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抢钱大战:券商银行开抢万亿客户保证金

流动性紧张促金融机构间“抢钱”大战

“客户保证金并没有被纳入此次缴纳存准范围,这对大家都是比较好的事情。”沪上一券商客户经理说道。

据记者了解,面对规模已逾万亿元的客户保证金(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俗称“客户保证金”也即股民暂未用来炒股的那部分资金),多家券商正在研究新业务模式,以期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展开客户保证金争夺战,尤其是与银行的争夺。按照《上海证券报》此前的报道,今年年内会有四至五家券商拿到此项业务(指保证金现金管理)的试点资格;待试点成熟之后,即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可见的是,本报上周曾率先披露了央行将扩大存准基数、将商银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见东方早报27日13版),股民们投资于股市的客户保证金,并没有纳入缴存范围。目前的情况是,这部分庞大的股市“沉睡”资金,通过通知存款等业务基本已成为银行的“盘中餐”。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100家券商的客户保证金余额为12270.452亿元,而排名前10位的券商客户保证金余额共计5225.53亿元。

银行早已“开吃”

众所周知,为了避免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在2004年开始实施第三方存托管后,证券公司必须将客户保证金存放在商业银行进行第三方存管。该账户中的资金属于投资者所有,券商和存管银行都不能挪用。

但是,大部分投资者都不会时刻进行满仓操作,每天股市交易收盘之后,都会有大量没有买股票的钱闲置在账户里。尤其是在市场不景气的当下,闲置客户保证金的数量更是极为庞大。

上述客户经理表示,尤其是大家预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大的结构性行情,闲置的客户保证金可能就会更多了。

来自上海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情况显示,虽然身为第三方存管机构,但丰厚的证券闲置保证金,正是越来越缺钱的银行在争取获得的一笔融资本金来源。

比如,大部分银行提供的通知存款业务,就是银行与客户签订业务协议,在获得客户授权后,在每天股市收盘且完成资金清算后,自动划转闲置保证金进入理财账户,投资于债券或货币市场;次日开盘前,保证金和当期结算利息将自动转回客户的存管账户,进行正常的股市交易。

以农业银行为例,该行的1天期通知存款类产品,给客户的利率是0.96%,7天期的通知存款类产品,利率为1.49%。而根据昨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1天期利率是3.4308%、7天期的是4.975%。由此可见,银行划转了客户保证金后,如用于同业拆借,即可收取不菲的利息收入。

实际上,今年以来银行间流动性持续收紧,同业拆借利率持续走高。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1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品种204001为例,昨天大涨164.76%,报3.005%;而在今年6月30日当天,盘中更是上涨至12.15%的高点。

简单来讲,当客户将保证金借给银行之后,银行通过将这笔资金正回购,就能坐收不菲的利息收益。

券商酝酿全面入局

但商银的这种情况看来是难以持续。

“为什么银行可以做,券商就不能做呢?”一券商业人士说,自从第三方存管推出后,原本属于券商的客户,就渐渐开始流失,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座上宾。但在经历了综合治理之后,券商的现金管理业务也早就绸缪撬开客户保证金的使用之门。

如深圳某券商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业务”,其模式就是券商以自有债券质押给客户,取得客户资金后通过债券(包括政府信用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现券交易、债券回购交易、货币市场拆借投资货币或债券基金、银行通知存款等投资工具,来博取收益。

但这种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获得普遍认可,主要因其交易时段与股市重合——在每天上午9时30分至11时。而且同样是在交易所挂牌交易,交易所债券的回购交易同样可以让个人投资者进行买卖。

不过,规模更大的现金管理业务正在券商资产管理部门中酝酿。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数家券商资产管理部在筹划这类产品。“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一家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上海一券商资管部人士透露。

从各家券商酝酿的现金管理产品模式看,就是券商将客户保证金划转至债券类资产管理产品账户,并投资于货币或债券资金、银行通知存款等工具,然后按照1天、7天、14天、28天或其他约定期限再将资金本息划转给客户,券商通过收取管理费或者资金收益分成来获取利润。

