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吃喝嫖赌抽,无一不精,当时有名的花花公子。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一年后毕业,在张作霖手下任职,并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与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选择不抵抗政策,东北军不战而退。(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亲自下令不抵抗,而蒋中正迟至9月19日到达南昌后,晚间九点至十点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学良事后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张学良后接受访问时,多次坚持是因为他误判情势,下令不抵抗所致。)东三省,热河失守,被大骂”不抵抗将军“。张学良下野后去欧洲考察。
2、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谏“。
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中正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介石没有在意戴笠说张学良会作乱的情报,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早在与周恩来的秘密接触谈判中,周恩来表示在西北建立以张学良东北军为主,西北军,红军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西北联军,成立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的”西北国防政府“当时东北军有20万,红军被剿灭的还剩下两万残余,加上西北军的3万,一共25万的武装力量,割据西北称王。
1936年4月27日,中共派张学良身边的密使刘鼎向中共中央汇报了张学良的动向:张学良用爱国,抗日的名义向内向外频繁活动,大老板(蒋介石)无法公开反对,为实现西北割据,准备武力对抗中央,甚至不惜和蒋介石干一仗。《刘鼎致李克农信》,1936年4月27日,转引自《西安事变新探》,96页
伟大领袖在得知张学良的心事后,立即给予全力支持。在1936年5月8日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为西北国防政府而斗争”的行动方针,其基本步骤是,以抗日为号召,联合东北军,夺取宁夏、甘北,接通新疆、外蒙,与苏联结成联盟。他强调说:为西北国防政府斗争是可能的,因为西北是最薄弱的一环,并且有特殊条件,即中央和红军都在此,同时还有东北军,又接近苏联,而后面这点尤其重要。我们不要“光荣的孤立”,我们可以和宁夏、新疆、外蒙联系起来,与苏联结成联盟,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毛指出:“三月间订立的苏蒙条约,就是告诉中国革命者,你们可以如此做,我们可以同你联盟。”“这是重要的事!”以西北为根据地,也可以提出最能动员群众的口号,这是因为西北接近华北,处于民族危机的前沿,提出“保卫西北”的口号,并把它和“保卫中国”联系起来,足以号召群众和“反对贼子日本、蒋介石。”、《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1935年5月8日,转引自《西安事变新探》,100页。
周恩来旋即带着这“以兰州作大本营,建立局面,打通友邦”的“西北大计划”前往延安,与张学良秘密会谈,获得后者完全同意。双方商定于1936年9-10月间两军共同组成“西北抗日联军”,成立以“抗日反蒋”为号召的“西北国防政府”,推张学良任这个“政府”的“主席”兼“抗日联军总司令”,由中共任副职(15)。陕北中央随后向红四方面军通报了这计划的中心内容:“红军与东北军密切合作,以进到西北大联合,建立西北国防政府,打通苏联,与苏联及外蒙订立抗日互助条约。”107-108页。
1936年8月间张学良制定行动计划,第一条就是:“红军应立即开始实施打通苏联,以便推动西北国防政府的成立。”毛泽东立即回电给密使刘鼎,明确表示中共原则上同意。政治局还在8月10日专门开会讨论了此事,决定“打通苏联的意义是伟大的,应放在第一位“,它是党和红军目前阶段的基本任务,党的所有工作均应围绕它进行,对此不应有任何动摇。此后毛泽东等人还特地致函张学良,明确表示完全同意他的意见,先打通苏联,再在九月份发动。《潘汉年报告》,1936年8月7日,转引自《西安事变新探》,163-164页。
由此可见,张学良谋划的“西北国防政府”是苏联的保护国,同伪满洲国一样是傀儡政权。打着抗日爱国的口号,其实是在分裂国家。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没有期待来苏联的赞扬和物资援助,苏联给了张和中共一个响亮的耳光。斯大林坚持要求中共西安事变问题和平解决,“反蒋抗日”变为“联(拥)蒋抗日"。斯大林认为,蒋介石是中国抗战的统帅,没有蒋介石中国就会重新陷入分裂,这样对日本是最大的有利条件,那么苏联将受到巨大威胁。
3、西安事变的影响
西安事变后,12月15日,蒋梦麟等北平六大学校长通电张学良,强烈谴责事变:“陕中之变,举国震惊。介公负国家之重,若遭危害,国家事业至少要倒退二十年。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公出险,束身待罪,或尚可自赎于国人。若执迷不悟,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正为敌人所深快,足下当为国家民族之罪人矣。”12月16日《清华大学校刊》发表了《清华大学教授会为张学良叛变事宣言》,说:“张学良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西安各界人士,学生举行大游行,声讨张扬,要求立刻释放蒋介石。游行人群甚至和东北军和西北军发生冲突。张学良原以为打着"抗日"口号会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游行的人群,各界的声讨,发现自己已经骑虎难下矣。张学良在扣押蒋介石后,查阅蒋介石日记,发现蒋介石在日记中表达与日本势不两立的决心,并有一个长期计划。蒋介石写到:“德当时急需我国的钨矿,最为交换,德国将装备80个德机械师,一旦时机成熟发兵收复东北。”
