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意见
一、 评价的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 评价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教学信息反馈功能和鉴定功能。要保证语文教学活动优质高效,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构建一个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三、 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 正确把握评价的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而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改变过去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忽视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因为教师不是评价的唯一对象,不能只评价教师教得怎么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成绩优劣,应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主动性。要改变过去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而轻视学生学习状态(兴趣、习惯、情感)的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评价要具有科学性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要体现科学性,学生只要达到这个基本标准就是合格。鼓励冒尖,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评价的方法要体现科学性,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的过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要评价教师为学生
营造什么样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表现如何。还要评价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品格。
(三) 评价要有激励效应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提高,要利用各种因素,激发评价对象在内心中产生向上的要求,调动执教者不断探究、实施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的欲望。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四) 评价要具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程标准》评价理念的指导下,要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标要准确,评价的内容要具体,评价的条理要清晰,评价的语言要中肯,要实话实说,不要感情用事,还要注重评价策略。
四、 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一节课要教什么知识,进行什么训练,培养什么能力,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十分清楚,学生也要心领神会。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鲜明、具体,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目标、重点、难点。
1. 基础性。要符合语文课程结构和教材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语文素养。目标的内容要求实,不说空话、套话、大话,要实实在在;目标的表述要求准,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要具体、明确,体现基础性。
2. 全面性。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能力,又要重视学习过程,更要注重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
3. 发展性。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梯度、有弹性。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不同差异,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二)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结构化、问题化、经验化。
1. 结构化。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正确,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基本概念,结构合理,联系紧密。内容的选择要有可操作性,体现操作过程的生成性与示范性。
2. 问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展示知识的“再产生”,要体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的设计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要具有启发性、思辨性;内容呈现要层次分明,激活思维的问题序列。
3. 经验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情感体验、自身实践、联系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
(三)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过程。教学程序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活动过程的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新颖,富有情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设计的问题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教学场境宜人。
2.活动过程的运作。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态度适宜、活动方法得体,活动组织活泼生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合作交往渠道畅通,评点适宜、调控到位;教学过程快慢有节、动静有度、疏密有致、合开有方、训练有序、效果显著。
3.活动过程的效果。教学活动的过程要富有实效,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生成过程和达成率;活动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思维活跃、学习方法灵活得当;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学相长,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4.活动过程的体验。课堂气氛融洽、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和谐、尊重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情绪饱满,情感愉悦,精神愉快,学有所得,体验快乐与成功。
(四) 情感态度
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师德修养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这是实现教学目标最基本的保证。
1. 公平民主。教师要处以公心、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一视同仁;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发挥尖子学生的优势,展示他们的特长,更要关注弱者,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照(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
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公平竞争,和谐发展。
2. 爱心诚心。这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反映,是上好语文课的灵魂。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是爱心的驱动。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吃力、不爱学习、甚至厌学、淘气的孩子不舍、不弃,多给一些关爱。施教中表现出慈心、诚心,使不会的学会,让不感兴趣的感兴趣。
3. 习惯品格。学生学习行为正确,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心理健康,学习意志品格坚强。学生学习主动、真动、全动。
主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既是学生自动的结果,也是教师调动的结果。学生应主动求解,弄懂自己所不懂的新知识,学会自己所把握不准的新技能;主动求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同教师、同学一起探究;主动求异,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展开争论,正确理解;主动求法,自觉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或创新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更扎实、更有效;主动求博,在学习中能够旁征博引,扩大学习的外延,使学习更深入。
真动。是学生在正确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毫不虚浮,扎实、有效地进行思维操作。没有花架子,没有装腔作势,没有表演成分。学生为了自己的长进而实实在在地学,消除学习障碍。课堂上允许学生说不会,允许学生答不上来。语惊四座的回答固然好,所答非所问也是正常的。课的真实性是实效性的基础。没有真实性,也就没有实效性。
