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综述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综述

院系: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摘要

居住空间是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居民决策居住地在空间形态分布上的反映。本文通过笔者阅读从2004年到2014年有关城市空间分异的论文30余篇,从中选择了较为典型的10篇,主要针对国内城市空间分异成因以及解决方法做出一定的综述,同时搜集了上海、合肥等城市的空间分异的相关文献,结合具体的情况做进一步的阅读、了解,简要分析了城市空间分异解决方法的局限性。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因,解决方法,局限性

正文

近年来, 随着城市居住水平的改善, 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分化,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也并非完全遵循客观空间经济规律, 而是易于走入居住隔离的极端, 从而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性, 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总体福利, 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成因

各阶层对居住空间的不同需求和选择从根本上引发了居住空间分异。居住空间变化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不同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居住分异成因,比如以种族文化隔离为主导的北美城市居住隔离、受福利制度影响的欧洲城市居住隔离等等,本文只是选取了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三个主要原因。

1.1住房政策和制度性因素

我国近三十年来的住房体制改革和相应政策变化是导致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直接因素。中国传统的城镇住房制度是以国家统包、无偿分配、低租金、无限期使用为特点的实物福利性住房制度, 住房由国家统一建设, 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空间分异。

1978年城市居民全价购房的试点开始了住房商品化政策的探索; 1988年我国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面向住房商品化的住房体制改革全面拉开; 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 实行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这种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制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政策的分异, 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 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三房”建设又相对落后于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建设, 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相对突出, 使得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剧。

1.2 居住空间市场分化加剧

城市的贫富差距悬殊,在城市中集中反映在固定资产多寡及消费水平差异上。一方面,富裕阶层的高档住宅不断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贫困及低收入阶层面临着居住条件恶劣、住不起房、住不到房的困难。作为个人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凝聚与物化,住宅是城市居民安居乐业之依据,实现空间权利之根本;而从城市物

质形态的构成看,住宅区又是构成城市空间最大量、最基本的部分。因此,城市住宅始终是城市社会政策领域与城市规划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1.3 城市贫富差距悬殊

现阶段,全社会的财富积累增加,人民的绝对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财富、资源的分配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阶级阶层的概念开始凸显,并迫使人们去正是这个分化。在贫富差距悬殊的背景中,城市富裕阶层的崛起与贫困及低收入群体的扩大格外引人注目。由于财富、资产收入具有滚雪球效应,一般来说,富裕阶层会更加富裕。城市中的富裕阶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本土的,另一部分来自境外的投资者。城市中的贫困及低收入阶层,主要包括下岗职工、较早退休人员、进城农民工及其他一些特殊困难的群体。

1980年代初开始,我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其中转向省会级城市的人口比例保持在20%以上。由D.Harvey (1985)的资本城市化理论以及T.W.Schultz (1990)的资本概念,可以得出这样的解释,即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其实质是人力资本的城市化。而在今后几十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现阶段,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其实质是在全国范围内社会空间的流动和重组,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将逐渐转化为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今后城市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经济与社会压力。[1]、 [2]、 [3]、 [4]、[5]

二、城市空间分异的解决方法

混合居住是目前解决社会分异的一种重要途径。“花园城市”、“邻里单位”、新城理论和“精明增长”都倡导不同阶层混合居住。在我国有些学者还提出新的混合居住形式,即大混住、小聚居模式。但是除了简单的混居模式,还需要更多的配套解决方法的出台,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城市底层居民的住房安置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1分类混合居住的途径

分类混合居住模式,即将居住小区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由中间阶层与低收入者混合居住;另一种由中间阶层与高收入者混合居住。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规划在第一种类型小区。居住区的建设质量标准,根据中间阶层的愿望和需求来确定,政府对中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保证他们的住房需要。两类居住小区相互联系,使部分环境与设施可以共享,形成丰富的多样性设施,满足不同需要。

这种基于中间阶层的分类混居模式,它的作用首先是充分发挥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作用,有利于社会的持久稳定。其次,由于混居的阶层差别不大,有利于减少阶层间的心理影响,增加社区归属感,实现阶层间的沟通与融合;第三,由于阶层差别不大,有利于房地产商在开发经营中进行市场定位,也减少政府的宏观控制难度。

