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悲剧

  自2005年9月海信集团从顾雏军手上接管科龙后,更名后的海信科龙,在新老板手中公司高管震荡不断。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频繁更换的几任总裁,以及海信系的其他高层并没能从业务上提升科龙,而只是把这种高管换血的闹剧不断演绎下去。      2008年12月3日,两年前接替苏玉涛出任科龙总裁的王士磊提出辞呈。12月5日,年初从西门子离职的周小天接替王士磊,出任海信科龙总裁。这已经是海信接管科龙后短短三年时间的第四任总裁。同日,海信科龙主管空调业务的副总裁苏玉涛也被免职,其职位由海信空调的“变频空调技术专家”、苏玉涛原副手刘文中接任。然而,高管换血能换来海信科龙的重生吗?   在海信科龙高管不断换血的另一面,海信科龙的终端网点却不断在萎缩,在笔者走访的江西几个区域市场里,有海尔、美的、志高等品牌,但是却看不到科龙与容声品牌的痕迹。这种市场萎缩的现象,也许是近几年海信与科龙博弈的结果,虽然从名字上海信与科龙是一个整体,但是细分到市场,却是另外一种天地。依稀记得当初家电巨头海信,把橄榄枝抛给科龙,很多人都以为科龙将迎来救赎的曙光。但是现今才发现,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其实从那天开始,一个“蛇吞象”的悲剧就拉开了序幕,并且还在持续地演绎下去。因为两者并购并不可能产生双方预期的那种“1+1>2”的神奇效果,而是随着海信科龙又一高管王士磊的辞职,并购中潜意识的失败判断也正在成为现实。      实属无奈,海信科龙高管走马灯      2005年9月,海信集团入主科龙后,立即派驻了汤业国、苏玉涛、张明、肖建林和石永昌等五人赶赴顺德。先由汤业国任科龙总裁,后于2006年6月27日辞去总裁职务,任科龙电器董事长,总裁则由此前主管技术的副总裁苏玉涛出任,石永昌出任科龙营销公司总经理。   按照海信集团的构想,由苏玉涛和石永昌负责拯救科龙,希望摆脱原有的财务及业务状况,进而完成对科龙的后续重组整合。然而,苏玉涛和石永昌并没有给科龙带来生机。至2006年7至9月,科龙仍亏损1183万元,当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4756万元。当年,在*ST科龙做出全年性亏损报告后不久,海信对科龙实施了首次高管大换血。2006年11月,王士磊接替苏玉涛出任科龙总裁,而杨云铎则接替石永昌职位。   带着重振科龙使命而来的王、杨二人,面对科龙的烂摊子,感觉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海信入主后,科龙以往的财务、管理等方面在苏玉涛和石永昌的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其业绩亏损严重。另一方面,从2007年以来,家电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A股市场跌宕起伏、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海信科龙同样面临行业的寒冬。在经历了2007年业绩的短暂回暖后,2008年科龙再度陷入利润增长乏力的状态。据海信科龙2008年的三季报显示,该公司2008年7月至9月净利润亏损2055万元,每股净资产约为-0.72元。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滑达到59%(2008年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将近40%)。   公司治理和业绩,往往是评价高管经营能力的标杆,而同时,公司治理情况和业绩也就成了决定高管去留的重要依据。但是面对着科龙现状,已经离开的苏玉涛和石永昌、王士磊和杨云铎都显得比较无奈,他们都感觉到自己进入一片沼泽地,有力使不出,有苦道不出。      王士磊落幕,文化相背造成两败俱伤      据悉,2005年9月9日,海信出资9亿购买科龙26.43%的股份,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接下来,海信忙着在科龙的人事布局。但一切刚刚开始,就随着苏玉涛、石永昌、杨云铎离职,直到王士磊的落幕,一切就已经结束。其实,不光是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纷纷走人,据知情人士透露,科龙原高管走得更加频繁:2008年8月,随着原科龙董事会秘书钟亮辞职,科龙原高管几乎都离开了海信科龙。按照常理,如果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离职,科龙原高管就会留下来;科龙原高管走了,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就会留下来。但现在事实却是海信空降高管走了,科龙原高管也走了。海信并购科龙后,为什么出现这种无法调和的局面呢?