日本历史学家松元一男在《张学良和中国》(台湾新潮社1992年版)中说,“在西安事变里获益最多者是中共,蒋介石失去了身为国家元首的面子,张学良种下了被监禁半个世纪以上的开端,杨虎城也导致了被惨杀的命运,但是对中共来说,拜西安事变之赐,红军得以重生、发展而得天下。”“因为认清这个事实,中共一直把张学良看成‘千古功臣’。”
费正清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中国新史》中写到:“若不是日本全力侵略,南京政府本来可以逐步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事实却不然,抗日战争给了毛泽东和共产党机会,他们在乡间奠定了新的势力,却排除了国民政府刚刚开始发展的都市文明社会的影响,在战争环境下,共产党建立起一个新形态的中国。”
西安事变的另一个后果,是蒋介石被迫提前全面抗日。由于时间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黄仁宇在他的书中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战事既开之后,中国即发现不仅航空汽油全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一架飞机缺乏轮胎即不能起飞。……淞沪战役历时十周,中国损耗了85个师的兵力(近50万人),整个防线暴露在日本海军大炮射程之内……徐州战役之后,中国只能以黄河决堤长沙大火等方法迟滞日军……”史学家许倬云曾对此也评论说,“当时中国在选择抗日的时机上还是太急了一点,假如能再延迟五年,情况很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位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所以提出“延迟五年”就是因为1941年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之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基本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实在是孤军血战,牺牲太大。
1、关于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吃喝嫖赌抽,无一不精,当时有名的花花公子。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一年后毕业,在张作霖手下任职,并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与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选择不抵抗政策,东北军不战而退。(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亲自下令不抵抗,而蒋中正迟至9月19日到达南昌后,晚间九点至十点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学良事后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张学良后接受访问时,多次坚持是因为他误判情势,下令不抵抗所致。)东三省,热河失守,被大骂”不抵抗将军“。张学良下野后去欧洲考察。
2、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谏“。
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中正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介石没有在意戴笠说张学良会作乱的情报,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早在与周恩来的秘密接触谈判中,周恩来表示在西北建立以张学良东北军为主,西北军,红军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西北联军,成立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的”西北国防政府“当时东北军有20万,红军被剿灭的还剩下两万残余,加上西北军的3万,一共25万的武装力量,割据西北称王。
1936年4月27日,中共派张学良身边的密使刘鼎向中共中央汇报了张学良的动向:张学良用爱国,抗日的名义向内向外频繁活动,大老板(蒋介石)无法公开反对,为实现西北割据,准备武力对抗中央,甚至不惜和蒋介石干一仗。《刘鼎致李克农信》,1936年4月27日,转引自《西安事变新探》,96页
