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形式特征与文化和思维(7267字)
华 文
摘要: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形式往往会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思维形式,并形成以此为基础的文化特征。比较不同的语言及其文字形式,会发现彼此之间虽然有不少相通之处,更应注意的是不能相通的固有特色文化和思维。故我们不能用某一语言及文字的绝妙之处,去比较另一种语言文字的优劣,更不能以此认为,某种语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字的上乘之作。历史比较悠久的人类自然语言和文字,都有自己的绝妙文化成分,这些成分并不能作为这种语言和文字比别的语言和文字优秀的证据。
人类社会因种族及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形态及特别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文字社会,也会对语言文字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这就跟不同地域所特有的餐饮文化特色是一样的,北方人有不为南方人所理解的餐饮文化,南方人也有不能用北方人的餐饮习惯来理解的南方餐饮文化。
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及 “文化典故”,是不能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典故”做一一对应的,更不能厚此薄彼地用一种语言文字特有的文化典故去贬低另一种语言文字文化,或以此作为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优越而自居高傲的充足理由。
几千年来,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历史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史实。在汉字基础上,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典故,这也是历代中国文人骚客所乐道的雅事。汉语的语言文化,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跟文字(汉字)没有多大关系的文化典故;如:歇后语、成语、绕口令、对联等;一类是以汉字为特征基础的文化典故和经典,如:书法、字谜,文字游戏、神智体诗、回文语句、残缺字等。当然,也有不少是与两者都有关系的文化典故。
对于前一类的文化典故或作品,只跟语言本身有关,跟文字的形式无关。所以,不会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因文字变故而被终止。例如,歇后语“猪鼻插葱——装象”意指“装模作样”或“拙劣地模仿”,如果用汉语的拼音文字或任何外语都能表达其意的。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后一种情形,即文字典故文化跟文字本身的关系。
对于不同民族的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字典故文化。很难有个标准来衡量孰优孰劣。也不能用甲种文字的特有典故文化去比较乙种文字的典故文化。而在现实中,特别是大种语言(如汉语)的文字典故文化却成了使用者用来证明其文字优越性或比其他语言文字更好的证据材料。其实,一种语言的文字绝妙典故,通常不能被另一种语言的文字思维所理解。比如,英文字谜:英文中哪个单词最长?谜底是smiles(“微笑”的第三人称现在时),即两个“S”之间有一英里(mile)的距离。对讲汉语用汉字的人来说,根本没有意义。同样,除了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这只快速的棕色狐狸跳过一只懒惰的狗)这个句子,还能找到一句更短的,包含全部26个英文字母的句子吗?如果找到了,可以领取100万奖金。对只讲汉语,用汉字的人来说,这个句子和领取奖金的要求,根本就像“阴阳相隔”,不存在思维的基础,从而不可能理解其文化典故的妙处所在。
同样地,几千年来,汉字的长期使用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字文化典故,而这些典故的绝处和妙出,也不为只用拼音文字的人所能理解的。比如,苏东坡有首著名的神智体诗《晚眺》: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如果用拼音文字来表达,那根本无从说起。
又如,山海关海边有个亭子,其侧有幅对联曰: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据说应该这样读:
海水潮,朝(zhāo)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古时候,有个大户人家,依仗钱势,横行乡里。有年殿试,父亲为儿子用钱买通考官因而得到了与父亲一样的头衔——进士,于是大摆宴席庆贺。有人奉承,就写了一幅对联: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
但也有人诅咒父子的劣迹,就趁晚无人之时,用笔改改了一下,结果变成了: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
在原来的文字上,添上几笔,结果便成了绝佳的诅咒对联,那对父子不气死也会得场大病!当然,这只是一个文化典故,也无需考证其真实性。但是,对于不能说汉语和写汉字的外族人来说,就是把脑袋瓜子挠破,也不知其奥妙所在!
在汉字的背景中,有一类所谓的“残缺字”的文化典故,在非汉字的其他文字使用者看来,永远难以被理解,更谈不上欣赏其绝妙文化意境了。泰山摩崖刻石,有“虫二”两字,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比这更早的是,唐伯虎,在一次游岳阳楼时,被四周的风景所陶醉,禁不住在墙上用笔题写了“虫二”两字。这两字是什么意思?原来是有“风月”的繁体字,去掉边框所得,意思是“风月无边好风景”之意。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的景名牌上,那个“鱼”字(繁体),底部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因为汉字中,四点是火,三点是水,康熙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遂将那个“鱼”字的四点改为了三点,以示皇恩浩荡,恩泽万物。因为鱼遇水能生而遇火就死!