2.2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出台

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影响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因此,政府会通过公共政策影响个人和集体的空间选择行为并借此达到优化空间结构的政策目标,由此形成基于空间结构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陈为邦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有关公共政策和法律,通过对市场强有力的调控来安排和保障大多数人对住房的迫切需要,来安排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层次看,城市公共政策的核心应是空间的合理配置与管制措施。政府应该在城市不同空间设置

公共服务设施,使得各个阶层能够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这样在公服的层面率先克服空间分异,才能让整个居住区的分异程度降低。

2.3住房社会保障的实施

目前我国对居住的主要保障是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但是在建设中没有考虑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一般是在较偏远的地区,或通勤不便,环境较差的地区建设。居住主体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形成了弱势群体的居住空间,加剧了居住空间的分异。

为了避免居住空间的分异,形成贫穷居住区域,应该改变目前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建设上可以采用由进行第一类居住小区开发的开发商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进行统一开发,然后政府通过招标形式采购部分住房作为廉租房,同时政府通过补贴或者发住房券的形式帮助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这样既可以避免居住空间的分异,又可以保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质量。从社会融合角度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质量、环境应该与同一混合居住区中的商品房相同,但是在补贴的量上可以根据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调节。[5]、 [6]、 [7]、 [8]

三、解决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角度考虑,混合居住的模式被认为是解决不同阶层居民交往,缓解贫富分化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两种模式;并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加以调整从而控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但是混合居住模式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

3.1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局限性

过大的阶层差异在目前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下,会产生沟通的困难。它忽视了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及其引起的社会后果。调查中所反映的人们对混合居住的排斥心理有一定代表性。混合居住使不同阶层的人群时时互相参照,互相比较.彼此非但不能产生认同感,相反会使社会差别被放大.使不同阶层的居民都受到刺激、感到压力,甚至引起一定的文化冲突。

3.2城市经济学角度的局限性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在城市中的最好地段建设高品质住宅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土地,混建低收入者居住区会降低土地使用者的经济效益。如果地段不好,对富裕阶层没有吸引力,混建高级住宅会造成开发商的利益损失。

3.3社区建设和管理角度的局限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城市公共设施还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混合居住模式很难建成适应各个阶层不同物质、精神需求的配套设施。如公共绿地、健身运动设施、停车场等;高品质的费用高,低收入者负担不起;品质不够,又难以满足较富裕人群的需求。另外,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收费也是贫困者难以承受的负担。

[9] [10]

四、结语

目前,城市空间分异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专家以及政府等多方面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在进行具体的规划时,采用分类混合居住方法是目前条件下的一种有效选择。相信在今后通过城市规划

以及宏观政策多方面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找出更好的解决城市空间分异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上广、王春兰,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期刊论文】,社会,第26卷

【2】王波,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同济大学,硕士生论文.

【3】顾朝林. 城市社会学【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4】我国大中城市实行混合居住的必要性及其规划模式探讨. 【期刊论文】. 规划设计.2012.P03~04

【5】孙斌栋,吴雅菲.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程与展望. 【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2009.P75~76

【6】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

【7】邱梦华.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 【期刊论文】. 城市问题.2007

【8】曹培林.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9】蔡明,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2007.

【10】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2004.P77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综述

院系: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摘要

居住空间是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居民决策居住地在空间形态分布上的反映。本文通过笔者阅读从2004年到2014年有关城市空间分异的论文30余篇,从中选择了较为典型的10篇,主要针对国内城市空间分异成因以及解决方法做出一定的综述,同时搜集了上海、合肥等城市的空间分异的相关文献,结合具体的情况做进一步的阅读、了解,简要分析了城市空间分异解决方法的局限性。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因,解决方法,局限性

正文

近年来, 随着城市居住水平的改善, 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分化,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日趋明显。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也并非完全遵循客观空间经济规律, 而是易于走入居住隔离的极端, 从而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性, 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总体福利, 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成因

各阶层对居住空间的不同需求和选择从根本上引发了居住空间分异。居住空间变化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不同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居住分异成因,比如以种族文化隔离为主导的北美城市居住隔离、受福利制度影响的欧洲城市居住隔离等等,本文只是选取了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三个主要原因。

