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P2)
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 会议内容:(1)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确定了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P3-4)
1. 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2.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2)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3)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4)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P5)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意义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1950年6月——1952年底 ) (P9—10) ....
12.改革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土地制度极不合理;改革有利于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3. 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
4.意义:(1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P10-13) ....
1.原因:(1)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2)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3)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
2. 英雄人物:黄继光 ; 邱少云 人民志愿军的称号:最可爱的人
4.结束:1953年7月,美军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5. 意义: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15—16)
1.
2. ........
3.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P16-18)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 亚非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因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总理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从而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P20—25)
1.过渡时期的含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10——1956底)。一化三改”。 ....
3.一五计划 ....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三厂——集中于东北地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 4. 三大改造....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1956-1966年)(P31-35)
1956年9月) 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良好的开端、有益的探索)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重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5
(2)失误的表现:
①大跃进: 主要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建设的高速度;(工业方面:“以钢为纲,全...
面跃进”——大炼钢铁运动;农业方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农业产量虚报浮夸,竞放卫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人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 .......
3.失误的结果
4.失误的原因:党对国情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5.经验教训 1961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P37-40)
1.原因: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2.导火线: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3.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4.迅猛发展: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5.内乱表现: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形成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6. 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又称“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7.性质:
8. 危害:(12)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3
9. 教训: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P42-45)
一、“两弹一星”事业: ....
1.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 (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
2.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 (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
3.1967年 6月:第一颗氢弹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
4.1970年4月: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
5.意义: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两弹元勋:邓稼先 )
二、国防现代化建设: 1.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
2.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P47-50)
一、重返联合国: (参阅P47“中国代表团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图)
1. 月,第
2. 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条件):(1
(2)亚非拉国家的支持;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3.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美英法俄),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和影响。
二、中美建交:(参阅P49“历史性的握手”图)
1.1971年春,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2.1972年2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首次公开正式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3.1978年12
三、建交高峰: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70年代我国建交高峰的到来。
1. 中日建交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
2.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P59-63)
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P59) 改革开放的开始 ...........
1.内容:(1; ....
(2)政治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3。 ....
2.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内改革——) .........
1.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包产到户;最早在安徽省)
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外开放(参阅P62“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1.步骤:(1)1980年:经济特区 ....
(2)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
(3)1985年: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
(4)19881990 2. 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对外开放格局。
3.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1)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2)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3)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P65-68)
“杂交水稻之父”,1973东方魔稻”。
2. 1986年3
3.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 1986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具体措施 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等。
6. 1981 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
7. 1984,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P2)
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 会议内容:(1)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确定了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P3-4)
1. 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2.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2)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3)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4)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P5)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意义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1950年6月——1952年底 ) (P9—10) ....
12.改革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土地制度极不合理;改革有利于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3. 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
4.意义:(1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P10-13) ....
1.原因:(1)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2)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3)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
2. 英雄人物:黄继光 ; 邱少云 人民志愿军的称号:最可爱的人
4.结束:1953年7月,美军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5. 意义: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15—16)
1.
2. ........
3.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P16-18)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 亚非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因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总理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从而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P20—25)
1.过渡时期的含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10——1956底)。一化三改”。 ....
3.一五计划 ....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三厂——集中于东北地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 4. 三大改造....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1956-1966年)(P31-35)
1956年9月) 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良好的开端、有益的探索)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重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5
(2)失误的表现:
①大跃进: 主要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建设的高速度;(工业方面:“以钢为纲,全...
面跃进”——大炼钢铁运动;农业方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农业产量虚报浮夸,竞放卫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人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 .......
3.失误的结果
4.失误的原因:党对国情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5.经验教训 1961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P37-40)
1.原因: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2.导火线: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3.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4.迅猛发展: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5.内乱表现: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形成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6. 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又称“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7.性质:
8. 危害:(12)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3
9. 教训: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P42-45)
一、“两弹一星”事业: ....
1.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 (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
2.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 (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
3.1967年 6月:第一颗氢弹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
4.1970年4月: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
5.意义: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两弹元勋:邓稼先 )
二、国防现代化建设: 1.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
2.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P47-50)
一、重返联合国: (参阅P47“中国代表团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图)
1. 月,第
2. 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条件):(1
(2)亚非拉国家的支持;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3.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美英法俄),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和影响。
二、中美建交:(参阅P49“历史性的握手”图)
1.1971年春,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2.1972年2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首次公开正式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3.1978年12
三、建交高峰: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70年代我国建交高峰的到来。
1. 中日建交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
2.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P59-63)
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P59) 改革开放的开始 ...........
1.内容:(1; ....
(2)政治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3。 ....
2.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内改革——) .........
1.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包产到户;最早在安徽省)
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外开放(参阅P62“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1.步骤:(1)1980年:经济特区 ....
(2)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
(3)1985年: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
(4)19881990 2. 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对外开放格局。
3.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1)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2)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3)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P65-68)
“杂交水稻之父”,1973东方魔稻”。
2. 1986年3
3.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 1986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具体措施 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等。
6. 1981 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
7.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