伟大领袖在得知张学良的心事后,立即给予全力支持。在1936年5月8日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为西北国防政府而斗争”的行动方针,其基本步骤是,以抗日为号召,联合东北军,夺取宁夏、甘北,接通新疆、外蒙,与苏联结成联盟。他强调说:为西北国防政府斗争是可能的,因为西北是最薄弱的一环,并且有特殊条件,即中央和红军都在此,同时还有东北军,又接近苏联,而后面这点尤其重要。我们不要“光荣的孤立”,我们可以和宁夏、新疆、外蒙联系起来,与苏联结成联盟,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毛指出:“三月间订立的苏蒙条约,就是告诉中国革命者,你们可以如此做,我们可以同你联盟。”“这是重要的事!”以西北为根据地,也可以提出最能动员群众的口号,这是因为西北接近华北,处于民族危机的前沿,提出“保卫西北”的口号,并把它和“保卫中国”联系起来,足以号召群众和“反对贼子日本、蒋介石。”、《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1935年5月8日,转引自《西安事变新探》,100页。
周恩来旋即带着这“以兰州作大本营,建立局面,打通友邦”的“西北大计划”前往延安,与张学良秘密会谈,获得后者完全同意。双方商定于1936年9-10月间两军共同组成“西北抗日联军”,成立以“抗日反蒋”为号召的“西北国防政府”,推张学良任这个“政府”的“主席”兼“抗日联军总司令”,由中共任副职(15)。陕北中央随后向红四方面军通报了这计划的中心内容:“红军与东北军密切合作,以进到西北大联合,建立西北国防政府,打通苏联,与苏联及外蒙订立抗日互助条约。”107-108页。
1936年8月间张学良制定行动计划,第一条就是:“红军应立即开始实施打通苏联,以便推动西北国防政府的成立。”毛泽东立即回电给密使刘鼎,明确表示中共原则上同意。政治局还在8月10日专门开会讨论了此事,决定“打通苏联的意义是伟大的,应放在第一位“,它是党和红军目前阶段的基本任务,党的所有工作均应围绕它进行,对此不应有任何动摇。此后毛泽东等人还特地致函张学良,明确表示完全同意他的意见,先打通苏联,再在九月份发动。《潘汉年报告》,1936年8月7日,转引自《西安事变新探》,163-164页。
由此可见,张学良谋划的“西北国防政府”是苏联的保护国,同伪满洲国一样是傀儡政权。打着抗日爱国的口号,其实是在分裂国家。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没有期待来苏联的赞扬和物资援助,苏联给了张和中共一个响亮的耳光。斯大林坚持要求中共西安事变问题和平解决,“反蒋抗日”变为“联(拥)蒋抗日"。斯大林认为,蒋介石是中国抗战的统帅,没有蒋介石中国就会重新陷入分裂,这样对日本是最大的有利条件,那么苏联将受到巨大威胁。
3、西安事变的影响
西安事变后,12月15日,蒋梦麟等北平六大学校长通电张学良,强烈谴责事变:“陕中之变,举国震惊。介公负国家之重,若遭危害,国家事业至少要倒退二十年。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公出险,束身待罪,或尚可自赎于国人。若执迷不悟,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正为敌人所深快,足下当为国家民族之罪人矣。”12月16日《清华大学校刊》发表了《清华大学教授会为张学良叛变事宣言》,说:“张学良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西安各界人士,学生举行大游行,声讨张扬,要求立刻释放蒋介石。游行人群甚至和东北军和西北军发生冲突。张学良原以为打着"抗日"口号会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游行的人群,各界的声讨,发现自己已经骑虎难下矣。张学良在扣押蒋介石后,查阅蒋介石日记,发现蒋介石在日记中表达与日本势不两立的决心,并有一个长期计划。蒋介石写到:“德当时急需我国的钨矿,最为交换,德国将装备80个德机械师,一旦时机成熟发兵收复东北。”
日本历史学家松元一男在《张学良和中国》(台湾新潮社1992年版)中说,“在西安事变里获益最多者是中共,蒋介石失去了身为国家元首的面子,张学良种下了被监禁半个世纪以上的开端,杨虎城也导致了被惨杀的命运,但是对中共来说,拜西安事变之赐,红军得以重生、发展而得天下。”“因为认清这个事实,中共一直把张学良看成‘千古功臣’。”
费正清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中国新史》中写到:“若不是日本全力侵略,南京政府本来可以逐步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事实却不然,抗日战争给了毛泽东和共产党机会,他们在乡间奠定了新的势力,却排除了国民政府刚刚开始发展的都市文明社会的影响,在战争环境下,共产党建立起一个新形态的中国。”
西安事变的另一个后果,是蒋介石被迫提前全面抗日。由于时间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黄仁宇在他的书中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战事既开之后,中国即发现不仅航空汽油全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一架飞机缺乏轮胎即不能起飞。……淞沪战役历时十周,中国损耗了85个师的兵力(近50万人),整个防线暴露在日本海军大炮射程之内……徐州战役之后,中国只能以黄河决堤长沙大火等方法迟滞日军……”史学家许倬云曾对此也评论说,“当时中国在选择抗日的时机上还是太急了一点,假如能再延迟五年,情况很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位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所以提出“延迟五年”就是因为1941年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之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基本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实在是孤军血战,牺牲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