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李义府的两个绰号"人猫"和"铜山大贼""有怎样的来历?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出巡。途中突遇一人才学出众,一贯爱才的李大亮立刻将此人荐举给朝廷,很快诏下,补为门下省典仪。此人便是李义府。

唐太宗想试试李义府才学深浅。一天,太宗召见李义府,令他当场以“咏乌”为题,赋诗一首。题目一出,李义府脱口吟道:

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此诗流露出李义府渴求朝官的急切心情。太宗听后倍感满意,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当场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当时,李治为太子,李义府旋即又被授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因其颇有文采,与太子司议郎来济被时人并称为“来李”。

李义府很有才华,而且并非生来就是奸佞之徒。他曾写《承华箴》奉上,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又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此言有文有质,以此看,他很可能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材,而结果却堕落为奸臣,这是为什么呢?莫非官场乃一大染缸,要不多久皆清黑一色?

太子李治将《承华箴》上奏父皇,太宗览毕大喜,称:“朕得一栋梁也!”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第二年,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土。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朝臣注目,特别是他也曾由黄门侍郎刘洎、侍御史马周引荐,又与许敬宗等相勾结,虚美隐恶,曲意逢迎。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今四川通江)做司马。诏令尚未下达,李义府已有所闻,急忙向中书合人王德俭问计。

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扬,但诡计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义府献计说:“武昭仪如今格外受宠,皇上想要将她立为皇后,只是怕宰相们反对,所以迟迟不敢下诏。你若能进谏赞同,恐怕能转危为安。”李义府心领神会,能在武昭仪立后问题上迎合帝意,贬黜之事便好办得多。于是,他借着替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宿的机会,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人心所向,请废王皇后,立武氏为后。

高宗听了,正合心意,马上召见了李义府,不仅赐给他宝珠一斗,还将原来贬斥到壁州的诏令停发,留居原职,武昭仪也秘密派人送礼答谢。从此,李义府便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结成了武昭仪的心腹。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七月,李义府升为中书侍郎;十月,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李义府又自中书侍郎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广平县男爵。李义府第一次尝到了耍阴谋的甜头。

李义府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表面上,他总是一副谦和温顺的样子,与人说话也总是面带微笑,显得和蔼可亲;而内心则阴险狡诈,偏狭刻毒,动不动就拉下脸来。人称他是笑里藏刀,柔而害物的“人猫”。李义府仰仗武后的恩宠,进爵为侯,更加胆大妄为。洛阳有一女子淳于氏因为有罪,关押在大理寺。李义府听说这女子貌美,淫心顿起,密令大理丞毕正义削免其罪,纳为自己的小妾。大理卿段宝玄听说此事,告到朝廷。高宗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等审理此案。李义府十分害怕,惟恐事情败露,便逼迫毕正义自缢,杀人灭口。高宗听到后,也想息事宁人,便不再追究,不了了之。

后来,侍御史王义方将调查情况,向高宗如实作了汇报:“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正义自杀,也是因为畏惧李义府的淫威。这样下去,则生杀之威,可不出自皇上之手。这种风气万万不可助长,请陛下立即加以勘正!”他还当廷陈述李义府的罪恶:“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时之所必罚。”谁知,李义府顾盼左右,若无其事,见高宗毫无阻拦之意,只好退出。王义方义愤填膺,继续弹劾李义府的罪恶行径,指出“此儿可恕,孰不可容”!要求清除君侧的奸党。高宗见他愈说愈激动,而事已至此,不想再作无谓争辩,于是大声喝止,反说王义方当廷诽谤,侮辱大臣,出口不逊,将其贬到莱州做司户,而不问李义府之罪。

一日,闲来无事,李义府偶翻贞观时修的《氏族志》,觉得自己的家族未列入志总甚是遗憾。于是,他将此事告诉武后,武后也感到《氏族志》有问题,应该重订。于是,由许敬宗、李义府主持重订工作,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李义府曾多次为其子向魏齐旧姓求婚,但是均未成功。出于个人恩怨,李义府请求武后下诏规定,旧有七姓崔、卢、李、郑、王等望族,不得互为婚姻,并将《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

新修氏族志,对李义府来说,是跻身于名门望族的关键一步。他曾自言本出于赵郡李氏,还常与诸李氏论亲疏远近,一些李姓子弟,也趋炎附势、附和苟合,称他叔祖的不在少数。当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时,本族给事中李崇德将李义府一支从赵郡李氏族谱中抹去。等李义府官复原职、重为宰相后,李义府毫不客气地加以报复,叫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迫其自杀。

