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时彼一时的"改行儿"--老骥伏枥

*有感而发

此一时彼一时的“改行儿”

在我记忆中,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生前曾说过两段儿一些演员在旧社会被迫“改行”的相声。那各行演员被迫改行的理由,不是因为得罪当朝皇上,就是迫于受恶势力压迫或穷困潦倒。记得那被迫改行的演员及改行后从事的职业是,著名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改行卖粳米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改行卖包子;著名的唱“十不闲儿”的演员赵兴坦(抓髻赵)改行卖切糕;著名京剧老旦演员龚云普改行卖菜;著名京剧花脸演员金少山改行卖西瓜(另一段儿同名相声说其改行卖馄饨),等等。不过侯大师在相声中所说的改行原因都有“被迫”二字。这五花八门、未必是真的改行情况经侯大师这么添油加醋地调侃,可就都成了笑料儿。

若说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各行演员改行的,我可以回答说“肯定有”,而且还不少。你要我说现实生活中演员改行的实例,我必须说眼见为实的例子。我认识的演员或熟悉的演员为什么改行,除其中有一定客观原因外,大部分却都是自愿改行的,所以这此一时,彼一时的改行,倒也根本不同。就近半个世纪以来,我所知道演员改行的情况看,不妨试举几例:

首先说说我的一个小学同学,这个女同学无论是嗓子还是长相儿,让行家来说,就是唱京剧的“料子”。我们关系很好,因为我也喜欢唱京剧,所以我们除了在课后一起唱几嗓子外,还一起同台表演过,不过那都是在学校举办的各种联欢会上表演。我们上小学四年级时,适逢京剧戏校招生,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也试图报名,结果让我母亲训了一通儿,而那个女同学还真被录取了。她辛辛苦苦在戏校拜师学了8年,那老师是个著名京剧青衣演员,是谁咱就不说啦。没想到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初期,即1967年。也就是说,我这个同学她们那一届戏校毕业生的学习历程是虎头蛇尾,临近毕业那一年多,基本都舍学业投入“革命运动”,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毕业”啦!更没想到的是,这大批学员毕业后,社会上除了那几个京剧“革命样板戏”外,基本没戏可演,可谓“僧多粥少”。我这个同学被分配到外省京剧团,演了几天“阿庆嫂”,就被发配到“五七干校”去了。结果,经过劳动锻炼,身子也胖了,嗓子也“倒仓”啦,回来后索性改行儿到某公司看库房去啦!据说她这拨儿同学改行儿从事其他工作的还真不少。

我还认识一个在戏校学“刀马旦”的女孩子,毕业后,那京剧已经不景气了,所以她和几个同学分别到一些公司当了“公关小姐”。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朋友的晚餐聚会,没想到正好遇见这个女孩子,她主要是帮助她那位老板接受大家的敬酒和回敬大家,俨然一个“陪酒女”。在这种场合见面儿,我很感伤,她也很尴尬!至于不少男学员改行做什么,咱还是不细说为好。

本文要集中谈谈那“改行”又似乎没改行的现象,即近些年来,不少京剧和评剧演员,还有其他剧种的一些演员,都改行当影视剧演员了。这类“改行”似乎说“改”又没改,说“转行儿”吧,似乎也不确切,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这些改行儿,我还真不知道。只是觉得这“改行”和侯大师相声中杜撰的那“改行”,无非是改行因素不同,堪称是主动改行吧。

记得我看到京剧演员改行演电影的第一例,就是那位著名的上海京剧团青衣演员在影片《傲雷.一兰》中扮演一个起义首领的夫人,她双目失明后,引诱俄国侵略军吃了撒放毒药的高粱米饭,自己与敌军同归于尽。她演电影的演技似乎与她表演京剧的演技一样,都是那么精湛,但是我看后也是第一次对这种改行发出感慨:这算怎么档子事儿呀!

接下来,那一些剧种演员改行演影视剧的现象可就层出不穷啦,好在这种改行的性质仍不失为“文艺工作者”。如那“猴王世家”的绍剧演员六小龄童成了影片《过年》的主要演员;一个评剧“白派”的弟子,其相貌还酷似“白派”继承人“小白玉霜”,可是她却频频出现在电视连续剧中;那位评剧男演员,也频频出现在电视剧中,一会儿扮演国民党军官的角色,一会儿又扮演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您还别说,这么改行折腾,倒成了影视剧名演员了;我的一个好朋友,是著名京剧大师的弟子,人家早就转入演影视剧的行列,他每扮演一个角色,都用电话告知我,我也就必捧场!说实话,我很佩服他的演技。

人家侯大师的相声《改行》,听众百听不厌,我要是这么“报豆腐账”似地一一说下去,我想不仅朋友们烦,连我自己都烦。所以咱们就定位和结束在评剧《杨三姐告状》中三位著名演员的“改行”上。要说那位在《杨三姐告状》中扮演“高瘸子”的老演员改行演电视连续剧后,大概我太喜欢他扮演“高瘸子”的演技啦,也被他扮演的“高瘸子”一言一行所吸引,所以看他在影视剧中扮演什么角色时,我都马上眼前出现他扮演的“高瘸子”那形象;耳边似乎又听他高声说着:“我说大侄儿媳妇儿、五侄儿媳妇儿、六头呀……”

倒是评剧《杨三姐告状》中两位著名演员改行后,反而成了“红遍”大江南北,成了广大群众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一位就是已故著名评剧演员、著名小品演员赵丽蓉老师。她的详细情况我就不说了,她带给人们太多的欢乐,人们至今怀念她!

