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儿谣: 端午节
附儿歌内容 五月五 过端午 赛龙舟 敲锣鼓
包粽子 插艾蒲 悼念屈原也祈福
喝雄黄 把虫除 取井水 正中午
立鸡蛋 莫心浮 端午习俗传千古
以下是有关端午节的相关知识,供老师们借鉴运用。
有些童谣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从端午节童谣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过端午节有许多讲究,习俗风情也是丰富多彩的。由于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每年到了五月就有了夏天的气息;等到过了端午就正式进入夏天了。由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代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所以为了驱毒避邪、开运化小人,民间就流传着许多习俗:在屋内熏艾草,这可以驱虫杀菌;或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可去毒驱邪;也有妇女儿童头插艾叶、榴花用来辟邪。
在端午节这一天,老百姓多喝雄黄酒或用雄黄粉洒在家中,去除病疫,以保身体健康。更有许多家长用喝剩下来的雄黄酒点涂小孩子的额心和手心、足心,其用意也是为了驱虫毒,保健康。还有许多女子会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包。香包是一种吉祥物,在胸前挂上香包,可驱邪避凶。古时的文人雅士会在扇子上画上五种毒物:蜈蚣、蛇、蟾蜍、壁虎或蝎子,以毒攻毒来防小人。有些习俗是为了祈福求得好运的,例如在端午当天吃五种黄色的食物,就是为了增加好运;取午时水来喝运气会好转。至于端午这天立鸡蛋,也是为了在今后求得福气。当然没有定力,心浮气躁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当今端午节,粽子依然飘香。只是进入工作、生活快节奏的时代以后,很少有人有闲工夫来包粽子了,多数人家都是在超市购买。那些包装精美但价格昂贵的粽子成了时兴的礼品之一。粽子的种类也繁多,光是肉的就有大肉、中肉、咸肉、鲜肉、火腿、香肠等等,至于其它品种就更是多不胜数了。
如今,最享声誉的当数五芳斋的系列粽子了。早一段时间笔者有机会到嘉兴旅游,回来时什么都没带,就带了一些五芳斋的粽子,虽然价格贵了些,还是千里迢迢,但毕竟是原产正宗五芳斋粽子,还是值得。现在与其说粽子是悼念屈原的,倒不如说粽子已经成了商家“煽情”的商品。坦诚地说,散发出阵阵清香的粽子,也只不过是能刺激我引起食欲的众多食品之一,仅此而已。
端午节划龙舟,这是端午最古老的习俗之一。近年来这项活动有渐渐兴起之势。最近的一天,我曾在玄武湖北岸的环湖路散步。这里风景怡人,湖面不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湖边树阴下,
或有恋人抱作一团窃窃私语,或有人在网状睡兜里小憩。突然,我被湖面传来的节奏感很强的擂鼓声以及“咳呵、咳呵”的声音所震撼。不禁抬头远望,原来是几条龙舟在湖心角逐。依稀看见一条汉子立在船首,只见他正挥舞着大槌,“咚咚”的鼓声正在鼓舞众多汉子整齐划一奋勇向前划去。我蓦然醒悟到端午节将至,这是在为端午节那天的龙舟比赛做演练呢,这让我提前感受到端午节遗风的独特气氛了。
在端午节前的那几天,你会在农贸市场的街边小巷地摊上看见村姑卖艾草菖蒲的。这是农民起大早在乡野山沟割来的。已经被捆成一束束的艾草菖蒲,碧绿碧绿的,还不时散发出特有的清香。那几天艾草菖蒲很好卖的,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一束插在家门上,希望能以此规避邪气,保佑家人的健康。这也应该算是端午遗风了,看来这个习俗是牢牢地传承下来了。有一年端午节,我忘了买艾草菖蒲,次日跑遍大街小巷都没有买到。可见卖艾草菖蒲有很强的时效性,过了端午节就再也见不到卖艾草菖蒲村姑的身影了。没办法,我只好用上年的已经枯萎的草凑合着又插了一年,也算是给自己找个心理安慰吧。今年我提前两天就兴致勃勃买了两束艾草菖蒲,在前后门各插一束,像是把门的将军。
至于端午节喝雄黄酒,以及用雄黄酒点孩子的眉额心、手足心之类的习俗,大概已经失传了,现在有些孩子恐怕什么是雄黄酒都答不上来了。“立鸡蛋,莫心浮”。现在立鸡蛋的也少了,吃咸鸭蛋的倒是挺多的,所以盒装的咸鸭蛋便成了时尚馈赠礼品,其中以高邮产的双黄咸鸭蛋最受青睐。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时候,妈妈给的一个鸭蛋舍不得吃,就用丝线编织成一个小网兜用来装鸭蛋。黄丝线衬托下的青壳鸭蛋被我挂在脖子上,象香包似的一晃一晃的刹是好看。更让我招摇过市的莫过于我脖子上挂着的蚕豆项链了。所谓蚕豆项链就是用老蚕豆穿成串,两头打起结。这是用盐水煮熟的蚕豆串,嘴馋了就在脖子上拽一颗扔进嘴里,又好吃,又好玩。不过现在的孩子们是享受不到这个乐趣了。
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已经渐渐被我们淡忘,有的干脆已经失传,能真正被称为端午遗风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我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民族文化的落后,但我知道的是社会的进步绝不是以摈弃民族文化为代价的,一个振兴的社会文明应当包括许多内涵,其中也应当包括民族习俗文化。令我又感到欣慰的是,这两年端午的味道又有点浓了,毕竟粽子的飘香还在。
