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干预研究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干预研究

作者:刘庞斌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9期

小学生偷窃行为是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遇到这种问题时要如何挖掘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要怎样干预才更有效果?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占有心理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这是一种占有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跟学生早期的家庭教养有密切关系。这类学生在幼儿时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随意从其他孩子手里抢东西,而此时其父母也并不以为然。之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时候形成的错误观念被强化,于是出现了偷窃的行为。

2.嫉妒心理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便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难受的感觉,于是将对方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并随之做出一些消极的行为。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行为就是小学生嫉妒情感的一种表现。

3.补偿心理

从心理学上看,补偿心理其实就是一种“移位”,此处的行为被压制,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转移到别处寻求补偿。

4.捉弄心理

处于前青春期阶段的学生,特别顽皮,他们会悄悄地把同学的书、文具偷走藏起来,或者丢掉,当看到别人因找不到书籍或文具而着急、难过时,他们就起哄,觉得好玩。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行为,就属于捉弄心理行为。

5.报复心理

在学校的集体学习生活中,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矛盾小纠纷,此时心胸狭隘、自尊心敏感的学生就很容易会对对方怀恨在心,产生日后报复的心理。而偷窃对方财物就是他们常常采用的其中一种报复方式。

这是一种小学生偷窃行为的特殊的心理。这种学生偷窃,往往是非出其本意,而是被迫的。比如,被高年级或者行为霸道的学生勒索要钱,被勒索者在向父母要不到钱的情况下只能铤而走险,偷父母或同学的钱以求过关。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

一是家长毫无节制的满足与纵容。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度溺爱,他们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从而使孩子变得娇纵而任性,这样的孩子一旦物欲在家长那里得不到满足,就会去“拿”别人的东西,以求满足。

二是家长在金钱上的放任态度。家长在金钱上对孩子有求必应,且不教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钱,会导致孩子两种的偏差:一是孩心理偏差,二是行为偏差。这两种偏差都会直接导致孩子偷窃行为的发生。

三是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很多单亲、父母关系不和、留守家庭中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怀与爱抚,他便选择了偷窃,用偷来的钱买零食、玩具,用偷来的钱交朋友。这些孩子多是实施偷窃的行为来填补自己空虚无助的心理。

四是家长教育方式粗暴。有些家长信奉“棒棍之下出孝子”等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实施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些在家里动不动就挨骂或挨打的孩子,普遍有逃课、迷恋网络、沉迷游戏等行为,这也促使了孩子偷盗行为的出现。

五是家长重养轻教,漠视问题。有些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不关心自己孩子的思想状态,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状况。他们面对老师反映的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反映淡漠,结果导致孩子的问题不但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反而日趋严重,甚至衍生出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六是家长道德失范的结果。在家庭中,家长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是有些家长本身就品德不正、行为不洁,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出现诸如偷窃等不正当的行为。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有的学校只注重安全教育和知识传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力,以至学校校风、学风不良,这个学校的学生出现偷盗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得法,一些教师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漠视问题学生,对出现问题的学生一味责骂,这样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拜金、享乐、攀比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正大面积地影响着校园内的学生,误导了他们的道德价值判断。同时,在互联网、通讯等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那些衍生出来的负面、消极的事物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由于社会管理的不善,导致电子游戏厅、网吧、KTV等娱乐场所林立,一些不法商家更是受利益驱动,拉拢、诱导小学生去消费,因为小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偷窃行为的产生。

二、偷窃行为的心理干预

(一)家庭预防与干预

俗话说:孩子有病,家长吃药。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问题时,多数是学生家长有行为偏差或是教育失当,此时我们要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针对家长的家庭干预。

现在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出现的诸如偷窃行为等问题时表现得束手无策,并不知道怎样去教导他们。那么,怎么样来干预这种现象呢?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家长会、校讯通、家长学校等平台,让学校的教师给家长们讲授相关家庭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等,让家长懂理论,有方法,从而实现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二)学校心理辅导

1.五步认知行为教育辅导

第一步,了解偷窃及其影响。第二步,认识到自己也是偷窃的受害者。第三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步,计划改正措施。第五步,执行计划。这五步认知行为教育辅导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家长、老师要耐心陪伴,不可期望一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2.常规教育辅导

作为学校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建设工作,通过晨会、国旗下讲话、广播站、宣传栏等平台,加强诚信、守法等的宣传教育,在全校营造一个诚实守信、乐学善学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风。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做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也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班风,这对于预防和纠正学生的偷窃等不良行为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学生的健康成长,靠一两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社会全体的关注与努力,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总之,我们相信只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关心

与努力,小学阶段学生的偷窃行为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孩子一个健康、诚实的心灵。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干预研究

作者:刘庞斌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9期

小学生偷窃行为是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遇到这种问题时要如何挖掘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要怎样干预才更有效果?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占有心理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这是一种占有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跟学生早期的家庭教养有密切关系。这类学生在幼儿时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随意从其他孩子手里抢东西,而此时其父母也并不以为然。之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时候形成的错误观念被强化,于是出现了偷窃的行为。

2.嫉妒心理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便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难受的感觉,于是将对方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并随之做出一些消极的行为。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行为就是小学生嫉妒情感的一种表现。

3.补偿心理

从心理学上看,补偿心理其实就是一种“移位”,此处的行为被压制,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转移到别处寻求补偿。

4.捉弄心理

处于前青春期阶段的学生,特别顽皮,他们会悄悄地把同学的书、文具偷走藏起来,或者丢掉,当看到别人因找不到书籍或文具而着急、难过时,他们就起哄,觉得好玩。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行为,就属于捉弄心理行为。

