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角度看文化语境的翻译

从顺应论角度看文化语境的翻译

李红梅

(鞍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 鞍山 114005)

摘要: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顺应论角度探讨文化语境的翻译问题,即译者需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动态顺应原语或译语的文化语境。

关键词:顺应论;文化语境;翻译;策略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Li Hongmei

Abstract: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context. Translation is an inter-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cultural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i.e. the translator adopts appropriat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to dynamically adapt to the original cultural context or target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必然以语境为基础并受其制约。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来的。此后,中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境的构成及其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胡壮麟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 ( 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和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他认为,文化语境是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规范和习俗。它包含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等,“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 [1] 当前,翻译正处于“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翻译被认为不仅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译者用译语传达原作的文化信息,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流。[2] 可见,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文化语境是如何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呢?本文拟从顺应论角度来探讨文化语境的翻译问题。

一、顺应论

顺应论是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Jef V erschueren )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提出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3] 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或多样性(variability),即有多种语言形式可供选择;商讨性(negotiability),即选择的过程不是按照机械的规则进行,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adaptability),即语言使用者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灵活的语言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维索尔伦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规律进行了描述:语境关系顺应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 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 顺应的动态性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 (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概括地讲,语言使用就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策略选择过程。

二、文化语境翻译的顺应论阐释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离不开语言载体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所以,译文的语言选择也应该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4] 文化语境包括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译者应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根据实际需要,使语言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

1. 顺应原语文化语境

既然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流,那么,译者就有责任使译文读者了解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否则,译作只是使读者重新温习一下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而无助于对其它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 (鲁迅:《阿 Q 正传》)

So from the stock phrase of the novelists, who are not reckoned among the Three Cults and Nine Schools. “Enough of this digressio n, and back to the true story!” I will take the last two words as my title. …

Note: The Three Cults wer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Nine Schools included the Confucian, Taoist, Legalist and Moist schools, as well as others. Novelists, who did not belong to any of these, were considered not quite respectable. (Tr,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三教九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教”包括“儒教”(Confucianism),“道教” (Taoism) 和 “佛教” (Buddhism);“九流”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s) 是指 “儒家”(the Confucians),“道家”

(the Taoists),“阴阳家” (the Yin-Y ang) ,“法家” (the legalists),“名家” ( the logicians),“墨家” (the Mohists) ,“纵横家” (the political strategists),“杂家” (the eclectics) 和 “农家”(the agriculturalists)。为了使译文读者能够充分了解原文含义,同时又尽量保留其文化背景信息,译者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来顺应原文。虽然注释中没有详尽地提供“三教九流”所包含的信息,但是译者解释了在这一特定语境中“三教九流”的隐含信息“Novelists, who did not belong to any of these, were considered not quite respectable.”,这对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结构与语境的顺应过程实际上是策略选择的过程。译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顺应原语文化语境,如:直译、加注、解释、音译等。这种顺应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使读者有机会欣赏到带有异域风情和特点的译文,而且能够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法。“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纸老虎” (paper tiger),“专业户” (specialized household), “sour grapes ” (酸葡萄) ,“a stick-and-carrot policy ”(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Pandora ’s box ” (潘多拉的盒子) , “maiden work” (处女作) ,“crocodile ’s tears”(鳄鱼的眼泪) 等等,都是通过对原语文化语境的顺应才得以被译语读者接受并成为其词汇体系的一部分。

2. 顺应译语文化语境

吉迪恩·图里 (Gideon Toury) 认为,“翻译活动和译作应以译语文化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译文必须以译语文化接受的形式取代原文”。[5] 译作是给译语文化语境中的读者看的,译文读者接受与否是衡量译作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译者自然会适当顺应译语文化语境。这种顺应在下面的例子中显而易见。

Sometimes a person who presents himself as kind and gentle can in private turn out to be a dragon, who breathes fire. (James Aronson)

有时,某人在公开场合显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而私下里却象个凶神恶煞。[6]