当初,赵朴初为上海黄埔江畔的安徽所建的“裕安大厦”提名,就将“裕”字的左边偏旁“衤”写成了“礻”,赵先生是安徽人,对家乡很有感情,也很了解安徽的贫困情况,因此,这样提名就是说安徽离富裕还差了“一点”。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有一幅对联,云:“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孔府的人希望家有富贵永无止境,因此,就把汉字“富”上的一点去掉了,意思是“富贵无顶”。
林林总总,诸如此类,许多热衷此道的文人墨客,便以此为充足的理由,说明汉字的优越性和外国文字的乏味。其实,这些人难免是井蛙观天,不知道别的民族文字典故文化都有自己不能被别的文化典故相比拟的地方。这有点象有一则语言笑话,说的是中国老太太婆和外国老太太婆争论,谁的语言更好。中国老太太问英国老太太,你们把“水”叫什么?英国老太太说是“窝头”(water)。中国老太太感慨:“你们英国人把水当窝头,会不会被饿死掉哦!”
其实,不管英语也好,汉语也好或俄语也好,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人的思维和描述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文字的文化典故,也是这样,不存在“因别人没有而就显
得自己优越”的结论(但文字符号是有优劣之分的,这是题外话)。
与此相反,任何一门人类自然语言的文字中,也存在种种弊端与不足。即便是当今流行于世界的被公认为国际交流公共语言的英语也不例外。英国著名文学家肖伯纳(Shaw Bernad)认为必须简化英文的证词法,他甚至留下了遗嘱,成立一个基金会,改革英文的不足。汉字的改革更是由来已久,特别是当今信息化时代,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人类表意文字,当前用削足适履的扬汤止沸之法,应付着信息化的需要,实在是无奈之举。
有些汉字信息,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到,也许你根本无法应付了。例如,有个药店,起名为“春晟药店”,笔者虽天天经过此门口,却一直叫不出它的真实名称。回家了查了词典,“晟”字一是读chéng,一是读shèng,前者是人名姓氏用字,后者是“光明、兴盛”之意,想必是后者吧。结果到店里一求证,才知是前者而非后者!你能去和药店理论,说你们的字用错了?别人肯定说你的书痴,是疯子!因为别人用什么字,关你啥事?
汉字语句中,因汉字自身的的多音多义而带来的歧义,有时也会影响到正确的信息表达。例如,邮政有句著名的商业广告词,叫“邮政,你的全球性伙伴”。如果你分词来念,就可能成了:“邮政,你的 全球 性伙伴”!难道邮政要提供全球的性服务?当然不会,这是笑话!还有一个短语:“长角的动物”,无论你怎么念,你都不知道是指牛,羊、鹿之类的有角动物,还是指比牛、羊等的角要长得多的动物,如鹿,羚羊等。现在,有些小汽车后贴了个“熊出没注意”的标记,后来也有“虎出没注意”的牌子,如果念成“熊 出,没 注意”是否意味着车主被熊虎之类动物“伤过身”呢?
以汉字字形特征为材料,形成的对联,回文语句,字形成语等,又是另一类特色文字文化典故。例如:
字形对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回文对联:寺名南华寺华南名寺(据说至今仍无下联)
字形成语:鲁鱼亥豕(把“鲁”写成“鱼”;把“亥”写成“豕”,泛指文字传写错误) 这些均属汉字文化的产物而非汉语本身的需要。丰富的汉字典故文化,说明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玩味无穷。但不能以此证明汉字是优越文字的充足理由。
其他文字(人类自然语言的,以拼音文字为例),也有许多不被汉字文化所理解的文字典故,而且也称得上到了拍案叫绝的地步。
虽然汉字可以作出美妙的回文语句,南朝文学家王融的回文诗《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拼音文字同样可以有自己的回文句子,当年,拿破仑(Napoleon)被流放到艾尔巴岛(Elba)时,当拿破仑看到船前方的Elba岛时,说: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我能看到前方的艾尔巴岛了!)