“虽然资产管理产品使用客户保证金,可投资品种较少,但由于使用的本来就是客户闲置保证金,而且可以短期结算收益,所以一旦监管机构批准该产品发行,市场还是会很大。而且能将持续流失的客户重新拉回来。”目前,券商资产管理的规模仅2000亿元,相比2.4万亿元公募基金和7万亿元银行理财,简直就是“迷你盘”。

有业内人士测算,如不考虑频繁申购赎回,现金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可达2%至5%,现金理财产品的管理费率约0.3%,银行托管费加服务费约0.35%,100亿元客户保证金每年将分别为券商和银行各自带来3000万元和3500万元的增量收入。

目前,中小型券商的客户闲置保证金一般有60亿元至70亿元,大型券商多达数百亿元。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现金管理产品属于创新类产品,因此初期业务规模或受到限制。与融资融券业务类似,现金管理业务初期的准入门槛和业务规模都将受到限制,每家券商的业务规模、资金运用工具种类都要经过监管部门审批。不过,从长远来看,现金管理业务对券商的业绩贡献甚巨。

流动性紧张促金融机构间“抢钱”大战

“客户保证金并没有被纳入此次缴纳存准范围,这对大家都是比较好的事情。”沪上一券商客户经理说道。

据记者了解,面对规模已逾万亿元的客户保证金(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俗称“客户保证金”也即股民暂未用来炒股的那部分资金),多家券商正在研究新业务模式,以期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展开客户保证金争夺战,尤其是与银行的争夺。按照《上海证券报》此前的报道,今年年内会有四至五家券商拿到此项业务(指保证金现金管理)的试点资格;待试点成熟之后,即有望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可见的是,本报上周曾率先披露了央行将扩大存准基数、将商银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见东方早报27日13版),股民们投资于股市的客户保证金,并没有纳入缴存范围。目前的情况是,这部分庞大的股市“沉睡”资金,通过通知存款等业务基本已成为银行的“盘中餐”。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100家券商的客户保证金余额为12270.452亿元,而排名前10位的券商客户保证金余额共计5225.53亿元。

银行早已“开吃”

众所周知,为了避免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在2004年开始实施第三方存托管后,证券公司必须将客户保证金存放在商业银行进行第三方存管。该账户中的资金属于投资者所有,券商和存管银行都不能挪用。

但是,大部分投资者都不会时刻进行满仓操作,每天股市交易收盘之后,都会有大量没有买股票的钱闲置在账户里。尤其是在市场不景气的当下,闲置客户保证金的数量更是极为庞大。

上述客户经理表示,尤其是大家预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大的结构性行情,闲置的客户保证金可能就会更多了。

来自上海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情况显示,虽然身为第三方存管机构,但丰厚的证券闲置保证金,正是越来越缺钱的银行在争取获得的一笔融资本金来源。

比如,大部分银行提供的通知存款业务,就是银行与客户签订业务协议,在获得客户授权后,在每天股市收盘且完成资金清算后,自动划转闲置保证金进入理财账户,投资于债券或货币市场;次日开盘前,保证金和当期结算利息将自动转回客户的存管账户,进行正常的股市交易。

以农业银行为例,该行的1天期通知存款类产品,给客户的利率是0.96%,7天期的通知存款类产品,利率为1.49%。而根据昨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1天期利率是3.4308%、7天期的是4.975%。由此可见,银行划转了客户保证金后,如用于同业拆借,即可收取不菲的利息收入。

实际上,今年以来银行间流动性持续收紧,同业拆借利率持续走高。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1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品种204001为例,昨天大涨164.76%,报3.005%;而在今年6月30日当天,盘中更是上涨至12.15%的高点。

简单来讲,当客户将保证金借给银行之后,银行通过将这笔资金正回购,就能坐收不菲的利息收益。

券商酝酿全面入局

但商银的这种情况看来是难以持续。

“为什么银行可以做,券商就不能做呢?”一券商业人士说,自从第三方存管推出后,原本属于券商的客户,就渐渐开始流失,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座上宾。但在经历了综合治理之后,券商的现金管理业务也早就绸缪撬开客户保证金的使用之门。

如深圳某券商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业务”,其模式就是券商以自有债券质押给客户,取得客户资金后通过债券(包括政府信用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现券交易、债券回购交易、货币市场拆借投资货币或债券基金、银行通知存款等投资工具,来博取收益。