家电观察家曾高飞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两个企业的文化无法兼容的反映,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发生激烈冲突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海信和科龙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从根本上说明,海信没法完成对科龙的救赎;而不是谁走谁留就可以让问题迎刃而解,让局面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科龙和海信都是巨无霸型家电企业,双方的企业文化已经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截然不同的南北两派企业文化的典型代表,都是十分强势。用一种文化去适应,甚至改造另一种文化,结果不得而知。科龙原高管认为他们代表了广东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而广东企业的管理水平放在全国都是领先水平,何况科龙曾经是全国企业的一面旗帜,现在零落黄泥只因时运不济,海信派空降兵过来,是“派一群小学生来管理大学生”;而海信空降兵却以“救世主”的面貌出现,并不认可科龙原高管的经营管理水平,甚至认为,就是科龙原高管的经营管理,把科龙带进了今天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步。为此,双方在权力和利益分配上难以达成一致,除了权力分配上的争夺和取舍,双方在各个领域都会存在着巨大的博弈,最终的结果就是1+1     周小天出场,外资背景欲亡羊补牢      自海信入主科龙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海信科龙的管理层多次发生变化。经过王、苏二人的离职之后,海信集团先后派驻科龙的十多位高管,目前只剩下董事长汤业国、主管空调的刘文中及主管清欠和法律事务的副总裁张明等几人。可以看出,海信系也正在逐渐淡出科龙电器。   随着王、苏二人的离职,2008年4月正式加盟的周小天等人则顺利上位。据海信科龙的公告显示,进入科龙之前,周小天历任西门子的制冷事业部工程师、冰箱厂研发部长等职,负责西门子冰箱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并担任国际电工协会冰箱和压缩机分委会秘书长。加盟海信科龙后,周小天担任公司副总裁,主要负责冰箱公司的生产和研发。   对于周小天的上位,海信科龙内部人士认为,这也体现了海信科龙进行战略调整的升级。海信科龙改变以往从海信系直接调派高管的做法,这次让从西门子加盟的周小天上位,表明海信科龙欲借其力量,把握未来家电行业竞争的制高点,未来家电行业核心竞争力,将更多地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品质上。   但是业内人士却提出了质疑:海信科龙高管的多次变动,其原因就是海信系和原科龙系文化和管理体制直接较量的结果,所以此次起用周小天,欲借其外资背景,整合海信系与原科龙系的两派文化,使海信与科龙真正融为一体,从而走出现今的困境!      南北派企业文化差异的根源      海信、科龙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品牌,曾经分别都是南北的家电领军企业,但是两者天生就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众所周知,北派企业都是“强势政府,弱势市场”,而南派企业却相反,是“强势市场、弱势政府”。为此,北派的企业看起来欣欣向荣,但其都得力于政府的强有力支持,部分北派企业是政府给予多少资金扶持,就产生多少回报;而南派企业却是一创建,就要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例如科龙,这个镇办企业,靠着当年潘宁的一股狠劲,带领几个工人硬敲乱打,敲打成了一个优秀的镇办企业,后来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并且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一面旗帜。虽然后来经过改制、国退民进、股东易主,但还是瘦死骆驼比马大,科龙的管理、营销等水平还是首屈一指。而海信企业虽然拥有较大的规模,但是从管理、营销、技术等各方面,与南派企业还是有所差别的。   如果将海信、科龙这两个企业以物喻意:那么科龙是“放养动物”,一开始就要按市场规律出牌,自己寻觅食物,才能得以发展;海信算是个“圈养动物”,靠国家给予的政策扶持。所以当海信并购科龙时,也就会产生南北派企业文化要融为一体,但这就造成在企业真正运营上有些犯难。其原因,好比让一个“放养动物”关到圈栏里,要成为“圈养动物”,结果就会可想而知,像动物园的老虎一样,没有一点王者之气,犹如一只病猫。所以海信重组科龙不成功的根源,就是海信把科龙这种“放养动物”,用“圈养动物”的饲养方法进行饲养,所以科龙在市场没有锐气,也就是可想而知的。

