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道路拥堵现象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 杨巧煜
(运输1202, 12251229)
摘 要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是全国流动人口聚集的一个主要城市,近年来,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在非常庞大的人口总量和高比例的流动人口情况下,北京的交通面临极大的挑战,堵车现象十分严重。然而流动人口对北京的交通需求和北京户籍人口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对这种流动人口总量多同时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交通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拥堵呢?我们通过分析北京交通数据和人口数据,得出北京的交通现状,然后通过调查北京市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居住、出行特点,分析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找出解决北京市拥有大量流动人口情况下的交通拥堵解决方法。
关键词:北京交通拥堵 流动人口 供给 解决措施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 2011 年数据(问胖要最新数据),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有 2018.6 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就有 742.2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36.77%,在非常庞大的人口总量和高比例的流动人口情况下,北京的交通面临极大的挑战,目前,北京交通的拥堵情况大家提起来都无可奈何,尤其在市内二环和三环内,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车辆都行驶缓慢,使人们出行花在路上的时间大大延长,上下班路程长达一个到两个小时已经非常普遍。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堵”,而“治堵”也成为北京市政府和北京交通管理局的一大难题。
1.道路交通拥挤原因
通过对资料大量的阅读,以及对北京道路现状的分析,我认为北京道路拥堵现象的产生,从供给方面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类原因。
1.1.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带来了交通需求的绝对增加
北京流动人口多,对公共交通需求多,而北京市的公共交通供给不足,交通网络设计不合理,表现在行驶车道有限、公交车需要等待的时间比较长,地铁线路少且覆盖率有限;北京私家车多,停车位需求大;北京机动车辆多同时使用频率高,但是北京的机动车道有限,车辆集中涌向主路造成拥堵;北京路面行人多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少,行人需要和机动车争抢时间,不遵守交通规则、乱停车现象严重等。
1.2城市发展的规模扩张形成邻里社会向机动化社会的转变
随着住房、就业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社会成员从“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城市内部的社会流动加剧,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开始分离,自行车和步行已经很难满足长距离的出行需求,交通出行的机动化需求日益加大,我国城市社会已经转型为机动化社会。
1.3“住房所有者陷阱”和城市功能分布不均衡形成单向的“向心”交通流 由于大多数居民被自己的房子所束缚,居住空间分化使居住和工作严重分离,不仅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也更使北京成为全球通勤痛苦指数最高的城市,向心性的通勤交通流极大地加剧了交通拥堵。
目前,北京市行政、商务、学校、医院及文化娱乐场所等社会公共资源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四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周边地区和卫星城只具备基本的居住、购物和休
闲功能,职业机会、就业、子女就学、求医等依然不得不涌向中心城区,回龙观成为“卧龙观”、天通苑成亚洲最大的睡城。这样,每天早晚高峰时期,上班流、办事流、上学流、就医流等各种交通需求集中向中心城区叠加聚集,严重加剧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
2.解决方案
交通拥堵已经阻碍了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使城市、社会、企业和居民均蒙受严重损失。因此,面对“天天首堵,偶尔首都”的窘境,
2.1已出台政策
1,针对私家车多的现象,目前北京已经有出台两项政策,一个是限行,另一个是购车摇号。其中限行政策的效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理论上在工作日应该减少了五分之一的车辆,但是也有家庭因此买了两辆车轮流开,这种现象为少数可以忽略不去讨论。至于购车摇号政策,是不是真的减少了私家车的数量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摇号在限制了人们买车的同时也导致了一部分本来近期没有购车需求的人去摇号购车。鉴于摇号背后的利益链条,摇号政策对北京交通拥堵情况的环节收效甚微,目前,北京政府正在考虑调整这一策略。
2.北京市目前并没有针对流动人口多这一现象出台过专门政策,但是,购车摇号在一定程度上市限制了流动人口购车,而禁止地下室出租、对小商业进行管理等也使得一些流动人口被迫离开北京。可是尽管实施了种种措施,北京的交通依然拥堵,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流动人口对北京的交通造成了多大影响,其对北京交通的影响与北京户籍人口有什么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是否可以找出一些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方案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2.2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减少“向心性”交通需求