李义府出身于寒微之家,深知民间疾苦,一旦当上官便翻脸不认人,干起盘剥百姓的罪恶勾当。李义府的母亲去世,他在乡丁忧一年后,又复起为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不久,李义府要改葬他的祖父,墓地选在永康陵的旁边。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光宗耀祖,装潢门面;二是看看自己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他示意附近各县调派丁夫、牛车为他祖父修建陵墓。三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令李孝节为讨好李义府,私下征集大批丁夫,昼夜不停地劳作。别的县令见了,谁也不敢得罪李义府,均起而效之。高陵县令张敬业为人恭谨,是个老实人,苦于李义府的压力,终日操劳,竟累死在工地上。

这次声势浩大的迁葬活动,有出力的自然也有出物的。自王公以下的各级官员,争先恐后地为他送礼,赠送迁葬所需物品,一时间,赶来迁葬的车马,浩浩荡荡,从灞桥到三原七十多里的道路上,人欢马叫,络绎不绝。高宗还下诏让“御史哭节”,以致“蠕媚刍偶,僭侈不法,人臣送葬之盛典无与伦比者”,成了唐王朝以来王公大臣们从未有过的豪华葬礼。

在李义府居母丧期间,有一个名叫杜元纪的风水先生,说李义府宅第有“狱气”,需要花掉积钱两千万,才可以“厌胜”,除去晦气。李义府信以为真,为了免除牢狱之灾,更加急切地收敛钱财,中饱私囊。

那时,高宗准许李义府初一、十五休假在家哭丧。但他并未把哀事放在心上,却利用这个机会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与杜元纪悄悄溜到东城,于凌晨登上左塚瞭望风水。此事被人发现,议论纷纷,推测他出来窥视星象,意欲图谋不轨。可李义府置人们议论于不顾,暗里继续敛财赎罪。他派儿子右司议郎李津找到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对他说:“我为你可求一官,数日后诏书便可下来。”过了五天,果然授了长孙延司津监的职务,并向他索钱七十万。

李义府的倒行逆施,不能不引起朝臣的义愤和高宗的恼怒。在他大修祖墓而糜费钱财时,武后也委婉地劝他:“你这样不体恤民力,实为自掘坟墓之举,一旦事发,我也无力保你了。”聚敛成性的李义府,却当作耳旁风,仍然一意孤行。

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向高宗上表,揭发了李义府的种种罪恶。高宗命司空李勋和司刑太常伯刘祥道共同督办此事,经过核查和对李义府本人反复拷问,所犯之罪属实。高宗这样做,是下了一定决心的,因为他的胆大妄为已危及到高宗的统治。高宗下诏将其官爵尽除,并长期流放。他的长子李津,专门倚仗其父权威为非作歹,贿赂无厌,交游非所,潜报机密,也被长期流放振州(今海南崖县西)。次子李洽、三子李洋和女婿柳元贞等人,均被除名,长期流放廷州(今广西天峨东北)。

李义府及全家受到应有的惩处,人们弹冠相庆,拍手称快。有人以民间说唱形式写了《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于大街小巷。所谓“铜山大贼”,是指李义府劫掠铜铁钱财,堆积如山。后遇朝廷大赦,但长期流放的人不在此列。李义府只好呆在寓所,忧愤成疾,死时才五十三岁。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出巡。途中突遇一人才学出众,一贯爱才的李大亮立刻将此人荐举给朝廷,很快诏下,补为门下省典仪。此人便是李义府。

唐太宗想试试李义府才学深浅。一天,太宗召见李义府,令他当场以“咏乌”为题,赋诗一首。题目一出,李义府脱口吟道:

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此诗流露出李义府渴求朝官的急切心情。太宗听后倍感满意,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当场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当时,李治为太子,李义府旋即又被授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因其颇有文采,与太子司议郎来济被时人并称为“来李”。

李义府很有才华,而且并非生来就是奸佞之徒。他曾写《承华箴》奉上,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又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此言有文有质,以此看,他很可能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材,而结果却堕落为奸臣,这是为什么呢?莫非官场乃一大染缸,要不多久皆清黑一色?