拼音文字的文字游戏也是丰富多彩的,当然肯定不能用汉字的文字游戏来作比较,除非汉语也用上了拼音文字。
有种拼音文字游戏叫对偶词(doublets),是《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洛尔发明的。在一张纸上随便写上一个词,在这张纸的下面写上另一个词,词的字母个数必须相等。要想法逐渐把上面的词变成下面的词。先想一个词,除其中一个字母外,其余的字母要与上一个词的字母完全一样。想好后,再把它写在第一个词的下方,然后用同样的办法变第二、第三、第四个词,直到变成指定的那个词为止。例如:
Head(头)变成tail(尾巴):
Head→heal→teal→tell→tall→Tail
Flour(面粉)变bread(面包):
Flour→floor→flood→blood→brood→broad→Bread
Blue(蓝色)变Pink(粉红色):
Blue→glue→glut→gout→pout→port→part→pant→pint→Pink
俄语也能完成同样的变化,因为是拼音文字。例如:
Муха(苍蝇)可以变成Слон(大象):
Муха→мура→тура→тара→кара→каре→
кафе→кафр→каюр→каюк→крюк→урюк→
срок→сток→стон→Слон
汉语信息编码是字母的组合形式,所以,汉语信息编码也可以实现这种变幻。例如: Bai(白)变Lyu(绿):
Bai(白)→bay(败)→bey(被)→ley(类)→lew(梨)→low(楼)→loo(鹿)→lyo(六)→Lyu(绿)
在拼音文字中,用字母来完成拼词的游戏可算是一大特色,据说,加拿大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字母拼词比赛,在规定的方格里,填上适当的字母,使其每个字母上下左右都能跟已填入的字母构成词。这是汉字文化所不理解的。
比如。有个著名的拉丁文文字魔方:
TENET OPERA SATOR,这句话的意思是:伟大的传播者,手中掌握着一切著作。
用汉字写的诗中,有一种叫“藏头诗”,是指在诗里隐藏着别的话语或提示,跟上面的魔方也许有共同之出吧。例如,笔者本人就曾写有一首诗《无眠》,曰:
寂夜独床身展转,
浮想翩翩不入眠。
亦真亦幻见孟江,
忽情忽景荡梦船。
三春再开二度梅,
此景瑶池也难见。
无常也道人间好,
不在镇关求来缘。
诗中第二个汉字从上往下读:夜想真情,春景常在。
这是汉字的奇妙,拼音文字没有这样的环境,也难达这样的意境。
然而,在拼音文字中,奇思妙想,耐人寻味的典故佳作也是令汉字所无法想象的。比如,可能把拼音文字的数字词跟数学联系起来。
通过数词与字母交叉变换,可以得到一个序列,这个序列有时竟是收敛的,这就是“正值数”。
英语中有个唯一的“正直数”,它就是four,因为这个数词的意义是4,而其中含有的字母个数也正好是4。
让我们从任何一个英语数词开始,数一数它的字母个数,得出一个新的自然数,再把后者
变换为相应的相应英文数词,再数一下其字母个数,如此反复下去,最后的极限必然是four。
例如:ninety—seven→11→eleven→6→six→3→three→5→five→4→four
德语的数词也有类似现象,奇妙的是,德语中的“正直数”同样也是4(vier)。
例如:dreiundzwanzig(23) →14→vierzehn→8→acht→4→vier。
变换过程至此结束,它已收敛到了4。
目前还搞不清楚其他语言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正直数”。不过,在中文里,类似现象肯定不存在的,因为汉字并非由字母组成。
另一种更奇妙的文字数学现象是“幻方”即“数字联姻的幻方”:
请看下列三阶幻方,其常数和等于45,现在把其中每一个数字改变成相应的英文数词:
现在清点一下每一个单词中所含字母的个数,并把它变成正方形矩阵:
你将发现,这个矩阵仍然是一个幻方,它的常数和等于21。
发人深思的是,如果汉语也用字母来记录(华文汉语信息编码),也跟上面的文字数学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汉语拼音文字中寻找“正直数”就绝非荒唐之举了,也不是牵强附会,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的“正直数”居然也华文汉语信息编码中被找到了!正像上述内容所述,在象形化的中文(汉字)中是绝对没有所谓“正直数”的,但在汉语信息编码中却也有一个唯一的“正直数”,它就是san(3)。跟英文,德文所不同的是,变换规则改为“除i (1)外,从任何一个汉语信息编码数词开始,经上述变换,最后必然收敛于3。
十个基本数词如下:
i eyr san sy vu lyo thê ba jor lig (o)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零
数位数词是:
thee bivo stan uàn eè
十 百 千 万 亿
让我们从任何一个中文数词开始变换
91:jorthee i→8→ba→2→eyr→3→san
568:vubivo lyothee ba→15→ithee vu→7→htê→3→san
中文中的这种“正直数”现象,不知是与英文,德文中的正直数现象偶然巧合还是有着某种必然联系?