由于目前我国都市各种行政、商务、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公共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城区导致在非中心城区的地区供不应求,而且居民居住空间分化呈现社会阶层环状弱化格局,这种由此引发的“向心性”交通流叠加现象十分明显。因此,相对于上述一些政策,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城市公共资源分布规划,改善城市功能结构、人口和就业的分布,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
2.3迁出动批等大量人口聚集中心
为改变中心城区功能、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状况,北京提出将向外转移一些以批发集散为主的行业形态,著名的“动批”和大红门服装批发商圈均被列入外迁名单。
2.4开辟水路出行,缓解北京交通拥堵
城市水面是重要的交通资源。北京在历史上因水而兴,因水而荣,京杭大运河曾直通京城,城市内外水路畅通,贾商云集,带动了经济繁荣。时至今日,城市水面仍发挥着重要的通行功能。特别是在城市交通日趋拥堵的当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水面资源,开辟水路航线,无疑又拓展了巨大的通行空间,对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水路是具有较大的可行性的。
一,北京已形成较完善的城市水系。历史上北京水系发达,只是近代以来逐步衰减。经过近些年治理建设,特别是奥运前的大规模综合治理,目前已形成“ 三环碧水绕京城”的水系格局,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二是城市水系具备一定通行条件,在城市水系治理之初,就确立了“通航”的目标,
对河道水深、水宽、涵洞、水闸、码头等都做了相应规划设计;三是一批水上旅游线路运行良好。水上旅游线路的开通丰富了北京旅游内涵,并为开辟水路出行 积累了经验。
2.5 借鉴东京的解决道路拥堵的措施
作为一个东亚国家的首都,东京在交通方面与北京颇为相似,历史上,它曾在城市交通方面持续出现过严重的拥堵危机。东京的经验表明,优化巨型都市的交通体系,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是完全可能的。
短期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则是在承认人均道路面积少、路网密度低、人口快速膨胀等硬约束的前提下,尽量对私人汽车的使用进行限制,不仅着眼于尽量减少私家车的购置量,更要通过动力和阻力两方面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
长期而论,必须逐渐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必须着眼于城市功能的分散。可借鉴东京建设首都圈时大力扶植卫星城、转移中心城区职能的经验,将北京中心城区的部分职能向城郊加快转移,逐渐使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的地带城市化,最后实现以北京为中心的辐射式的城市连绵带或城市群,这不仅能够促进北京的协调发展,也能促进北京周边地区的健康发展。第二,必须果断地转变城市规划理念,调整城市规划,尽快放弃大规模建设“居住小区”的理念,增加路网密度,同 时应排除阻力,将原有“大院”和“小区”的部分内部道路向社会开放,增强主干道路间的连接性。第三,要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进度;同时加快公务车改革力度,减少公车数量,减少公车私用。第四,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城市间的均衡发展,这是缓解北京城市人口过快膨胀也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根本出路。
3.结语
北京市的交通拥堵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复杂问题,一方面北京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交通需求迅速增加,同时北京市山于自身城市历史特征导致的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以及交通设施不完善和交通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北京市的交通供给能力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了城市的交通形势严峻,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各个城市在快速发展扩张的过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任何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或轻而易举能够解决的,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观点来对待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与交通供给能力限制,北京将“坚持打持久战、攻坚战,务求每年都有新突破、新进展,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参考文献:
[1] 朱跃龙. 开辟水路出行,缓解北京交通拥堵[J]. 投资北京 ,Invest Beijing , 2012(08).
[2] 杨向前. 民生视角下的北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
[3] 徐振宇; 韩禹; 庞毅;. 中外对比视角下的北京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0).
