的花柳病发作,成为疯子,孤儿院也被烧毁。戏剧反映了传统道德的欺骗性,以及妇女不求解放必然会造成悲剧。
(三)第三阶段是象征主义时期,作品中人道主义的批判精神与愤世嫉俗的悲观情绪交错显现。
1、在《建筑师》里,他给“丑恶的资本家超人画了一幅讽刺画”。
2、在《博克曼》里,他描绘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极端个人主义企业家的画像。
3、在《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中,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冲突。
(一)作品简介。
娜拉、海尔茂、柯洛克斯泰、林丹太太。
(二)娜拉人物形象分析。
1、家庭(父亲、丈夫、孩子、朋友)
2、宗教
3、社会(金钱、法律、门第、男女地位)
娜拉出走之后呢?
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结婚前是父亲的玩偶;结婚后又是丈夫的玩偶。她为了父亲、丈夫和儿子的幸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丈夫,她冒父亲之名签字借钱;但丈夫却因私利而抛弃娜拉,并剥夺她教育儿女的权利;在危机解除之后,他却又无耻地请求娜拉继续留在自己身边,依然充当“玩偶”。但娜拉拒绝并勇敢地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寻找自己的道路。
她愤慨地说:“父亲病得快要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对于宗教,她说:“除了行坚信礼的时候牧师对我说的那套话,我什么都不相信。”
三、《玩偶之家》分析
当海尔茂用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这表明娜拉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性格和独立行动能力的妇女,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叛逆女性。通过娜拉的遭遇,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家庭中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更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等的虚伪性和合理性。
(三)艺术性。
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突破了传统的爱情描写模式,通过家庭的分裂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提出了当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剧本结构严密精巧,运用了“倒叙法”和多线索叙事:围绕着“冒名签字”所引起的娜拉和海尔茂的主要矛盾线索,还有娜拉和柯洛克斯泰之间的矛盾、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的爱情纠葛、海尔茂和柯洛克斯泰之间的矛盾等次要线索。
3、气氛对比及烘托。作者把剧情安排在圣诞节前后三天之内,借以突出渲染节日的欢乐气氛和家庭悲剧之间的对比;让娜拉在短短三天之中,经历了一场激烈而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最后完成娜拉自我觉醒的过程,取得了极为强烈的戏剧效果。
4、卓越的心理分析。娜拉的心理。
挪威印象
挪威被称为万岛国、半夜太阳国,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其北部延伸到欧洲最北端。 首都奥斯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市区的人体雕刻公园、市政厅、滑雪场等,到峡湾区鬼斧神工的地形,长200公里深1300米的松娜峡湾(sognefjord)是世界最长、最深的峡湾,是举世无双的景观。 挪威领土南北狭长,南北直线距离长1700公里,东西最宽400多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6公里。
挪威印象
挪威的海岸线异常曲折,若将弯折部分拉成直线,海岸线总长达2.13万公里。漫长的海岸线,被北海的浪涛割成锯齿状。窄如细指的水流挤出一条道路,从峡湾注入内陆的山岳中,无数的大小瀑布奔腾。这无穷尽的曲折峡湾和无数的冰河遗迹所构成的壮阔精彩的峡湾风光是狂野而宁静的挪威灵魂它将带给您无比的激情与惊叹,让你永生难忘。沿海岛屿很多,达15万个,故被称为“万岛之国”。挪威是欧洲山脉最多的国家之一,高原、山地、冰川约占国土面积的75%,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基本以南北走向纵贯全境。
挪威印象
挪威印象
挪威人非常喜欢握手。无论何时,当陌生人相会,总要握手及互道姓名。同样,当以后遇见了不怎么熟的人,你也得在招呼时及道别时握手。