假若我们在中文中也用这个三阶幻方来做一样的变换:
你也会惊讶地发现所得的新列阵竟然又是一个幻方,其常数和是19!遗憾的是,它不是一个完全幻方,因为它的两条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不等于十九。更不知在中文信息编码的这种幻方变换中是否存在真正的完全幻方变换?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用汉语拼音来做“正直数”变换是没有意义的(极限为2或3);更无法确定能否作文字幻方变换游戏。通过上述事例,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表达了汉语拼音文字除文字学意义外,还蕴藏着许多在汉字环境里所无法理解的神奇现象和规律。这也许就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和谐吧!如果从文字数学这样的典故文化的绝佳意境来看,拼音文字岂不更加美妙绝伦?
话也说回来,认何文字的文字典故文化也不是绝对不可理喻的。
比如,虽然我们不能用汉字笔画来做个文字数学的典故,而汉字成语“鲁鱼亥豕”却可以在拼音文字中改成“lur lür hay hoy(鲁吕害后)”无论从字形还是字义,都远优于“鲁鱼亥豕”。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字背景,可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文字的使用者们对自己的文字“审美观”也是不能被其他文字使用者所能理解的。有人曾认为,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世界文字文化中最美的。实际上,汉字书法只能算是一种基于汉字文化本身的艺术,对于只使用字母的拼音文字使用者,谈不上什么美的意义。如果说作为艺术特别是装饰艺术,汉字书法也许可以被别的文字使用者们接受,因为他欣赏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装饰效果,而非汉字本身。这正象笔者曾经在一家咖啡馆里看到那样,老板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图案装饰他的咖啡馆墙壁一样,不表示这个老板接受了古埃及文字的艺术魅力,他甚至不能描述古埃及文字的最基本特征。
不同的文字使用者习惯用自身的文字特征眼光去看别种文字的相似现象。例如,中国人历来重字轻词,有时连根本就不分字和词。“外国字”的提法没有人会觉得不妥。句子“千里毫毛,仁义二字最重要。”却很难听人说“仁义一词最重要”,为什么明明就是一个词,却偏要说成两个字?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字思维方式。中国人感兴趣的是文章中究竟有多少个汉字?而对究竟有多少个汉语词,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如果把不同的语言放到一起比较,我们的汉语会显得十分尴尬:
《大俄罗斯详解词典》有二十多万个词;《韦氏英语词典》有四十五万个词,而我们的汉语,洋洋世界第一大语言,却只有以《康熙辞典》收有约四万多个汉字而自豪,至于词嘛,当代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汉语词典》也不过不超过区区六万个条目,其中还包括不成词的单字和不是词的词组条目!中国人的基本文字思维就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所以,许多人包括著名的学者,专家甚至语言文字学家都没有超越此限。中国人重文法而轻语法,说起文章的写法头头是道,谈及汉语的语法,一脸茫然。这也就是在当今人类信息化的今天,汉语文字陷入一片混乱境地的根本原因之一。笔者在创造汉语词汇输入法(华语汉字词汇输入法)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到汉语词汇研究的匮乏,甚至连词的基本规范都没有完成,在开发中不停地确认汉语的词,然后才加进规范词库里。
相比之下,世界许多发达语言的文字建设要比我们汉字先进而科学许多,不仅有规范且巨大规模的民族语大词典(学院词典),而且在现代信息化研究和开发上都远远走在了汉字的前面。所以,只置身于汉字从古而来的汉字特有思维模式,自命不凡,故步自封的文字优越感,将使我们的信息化进程永远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作者信息
真实姓名:唐光智
地址:四川省成都省郫县一环路西南段137号
电话:[1**********]
Email:hwawen2g@sina.com
文字的形式特征与文化和思维(7267字)
华 文
摘要: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形式往往会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思维形式,并形成以此为基础的文化特征。比较不同的语言及其文字形式,会发现彼此之间虽然有不少相通之处,更应注意的是不能相通的固有特色文化和思维。故我们不能用某一语言及文字的绝妙之处,去比较另一种语言文字的优劣,更不能以此认为,某种语言文字就是民族文字的上乘之作。历史比较悠久的人类自然语言和文字,都有自己的绝妙文化成分,这些成分并不能作为这种语言和文字比别的语言和文字优秀的证据。