但这种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获得普遍认可,主要因其交易时段与股市重合——在每天上午9时30分至11时。而且同样是在交易所挂牌交易,交易所债券的回购交易同样可以让个人投资者进行买卖。

不过,规模更大的现金管理业务正在券商资产管理部门中酝酿。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数家券商资产管理部在筹划这类产品。“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一家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上海一券商资管部人士透露。

从各家券商酝酿的现金管理产品模式看,就是券商将客户保证金划转至债券类资产管理产品账户,并投资于货币或债券资金、银行通知存款等工具,然后按照1天、7天、14天、28天或其他约定期限再将资金本息划转给客户,券商通过收取管理费或者资金收益分成来获取利润。

“虽然资产管理产品使用客户保证金,可投资品种较少,但由于使用的本来就是客户闲置保证金,而且可以短期结算收益,所以一旦监管机构批准该产品发行,市场还是会很大。而且能将持续流失的客户重新拉回来。”目前,券商资产管理的规模仅2000亿元,相比2.4万亿元公募基金和7万亿元银行理财,简直就是“迷你盘”。

有业内人士测算,如不考虑频繁申购赎回,现金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可达2%至5%,现金理财产品的管理费率约0.3%,银行托管费加服务费约0.35%,100亿元客户保证金每年将分别为券商和银行各自带来3000万元和3500万元的增量收入。

目前,中小型券商的客户闲置保证金一般有60亿元至70亿元,大型券商多达数百亿元。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现金管理产品属于创新类产品,因此初期业务规模或受到限制。与融资融券业务类似,现金管理业务初期的准入门槛和业务规模都将受到限制,每家券商的业务规模、资金运用工具种类都要经过监管部门审批。不过,从长远来看,现金管理业务对券商的业绩贡献甚巨。


相关文章

  • 泛资管背景下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
  • [摘要]目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包括基金.信托.保险.银行以及券商资管产品在内的各式理财产品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本文分析目前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及券商资管业务的现状,在新政出台放松监管的背景下摸索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方向. ...查看


  • 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2)第一章
  •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7日 18:47  新浪财经微博 第一章  九问中国信托业 一.信托资产规模年增万亿,动能何来? 2008年底1.22万亿:2009年底2.01万亿:2010年底3.04万亿 ...查看


  • 资产管理法律法规
  •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迎来发展之春 2012年05月15日 03:43证券日报 在日前召开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参与讨论探讨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券商普遍认为,当前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正处于历史上最有希望的发展时期,市 ...查看


  •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现状与问题研究
  • 陈刚强 建设银行南京江北新区支行 摘要:截至2013年,银行理财业务规模超过20万亿,信托产品超过10.91万亿,保险规模8.20万亿.基金管理规模3万亿,证券集合资产管理规模3588亿,专项理财产品111.46亿,定向理财产品4.82亿, ...查看


  • 银行信贷"变身"的理由
  • 表外业务作为金融创新的关键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显示,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57.7万亿,比上年末增加9.05万亿,增长18.6 ...查看


  • 七大资产管理行业 规模高达30万亿元
  • 七大资产管理行业 规模高达30万亿元 一.七大资产管理机构,管理总资产排名为: 1. 信 托:管理资产11万亿元. 2. 银行理财:管理资产9万亿元. 3. 保 险:管理资产8.5万亿元. 4. 公募基金:管理资产4万亿元. 5. 券商资管 ...查看


  • 杠杆--从牛市到震荡的五步复盘
  • 从"5"时代到"2"时代,本轮所谓"资金牛"."改革牛"的背后实际上是增长的两融业务,是杠杆驱动了行情的爆发式上涨. 张新燕 澎湃资料 "杠杆牛市&q ...查看


  • 朝乾夕惕:2015大转折
  • 即将结束的2015年必将载入史册.这是中国经济距离崩溃只差半天的一年.是前苏东集团崩溃事件在中国只差半天就重演成功的一年.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最重大经济危机的一年,是仅仅两个月就欠下巨债,后面N年不得不还的一年.是转折之年. 一年伊始, ...查看


  • 2016年度证券行业分析报告
  •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 录 上篇:2003年度证券行业分析提要 ............................................... 5 I 2003年度我国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