  自2005年9月海信集团从顾雏军手上接管科龙后,更名后的海信科龙,在新老板手中公司高管震荡不断。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频繁更换的几任总裁,以及海信系的其他高层并没能从业务上提升科龙,而只是把这种高管换血的闹剧不断演绎下去。      2008年12月3日,两年前接替苏玉涛出任科龙总裁的王士磊提出辞呈。12月5日,年初从西门子离职的周小天接替王士磊,出任海信科龙总裁。这已经是海信接管科龙后短短三年时间的第四任总裁。同日,海信科龙主管空调业务的副总裁苏玉涛也被免职,其职位由海信空调的“变频空调技术专家”、苏玉涛原副手刘文中接任。然而,高管换血能换来海信科龙的重生吗?   在海信科龙高管不断换血的另一面,海信科龙的终端网点却不断在萎缩,在笔者走访的江西几个区域市场里,有海尔、美的、志高等品牌,但是却看不到科龙与容声品牌的痕迹。这种市场萎缩的现象,也许是近几年海信与科龙博弈的结果,虽然从名字上海信与科龙是一个整体,但是细分到市场,却是另外一种天地。依稀记得当初家电巨头海信,把橄榄枝抛给科龙,很多人都以为科龙将迎来救赎的曙光。但是现今才发现,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其实从那天开始,一个“蛇吞象”的悲剧就拉开了序幕,并且还在持续地演绎下去。因为两者并购并不可能产生双方预期的那种“1+1>2”的神奇效果,而是随着海信科龙又一高管王士磊的辞职,并购中潜意识的失败判断也正在成为现实。      实属无奈,海信科龙高管走马灯      2005年9月,海信集团入主科龙后,立即派驻了汤业国、苏玉涛、张明、肖建林和石永昌等五人赶赴顺德。先由汤业国任科龙总裁,后于2006年6月27日辞去总裁职务,任科龙电器董事长,总裁则由此前主管技术的副总裁苏玉涛出任,石永昌出任科龙营销公司总经理。   按照海信集团的构想,由苏玉涛和石永昌负责拯救科龙,希望摆脱原有的财务及业务状况,进而完成对科龙的后续重组整合。然而,苏玉涛和石永昌并没有给科龙带来生机。至2006年7至9月,科龙仍亏损1183万元,当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4756万元。当年,在*ST科龙做出全年性亏损报告后不久,海信对科龙实施了首次高管大换血。2006年11月,王士磊接替苏玉涛出任科龙总裁,而杨云铎则接替石永昌职位。   带着重振科龙使命而来的王、杨二人,面对科龙的烂摊子,感觉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海信入主后,科龙以往的财务、管理等方面在苏玉涛和石永昌的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其业绩亏损严重。另一方面,从2007年以来,家电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A股市场跌宕起伏、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海信科龙同样面临行业的寒冬。在经历了2007年业绩的短暂回暖后,2008年科龙再度陷入利润增长乏力的状态。据海信科龙2008年的三季报显示,该公司2008年7月至9月净利润亏损2055万元,每股净资产约为-0.72元。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滑达到59%(2008年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将近40%)。   公司治理和业绩,往往是评价高管经营能力的标杆,而同时,公司治理情况和业绩也就成了决定高管去留的重要依据。但是面对着科龙现状,已经离开的苏玉涛和石永昌、王士磊和杨云铎都显得比较无奈,他们都感觉到自己进入一片沼泽地,有力使不出,有苦道不出。      王士磊落幕,文化相背造成两败俱伤      据悉,2005年9月9日,海信出资9亿购买科龙26.43%的股份,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接下来,海信忙着在科龙的人事布局。但一切刚刚开始,就随着苏玉涛、石永昌、杨云铎离职,直到王士磊的落幕,一切就已经结束。其实,不光是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纷纷走人,据知情人士透露,科龙原高管走得更加频繁:2008年8月,随着原科龙董事会秘书钟亮辞职,科龙原高管几乎都离开了海信科龙。按照常理,如果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离职,科龙原高管就会留下来;科龙原高管走了,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就会留下来。但现在事实却是海信空降高管走了,科龙原高管也走了。海信并购科龙后,为什么出现这种无法调和的局面呢?家电观察家曾高飞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两个企业的文化无法兼容的反映,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发生激烈冲突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海信和科龙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从根本上说明,海信没法完成对科龙的救赎;而不是谁走谁留就可以让问题迎刃而解,让局面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科龙和海信都是巨无霸型家电企业,双方的企业文化已经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截然不同的南北两派企业文化的典型代表,都是十分强势。用一种文化去适应,甚至改造另一种文化,结果不得而知。科龙原高管认为他们代表了广东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而广东企业的管理水平放在全国都是领先水平,何况科龙曾经是全国企业的一面旗帜,现在零落黄泥只因时运不济,海信派空降兵过来,是“派一群小学生来管理大学生”;而海信空降兵却以“救世主”的面貌出现,并不认可科龙原高管的经营管理水平,甚至认为,就是科龙原高管的经营管理,把科龙带进了今天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步。为此,双方在权力和利益分配上难以达成一致,除了权力分配上的争夺和取舍,双方在各个领域都会存在着巨大的博弈,最终的结果就是1+1     周小天出场,外资背景欲亡羊补牢      自海信入主科龙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海信科龙的管理层多次发生变化。经过王、苏二人的离职之后,海信集团先后派驻科龙的十多位高管,目前只剩下董事长汤业国、主管空调的刘文中及主管清欠和法律事务的副总裁张明等几人。可以看出,海信系也正在逐渐淡出科龙电器。   随着王、苏二人的离职,2008年4月正式加盟的周小天等人则顺利上位。据海信科龙的公告显示,进入科龙之前,周小天历任西门子的制冷事业部工程师、冰箱厂研发部长等职,负责西门子冰箱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并担任国际电工协会冰箱和压缩机分委会秘书长。加盟海信科龙后,周小天担任公司副总裁,主要负责冰箱公司的生产和研发。   对于周小天的上位,海信科龙内部人士认为,这也体现了海信科龙进行战略调整的升级。海信科龙改变以往从海信系直接调派高管的做法,这次让从西门子加盟的周小天上位,表明海信科龙欲借其力量,把握未来家电行业竞争的制高点,未来家电行业核心竞争力,将更多地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品质上。   但是业内人士却提出了质疑:海信科龙高管的多次变动,其原因就是海信系和原科龙系文化和管理体制直接较量的结果,所以此次起用周小天,欲借其外资背景,整合海信系与原科龙系的两派文化,使海信与科龙真正融为一体,从而走出现今的困境!      南北派企业文化差异的根源      海信、科龙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品牌,曾经分别都是南北的家电领军企业,但是两者天生就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众所周知,北派企业都是“强势政府,弱势市场”,而南派企业却相反,是“强势市场、弱势政府”。为此,北派的企业看起来欣欣向荣,但其都得力于政府的强有力支持,部分北派企业是政府给予多少资金扶持,就产生多少回报;而南派企业却是一创建,就要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例如科龙,这个镇办企业,靠着当年潘宁的一股狠劲,带领几个工人硬敲乱打,敲打成了一个优秀的镇办企业,后来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并且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一面旗帜。虽然后来经过改制、国退民进、股东易主,但还是瘦死骆驼比马大,科龙的管理、营销等水平还是首屈一指。而海信企业虽然拥有较大的规模,但是从管理、营销、技术等各方面,与南派企业还是有所差别的。   如果将海信、科龙这两个企业以物喻意:那么科龙是“放养动物”,一开始就要按市场规律出牌,自己寻觅食物,才能得以发展;海信算是个“圈养动物”,靠国家给予的政策扶持。所以当海信并购科龙时,也就会产生南北派企业文化要融为一体,但这就造成在企业真正运营上有些犯难。其原因,好比让一个“放养动物”关到圈栏里,要成为“圈养动物”,结果就会可想而知,像动物园的老虎一样,没有一点王者之气,犹如一只病猫。所以海信重组科龙不成功的根源,就是海信把科龙这种“放养动物”,用“圈养动物”的饲养方法进行饲养,所以科龙在市场没有锐气,也就是可想而知的。