人类社会因种族及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形态及特别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文字社会,也会对语言文字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这就跟不同地域所特有的餐饮文化特色是一样的,北方人有不为南方人所理解的餐饮文化,南方人也有不能用北方人的餐饮习惯来理解的南方餐饮文化。
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及 “文化典故”,是不能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典故”做一一对应的,更不能厚此薄彼地用一种语言文字特有的文化典故去贬低另一种语言文字文化,或以此作为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优越而自居高傲的充足理由。
几千年来,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历史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史实。在汉字基础上,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典故,这也是历代中国文人骚客所乐道的雅事。汉语的语言文化,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跟文字(汉字)没有多大关系的文化典故;如:歇后语、成语、绕口令、对联等;一类是以汉字为特征基础的文化典故和经典,如:书法、字谜,文字游戏、神智体诗、回文语句、残缺字等。当然,也有不少是与两者都有关系的文化典故。
对于前一类的文化典故或作品,只跟语言本身有关,跟文字的形式无关。所以,不会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因文字变故而被终止。例如,歇后语“猪鼻插葱——装象”意指“装模作样”或“拙劣地模仿”,如果用汉语的拼音文字或任何外语都能表达其意的。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后一种情形,即文字典故文化跟文字本身的关系。
对于不同民族的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字典故文化。很难有个标准来衡量孰优孰劣。也不能用甲种文字的特有典故文化去比较乙种文字的典故文化。而在现实中,特别是大种语言(如汉语)的文字典故文化却成了使用者用来证明其文字优越性或比其他语言文字更好的证据材料。其实,一种语言的文字绝妙典故,通常不能被另一种语言的文字思维所理解。比如,英文字谜:英文中哪个单词最长?谜底是smiles(“微笑”的第三人称现在时),即两个“S”之间有一英里(mile)的距离。对讲汉语用汉字的人来说,根本没有意义。同样,除了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这只快速的棕色狐狸跳过一只懒惰的狗)这个句子,还能找到一句更短的,包含全部26个英文字母的句子吗?如果找到了,可以领取100万奖金。对只讲汉语,用汉字的人来说,这个句子和领取奖金的要求,根本就像“阴阳相隔”,不存在思维的基础,从而不可能理解其文化典故的妙处所在。
同样地,几千年来,汉字的长期使用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字文化典故,而这些典故的绝处和妙出,也不为只用拼音文字的人所能理解的。比如,苏东坡有首著名的神智体诗《晚眺》: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如果用拼音文字来表达,那根本无从说起。
又如,山海关海边有个亭子,其侧有幅对联曰: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据说应该这样读:
海水潮,朝(zhāo)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古时候,有个大户人家,依仗钱势,横行乡里。有年殿试,父亲为儿子用钱买通考官因而得到了与父亲一样的头衔——进士,于是大摆宴席庆贺。有人奉承,就写了一幅对联: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
但也有人诅咒父子的劣迹,就趁晚无人之时,用笔改改了一下,结果变成了: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
在原来的文字上,添上几笔,结果便成了绝佳的诅咒对联,那对父子不气死也会得场大病!当然,这只是一个文化典故,也无需考证其真实性。但是,对于不能说汉语和写汉字的外族人来说,就是把脑袋瓜子挠破,也不知其奥妙所在!
在汉字的背景中,有一类所谓的“残缺字”的文化典故,在非汉字的其他文字使用者看来,永远难以被理解,更谈不上欣赏其绝妙文化意境了。泰山摩崖刻石,有“虫二”两字,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比这更早的是,唐伯虎,在一次游岳阳楼时,被四周的风景所陶醉,禁不住在墙上用笔题写了“虫二”两字。这两字是什么意思?原来是有“风月”的繁体字,去掉边框所得,意思是“风月无边好风景”之意。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的景名牌上,那个“鱼”字(繁体),底部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因为汉字中,四点是火,三点是水,康熙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遂将那个“鱼”字的四点改为了三点,以示皇恩浩荡,恩泽万物。因为鱼遇水能生而遇火就死!