传统儿谣: 端午节
附儿歌内容 五月五 过端午 赛龙舟 敲锣鼓
包粽子 插艾蒲 悼念屈原也祈福
喝雄黄 把虫除 取井水 正中午
立鸡蛋 莫心浮 端午习俗传千古
以下是有关端午节的相关知识,供老师们借鉴运用。
有些童谣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从端午节童谣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过端午节有许多讲究,习俗风情也是丰富多彩的。由于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每年到了五月就有了夏天的气息;等到过了端午就正式进入夏天了。由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代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所以为了驱毒避邪、开运化小人,民间就流传着许多习俗:在屋内熏艾草,这可以驱虫杀菌;或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可去毒驱邪;也有妇女儿童头插艾叶、榴花用来辟邪。
在端午节这一天,老百姓多喝雄黄酒或用雄黄粉洒在家中,去除病疫,以保身体健康。更有许多家长用喝剩下来的雄黄酒点涂小孩子的额心和手心、足心,其用意也是为了驱虫毒,保健康。还有许多女子会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包。香包是一种吉祥物,在胸前挂上香包,可驱邪避凶。古时的文人雅士会在扇子上画上五种毒物:蜈蚣、蛇、蟾蜍、壁虎或蝎子,以毒攻毒来防小人。有些习俗是为了祈福求得好运的,例如在端午当天吃五种黄色的食物,就是为了增加好运;取午时水来喝运气会好转。至于端午这天立鸡蛋,也是为了在今后求得福气。当然没有定力,心浮气躁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当今端午节,粽子依然飘香。只是进入工作、生活快节奏的时代以后,很少有人有闲工夫来包粽子了,多数人家都是在超市购买。那些包装精美但价格昂贵的粽子成了时兴的礼品之一。粽子的种类也繁多,光是肉的就有大肉、中肉、咸肉、鲜肉、火腿、香肠等等,至于其它品种就更是多不胜数了。
如今,最享声誉的当数五芳斋的系列粽子了。早一段时间笔者有机会到嘉兴旅游,回来时什么都没带,就带了一些五芳斋的粽子,虽然价格贵了些,还是千里迢迢,但毕竟是原产正宗五芳斋粽子,还是值得。现在与其说粽子是悼念屈原的,倒不如说粽子已经成了商家“煽情”的商品。坦诚地说,散发出阵阵清香的粽子,也只不过是能刺激我引起食欲的众多食品之一,仅此而已。
端午节划龙舟,这是端午最古老的习俗之一。近年来这项活动有渐渐兴起之势。最近的一天,我曾在玄武湖北岸的环湖路散步。这里风景怡人,湖面不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湖边树阴下,
或有恋人抱作一团窃窃私语,或有人在网状睡兜里小憩。突然,我被湖面传来的节奏感很强的擂鼓声以及“咳呵、咳呵”的声音所震撼。不禁抬头远望,原来是几条龙舟在湖心角逐。依稀看见一条汉子立在船首,只见他正挥舞着大槌,“咚咚”的鼓声正在鼓舞众多汉子整齐划一奋勇向前划去。我蓦然醒悟到端午节将至,这是在为端午节那天的龙舟比赛做演练呢,这让我提前感受到端午节遗风的独特气氛了。
在端午节前的那几天,你会在农贸市场的街边小巷地摊上看见村姑卖艾草菖蒲的。这是农民起大早在乡野山沟割来的。已经被捆成一束束的艾草菖蒲,碧绿碧绿的,还不时散发出特有的清香。那几天艾草菖蒲很好卖的,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一束插在家门上,希望能以此规避邪气,保佑家人的健康。这也应该算是端午遗风了,看来这个习俗是牢牢地传承下来了。有一年端午节,我忘了买艾草菖蒲,次日跑遍大街小巷都没有买到。可见卖艾草菖蒲有很强的时效性,过了端午节就再也见不到卖艾草菖蒲村姑的身影了。没办法,我只好用上年的已经枯萎的草凑合着又插了一年,也算是给自己找个心理安慰吧。今年我提前两天就兴致勃勃买了两束艾草菖蒲,在前后门各插一束,像是把门的将军。
至于端午节喝雄黄酒,以及用雄黄酒点孩子的眉额心、手足心之类的习俗,大概已经失传了,现在有些孩子恐怕什么是雄黄酒都答不上来了。“立鸡蛋,莫心浮”。现在立鸡蛋的也少了,吃咸鸭蛋的倒是挺多的,所以盒装的咸鸭蛋便成了时尚馈赠礼品,其中以高邮产的双黄咸鸭蛋最受青睐。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时候,妈妈给的一个鸭蛋舍不得吃,就用丝线编织成一个小网兜用来装鸭蛋。黄丝线衬托下的青壳鸭蛋被我挂在脖子上,象香包似的一晃一晃的刹是好看。更让我招摇过市的莫过于我脖子上挂着的蚕豆项链了。所谓蚕豆项链就是用老蚕豆穿成串,两头打起结。这是用盐水煮熟的蚕豆串,嘴馋了就在脖子上拽一颗扔进嘴里,又好吃,又好玩。不过现在的孩子们是享受不到这个乐趣了。
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已经渐渐被我们淡忘,有的干脆已经失传,能真正被称为端午遗风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我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民族文化的落后,但我知道的是社会的进步绝不是以摈弃民族文化为代价的,一个振兴的社会文明应当包括许多内涵,其中也应当包括民族习俗文化。令我又感到欣慰的是,这两年端午的味道又有点浓了,毕竟粽子的飘香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