5.报复心理

在学校的集体学习生活中,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矛盾小纠纷,此时心胸狭隘、自尊心敏感的学生就很容易会对对方怀恨在心,产生日后报复的心理。而偷窃对方财物就是他们常常采用的其中一种报复方式。

这是一种小学生偷窃行为的特殊的心理。这种学生偷窃,往往是非出其本意,而是被迫的。比如,被高年级或者行为霸道的学生勒索要钱,被勒索者在向父母要不到钱的情况下只能铤而走险,偷父母或同学的钱以求过关。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

一是家长毫无节制的满足与纵容。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度溺爱,他们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从而使孩子变得娇纵而任性,这样的孩子一旦物欲在家长那里得不到满足,就会去“拿”别人的东西,以求满足。

二是家长在金钱上的放任态度。家长在金钱上对孩子有求必应,且不教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钱,会导致孩子两种的偏差:一是孩心理偏差,二是行为偏差。这两种偏差都会直接导致孩子偷窃行为的发生。

三是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很多单亲、父母关系不和、留守家庭中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怀与爱抚,他便选择了偷窃,用偷来的钱买零食、玩具,用偷来的钱交朋友。这些孩子多是实施偷窃的行为来填补自己空虚无助的心理。

四是家长教育方式粗暴。有些家长信奉“棒棍之下出孝子”等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实施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些在家里动不动就挨骂或挨打的孩子,普遍有逃课、迷恋网络、沉迷游戏等行为,这也促使了孩子偷盗行为的出现。

五是家长重养轻教,漠视问题。有些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不关心自己孩子的思想状态,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状况。他们面对老师反映的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反映淡漠,结果导致孩子的问题不但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反而日趋严重,甚至衍生出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六是家长道德失范的结果。在家庭中,家长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是有些家长本身就品德不正、行为不洁,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出现诸如偷窃等不正当的行为。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有的学校只注重安全教育和知识传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力,以至学校校风、学风不良,这个学校的学生出现偷盗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得法,一些教师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漠视问题学生,对出现问题的学生一味责骂,这样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拜金、享乐、攀比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正大面积地影响着校园内的学生,误导了他们的道德价值判断。同时,在互联网、通讯等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那些衍生出来的负面、消极的事物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由于社会管理的不善,导致电子游戏厅、网吧、KTV等娱乐场所林立,一些不法商家更是受利益驱动,拉拢、诱导小学生去消费,因为小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偷窃行为的产生。

二、偷窃行为的心理干预

(一)家庭预防与干预

俗话说:孩子有病,家长吃药。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问题时,多数是学生家长有行为偏差或是教育失当,此时我们要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针对家长的家庭干预。

现在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出现的诸如偷窃行为等问题时表现得束手无策,并不知道怎样去教导他们。那么,怎么样来干预这种现象呢?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家长会、校讯通、家长学校等平台,让学校的教师给家长们讲授相关家庭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等,让家长懂理论,有方法,从而实现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二)学校心理辅导

1.五步认知行为教育辅导

第一步,了解偷窃及其影响。第二步,认识到自己也是偷窃的受害者。第三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步,计划改正措施。第五步,执行计划。这五步认知行为教育辅导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家长、老师要耐心陪伴,不可期望一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2.常规教育辅导

作为学校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建设工作,通过晨会、国旗下讲话、广播站、宣传栏等平台,加强诚信、守法等的宣传教育,在全校营造一个诚实守信、乐学善学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风。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尊重学生,做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也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班风,这对于预防和纠正学生的偷窃等不良行为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学生的健康成长,靠一两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社会全体的关注与努力,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总之,我们相信只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关心

与努力,小学阶段学生的偷窃行为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孩子一个健康、诚实的心灵。


相关文章

  •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问题行为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1]提出此概念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不容乐观.周详等[2]调查表明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4 ...查看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及社会技能训练干预的对照研究 研究生 导师 王肠 刘金同 HIJ胃 儿童行为问题(Childhood Behavior Problems)是指儿童期出现的.在严 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 ...查看


  • 中国有2亿人心理有问题
  • ●抑郁.焦虑.失眠名列前三位 ●白领.农民工.独生子女是典型受困扰人群 美国执业心理医生张源侠 编者按:一年转眼即逝,如此年复一年,似乎越过越快,然而这种感觉不是错觉,是目前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事情.农民工大规模进入城市.市场经济下白 ...查看


  • 班主任工作日记之学生偷窃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 1)研究孩子偷窃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因势利导,采取最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予以纠正. ①经济原因:孩子去买零食或卡通画片,而自己的孩子没有钱. 解决的办法是尽量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及适当的零用钱,或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你经济条件允许的事情上来. ...查看


  • 浅析小学生偷窃行为的矫正
  • 摘 要: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注重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偷窃行为,老师要以爱为支点,耐心教育,使其纠正错误,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偷窃行为:耐心教育:信任:爱 中图分 ...查看


  •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融合教育网络知识竞赛题库
  • 一.是非题: 1.自闭症学生的智力很多是较低,也有一些学生智力是超常的.( ) 是 2.智力障碍儿童没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 ) 否 3.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 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 ...查看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随着刚开放的浪潮,在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及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这种强有力地社会变革定会冲击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 ...查看


  •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
  •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后面的幼儿搭着前面幼儿的肩膀.排队走的时候,顶顶经常会故意掐着前面幼儿的的脖子或拉住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搭自己的肩,否则就动手打人. 2.玩玩具时的"攻击性&q ...查看


  • 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项目论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乐清市天目心理研究所 倪菲龙 沈潇江 吴海锋 易郎郎 倪冰洁 [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The high school student is mental healthily ,HSSMH )状况,对不同地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