挪威人唯一不太礼貌的态度出现于奥斯陆繁忙的街道上。人们似乎会互相推挤,而且不常道歉,所以若是有人碰撞了你之后却不道歉,只要不是撞得很重,就不要生气。比较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尤其当你驾车时),行人穿越马路时的冲刺及跑跳,他们既不顾交通标志,也不顾斯堪地那维亚人是世上公认最守秩序的行人这个事实。
挪威印象
挪威的风俗习惯很有些奇特之处。在挪威最流行的是红色,女孩的大衣、儿童的滑雪衫或是男人毡帽的镶边全是红色。
挪威人的饮食大都很简单,圣诞节的晚餐吃烤饼,平常日子多喜吃海鲜品、肉肠、熏鱼、酸菜及各种乳制品等。
挪威印象
挪威人有一种奇特的礼节,即人与人谈话时要保持固定的距离。认为谈话双方相距1.2米左右是最佳的合乎习惯的距离。否则超越或不足该国人的习惯距离都要被看作是不礼貌的举动,会使谈话气氛冲淡或出现不愉快的拘谨。
守时是挪威人的特殊习俗,不守时不但失礼,还视为不守信用,万一因某种原因不能守时,应先打电话,说明原因,取得谅解。
第四节 易卜生及其戏剧创作
一、生平经历
二、文学创作
三、代表作《玩偶之家》分析
一、生平经历
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1828-1906)是19世纪挪威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为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为欧洲近代戏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小城希恩一个富裕的木材商的家庭。8岁时家庭破产,生活日趋艰苦。15岁时到药房当学徒。
1848年欧洲各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易卜生写了一些歌颂民族独立的诗篇和剧本。
1853年,他担任编剧和舞台主任。
1854年,他受剧院派遣,到丹麦、德国和意大利学习考察。
1864年,因不满挪威政府对普奥联军侵略丹麦的“不抵抗”政策,愤然离开挪威,侨居意大利和德国达27年之久。期间,他写出了十几部“社会问题剧”,标志着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熟。
1891年,他回国定居。
1900年中风,六年后去世。
易卜生
(一)第一阶段是民族浪漫主义时期
1、《觊觎王位的人》(1863)歌颂了团结挪威人民、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霍尔恩国王,批判了自私自利的个人野心家斯库雷伯爵。
2、《爱的喜剧》(1862)是易卜生最早的一部家庭伦理剧,描写一对恋人为了保持爱情的理想而放弃结婚的故事,剧中讽刺了资产阶级庸俗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3、哲理诗剧《布兰德》(1866)和《彼尔·英特》(1867)是易卜生从浪漫主义诗剧向“社会问题剧”的过渡,表现了易卜生式的“精神叛逆”的主题。
《布兰德》中主人公布兰德的理想是追求心灵的完善和精神的自由。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要求理想与实际生活绝对一致。
二、文学创作
他的处世格言是“或是得到一切,或是一无所有”。(或“全有或全无”)他对别人同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严格。由于母亲不肯毫无保留地把财产捐出来,他坚决不肯在她临终前为她施授圣餐。由于他不肯离开寒冷潮湿的北方,他牺牲了唯一心爱的儿子。他逼迫妻子交出儿子的最后一件纪念品,她因此伤心而死。开始群众非常敬重他,后来也离开了他。最后,他被坍塌的冰块砸死了。
在此剧中,易卜生第一次表现出挪威“有着自己的性格,有着开创的能力,能够独立地行动”(恩格斯)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庸俗狭隘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个人主义理想家,虽然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但因其脱离实际,缺乏明确的内容和方向,因而只能以悲剧告终。
二、文学创作
彼尔·英特一方面随波逐流、贪图享受,损人利己(拐朋友新娘,逃亡后又抛弃),是当时挪威乃至全欧庸俗自私的市侩典型;另一方面,他热爱尊敬自己的母亲(潜逃回乡为老母送终),且念念不忘女友索尔薇格,并在其感悟下恢复了善良人性。
(二)第二阶段是社会问题剧时期。
1、《青年同盟》(1869)通过政治骗子史丹斯戈律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劣行径,揭露了祖冲之眼民主的虚伪和资产阶级政客的丑恶面目。
2、《社会支柱》(1877)的主人公博尼克貌似具有资产阶级一切“美德”的“社会支柱”,实则却是盗窃财物的骗子、恶棍和刑事犯(为遗产,抛弃未婚妻而跟其姐姐结婚;自己犯了奸情,让妻弟顶替罪名,并咒其翻船溺死。)。
二、文学创作
由于博尼克是个资本家,又惯施小惠,社会上都恭维他是“城市第一公民”。就在他企图害死妻弟那天,本城的公民走到他的门口高呼:“博尼克万岁!社会支柱万岁!”于此,易卜生有力地讽刺和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资产阶级民主。但作者企图通过道德方式解决政治社会问题,让博尼克在最后天良发现,承认自己的罪过,当众忏悔作为结局。