在汉语言文化里,龙代表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为封建帝王多以龙自居,它又与王权联系在一起,象征高贵吉祥。而在西方神话中,龙却是口里喷火的凶残怪物。在《圣经》中,龙被视为万恶之源。可见,龙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在上面例子中,这种差异促使译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顺应了译语文化语境,用“凶神恶煞”来传递原文的深层信息,这样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此时鲁小姐卸了浓妆,换几件雅淡衣服,遽公孙举目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By this time Miss Lu had changed out of her ceremonial dress into an ordinary gown,and when Zhu

looked at her closely, he saw that her beauty would put flowers to shame. (Tr. Y ang Xianyi & Gladys Y ang)

汉语习惯使用四字短语,因为当它们重叠使用时,不仅能强调所要传递的信息,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音韵美。而英语崇尚简洁明了。这种对语言结构或修辞的审美差异必然会影响译者的策略选择。上述例子中,原文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强调鲁小姐的美貌。如果译者顺应原语文化语境译出所有信息“Her beauty would make the fish sink, the wild goose fall down, the moon hide herself, an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译文读者会觉得累赘,有伪简洁原则。所以译者顺应了译语文化读者的审美期待,只保留了羞花(put flowers to shame)一个概念。既准确传递了原文的含义,又符合译语语言特点。

三、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文化语境的差异,并动态地对相应的语境做出顺应,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 Bassnett, S. &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 戈玲玲.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44-47.

[5] 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6]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69

[收稿日期] 2010-01-20

[作者简介] 李红梅(1977-),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讲师。

从顺应论角度看文化语境的翻译

李红梅

(鞍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 鞍山 114005)

摘要: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顺应论角度探讨文化语境的翻译问题,即译者需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动态顺应原语或译语的文化语境。

关键词:顺应论;文化语境;翻译;策略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Li Hongmei

Abstract: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context. Translation is an inter-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cultural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i.e. the translator adopts appropriat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to dynamically adapt to the original cultural context or target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必然以语境为基础并受其制约。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来的。此后,中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境的构成及其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胡壮麟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 ( 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和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他认为,文化语境是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规范和习俗。它包含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等,“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 [1] 当前,翻译正处于“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翻译被认为不仅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译者用译语传达原作的文化信息,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流。[2] 可见,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文化语境是如何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呢?本文拟从顺应论角度来探讨文化语境的翻译问题。

一、顺应论

顺应论是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Jef V erschueren )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中提出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3] 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或多样性(variability),即有多种语言形式可供选择;商讨性(negotiability),即选择的过程不是按照机械的规则进行,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adaptability),即语言使用者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灵活的语言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维索尔伦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规律进行了描述:语境关系顺应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 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 顺应的动态性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 (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概括地讲,语言使用就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策略选择过程。

二、文化语境翻译的顺应论阐释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离不开语言载体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所以,译文的语言选择也应该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4] 文化语境包括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译者应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根据实际需要,使语言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

1. 顺应原语文化语境

既然翻译的本质是文化交流,那么,译者就有责任使译文读者了解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否则,译作只是使读者重新温习一下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而无助于对其它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 (鲁迅:《阿 Q 正传》)

So from the stock phrase of the novelists, who are not reckoned among the Three Cults and Nine Schools. “Enough of this digressio n, and back to the true story!” I will take the last two words as my title. …

Note: The Three Cults wer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Nine Schools included the Confucian, Taoist, Legalist and Moist schools, as well as others. Novelists, who did not belong to any of these, were considered not quite respectable. (Tr,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三教九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教”包括“儒教”(Confucianism),“道教” (Taoism) 和 “佛教” (Buddhism);“九流”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s) 是指 “儒家”(the Confucians),“道家”

