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一部非常重要的科技古籍,对中国乃至世界生产、科技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天工开物》中作者具体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力证《天工开物》是一部持有严谨态度记录的专业技术著作。 关键词:天工开物;严谨;专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58-01 《天工开物》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插图本科技古籍的典范。该书由宋应星1634年编撰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十七世纪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全书分成十八章,内容涉及当时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工商等几个主要部门,插图一百二十二幅,在对前人成果深刻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显示了严谨的创作态度。 《天工开物》在列举技术数据时,都能给以定量的解说,注重引入理论概念,系统的描述了各种技术的运用,显出完整的专业技术内容。如《乃服》篇叙述将一化性蚕与二化性蚕、黄茧蚕与白蚕人工杂交,可培育出具有双亲各自优点的杂种蚕,通过蚕浴、排除病蚕实现人工淘汰,可使健蚕顺利发育成长,非常符合科学的原理;《燔石》篇论及竖井采煤,在井下安装巨竹筒以排除瓦斯和加设巷道支护的技术,以及烧砒石时的安全作业措施,特别是对对铜、锌以不同配比炼出具有不同性能的合金黄铜的论述,在比较金、银、铜单位体积内重量时,已有了比重概念,具备了完整而系统的专业性与技术性。 《天工开物》运用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阐述了全新的专业技术思想。“法”、“巧”、“器”的阐述。《天工开物》明确提出“法”、“巧”及“器”是体现专业性的三个要素,即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与工具设备的结合。在强调“人巧”的同时,并未忽视“器”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人巧”固然要加以提倡,但终归只是操作器物之巧,若没有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与之配套,工农业生产也就不能有效进行。《膏液》这里就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法”、“巧”及“器”三者缺一不可,正确的操作方法虽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巧”与“器”的有机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人只有借技术作用于自然界,才能实现开物过程。注重天工(自然力) 与人工互补、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人在自然界面前显示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继承,同时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天工开物》提出万事万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用于技术发展的研究时,就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陶埏》篇叙述的正是由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推动了生产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鲜明的应用技术特征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型技术,如作物栽培技术、养蚕技术、纺织技术、冶金技术、铸造技术、造船技术、造纸技术、兵器技术等。在农业方面,《乃粒》提出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出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同时指出早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甘嗜》篇介绍将水稻育秧法移植到甘蔗种植中,实行甘蔗移栽,是一种新技术,对农业技术给予了具体的种植指导。在工业方面,《五金》篇所述将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连使用,可完成从生铁直接炼成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所改进的生、熟铁合炼成钢的设备原理成为近代马丁炉的始祖。在军事方面,《佳兵》篇详细介绍了弓箭、弩、干等冷兵器及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涉及火炮、地雷、混江龙( 半自动爆炸水雷) 、万人敌( 旋转火箭弹)等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在煤的开采方面,论述了先用竹筒把瓦斯排空并进行巷道支护之后才能进行挖掘的先进技术。在轻化工业方面,记述了油脂、冰糖、井盐、天然气、造纸、染料、瓷器、银朱、炭黑、铅丹、胡粉等许多我国传统名品的先进工艺。这都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内容几乎涉及了当时我国所有重要的产业部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明朝以及明朝以前的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应用技术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处处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在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书中阐发和记载的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科学创见和技术工艺,对推动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天工开物》在技术的层面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中专业技术的发展观更为我们今天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天工开物》强调技术的系统性、应用性、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强调专业技术的拓展和创新更是给当前专业技术发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2]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摘 要:《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一部非常重要的科技古籍,对中国乃至世界生产、科技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天工开物》中作者具体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力证《天工开物》是一部持有严谨态度记录的专业技术著作。 关键词:天工开物;严谨;专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58-01 《天工开物》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插图本科技古籍的典范。该书由宋应星1634年编撰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十七世纪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全书分成十八章,内容涉及当时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工商等几个主要部门,插图一百二十二幅,在对前人成果深刻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显示了严谨的创作态度。 《天工开物》在列举技术数据时,都能给以定量的解说,注重引入理论概念,系统的描述了各种技术的运用,显出完整的专业技术内容。如《乃服》篇叙述将一化性蚕与二化性蚕、黄茧蚕与白蚕人工杂交,可培育出具有双亲各自优点的杂种蚕,通过蚕浴、排除病蚕实现人工淘汰,可使健蚕顺利发育成长,非常符合科学的原理;《燔石》篇论及竖井采煤,在井下安装巨竹筒以排除瓦斯和加设巷道支护的技术,以及烧砒石时的安全作业措施,特别是对对铜、锌以不同配比炼出具有不同性能的合金黄铜的论述,在比较金、银、铜单位体积内重量时,已有了比重概念,具备了完整而系统的专业性与技术性。 《天工开物》运用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阐述了全新的专业技术思想。“法”、“巧”、“器”的阐述。《天工开物》明确提出“法”、“巧”及“器”是体现专业性的三个要素,即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与工具设备的结合。在强调“人巧”的同时,并未忽视“器”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人巧”固然要加以提倡,但终归只是操作器物之巧,若没有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与之配套,工农业生产也就不能有效进行。《膏液》这里就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法”、“巧”及“器”三者缺一不可,正确的操作方法虽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巧”与“器”的有机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人只有借技术作用于自然界,才能实现开物过程。注重天工(自然力) 与人工互补、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人在自然界面前显示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继承,同时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天工开物》提出万事万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用于技术发展的研究时,就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陶埏》篇叙述的正是由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推动了生产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鲜明的应用技术特征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型技术,如作物栽培技术、养蚕技术、纺织技术、冶金技术、铸造技术、造船技术、造纸技术、兵器技术等。在农业方面,《乃粒》提出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出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同时指出早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甘嗜》篇介绍将水稻育秧法移植到甘蔗种植中,实行甘蔗移栽,是一种新技术,对农业技术给予了具体的种植指导。在工业方面,《五金》篇所述将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连使用,可完成从生铁直接炼成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所改进的生、熟铁合炼成钢的设备原理成为近代马丁炉的始祖。在军事方面,《佳兵》篇详细介绍了弓箭、弩、干等冷兵器及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涉及火炮、地雷、混江龙( 半自动爆炸水雷) 、万人敌( 旋转火箭弹)等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在煤的开采方面,论述了先用竹筒把瓦斯排空并进行巷道支护之后才能进行挖掘的先进技术。在轻化工业方面,记述了油脂、冰糖、井盐、天然气、造纸、染料、瓷器、银朱、炭黑、铅丹、胡粉等许多我国传统名品的先进工艺。这都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内容几乎涉及了当时我国所有重要的产业部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明朝以及明朝以前的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应用技术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处处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在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书中阐发和记载的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科学创见和技术工艺,对推动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天工开物》在技术的层面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中专业技术的发展观更为我们今天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天工开物》强调技术的系统性、应用性、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强调专业技术的拓展和创新更是给当前专业技术发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2]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