全动。是指学生的全体参与,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的教学,不是只向少数尖子学生的教学。要尽量摒弃那些少数人读、多数人听,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训练方法。读与听,做与看的结合要巧妙,防止那些非操作者谋他务乃至溜号。确保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教师基本功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技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1.语言。语言规范精炼,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教态亲切,自然大方,仪表端庄。
2.板书。板书工整规范,美观大方,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3.手段。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媒体方式选择适时、适当、适度,特色鲜明。
4.技能。教学的各种技能运用娴熟,课堂的应变和调控能力强,教学有个性,形成特色与风格。
5.底蕴。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学中要导向、导思、导练、导趣、导博。 导向。引导学生瞄准本课的教学目标,集中精力去攻坚,使问题得解,技能有进;教学中渗透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如咬文嚼字、强化诵读、实践体验,拓展延伸,确保达标。
导思。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字的识记,新词的理解,难句的把握,课文内容的领悟,无一可以离开思考。而学生的思考不得法,不深入是常事,教师必须设法引导。导思也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思路,规范思维方法,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应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巧在点拨,妙在开窍。
导练。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学生知识的把握,技能的形成是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的。而学生最基本的生字识记,词语把握,句子理解及语文学习方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练习。不要老是讨论交流、议论纷纷,课堂上要给学生读读背背、写写练练的时间。
导趣。是加强语文学习效果,培养语文兴趣的重要方面。一堂饶有兴趣的语文课,不但极大的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还像磁石吸铁一样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拉向语文。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决不亚于知识教育。
导博。是把语文教学引向深入,加深语文功底,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是大语文观的表现。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延伸,广泛涉猎,旁征博引。
(六)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课堂伊始揭示目标,教学过程解析目标,教学终结回归目标,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看四个方面:
一是短期目标(本节课目标)是否得到实现。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程及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一般发展的目标是否到位。
二是长期目标是否落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教学中是否注意渗透规律,是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品格是否得到培养。
三是学情。即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是否真的“三动”,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信息交流是否多向。
四是学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主动会学,教师感情充沛,学生个个奋进,互相取长补短、合作攻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尝试成功。
2.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信息量适度,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有方,学生负担合理,省时高效。
3.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好、中、差学生都各有所得,和谐发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馈(抽问、抽测)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附: 课堂教学评价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意见
一、 评价的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 评价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教学信息反馈功能和鉴定功能。要保证语文教学活动优质高效,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构建一个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三、 评价的基本要求
(一) 正确把握评价的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而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改变过去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忽视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因为教师不是评价的唯一对象,不能只评价教师教得怎么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成绩优劣,应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主动性。要改变过去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而轻视学生学习状态(兴趣、习惯、情感)的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评价要具有科学性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要体现科学性,学生只要达到这个基本标准就是合格。鼓励冒尖,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评价的方法要体现科学性,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的过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要评价教师为学生
营造什么样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表现如何。还要评价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品格。
(三) 评价要有激励效应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提高,要利用各种因素,激发评价对象在内心中产生向上的要求,调动执教者不断探究、实施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的欲望。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四) 评价要具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程标准》评价理念的指导下,要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标要准确,评价的内容要具体,评价的条理要清晰,评价的语言要中肯,要实话实说,不要感情用事,还要注重评价策略。
四、 评价的内容与标准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一节课要教什么知识,进行什么训练,培养什么能力,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十分清楚,学生也要心领神会。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鲜明、具体,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目标、重点、难点。
1. 基础性。要符合语文课程结构和教材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语文素养。目标的内容要求实,不说空话、套话、大话,要实实在在;目标的表述要求准,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要具体、明确,体现基础性。
2. 全面性。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能力,又要重视学习过程,更要注重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
3. 发展性。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梯度、有弹性。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不同差异,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二)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结构化、问题化、经验化。
1. 结构化。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正确,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基本概念,结构合理,联系紧密。内容的选择要有可操作性,体现操作过程的生成性与示范性。
