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想起法国查尔斯贝多的一篇文章《记住,冬天不要砍树》。文中说他九岁那年冬天发现屋前的几棵花果树中有一棵已经死了,树皮有的已经剥落,树干也不再呈暗青色,而是完全枯黄了。他决意把树砍掉,可他爷爷不答应,说“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抽枝的,说不定现在正在养精蓄锐呢!记住,孩子!冬天不要砍树。”不出爷爷所料,第二年春天,这棵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居然真的重新萌生新芽,和其他的树一样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我们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不止一次地遇到类似的情形,那些令老师最头痛的“后进生调皮蛋”居然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音美专业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不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从而得到更多的启示。 素质教育更为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它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可能成为英才者脱颖而出,但反对用英才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受教育者。它更强调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往往是“学习尖子”才是人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中谈道:“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求老师去做伯乐,教师应该是园丁。伯乐是专门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并不是不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你对每个学生都要尽心尽责地去培养,这些学生里面将来可能会出现“千里马”,那你也就起到了伯乐的作用。但你如果只把少数人从多数人当中选拔出来,那么你就没有起到一个园丁的作用,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的,现在我们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素质教育中的发展,决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按同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它承认差别的存在,鼓励个性的发展。因而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先天遗传素质有共性,也有差异,人们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才能,就是这些内在差异的外观。学习上的后进生,也许是音乐奇才,或许是艺术殿堂里的一名设计师,陈寿曾对被中国人视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评价道:然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还有宋徽宗赵佶作为皇帝无可圈可点的政绩,作为画家,他却造诣不浅;南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但在文学方面却称得上一位大家。 如果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的内在素质缺乏应有的认识,既不利于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在教育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此,我想作为教师在热情关心和大力帮助“后进生”上下功夫,加强个别教学,是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根本途径。决不能偏爱一部分学习好的而冷淡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后进生,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可以升学、可造就和不能升学、不能造就两部分,这样既不科学也不道德。中国人对人的认识总结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叫“盖棺论定”,意思是要到死了以后才能确定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怎么能在十一二岁、十三四岁就把人看死了呢?学习成绩不突出,他在其他方面或许有闪光点,你对他决不能轻易放弃,而要正确引导。否则你随意的一句“没出息”“不可救药”“你真笨”,可能毁掉―个人的一生。优化个性发展是深化基本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不重视个性优化发展,就难以完成多层次的各类人才的培养。 一首歌的歌词是:“希望还在,明天会好,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我们的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只要我们不轻易放弃,凡事都有转机的可能。就像冬天砍树一样,春天来临,希望就成,当年的爱迪生从学校开除后,她母亲便成了他唯一的老师。如果他母亲放弃了对他的教育,那么直到今天我们也许还没用上电灯照明呢?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六中) 编辑 马燕萍
经常想起法国查尔斯贝多的一篇文章《记住,冬天不要砍树》。文中说他九岁那年冬天发现屋前的几棵花果树中有一棵已经死了,树皮有的已经剥落,树干也不再呈暗青色,而是完全枯黄了。他决意把树砍掉,可他爷爷不答应,说“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抽枝的,说不定现在正在养精蓄锐呢!记住,孩子!冬天不要砍树。”不出爷爷所料,第二年春天,这棵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居然真的重新萌生新芽,和其他的树一样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我们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不止一次地遇到类似的情形,那些令老师最头痛的“后进生调皮蛋”居然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音美专业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不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从而得到更多的启示。 素质教育更为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它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可能成为英才者脱颖而出,但反对用英才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受教育者。它更强调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往往是“学习尖子”才是人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中谈道:“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求老师去做伯乐,教师应该是园丁。伯乐是专门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并不是不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你对每个学生都要尽心尽责地去培养,这些学生里面将来可能会出现“千里马”,那你也就起到了伯乐的作用。但你如果只把少数人从多数人当中选拔出来,那么你就没有起到一个园丁的作用,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的,现在我们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素质教育中的发展,决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按同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它承认差别的存在,鼓励个性的发展。因而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先天遗传素质有共性,也有差异,人们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才能,就是这些内在差异的外观。学习上的后进生,也许是音乐奇才,或许是艺术殿堂里的一名设计师,陈寿曾对被中国人视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评价道:然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还有宋徽宗赵佶作为皇帝无可圈可点的政绩,作为画家,他却造诣不浅;南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但在文学方面却称得上一位大家。 如果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的内在素质缺乏应有的认识,既不利于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在教育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此,我想作为教师在热情关心和大力帮助“后进生”上下功夫,加强个别教学,是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根本途径。决不能偏爱一部分学习好的而冷淡甚至歧视另一部分后进生,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可以升学、可造就和不能升学、不能造就两部分,这样既不科学也不道德。中国人对人的认识总结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叫“盖棺论定”,意思是要到死了以后才能确定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怎么能在十一二岁、十三四岁就把人看死了呢?学习成绩不突出,他在其他方面或许有闪光点,你对他决不能轻易放弃,而要正确引导。否则你随意的一句“没出息”“不可救药”“你真笨”,可能毁掉―个人的一生。优化个性发展是深化基本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不重视个性优化发展,就难以完成多层次的各类人才的培养。 一首歌的歌词是:“希望还在,明天会好,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我们的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只要我们不轻易放弃,凡事都有转机的可能。就像冬天砍树一样,春天来临,希望就成,当年的爱迪生从学校开除后,她母亲便成了他唯一的老师。如果他母亲放弃了对他的教育,那么直到今天我们也许还没用上电灯照明呢?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六中)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