太子李治将《承华箴》上奏父皇,太宗览毕大喜,称:“朕得一栋梁也!”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第二年,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土。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朝臣注目,特别是他也曾由黄门侍郎刘洎、侍御史马周引荐,又与许敬宗等相勾结,虚美隐恶,曲意逢迎。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今四川通江)做司马。诏令尚未下达,李义府已有所闻,急忙向中书合人王德俭问计。

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扬,但诡计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义府献计说:“武昭仪如今格外受宠,皇上想要将她立为皇后,只是怕宰相们反对,所以迟迟不敢下诏。你若能进谏赞同,恐怕能转危为安。”李义府心领神会,能在武昭仪立后问题上迎合帝意,贬黜之事便好办得多。于是,他借着替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宿的机会,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人心所向,请废王皇后,立武氏为后。

高宗听了,正合心意,马上召见了李义府,不仅赐给他宝珠一斗,还将原来贬斥到壁州的诏令停发,留居原职,武昭仪也秘密派人送礼答谢。从此,李义府便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结成了武昭仪的心腹。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七月,李义府升为中书侍郎;十月,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李义府又自中书侍郎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广平县男爵。李义府第一次尝到了耍阴谋的甜头。

李义府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表面上,他总是一副谦和温顺的样子,与人说话也总是面带微笑,显得和蔼可亲;而内心则阴险狡诈,偏狭刻毒,动不动就拉下脸来。人称他是笑里藏刀,柔而害物的“人猫”。李义府仰仗武后的恩宠,进爵为侯,更加胆大妄为。洛阳有一女子淳于氏因为有罪,关押在大理寺。李义府听说这女子貌美,淫心顿起,密令大理丞毕正义削免其罪,纳为自己的小妾。大理卿段宝玄听说此事,告到朝廷。高宗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等审理此案。李义府十分害怕,惟恐事情败露,便逼迫毕正义自缢,杀人灭口。高宗听到后,也想息事宁人,便不再追究,不了了之。

后来,侍御史王义方将调查情况,向高宗如实作了汇报:“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正义自杀,也是因为畏惧李义府的淫威。这样下去,则生杀之威,可不出自皇上之手。这种风气万万不可助长,请陛下立即加以勘正!”他还当廷陈述李义府的罪恶:“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时之所必罚。”谁知,李义府顾盼左右,若无其事,见高宗毫无阻拦之意,只好退出。王义方义愤填膺,继续弹劾李义府的罪恶行径,指出“此儿可恕,孰不可容”!要求清除君侧的奸党。高宗见他愈说愈激动,而事已至此,不想再作无谓争辩,于是大声喝止,反说王义方当廷诽谤,侮辱大臣,出口不逊,将其贬到莱州做司户,而不问李义府之罪。

一日,闲来无事,李义府偶翻贞观时修的《氏族志》,觉得自己的家族未列入志总甚是遗憾。于是,他将此事告诉武后,武后也感到《氏族志》有问题,应该重订。于是,由许敬宗、李义府主持重订工作,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李义府曾多次为其子向魏齐旧姓求婚,但是均未成功。出于个人恩怨,李义府请求武后下诏规定,旧有七姓崔、卢、李、郑、王等望族,不得互为婚姻,并将《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

新修氏族志,对李义府来说,是跻身于名门望族的关键一步。他曾自言本出于赵郡李氏,还常与诸李氏论亲疏远近,一些李姓子弟,也趋炎附势、附和苟合,称他叔祖的不在少数。当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时,本族给事中李崇德将李义府一支从赵郡李氏族谱中抹去。等李义府官复原职、重为宰相后,李义府毫不客气地加以报复,叫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迫其自杀。

李义府出身于寒微之家,深知民间疾苦,一旦当上官便翻脸不认人,干起盘剥百姓的罪恶勾当。李义府的母亲去世,他在乡丁忧一年后,又复起为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不久,李义府要改葬他的祖父,墓地选在永康陵的旁边。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光宗耀祖,装潢门面;二是看看自己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他示意附近各县调派丁夫、牛车为他祖父修建陵墓。三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令李孝节为讨好李义府,私下征集大批丁夫,昼夜不停地劳作。别的县令见了,谁也不敢得罪李义府,均起而效之。高陵县令张敬业为人恭谨,是个老实人,苦于李义府的压力,终日操劳,竟累死在工地上。

这次声势浩大的迁葬活动,有出力的自然也有出物的。自王公以下的各级官员,争先恐后地为他送礼,赠送迁葬所需物品,一时间,赶来迁葬的车马,浩浩荡荡,从灞桥到三原七十多里的道路上,人欢马叫,络绎不绝。高宗还下诏让“御史哭节”,以致“蠕媚刍偶,僭侈不法,人臣送葬之盛典无与伦比者”,成了唐王朝以来王公大臣们从未有过的豪华葬礼。