另一位就是著名评剧演员、影视剧演员张少华老师。我喜欢看她演出的评剧,如《杨三姐告状》中的人物大嫂“裴氏”,但更喜欢看他演的电视连续剧。在这些连续剧中,她把各个风格的老太太都演“活”了,堪称演技绝伦!尤其是观看了最近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勇敢的心》中,她扮演的剧中人物“霍啸林的奶奶”,那精湛的演技,大段儿台词儿的恰到好处的把握程度等,赢得观众一致的肯定和称赞!

所以现在看来,演员改行就像一个人调动工作一样,不仅应了“人挪活,树挪死”这句老话儿,而且有些改行会使一个人的才智获得更充分的发挥!可惜侯宝林大师已经去世多年,否则他可能会创作一段儿新相声《改行》!

*有感而发

此一时彼一时的“改行儿”

在我记忆中,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生前曾说过两段儿一些演员在旧社会被迫“改行”的相声。那各行演员被迫改行的理由,不是因为得罪当朝皇上,就是迫于受恶势力压迫或穷困潦倒。记得那被迫改行的演员及改行后从事的职业是,著名京韵大鼓演员刘宝全改行卖粳米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改行卖包子;著名的唱“十不闲儿”的演员赵兴坦(抓髻赵)改行卖切糕;著名京剧老旦演员龚云普改行卖菜;著名京剧花脸演员金少山改行卖西瓜(另一段儿同名相声说其改行卖馄饨),等等。不过侯大师在相声中所说的改行原因都有“被迫”二字。这五花八门、未必是真的改行情况经侯大师这么添油加醋地调侃,可就都成了笑料儿。

若说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各行演员改行的,我可以回答说“肯定有”,而且还不少。你要我说现实生活中演员改行的实例,我必须说眼见为实的例子。我认识的演员或熟悉的演员为什么改行,除其中有一定客观原因外,大部分却都是自愿改行的,所以这此一时,彼一时的改行,倒也根本不同。就近半个世纪以来,我所知道演员改行的情况看,不妨试举几例:

首先说说我的一个小学同学,这个女同学无论是嗓子还是长相儿,让行家来说,就是唱京剧的“料子”。我们关系很好,因为我也喜欢唱京剧,所以我们除了在课后一起唱几嗓子外,还一起同台表演过,不过那都是在学校举办的各种联欢会上表演。我们上小学四年级时,适逢京剧戏校招生,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也试图报名,结果让我母亲训了一通儿,而那个女同学还真被录取了。她辛辛苦苦在戏校拜师学了8年,那老师是个著名京剧青衣演员,是谁咱就不说啦。没想到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初期,即1967年。也就是说,我这个同学她们那一届戏校毕业生的学习历程是虎头蛇尾,临近毕业那一年多,基本都舍学业投入“革命运动”,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毕业”啦!更没想到的是,这大批学员毕业后,社会上除了那几个京剧“革命样板戏”外,基本没戏可演,可谓“僧多粥少”。我这个同学被分配到外省京剧团,演了几天“阿庆嫂”,就被发配到“五七干校”去了。结果,经过劳动锻炼,身子也胖了,嗓子也“倒仓”啦,回来后索性改行儿到某公司看库房去啦!据说她这拨儿同学改行儿从事其他工作的还真不少。

我还认识一个在戏校学“刀马旦”的女孩子,毕业后,那京剧已经不景气了,所以她和几个同学分别到一些公司当了“公关小姐”。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朋友的晚餐聚会,没想到正好遇见这个女孩子,她主要是帮助她那位老板接受大家的敬酒和回敬大家,俨然一个“陪酒女”。在这种场合见面儿,我很感伤,她也很尴尬!至于不少男学员改行做什么,咱还是不细说为好。

本文要集中谈谈那“改行”又似乎没改行的现象,即近些年来,不少京剧和评剧演员,还有其他剧种的一些演员,都改行当影视剧演员了。这类“改行”似乎说“改”又没改,说“转行儿”吧,似乎也不确切,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这些改行儿,我还真不知道。只是觉得这“改行”和侯大师相声中杜撰的那“改行”,无非是改行因素不同,堪称是主动改行吧。

记得我看到京剧演员改行演电影的第一例,就是那位著名的上海京剧团青衣演员在影片《傲雷.一兰》中扮演一个起义首领的夫人,她双目失明后,引诱俄国侵略军吃了撒放毒药的高粱米饭,自己与敌军同归于尽。她演电影的演技似乎与她表演京剧的演技一样,都是那么精湛,但是我看后也是第一次对这种改行发出感慨:这算怎么档子事儿呀!