当初,赵朴初为上海黄埔江畔的安徽所建的“裕安大厦”提名,就将“裕”字的左边偏旁“衤”写成了“礻”,赵先生是安徽人,对家乡很有感情,也很了解安徽的贫困情况,因此,这样提名就是说安徽离富裕还差了“一点”。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有一幅对联,云:“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孔府的人希望家有富贵永无止境,因此,就把汉字“富”上的一点去掉了,意思是“富贵无顶”。
林林总总,诸如此类,许多热衷此道的文人墨客,便以此为充足的理由,说明汉字的优越性和外国文字的乏味。其实,这些人难免是井蛙观天,不知道别的民族文字典故文化都有自己不能被别的文化典故相比拟的地方。这有点象有一则语言笑话,说的是中国老太太婆和外国老太太婆争论,谁的语言更好。中国老太太问英国老太太,你们把“水”叫什么?英国老太太说是“窝头”(water)。中国老太太感慨:“你们英国人把水当窝头,会不会被饿死掉哦!”
其实,不管英语也好,汉语也好或俄语也好,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人的思维和描述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文字的文化典故,也是这样,不存在“因别人没有而就显
得自己优越”的结论(但文字符号是有优劣之分的,这是题外话)。
与此相反,任何一门人类自然语言的文字中,也存在种种弊端与不足。即便是当今流行于世界的被公认为国际交流公共语言的英语也不例外。英国著名文学家肖伯纳(Shaw Bernad)认为必须简化英文的证词法,他甚至留下了遗嘱,成立一个基金会,改革英文的不足。汉字的改革更是由来已久,特别是当今信息化时代,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人类表意文字,当前用削足适履的扬汤止沸之法,应付着信息化的需要,实在是无奈之举。
有些汉字信息,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到,也许你根本无法应付了。例如,有个药店,起名为“春晟药店”,笔者虽天天经过此门口,却一直叫不出它的真实名称。回家了查了词典,“晟”字一是读chéng,一是读shèng,前者是人名姓氏用字,后者是“光明、兴盛”之意,想必是后者吧。结果到店里一求证,才知是前者而非后者!你能去和药店理论,说你们的字用错了?别人肯定说你的书痴,是疯子!因为别人用什么字,关你啥事?
汉字语句中,因汉字自身的的多音多义而带来的歧义,有时也会影响到正确的信息表达。例如,邮政有句著名的商业广告词,叫“邮政,你的全球性伙伴”。如果你分词来念,就可能成了:“邮政,你的 全球 性伙伴”!难道邮政要提供全球的性服务?当然不会,这是笑话!还有一个短语:“长角的动物”,无论你怎么念,你都不知道是指牛,羊、鹿之类的有角动物,还是指比牛、羊等的角要长得多的动物,如鹿,羚羊等。现在,有些小汽车后贴了个“熊出没注意”的标记,后来也有“虎出没注意”的牌子,如果念成“熊 出,没 注意”是否意味着车主被熊虎之类动物“伤过身”呢?
以汉字字形特征为材料,形成的对联,回文语句,字形成语等,又是另一类特色文字文化典故。例如:
字形对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回文对联:寺名南华寺华南名寺(据说至今仍无下联)
字形成语:鲁鱼亥豕(把“鲁”写成“鱼”;把“亥”写成“豕”,泛指文字传写错误) 这些均属汉字文化的产物而非汉语本身的需要。丰富的汉字典故文化,说明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玩味无穷。但不能以此证明汉字是优越文字的充足理由。
其他文字(人类自然语言的,以拼音文字为例),也有许多不被汉字文化所理解的文字典故,而且也称得上到了拍案叫绝的地步。
虽然汉字可以作出美妙的回文语句,南朝文学家王融的回文诗《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拼音文字同样可以有自己的回文句子,当年,拿破仑(Napoleon)被流放到艾尔巴岛(Elba)时,当拿破仑看到船前方的Elba岛时,说: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我能看到前方的艾尔巴岛了!)