相关文章

  • 西方悲剧性结局的理论形态
  • 2006年1月 第26卷第1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an.,2006Vol.26No.1 JournalofTianshuiNormalUniversity 西方悲剧性结局的理论形态 叶 毓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 ...查看


  •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述评
  • !""#年$!月 总第$(卷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看


  • 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之比较
  • [摘 要] 通常,人们总是认为莎士比亚悲剧是建立在古希腊悲剧基础之上的,二者是同根同源.本文则通过对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在主题.人物.冲突.结局.原因等方面的细致比较阐释了二者的差异,从而对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结论. ...查看


  • 浅析悲剧的本质
  • 第5卷第1期2007年3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undePolytechnic Vol.5No.1 March2007 文・史・哲研究 浅析悲剧的本质 张超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查看


  • 马原哲学小论文--廖伟棋
  •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哲学小论文 题 目 浅析马克思主义悲剧观 班级(班号) 9131101903 姓 名 廖伟棋 学 号 [1**********]9 指 导 教 师 卢德友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2015年 5月 24日 浅析马克思 ...查看


  •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 ...查看


  • 论古希腊悲剧对后世西方悲剧发展的影响
  • 论题:古希腊悲剧对后世西方悲剧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古希腊 悲剧 亚里士多德 古典主义 文艺复兴 思想启蒙 摘要:古希腊悲剧,是欧洲悲剧的开端.本文对其的产生极其在题材,内容,思想等方面给后世西方悲剧带来的影响作了简要的论述. 正文:古希腊悲 ...查看


  • [西方文论]悲剧理论各时代归纳
  • 古代文论 一.古希腊时期: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⑴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⑵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查看


  • [作文素材积累]有关悲剧之美
  • 悲剧之美浅谈 悲剧是什么?悲剧是人失足后的灾难,是对人生结局的一种评价.悲剧在小说家笔下,则又是一种伤情的挥洒.悲剧不像喜剧单知道汲引笑料以填充生活枯乏,悲剧以真情动人,以朴美感人,以内在的精神特质启发人. 人生是玄秘深广的海,在海里夜行, ...查看


  • 中西悲剧比较 论文
  • 外国文学史作业 老师:刘兮颖 姓名:毛威 学号2007213028 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中西悲剧的比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对"悲剧"这个词的定义给弄清楚.关于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