3、《人民公敌》(1882)中的斯多克芒是挪威一个小城温泉浴场的医生。他发现浴池里有危险的传染病菌,就主张封闭浴场,重新改建。不过,此举会影响到资本家的收益。因而遭到市长
(其兄长)、报界、房产主等的激烈反对。斯多克芒不顾他们的威胁利诱,举办宣讲会,想对市民揭露真相。
二、文学创作
但市长、房产主却利用这次集会,煽动听众,操纵会场,以所谓“民主方式”表决,(群众被作者描写成一群无知的、被统治阶级愚弄和利用的工具)宣布斯多克芒为“人民公敌”,逼迫他带着妻子、儿女离开了家乡。在此种状况下,斯多克芒宣布“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悲观地出走他乡。
4、《群鬼》(1881)中阿尔文夫人是一个由传统道德培养出来的妇女,按照母亲和两个姑姑的意见,嫁给了有钱的阿尔文。婚后一年,阿尔文不能忍受丈夫,就跑到以前的男友曼德牧师那里诉苦,想要离婚。牧师却责备他不守妇道,告诉他丈夫在外嫖赌、在家同婢女通奸,都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
二、文学创作
阿尔文夫人没有反抗的勇气,就回家去当驯服的主妇。她把七岁的儿子送往巴黎读书。丈夫死后,她又用遗产办了一所孤儿院,伪称是丈夫的善举。不料儿子学成回国,又爱上了父亲奸污过的婢女的女儿(同父异母)。最后,儿子的花柳病发作,成为疯子,孤儿院也被烧毁。戏剧反映了传统道德的欺骗性,以及妇女不求解放必然会造成悲剧。
(三)第三阶段是象征主义时期,作品中人道主义的批判精神与愤世嫉俗的悲观情绪交错显现。
1、在《建筑师》里,他给“丑恶的资本家超人画了一幅讽刺画”。
2、在《博克曼》里,他描绘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极端个人主义企业家的画像。
3、在《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中,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冲突。
(一)作品简介。
娜拉、海尔茂、柯洛克斯泰、林丹太太。
(二)娜拉人物形象分析。
1、家庭(父亲、丈夫、孩子、朋友)
2、宗教
3、社会(金钱、法律、门第、男女地位)
娜拉出走之后呢?
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结婚前是父亲的玩偶;结婚后又是丈夫的玩偶。她为了父亲、丈夫和儿子的幸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丈夫,她冒父亲之名签字借钱;但丈夫却因私利而抛弃娜拉,并剥夺她教育儿女的权利;在危机解除之后,他却又无耻地请求娜拉继续留在自己身边,依然充当“玩偶”。但娜拉拒绝并勇敢地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寻找自己的道路。
她愤慨地说:“父亲病得快要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对于宗教,她说:“除了行坚信礼的时候牧师对我说的那套话,我什么都不相信。”
三、《玩偶之家》分析
当海尔茂用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这表明娜拉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性格和独立行动能力的妇女,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叛逆女性。通过娜拉的遭遇,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家庭中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更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道德、宗教等的虚伪性和合理性。
(三)艺术性。
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突破了传统的爱情描写模式,通过家庭的分裂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提出了当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剧本结构严密精巧,运用了“倒叙法”和多线索叙事:围绕着“冒名签字”所引起的娜拉和海尔茂的主要矛盾线索,还有娜拉和柯洛克斯泰之间的矛盾、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的爱情纠葛、海尔茂和柯洛克斯泰之间的矛盾等次要线索。
3、气氛对比及烘托。作者把剧情安排在圣诞节前后三天之内,借以突出渲染节日的欢乐气氛和家庭悲剧之间的对比;让娜拉在短短三天之中,经历了一场激烈而复杂的内心斗争,从平静到混乱,从幻想到破裂,最后完成娜拉自我觉醒的过程,取得了极为强烈的戏剧效果。
4、卓越的心理分析。娜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