拼音文字的文字游戏也是丰富多彩的,当然肯定不能用汉字的文字游戏来作比较,除非汉语也用上了拼音文字。
有种拼音文字游戏叫对偶词(doublets),是《阿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洛尔发明的。在一张纸上随便写上一个词,在这张纸的下面写上另一个词,词的字母个数必须相等。要想法逐渐把上面的词变成下面的词。先想一个词,除其中一个字母外,其余的字母要与上一个词的字母完全一样。想好后,再把它写在第一个词的下方,然后用同样的办法变第二、第三、第四个词,直到变成指定的那个词为止。例如:
Head(头)变成tail(尾巴):
Head→heal→teal→tell→tall→Tail
Flour(面粉)变bread(面包):
Flour→floor→flood→blood→brood→broad→Bread
Blue(蓝色)变Pink(粉红色):
Blue→glue→glut→gout→pout→port→part→pant→pint→Pink
俄语也能完成同样的变化,因为是拼音文字。例如:
Муха(苍蝇)可以变成Слон(大象):
Муха→мура→тура→тара→кара→каре→
кафе→кафр→каюр→каюк→крюк→урюк→
срок→сток→стон→Слон
汉语信息编码是字母的组合形式,所以,汉语信息编码也可以实现这种变幻。例如: Bai(白)变Lyu(绿):
Bai(白)→bay(败)→bey(被)→ley(类)→lew(梨)→low(楼)→loo(鹿)→lyo(六)→Lyu(绿)
在拼音文字中,用字母来完成拼词的游戏可算是一大特色,据说,加拿大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字母拼词比赛,在规定的方格里,填上适当的字母,使其每个字母上下左右都能跟已填入的字母构成词。这是汉字文化所不理解的。
比如。有个著名的拉丁文文字魔方:
TENET OPERA SATOR,这句话的意思是:伟大的传播者,手中掌握着一切著作。
用汉字写的诗中,有一种叫“藏头诗”,是指在诗里隐藏着别的话语或提示,跟上面的魔方也许有共同之出吧。例如,笔者本人就曾写有一首诗《无眠》,曰:
寂夜独床身展转,
浮想翩翩不入眠。
亦真亦幻见孟江,
忽情忽景荡梦船。
三春再开二度梅,
此景瑶池也难见。
无常也道人间好,
不在镇关求来缘。
诗中第二个汉字从上往下读:夜想真情,春景常在。
这是汉字的奇妙,拼音文字没有这样的环境,也难达这样的意境。
然而,在拼音文字中,奇思妙想,耐人寻味的典故佳作也是令汉字所无法想象的。比如,可能把拼音文字的数字词跟数学联系起来。
通过数词与字母交叉变换,可以得到一个序列,这个序列有时竟是收敛的,这就是“正值数”。
英语中有个唯一的“正直数”,它就是four,因为这个数词的意义是4,而其中含有的字母个数也正好是4。
让我们从任何一个英语数词开始,数一数它的字母个数,得出一个新的自然数,再把后者
变换为相应的相应英文数词,再数一下其字母个数,如此反复下去,最后的极限必然是four。
例如:ninety—seven→11→eleven→6→six→3→three→5→five→4→four
德语的数词也有类似现象,奇妙的是,德语中的“正直数”同样也是4(vier)。
例如:dreiundzwanzig(23) →14→vierzehn→8→acht→4→vier。
变换过程至此结束,它已收敛到了4。
目前还搞不清楚其他语言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正直数”。不过,在中文里,类似现象肯定不存在的,因为汉字并非由字母组成。
另一种更奇妙的文字数学现象是“幻方”即“数字联姻的幻方”:
请看下列三阶幻方,其常数和等于45,现在把其中每一个数字改变成相应的英文数词:
现在清点一下每一个单词中所含字母的个数,并把它变成正方形矩阵:
你将发现,这个矩阵仍然是一个幻方,它的常数和等于21。
发人深思的是,如果汉语也用字母来记录(华文汉语信息编码),也跟上面的文字数学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汉语拼音文字中寻找“正直数”就绝非荒唐之举了,也不是牵强附会,让人惊讶的是,这样的“正直数”居然也华文汉语信息编码中被找到了!正像上述内容所述,在象形化的中文(汉字)中是绝对没有所谓“正直数”的,但在汉语信息编码中却也有一个唯一的“正直数”,它就是san(3)。跟英文,德文所不同的是,变换规则改为“除i (1)外,从任何一个汉语信息编码数词开始,经上述变换,最后必然收敛于3。
十个基本数词如下:
i eyr san sy vu lyo thê ba jor lig (o)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零
数位数词是:
thee bivo stan uàn eè
十 百 千 万 亿
让我们从任何一个中文数词开始变换
91:jorthee i→8→ba→2→eyr→3→san
568:vubivo lyothee ba→15→ithee vu→7→htê→3→san
中文中的这种“正直数”现象,不知是与英文,德文中的正直数现象偶然巧合还是有着某种必然联系?
