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氨化技术二
2007年08月05日 星期日 11:44
在 秸秆中加入一定量的氨水、无水氨、尿素等溶液进行处理,以提高秸秆消化率和营养价值的方法,称为秸秆氨化。秸秆氨化处理后可以使秸秆有机物质消化率提高 20%~30%,-粗蛋白质含量由3%~4%提高到8%以上,采食量增加20%。氨化可以防止饲料霉变,还能杀死野草籽。氨化处理秸秆成本低,方法简便, 容易推广,经济效益高。常用的氨化方法有以下几种:
(1)堆垛法堆垛法是指在平地上,将秸秆堆成长方形垛,用塑料薄膜覆盖,注入氨进行氨化的方法。其 优点是不需建造基本设施,投资较少,适于大量制作、堆放,取用方便、,但缺点是塑料薄膜容易破损,使氨气逸出,影响氨化效果,在北方仅能在6~8月使用, 气温低于20℃时不宜采用。夏季麦收后正值雨季,秸秆不便贮存,可采用堆垛法,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地势高燥,平整且距羊舍较近的地方堆垛,周围用围墙 或围栏保护。首先在平地上铺好塑料薄膜,将铡碎并调整好水分的秸秆一层层摊平、踩实,,每30~40厘米厚及宽度,放一木杠(比液氨钢管略粗一些),待插 入液氨钢管时拔出。麦秸和稻草是比较柔软的秸秆,可以铡碎至2~3厘米,也可以整秸堆垛;玉米秸秆高大、粗硬,体积太大,不易压实,应铡成1厘米左右碎 秸。堆垛法适粗一些),待插入液氨钢管时拔出。麦秸和稻草是比较柔软的秸秆,可以铡碎至2~3厘米,也可以整秸堆垛;玉米秸秆高大、粗硬,体积太大,不易 压实,应铡成1厘米左右碎秸。堆垛法适宜用液氨作氨源,可按原料重的12%注入20%的氨水,或按原料重的3%注入无水氨,温度不低于200C;也可以用 尿素、碳酸铵作氨源,以每100千克秸秆用尿素4~5千克或碳酸铵8~12千克。
(2)窖、池法利用砖、石、水泥等材料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容器称为窖。 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建成地上或半地上式窖,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可建成地下窖。建造永久性的氨化窖、池,可以与青贮饲料轮换使用,即夏、秋季氨化,冬、 春季青贮。也可以2~3个窖、池轮换制作氨化饲料。用水泥挂面的窖池,饲料不受泥土污染,仅封顶时需塑料薄膜,可减少薄膜用量。永久窖、池适合我国广大农 村小规模饲养户使用。用尿素氨化秸秆,将尿素与秸秆搅拌均匀后,一批批装入窖内,摊平、踩实。原料要高出窖口30040厘米,长方形窖呈鱼脊背式,圆形窖 成馒头状,盖膜密封后,在塑料膜上均匀填压湿润的碎土,切勿将塑料薄膜打破,以免造成氨气泄出。
(3)氨化炉法 氨化炉是一种密闭式氨化设备,氨化速度快。用氨化炉氨化秸秆,使用碳酸铵作氨源较经济。将氨源均匀喷洒在秸秆上,使其含水量达45 9/6,装在草车内,推进炉内,把温度调整到950C左右,加热14~15小时后,再焖炉5~6小时,打开炉门,将草车拉出,使余氨散发后即可饲喂。
(4)塑料袋氨化法利用塑料袋进行氨化秸秆方法,灵活方便,适合我国北方夏季气温较高的地区使用。塑 料袋应选用无毒的聚乙烯薄膜,厚度在0.12毫米以上,韧性好,抗老化,黑色。用烙铁黏缝,装满饲料后,袋口用绳子扎紧,放在向阳背风、距地面1米以上的 棚架或房顶上,以防被老鼠咬破。将尿素或碳酸铵溶在相当于秸秆重量40%~50%的清水中,充分溶解后与秸秆搅拌均匀装入袋内。昼夜气温平均在20~C以 上时,经15~20天即可喂用。此法的缺点是氨
化数量少,塑料袋一般只能用2~3次,成本相对较高。塑料袋容易破损,需经常检查粘补。
(5)影响氨化质量的因素秸秆氨化质量的优劣,主要决定于氨的用量、秸秆含水率、环境温度和时间以及秸秆原有的品质等多种因素。
①氨的用量:据研究,氨化秸秆氨的用量从秸秆干物质重量的1%提高到
2.5 %,秸秆的体外消化率显著提高。氨的用量从2.5%提高到4 %,改进秸秆消化率的幅度比较小。超过4%时,其消化率稍有提高。因此认为.氨的经济用量为秸秆干物质重量的2.5 %~3.5%为宜。