1.1住房政策和制度性因素

我国近三十年来的住房体制改革和相应政策变化是导致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直接因素。中国传统的城镇住房制度是以国家统包、无偿分配、低租金、无限期使用为特点的实物福利性住房制度, 住房由国家统一建设, 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空间分异。

1978年城市居民全价购房的试点开始了住房商品化政策的探索; 1988年我国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面向住房商品化的住房体制改革全面拉开; 1994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 实行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这种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制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政策的分异, 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 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三房”建设又相对落后于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建设, 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相对突出, 使得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剧。

1.2 居住空间市场分化加剧

城市的贫富差距悬殊,在城市中集中反映在固定资产多寡及消费水平差异上。一方面,富裕阶层的高档住宅不断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贫困及低收入阶层面临着居住条件恶劣、住不起房、住不到房的困难。作为个人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凝聚与物化,住宅是城市居民安居乐业之依据,实现空间权利之根本;而从城市物

质形态的构成看,住宅区又是构成城市空间最大量、最基本的部分。因此,城市住宅始终是城市社会政策领域与城市规划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1.3 城市贫富差距悬殊

现阶段,全社会的财富积累增加,人民的绝对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财富、资源的分配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阶级阶层的概念开始凸显,并迫使人们去正是这个分化。在贫富差距悬殊的背景中,城市富裕阶层的崛起与贫困及低收入群体的扩大格外引人注目。由于财富、资产收入具有滚雪球效应,一般来说,富裕阶层会更加富裕。城市中的富裕阶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本土的,另一部分来自境外的投资者。城市中的贫困及低收入阶层,主要包括下岗职工、较早退休人员、进城农民工及其他一些特殊困难的群体。

1980年代初开始,我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其中转向省会级城市的人口比例保持在20%以上。由D.Harvey (1985)的资本城市化理论以及T.W.Schultz (1990)的资本概念,可以得出这样的解释,即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其实质是人力资本的城市化。而在今后几十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现阶段,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其实质是在全国范围内社会空间的流动和重组,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将逐渐转化为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今后城市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经济与社会压力。[1]、 [2]、 [3]、 [4]、[5]

二、城市空间分异的解决方法

混合居住是目前解决社会分异的一种重要途径。“花园城市”、“邻里单位”、新城理论和“精明增长”都倡导不同阶层混合居住。在我国有些学者还提出新的混合居住形式,即大混住、小聚居模式。但是除了简单的混居模式,还需要更多的配套解决方法的出台,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城市底层居民的住房安置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1分类混合居住的途径

分类混合居住模式,即将居住小区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由中间阶层与低收入者混合居住;另一种由中间阶层与高收入者混合居住。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规划在第一种类型小区。居住区的建设质量标准,根据中间阶层的愿望和需求来确定,政府对中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保证他们的住房需要。两类居住小区相互联系,使部分环境与设施可以共享,形成丰富的多样性设施,满足不同需要。

这种基于中间阶层的分类混居模式,它的作用首先是充分发挥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作用,有利于社会的持久稳定。其次,由于混居的阶层差别不大,有利于减少阶层间的心理影响,增加社区归属感,实现阶层间的沟通与融合;第三,由于阶层差别不大,有利于房地产商在开发经营中进行市场定位,也减少政府的宏观控制难度。

2.2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出台

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影响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因此,政府会通过公共政策影响个人和集体的空间选择行为并借此达到优化空间结构的政策目标,由此形成基于空间结构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陈为邦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有关公共政策和法律,通过对市场强有力的调控来安排和保障大多数人对住房的迫切需要,来安排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层次看,城市公共政策的核心应是空间的合理配置与管制措施。政府应该在城市不同空间设置

公共服务设施,使得各个阶层能够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这样在公服的层面率先克服空间分异,才能让整个居住区的分异程度降低。

2.3住房社会保障的实施

目前我国对居住的主要保障是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但是在建设中没有考虑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一般是在较偏远的地区,或通勤不便,环境较差的地区建设。居住主体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形成了弱势群体的居住空间,加剧了居住空间的分异。