接下来,那一些剧种演员改行演影视剧的现象可就层出不穷啦,好在这种改行的性质仍不失为“文艺工作者”。如那“猴王世家”的绍剧演员六小龄童成了影片《过年》的主要演员;一个评剧“白派”的弟子,其相貌还酷似“白派”继承人“小白玉霜”,可是她却频频出现在电视连续剧中;那位评剧男演员,也频频出现在电视剧中,一会儿扮演国民党军官的角色,一会儿又扮演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您还别说,这么改行折腾,倒成了影视剧名演员了;我的一个好朋友,是著名京剧大师的弟子,人家早就转入演影视剧的行列,他每扮演一个角色,都用电话告知我,我也就必捧场!说实话,我很佩服他的演技。

人家侯大师的相声《改行》,听众百听不厌,我要是这么“报豆腐账”似地一一说下去,我想不仅朋友们烦,连我自己都烦。所以咱们就定位和结束在评剧《杨三姐告状》中三位著名演员的“改行”上。要说那位在《杨三姐告状》中扮演“高瘸子”的老演员改行演电视连续剧后,大概我太喜欢他扮演“高瘸子”的演技啦,也被他扮演的“高瘸子”一言一行所吸引,所以看他在影视剧中扮演什么角色时,我都马上眼前出现他扮演的“高瘸子”那形象;耳边似乎又听他高声说着:“我说大侄儿媳妇儿、五侄儿媳妇儿、六头呀……”

倒是评剧《杨三姐告状》中两位著名演员改行后,反而成了“红遍”大江南北,成了广大群众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一位就是已故著名评剧演员、著名小品演员赵丽蓉老师。她的详细情况我就不说了,她带给人们太多的欢乐,人们至今怀念她!

另一位就是著名评剧演员、影视剧演员张少华老师。我喜欢看她演出的评剧,如《杨三姐告状》中的人物大嫂“裴氏”,但更喜欢看他演的电视连续剧。在这些连续剧中,她把各个风格的老太太都演“活”了,堪称演技绝伦!尤其是观看了最近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勇敢的心》中,她扮演的剧中人物“霍啸林的奶奶”,那精湛的演技,大段儿台词儿的恰到好处的把握程度等,赢得观众一致的肯定和称赞!

所以现在看来,演员改行就像一个人调动工作一样,不仅应了“人挪活,树挪死”这句老话儿,而且有些改行会使一个人的才智获得更充分的发挥!可惜侯宝林大师已经去世多年,否则他可能会创作一段儿新相声《改行》!


相关文章

  • "牺牲小我,达成博爱"
  • 2004年7月,香港树仁学院的6名学生来到湖南进行参观与交流,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加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这是自2000年以来,树仁学院向湖南省派出的第四批营员.离开湖南去北京之前, ...查看


  • 与孟子有关的常见成语
  • 与孟子有关的常见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 ...查看


  • 一的成语:定于一尊 打成一片
  • 定于一尊.打成一片.一箭之地.一家一火.一哄而起.一日三秋.一心一意.一表非凡.一无是处.一言中的.劝百讽一.千载一遇.天下第一.一刀两断.日甚一日.百不一贷.惩一警百.九死一生.不赞一词.傲睨一切.又生一秦.一字长城.一挥九制.以一儆百. ...查看


  • 一的成语:傲睨一世
  • 高人一等gāo rén yī děng成语解释:高过一般人. 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上>:"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例 句:他常常自以为高人一等,实际上很平庸. 傲睨一世ào nì yī shì成语解释:睨:斜 ...查看


  • 国际政治学论文
  • 国际政治学 论文作业 论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论文关键词:永远 ,朋友 ,利益 论文摘要:首先解释从字面上对这句话做出简要分析,然后结合几个国内外政治事件反复论证,接着发表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发散思考. 0引言 "朋 ...查看


  • 数字成语:不值一顾 数字成语
  • 不直一钱 不直一文 不值一驳 不值一顾 不值一钱 不值一哂 不值一笑 步调一致 参差不一 灿然一新 沧海一鳞 沧海一粟 猖獗一时 尝鼎一脔 巢林一枝 成败在此一举 成一家言 惩一戒百 惩一儆百 惩一警百 吃一堑,长一智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查看


  • 数字成语: 不值一顾 不值一钱
  • 不直一钱 不直一文 不值一驳 不值一顾 不值一钱 不值一哂 不值一笑 步调一致 参差不一 灿然一新 沧海一鳞 沧海一粟 猖獗一时 尝鼎一脔 巢林一枝 成败在此一举 成一家言 惩一戒百 惩一儆百 惩一警百 吃一堑,长一智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查看


  • 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的优美成语
  • 1.寸阴尺璧 : 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2.久而久之 :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3.历日旷久 : 经历的时间非常久. 4.光阴如箭 : 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 ...查看


  • 表演系毕业生 半数"演员"改行 表演系星梦难圆
  • 表演系毕业生 半数"演员"改行 表演系星梦难圆 2008-02-10 03:19阅读: 表演系毕业生 半数"演员"改行 表演系星梦难圆 共调查中戏.北电的30名毕业生.改行者90%仍从事与影视有关的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