②氨化秸秆的含水率: 水是氨的载体,氨与水结合形成氢氧化铵,其中的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分别对提高秸秆含氮量和消化率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秸秆含水率从12%提高到50%, 无论氨化温度如何,均能提高秸秆消化率。秸秆有机物体外消化率随含水量提高而提高。用尿素和碳酸铵氨化秸秆,含水率以45 %为宜,含水率过高既不便操作,秸秆还有发霉的危险。总含水量低于40%时,氨化效果不理想。
③氨化秸秆的温度与氨化时间:一般来讲,当环境温度小于50C时,处理时间应大于8周;当环境温度分别为5~150C、15~300C、大于300C、大于900C时,处理时间分别为4~8周、l~4周、小于l周、小于1天。
④秸秆品质:秸秆氨化后,通常其营养价值提高的幅度与秸秆原有营养价值的高低呈负相关。即品质差的秸秆,营养价值提高幅度大,而品质好的则提高幅度小。所以,消化窀为65%~70%的粗饲料及幼嫩青干草不必氨化。
(6)品质的评定氨化秸秆品质的评定,主要采用感官评定和化学分析方法。 ①感官评定法:氨化后的秸秆质地变软,颜色呈棕黄色或浅褐色,释放余氨后有糊香气味。如果秸秆颜色变白、灰色、发黏或结块等,说明秸秆已经霉变,不能使用。如果氨化后的秸秆与氨化前基本一样,证明没有氨化好。这种方法较为直观、简便易行,是生产上常用评定方法。
②化学分析法:通过实验分析,测定秸秆氨化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来判断品质的优劣。据测定,小麦秸、稻 草、玉米秸氨化前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
3.86%、3.7%,氨化后分别为7.64%、7.84%、8.72%,分别提高2.47、1.3、 1.36倍,干物质消化率也分别提高10.3%、1.0%、18 %。
秸秆氨化技术二
2007年08月05日 星期日 11:44
在 秸秆中加入一定量的氨水、无水氨、尿素等溶液进行处理,以提高秸秆消化率和营养价值的方法,称为秸秆氨化。秸秆氨化处理后可以使秸秆有机物质消化率提高 20%~30%,-粗蛋白质含量由3%~4%提高到8%以上,采食量增加20%。氨化可以防止饲料霉变,还能杀死野草籽。氨化处理秸秆成本低,方法简便, 容易推广,经济效益高。常用的氨化方法有以下几种:
(1)堆垛法堆垛法是指在平地上,将秸秆堆成长方形垛,用塑料薄膜覆盖,注入氨进行氨化的方法。其 优点是不需建造基本设施,投资较少,适于大量制作、堆放,取用方便、,但缺点是塑料薄膜容易破损,使氨气逸出,影响氨化效果,在北方仅能在6~8月使用, 气温低于20℃时不宜采用。夏季麦收后正值雨季,秸秆不便贮存,可采用堆垛法,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地势高燥,平整且距羊舍较近的地方堆垛,周围用围墙 或围栏保护。首先在平地上铺好塑料薄膜,将铡碎并调整好水分的秸秆一层层摊平、踩实,,每30~40厘米厚及宽度,放一木杠(比液氨钢管略粗一些),待插 入液氨钢管时拔出。麦秸和稻草是比较柔软的秸秆,可以铡碎至2~3厘米,也可以整秸堆垛;玉米秸秆高大、粗硬,体积太大,不易压实,应铡成1厘米左右碎 秸。堆垛法适粗一些),待插入液氨钢管时拔出。麦秸和稻草是比较柔软的秸秆,可以铡碎至2~3厘米,也可以整秸堆垛;玉米秸秆高大、粗硬,体积太大,不易 压实,应铡成1厘米左右碎秸。堆垛法适宜用液氨作氨源,可按原料重的12%注入20%的氨水,或按原料重的3%注入无水氨,温度不低于200C;也可以用 尿素、碳酸铵作氨源,以每100千克秸秆用尿素4~5千克或碳酸铵8~12千克。