为了避免居住空间的分异,形成贫穷居住区域,应该改变目前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建设上可以采用由进行第一类居住小区开发的开发商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进行统一开发,然后政府通过招标形式采购部分住房作为廉租房,同时政府通过补贴或者发住房券的形式帮助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这样既可以避免居住空间的分异,又可以保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质量。从社会融合角度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质量、环境应该与同一混合居住区中的商品房相同,但是在补贴的量上可以根据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调节。[5]、 [6]、 [7]、 [8]

三、解决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角度考虑,混合居住的模式被认为是解决不同阶层居民交往,缓解贫富分化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两种模式;并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加以调整从而控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但是混合居住模式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

3.1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局限性

过大的阶层差异在目前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下,会产生沟通的困难。它忽视了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及其引起的社会后果。调查中所反映的人们对混合居住的排斥心理有一定代表性。混合居住使不同阶层的人群时时互相参照,互相比较.彼此非但不能产生认同感,相反会使社会差别被放大.使不同阶层的居民都受到刺激、感到压力,甚至引起一定的文化冲突。

3.2城市经济学角度的局限性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在城市中的最好地段建设高品质住宅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土地,混建低收入者居住区会降低土地使用者的经济效益。如果地段不好,对富裕阶层没有吸引力,混建高级住宅会造成开发商的利益损失。

3.3社区建设和管理角度的局限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城市公共设施还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混合居住模式很难建成适应各个阶层不同物质、精神需求的配套设施。如公共绿地、健身运动设施、停车场等;高品质的费用高,低收入者负担不起;品质不够,又难以满足较富裕人群的需求。另外,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收费也是贫困者难以承受的负担。

[9] [10]

四、结语

目前,城市空间分异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专家以及政府等多方面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在进行具体的规划时,采用分类混合居住方法是目前条件下的一种有效选择。相信在今后通过城市规划

以及宏观政策多方面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找出更好的解决城市空间分异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上广、王春兰,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期刊论文】,社会,第26卷

【2】王波,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同济大学,硕士生论文.

【3】顾朝林. 城市社会学【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4】我国大中城市实行混合居住的必要性及其规划模式探讨. 【期刊论文】. 规划设计.2012.P03~04

【5】孙斌栋,吴雅菲.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程与展望. 【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2009.P75~76

【6】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

【7】邱梦华.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 【期刊论文】. 城市问题.2007

【8】曹培林.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9】蔡明,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2007.

【10】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2004.P77


相关文章

  • 村落类型的文献综述
  • 中部地区村庄的前途:社区与农庄 -基于中国农民基本生活来源数据库(CPLS ) 摘要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村庄的现代性转型.村庄的现代性变迁首先表现在村庄构成要素的变迁,随着社会分工与社会职业化趋势 ...查看


  • 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
  • 第31卷第6期 2011年12月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 31. No. 6Dec. 2011 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 胡超文 (1.东北大学 2.惠州学院 摘 ...查看


  • 混凝土框架结构开题报告
  •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河北省某单位行政办公楼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 ...查看


  • 生活质量 文献综述
  • 社 会 学 <弱势群体生活质量> 学院:政治学院 学号:[1**********] 姓名:陈敏 班级:2011级1班 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以农民工为例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富有的人越来越富, 贫穷的人虽 ...查看


  •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研究综述
  •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指数化增长,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已经逼近国际警戒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东西差距",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东西差距大.中部差距小的U型特征.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 ...查看


  • 城市群行业
  • 2014-2020年中国城市群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李欣 电话:010-56288208 手机:[1**********] QQ: 1960863285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c ...查看


  • 城市增长模拟模型研究综述
  • 2014年1月 第28卷第1期总95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JournalofBeijingUnionUniversityJan.2014 Vol.28No.1SumNo.95 城市增长模拟模型研究综述 1 孟张媛媛, 2,32 斌,朱海勇 ( ...查看


  • 2015年城市规划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15-2020 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现状研究分 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56A8A2中国产业调研网 www.cir.cn城市规划2015-2020 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 ...查看


  • 生态人居环境基本概念演进分析
  • 第37卷第5期 2011年2月文章编号:1009 6825(2011) 05 0003 02 山西建筑 S HANXI ARCH I TECTURE l 37No . 5 Vo. Feb . 2011 3 生态人居环境基本概念演进分析 查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