2. 问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展示知识的“再产生”,要体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问题的设计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要具有启发性、思辨性;内容呈现要层次分明,激活思维的问题序列。
3. 经验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情感体验、自身实践、联系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
(三)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过程。教学程序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活动过程的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新颖,富有情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设计的问题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教学场境宜人。
2.活动过程的运作。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态度适宜、活动方法得体,活动组织活泼生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合作交往渠道畅通,评点适宜、调控到位;教学过程快慢有节、动静有度、疏密有致、合开有方、训练有序、效果显著。
3.活动过程的效果。教学活动的过程要富有实效,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生成过程和达成率;活动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思维活跃、学习方法灵活得当;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学相长,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4.活动过程的体验。课堂气氛融洽、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和谐、尊重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情绪饱满,情感愉悦,精神愉快,学有所得,体验快乐与成功。
(四) 情感态度
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特别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师德修养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这是实现教学目标最基本的保证。
1. 公平民主。教师要处以公心、教学民主、师生平等、一视同仁;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充分发挥尖子学生的优势,展示他们的特长,更要关注弱者,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照(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
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公平竞争,和谐发展。
2. 爱心诚心。这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反映,是上好语文课的灵魂。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是爱心的驱动。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吃力、不爱学习、甚至厌学、淘气的孩子不舍、不弃,多给一些关爱。施教中表现出慈心、诚心,使不会的学会,让不感兴趣的感兴趣。
3. 习惯品格。学生学习行为正确,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心理健康,学习意志品格坚强。学生学习主动、真动、全动。
主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既是学生自动的结果,也是教师调动的结果。学生应主动求解,弄懂自己所不懂的新知识,学会自己所把握不准的新技能;主动求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同教师、同学一起探究;主动求异,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展开争论,正确理解;主动求法,自觉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或创新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更扎实、更有效;主动求博,在学习中能够旁征博引,扩大学习的外延,使学习更深入。
真动。是学生在正确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毫不虚浮,扎实、有效地进行思维操作。没有花架子,没有装腔作势,没有表演成分。学生为了自己的长进而实实在在地学,消除学习障碍。课堂上允许学生说不会,允许学生答不上来。语惊四座的回答固然好,所答非所问也是正常的。课的真实性是实效性的基础。没有真实性,也就没有实效性。
全动。是指学生的全体参与,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的教学,不是只向少数尖子学生的教学。要尽量摒弃那些少数人读、多数人听,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训练方法。读与听,做与看的结合要巧妙,防止那些非操作者谋他务乃至溜号。确保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教师基本功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技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1.语言。语言规范精炼,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教态亲切,自然大方,仪表端庄。
2.板书。板书工整规范,美观大方,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3.手段。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媒体方式选择适时、适当、适度,特色鲜明。
4.技能。教学的各种技能运用娴熟,课堂的应变和调控能力强,教学有个性,形成特色与风格。
5.底蕴。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学中要导向、导思、导练、导趣、导博。 导向。引导学生瞄准本课的教学目标,集中精力去攻坚,使问题得解,技能有进;教学中渗透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如咬文嚼字、强化诵读、实践体验,拓展延伸,确保达标。
导思。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字的识记,新词的理解,难句的把握,课文内容的领悟,无一可以离开思考。而学生的思考不得法,不深入是常事,教师必须设法引导。导思也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思路,规范思维方法,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应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巧在点拨,妙在开窍。
导练。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学生知识的把握,技能的形成是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的。而学生最基本的生字识记,词语把握,句子理解及语文学习方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练习。不要老是讨论交流、议论纷纷,课堂上要给学生读读背背、写写练练的时间。
导趣。是加强语文学习效果,培养语文兴趣的重要方面。一堂饶有兴趣的语文课,不但极大的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还像磁石吸铁一样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拉向语文。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意义,决不亚于知识教育。
导博。是把语文教学引向深入,加深语文功底,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是大语文观的表现。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延伸,广泛涉猎,旁征博引。
(六)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课堂伊始揭示目标,教学过程解析目标,教学终结回归目标,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看四个方面:
一是短期目标(本节课目标)是否得到实现。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过程及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一般发展的目标是否到位。
二是长期目标是否落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教学中是否注意渗透规律,是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品格是否得到培养。
三是学情。即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学生是否真的“三动”,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信息交流是否多向。
四是学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主动会学,教师感情充沛,学生个个奋进,互相取长补短、合作攻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尝试成功。
2.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信息量适度,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有方,学生负担合理,省时高效。
3.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好、中、差学生都各有所得,和谐发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馈(抽问、抽测)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附: 课堂教学评价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