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3日 16 版)
大连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作为一所市属高校,能够获批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凭借的是先进的大学文化理念和将理念扎实予以贯彻的实践。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该校党委书记王志强教授。
记者: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大连大学的特色是什么?
王志强:现在国内外名校的大学文化都经历了一个漫长渐进、自然积淀的形成过程。大连大学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它将形成怎样的大学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说只能被动地等待,而是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比如不断根据学校的实情去凝练一些精神理念,让这些理念在实践中打磨、修正、清晰和沉淀。所以如果说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有什么亮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文化创造意识和观念,而不是坐等。大连大学的文化一定要经过几代连大人的努力才能渐成,我们今天的创造就是它将来有所成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正在创造大连大学的文化史,而这种创造精神本身也正是大连大学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从实践层面而言,我校的博物馆是我们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重要的载体。博物馆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展览面积近3760平方米,根据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分别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展厅、自然科学展厅、生命科学展厅、艺术展厅和东北历史文物展厅五个部分,图片、实物展品近万件,涉猎学校十大学科门类55个本科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为医学、化学、机械设计制作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等多个专业提供了教学场所。大连大学博物馆充分体现和实现了多学科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综合功能。
记者: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大连大学是如何开展的?
王志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教育既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受教育者个人全面发展服务。所谓受教育者个人全面发展,落到大学教育的实践层面就是指通识教育。大连大学是一所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艺术、史、理、工、医、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正可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进行通识教育的建设。
大连大学的公共选修课分为四类,各类课程的教育目标明确:人文科学与艺术类,培养认知、分辨、批判的能力和领悟鉴赏能力;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类,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家如何解读人类行为并探知现代社会问题;自然科学与技术类,探讨科学概念的发现、发展及如何形成原理法则,进而影响人类与世界;医药学与健康类,了解人类自身规律、人类疾病及其治疗原则,增加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活质量。这四类课程构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的知识都有所了解,达到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健全心智的目标。
记者: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上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很多高校也都在尝试,但若具体到文理如何实现交叉、互渗和融合,是很复杂的。
王志强:是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从学科角度来看,也称为文理的结合。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很提倡学科的交叉、互助和共赢。但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等原因,更多的是理与理、理与工的结合,文科内部本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所以学科的交叉主要还是在理科内部和文科内部进行,而且主要是教师科研课题的合作。
为了鼓励文理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及重视学生的受益性,我们在学校教改课题的立项上特别予以政策倾斜,也确实因此出现了文科教师与理科教师的合作项目,如我校2010年的重点教改课题中有1项为历史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专业的老师们联合申报的《文理深层交融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探索》。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研讨和实践,该课题组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学校对此很关注,因为这有可能成为我们找到文理如何进行交叉的较好切入点,从而真正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落到教学实践层面,让学生受益。这也是我们学校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各层面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尝试之一。
(本报记者 吴 琳)
——访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3日 16 版)
大连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作为一所市属高校,能够获批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凭借的是先进的大学文化理念和将理念扎实予以贯彻的实践。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该校党委书记王志强教授。
记者: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大连大学的特色是什么?
王志强:现在国内外名校的大学文化都经历了一个漫长渐进、自然积淀的形成过程。大连大学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它将形成怎样的大学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说只能被动地等待,而是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比如不断根据学校的实情去凝练一些精神理念,让这些理念在实践中打磨、修正、清晰和沉淀。所以如果说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有什么亮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文化创造意识和观念,而不是坐等。大连大学的文化一定要经过几代连大人的努力才能渐成,我们今天的创造就是它将来有所成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正在创造大连大学的文化史,而这种创造精神本身也正是大连大学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从实践层面而言,我校的博物馆是我们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重要的载体。博物馆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展览面积近3760平方米,根据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分别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展厅、自然科学展厅、生命科学展厅、艺术展厅和东北历史文物展厅五个部分,图片、实物展品近万件,涉猎学校十大学科门类55个本科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为医学、化学、机械设计制作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等多个专业提供了教学场所。大连大学博物馆充分体现和实现了多学科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综合功能。
记者: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大连大学是如何开展的?
王志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教育既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受教育者个人全面发展服务。所谓受教育者个人全面发展,落到大学教育的实践层面就是指通识教育。大连大学是一所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艺术、史、理、工、医、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正可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进行通识教育的建设。
大连大学的公共选修课分为四类,各类课程的教育目标明确:人文科学与艺术类,培养认知、分辨、批判的能力和领悟鉴赏能力;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类,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家如何解读人类行为并探知现代社会问题;自然科学与技术类,探讨科学概念的发现、发展及如何形成原理法则,进而影响人类与世界;医药学与健康类,了解人类自身规律、人类疾病及其治疗原则,增加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活质量。这四类课程构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的知识都有所了解,达到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健全心智的目标。
记者: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上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很多高校也都在尝试,但若具体到文理如何实现交叉、互渗和融合,是很复杂的。
王志强:是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从学科角度来看,也称为文理的结合。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很提倡学科的交叉、互助和共赢。但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等原因,更多的是理与理、理与工的结合,文科内部本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所以学科的交叉主要还是在理科内部和文科内部进行,而且主要是教师科研课题的合作。
为了鼓励文理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及重视学生的受益性,我们在学校教改课题的立项上特别予以政策倾斜,也确实因此出现了文科教师与理科教师的合作项目,如我校2010年的重点教改课题中有1项为历史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专业的老师们联合申报的《文理深层交融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探索》。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研讨和实践,该课题组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学校对此很关注,因为这有可能成为我们找到文理如何进行交叉的较好切入点,从而真正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落到教学实践层面,让学生受益。这也是我们学校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各层面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尝试之一。
(本报记者 吴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