在李义府居母丧期间,有一个名叫杜元纪的风水先生,说李义府宅第有“狱气”,需要花掉积钱两千万,才可以“厌胜”,除去晦气。李义府信以为真,为了免除牢狱之灾,更加急切地收敛钱财,中饱私囊。

那时,高宗准许李义府初一、十五休假在家哭丧。但他并未把哀事放在心上,却利用这个机会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与杜元纪悄悄溜到东城,于凌晨登上左塚瞭望风水。此事被人发现,议论纷纷,推测他出来窥视星象,意欲图谋不轨。可李义府置人们议论于不顾,暗里继续敛财赎罪。他派儿子右司议郎李津找到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对他说:“我为你可求一官,数日后诏书便可下来。”过了五天,果然授了长孙延司津监的职务,并向他索钱七十万。

李义府的倒行逆施,不能不引起朝臣的义愤和高宗的恼怒。在他大修祖墓而糜费钱财时,武后也委婉地劝他:“你这样不体恤民力,实为自掘坟墓之举,一旦事发,我也无力保你了。”聚敛成性的李义府,却当作耳旁风,仍然一意孤行。

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向高宗上表,揭发了李义府的种种罪恶。高宗命司空李勋和司刑太常伯刘祥道共同督办此事,经过核查和对李义府本人反复拷问,所犯之罪属实。高宗这样做,是下了一定决心的,因为他的胆大妄为已危及到高宗的统治。高宗下诏将其官爵尽除,并长期流放。他的长子李津,专门倚仗其父权威为非作歹,贿赂无厌,交游非所,潜报机密,也被长期流放振州(今海南崖县西)。次子李洽、三子李洋和女婿柳元贞等人,均被除名,长期流放廷州(今广西天峨东北)。

李义府及全家受到应有的惩处,人们弹冠相庆,拍手称快。有人以民间说唱形式写了《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于大街小巷。所谓“铜山大贼”,是指李义府劫掠铜铁钱财,堆积如山。后遇朝廷大赦,但长期流放的人不在此列。李义府只好呆在寓所,忧愤成疾,死时才五十三岁。


相关文章

  • [转载] "唐三代后,武氏昌"的谶语是否真的存在?
  • "唐三代后,武氏昌"的谶语是否真的存在? 孟宪实教授认为,武则天进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并非是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是太宗为了照顾武德老臣的政治联姻的结果.她最终能成为高宗皇后,凭借的恰是那份温柔与小鸟依人. 原标题:真实 ...查看


  • 水浒人物绰号含义
  • 水浒人物绰号含义 ●宋江的绰号为什么叫"呼保义"? <水浒传>中的宋江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呼保义"."及时雨"的意思很好理解,作者 ...查看


  • 中国人名的故事电子书
  • 目录 目录一 姓氏趣谈从一则笑话看中国的姓名文化 最有影响的三部<百家姓> <百家姓>可读,也可唱 <百家姓>为何钱姓排第二 "百家姓"三字也是姓 "春夏秋冬"四个 ...查看


  • 古代有哪些诗词人有雅称和别称?
  • 古代人物别名集录成鸠(传说为太古天皇氏的别号)戏皇(伏羲的别称.戏,通"羲") 苍牙(伏羲的别称)春皇(传说中古帝庖牺的别名) 农帝(神农氏的别称)连山氏(神农氏的别名)烈山氏(传说中炎帝神农氏的别称)朱襄(亦称&quo ...查看


  • 中学生名著导读
  •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作者:吴承恩(明)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部分组成,他们一路上降妖除魔,历尽艰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人物①唐僧:诚实善良,一心向佛,但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查看


  • [年的来历]教学设计
  • 30 年的来历 授课教师:铜山小学 贾娟娟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30 "年"的来历>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查看


  • 初中语文总复习名著阅读练习
  • 名著阅读练习 <水浒传> 智取生辰纲:北京大名府梁中书见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为提辖,并护送给丈人 蔡京的生辰纲. 山东郓城县有一好汉叫托塔天王晁盖, 他与吴用. 公孙胜. 刘唐.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七人,在黄泥冈假扮卖 ...查看


  • 2014中考名著阅读
  • 九年级语文文学名著阅读复习资料 一:<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施耐庵)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 ...查看


  • 名著知识介绍
  • 九年级名著知识介绍 <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英国人笛福.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过平庸的生活,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