(2)窖、池法利用砖、石、水泥等材料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容器称为窖。 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建成地上或半地上式窖,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可建成地下窖。建造永久性的氨化窖、池,可以与青贮饲料轮换使用,即夏、秋季氨化,冬、 春季青贮。也可以2~3个窖、池轮换制作氨化饲料。用水泥挂面的窖池,饲料不受泥土污染,仅封顶时需塑料薄膜,可减少薄膜用量。永久窖、池适合我国广大农 村小规模饲养户使用。用尿素氨化秸秆,将尿素与秸秆搅拌均匀后,一批批装入窖内,摊平、踩实。原料要高出窖口30040厘米,长方形窖呈鱼脊背式,圆形窖 成馒头状,盖膜密封后,在塑料膜上均匀填压湿润的碎土,切勿将塑料薄膜打破,以免造成氨气泄出。
(3)氨化炉法 氨化炉是一种密闭式氨化设备,氨化速度快。用氨化炉氨化秸秆,使用碳酸铵作氨源较经济。将氨源均匀喷洒在秸秆上,使其含水量达45 9/6,装在草车内,推进炉内,把温度调整到950C左右,加热14~15小时后,再焖炉5~6小时,打开炉门,将草车拉出,使余氨散发后即可饲喂。
(4)塑料袋氨化法利用塑料袋进行氨化秸秆方法,灵活方便,适合我国北方夏季气温较高的地区使用。塑 料袋应选用无毒的聚乙烯薄膜,厚度在0.12毫米以上,韧性好,抗老化,黑色。用烙铁黏缝,装满饲料后,袋口用绳子扎紧,放在向阳背风、距地面1米以上的 棚架或房顶上,以防被老鼠咬破。将尿素或碳酸铵溶在相当于秸秆重量40%~50%的清水中,充分溶解后与秸秆搅拌均匀装入袋内。昼夜气温平均在20~C以 上时,经15~20天即可喂用。此法的缺点是氨
化数量少,塑料袋一般只能用2~3次,成本相对较高。塑料袋容易破损,需经常检查粘补。
(5)影响氨化质量的因素秸秆氨化质量的优劣,主要决定于氨的用量、秸秆含水率、环境温度和时间以及秸秆原有的品质等多种因素。
①氨的用量:据研究,氨化秸秆氨的用量从秸秆干物质重量的1%提高到
2.5 %,秸秆的体外消化率显著提高。氨的用量从2.5%提高到4 %,改进秸秆消化率的幅度比较小。超过4%时,其消化率稍有提高。因此认为.氨的经济用量为秸秆干物质重量的2.5 %~3.5%为宜。
②氨化秸秆的含水率: 水是氨的载体,氨与水结合形成氢氧化铵,其中的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分别对提高秸秆含氮量和消化率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秸秆含水率从12%提高到50%, 无论氨化温度如何,均能提高秸秆消化率。秸秆有机物体外消化率随含水量提高而提高。用尿素和碳酸铵氨化秸秆,含水率以45 %为宜,含水率过高既不便操作,秸秆还有发霉的危险。总含水量低于40%时,氨化效果不理想。
③氨化秸秆的温度与氨化时间:一般来讲,当环境温度小于50C时,处理时间应大于8周;当环境温度分别为5~150C、15~300C、大于300C、大于900C时,处理时间分别为4~8周、l~4周、小于l周、小于1天。
④秸秆品质:秸秆氨化后,通常其营养价值提高的幅度与秸秆原有营养价值的高低呈负相关。即品质差的秸秆,营养价值提高幅度大,而品质好的则提高幅度小。所以,消化窀为65%~70%的粗饲料及幼嫩青干草不必氨化。
(6)品质的评定氨化秸秆品质的评定,主要采用感官评定和化学分析方法。 ①感官评定法:氨化后的秸秆质地变软,颜色呈棕黄色或浅褐色,释放余氨后有糊香气味。如果秸秆颜色变白、灰色、发黏或结块等,说明秸秆已经霉变,不能使用。如果氨化后的秸秆与氨化前基本一样,证明没有氨化好。这种方法较为直观、简便易行,是生产上常用评定方法。
②化学分析法:通过实验分析,测定秸秆氨化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来判断品质的优劣。据测定,小麦秸、稻 草、玉米秸氨化前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
3.86%、3.7%,氨化后分别为7.64%、7.84%、8.72%,分别提高2.47、1.3、 1.36倍,干物质消化率也分别提高10.3%、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