(the Taoists),“阴阳家” (the Yin-Y ang) ,“法家” (the legalists),“名家” ( the logicians),“墨家” (the Mohists) ,“纵横家” (the political strategists),“杂家” (the eclectics) 和 “农家”(the agriculturalists)。为了使译文读者能够充分了解原文含义,同时又尽量保留其文化背景信息,译者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来顺应原文。虽然注释中没有详尽地提供“三教九流”所包含的信息,但是译者解释了在这一特定语境中“三教九流”的隐含信息“Novelists, who did not belong to any of these, were considered not quite respectable.”,这对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结构与语境的顺应过程实际上是策略选择的过程。译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顺应原语文化语境,如:直译、加注、解释、音译等。这种顺应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使读者有机会欣赏到带有异域风情和特点的译文,而且能够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法。“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纸老虎” (paper tiger),“专业户” (specialized household), “sour grapes ” (酸葡萄) ,“a stick-and-carrot policy ”(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Pandora ’s box ” (潘多拉的盒子) , “maiden work” (处女作) ,“crocodile ’s tears”(鳄鱼的眼泪) 等等,都是通过对原语文化语境的顺应才得以被译语读者接受并成为其词汇体系的一部分。

2. 顺应译语文化语境

吉迪恩·图里 (Gideon Toury) 认为,“翻译活动和译作应以译语文化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译文必须以译语文化接受的形式取代原文”。[5] 译作是给译语文化语境中的读者看的,译文读者接受与否是衡量译作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译者自然会适当顺应译语文化语境。这种顺应在下面的例子中显而易见。

Sometimes a person who presents himself as kind and gentle can in private turn out to be a dragon, who breathes fire. (James Aronson)

有时,某人在公开场合显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而私下里却象个凶神恶煞。[6]

在汉语言文化里,龙代表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为封建帝王多以龙自居,它又与王权联系在一起,象征高贵吉祥。而在西方神话中,龙却是口里喷火的凶残怪物。在《圣经》中,龙被视为万恶之源。可见,龙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在上面例子中,这种差异促使译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顺应了译语文化语境,用“凶神恶煞”来传递原文的深层信息,这样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此时鲁小姐卸了浓妆,换几件雅淡衣服,遽公孙举目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By this time Miss Lu had changed out of her ceremonial dress into an ordinary gown,and when Zhu

looked at her closely, he saw that her beauty would put flowers to shame. (Tr. Y ang Xianyi & Gladys Y ang)

汉语习惯使用四字短语,因为当它们重叠使用时,不仅能强调所要传递的信息,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音韵美。而英语崇尚简洁明了。这种对语言结构或修辞的审美差异必然会影响译者的策略选择。上述例子中,原文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强调鲁小姐的美貌。如果译者顺应原语文化语境译出所有信息“Her beauty would make the fish sink, the wild goose fall down, the moon hide herself, an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译文读者会觉得累赘,有伪简洁原则。所以译者顺应了译语文化读者的审美期待,只保留了羞花(put flowers to shame)一个概念。既准确传递了原文的含义,又符合译语语言特点。

三、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文化语境的差异,并动态地对相应的语境做出顺应,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 Bassnett, S. &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 戈玲玲.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44-47.

[5] Toury, 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6]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69

[收稿日期] 2010-01-20

[作者简介] 李红梅(1977-),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讲师。


相关文章

  • 从顺应论看话剧翻译中的选择与顺应
  • 摘 要: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 ...查看


  • 关联_顺应理论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_崔中良
  • 第11卷第4期V o. l 11N o . 4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 l of Shayang T eachers Co ll ege 2010年8月A ug . 2010 关联) ) ) 顺应理论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崔中 ...查看


  •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2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3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5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6 7 从精神分 ...查看


  • 中西方价值观对比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析 30 31 32 33 34 35 ...查看


  • 关联理论和具有文化意义差异性的语言翻译
  • 摘 要: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关键之处在于译者要实现译文读者对译文中所有的语言信息和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语境信息达到最佳关联,以使译文读者能最好地理解原文作者所传达的意义.在语言的具体翻译上,根据不同的情况主要有两种策略 ...查看


  •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查看


  •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查看


  • 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一.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语言教学类 1.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2.词典编纂如何对对待语流中的一次性用词用法, 3.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 4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5.我的双 ...查看


  •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 2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3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4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