假若我们在中文中也用这个三阶幻方来做一样的变换:
你也会惊讶地发现所得的新列阵竟然又是一个幻方,其常数和是19!遗憾的是,它不是一个完全幻方,因为它的两条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不等于十九。更不知在中文信息编码的这种幻方变换中是否存在真正的完全幻方变换?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用汉语拼音来做“正直数”变换是没有意义的(极限为2或3);更无法确定能否作文字幻方变换游戏。通过上述事例,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表达了汉语拼音文字除文字学意义外,还蕴藏着许多在汉字环境里所无法理解的神奇现象和规律。这也许就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和谐吧!如果从文字数学这样的典故文化的绝佳意境来看,拼音文字岂不更加美妙绝伦?
话也说回来,认何文字的文字典故文化也不是绝对不可理喻的。
比如,虽然我们不能用汉字笔画来做个文字数学的典故,而汉字成语“鲁鱼亥豕”却可以在拼音文字中改成“lur lür hay hoy(鲁吕害后)”无论从字形还是字义,都远优于“鲁鱼亥豕”。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字背景,可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文字的使用者们对自己的文字“审美观”也是不能被其他文字使用者所能理解的。有人曾认为,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世界文字文化中最美的。实际上,汉字书法只能算是一种基于汉字文化本身的艺术,对于只使用字母的拼音文字使用者,谈不上什么美的意义。如果说作为艺术特别是装饰艺术,汉字书法也许可以被别的文字使用者们接受,因为他欣赏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装饰效果,而非汉字本身。这正象笔者曾经在一家咖啡馆里看到那样,老板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图案装饰他的咖啡馆墙壁一样,不表示这个老板接受了古埃及文字的艺术魅力,他甚至不能描述古埃及文字的最基本特征。
不同的文字使用者习惯用自身的文字特征眼光去看别种文字的相似现象。例如,中国人历来重字轻词,有时连根本就不分字和词。“外国字”的提法没有人会觉得不妥。句子“千里毫毛,仁义二字最重要。”却很难听人说“仁义一词最重要”,为什么明明就是一个词,却偏要说成两个字?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字思维方式。中国人感兴趣的是文章中究竟有多少个汉字?而对究竟有多少个汉语词,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如果把不同的语言放到一起比较,我们的汉语会显得十分尴尬:
《大俄罗斯详解词典》有二十多万个词;《韦氏英语词典》有四十五万个词,而我们的汉语,洋洋世界第一大语言,却只有以《康熙辞典》收有约四万多个汉字而自豪,至于词嘛,当代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汉语词典》也不过不超过区区六万个条目,其中还包括不成词的单字和不是词的词组条目!中国人的基本文字思维就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所以,许多人包括著名的学者,专家甚至语言文字学家都没有超越此限。中国人重文法而轻语法,说起文章的写法头头是道,谈及汉语的语法,一脸茫然。这也就是在当今人类信息化的今天,汉语文字陷入一片混乱境地的根本原因之一。笔者在创造汉语词汇输入法(华语汉字词汇输入法)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到汉语词汇研究的匮乏,甚至连词的基本规范都没有完成,在开发中不停地确认汉语的词,然后才加进规范词库里。
相比之下,世界许多发达语言的文字建设要比我们汉字先进而科学许多,不仅有规范且巨大规模的民族语大词典(学院词典),而且在现代信息化研究和开发上都远远走在了汉字的前面。所以,只置身于汉字从古而来的汉字特有思维模式,自命不凡,故步自封的文字优越感,将使我们的信息化进程永远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作者信息
真实姓名:唐光智
地址:四川省成都省郫县一环路西南段137号
电话:[1**********]
Email:hwawen2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