[4] 卢新新. 流动人口对北京市交通影响的实证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5] 钟函杉.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研究——基于北京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实证分析[D].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北京道路拥堵现象原因与解决措施分析 杨巧煜
(运输1202, 12251229)
摘 要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是全国流动人口聚集的一个主要城市,近年来,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在非常庞大的人口总量和高比例的流动人口情况下,北京的交通面临极大的挑战,堵车现象十分严重。然而流动人口对北京的交通需求和北京户籍人口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对这种流动人口总量多同时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交通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拥堵呢?我们通过分析北京交通数据和人口数据,得出北京的交通现状,然后通过调查北京市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居住、出行特点,分析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找出解决北京市拥有大量流动人口情况下的交通拥堵解决方法。
关键词:北京交通拥堵 流动人口 供给 解决措施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 2011 年数据(问胖要最新数据),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有 2018.6 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就有 742.2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36.77%,在非常庞大的人口总量和高比例的流动人口情况下,北京的交通面临极大的挑战,目前,北京交通的拥堵情况大家提起来都无可奈何,尤其在市内二环和三环内,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车辆都行驶缓慢,使人们出行花在路上的时间大大延长,上下班路程长达一个到两个小时已经非常普遍。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堵”,而“治堵”也成为北京市政府和北京交通管理局的一大难题。
1.道路交通拥挤原因
通过对资料大量的阅读,以及对北京道路现状的分析,我认为北京道路拥堵现象的产生,从供给方面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类原因。
1.1.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带来了交通需求的绝对增加
北京流动人口多,对公共交通需求多,而北京市的公共交通供给不足,交通网络设计不合理,表现在行驶车道有限、公交车需要等待的时间比较长,地铁线路少且覆盖率有限;北京私家车多,停车位需求大;北京机动车辆多同时使用频率高,但是北京的机动车道有限,车辆集中涌向主路造成拥堵;北京路面行人多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少,行人需要和机动车争抢时间,不遵守交通规则、乱停车现象严重等。
1.2城市发展的规模扩张形成邻里社会向机动化社会的转变
随着住房、就业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社会成员从“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城市内部的社会流动加剧,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开始分离,自行车和步行已经很难满足长距离的出行需求,交通出行的机动化需求日益加大,我国城市社会已经转型为机动化社会。
1.3“住房所有者陷阱”和城市功能分布不均衡形成单向的“向心”交通流 由于大多数居民被自己的房子所束缚,居住空间分化使居住和工作严重分离,不仅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也更使北京成为全球通勤痛苦指数最高的城市,向心性的通勤交通流极大地加剧了交通拥堵。
目前,北京市行政、商务、学校、医院及文化娱乐场所等社会公共资源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四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周边地区和卫星城只具备基本的居住、购物和休
闲功能,职业机会、就业、子女就学、求医等依然不得不涌向中心城区,回龙观成为“卧龙观”、天通苑成亚洲最大的睡城。这样,每天早晚高峰时期,上班流、办事流、上学流、就医流等各种交通需求集中向中心城区叠加聚集,严重加剧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
2.解决方案
交通拥堵已经阻碍了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使城市、社会、企业和居民均蒙受严重损失。因此,面对“天天首堵,偶尔首都”的窘境,
2.1已出台政策
1,针对私家车多的现象,目前北京已经有出台两项政策,一个是限行,另一个是购车摇号。其中限行政策的效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理论上在工作日应该减少了五分之一的车辆,但是也有家庭因此买了两辆车轮流开,这种现象为少数可以忽略不去讨论。至于购车摇号政策,是不是真的减少了私家车的数量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摇号在限制了人们买车的同时也导致了一部分本来近期没有购车需求的人去摇号购车。鉴于摇号背后的利益链条,摇号政策对北京交通拥堵情况的环节收效甚微,目前,北京政府正在考虑调整这一策略。
2.北京市目前并没有针对流动人口多这一现象出台过专门政策,但是,购车摇号在一定程度上市限制了流动人口购车,而禁止地下室出租、对小商业进行管理等也使得一些流动人口被迫离开北京。可是尽管实施了种种措施,北京的交通依然拥堵,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流动人口对北京的交通造成了多大影响,其对北京交通的影响与北京户籍人口有什么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是否可以找出一些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方案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2.2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减少“向心性”交通需求
由于目前我国都市各种行政、商务、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公共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城区导致在非中心城区的地区供不应求,而且居民居住空间分化呈现社会阶层环状弱化格局,这种由此引发的“向心性”交通流叠加现象十分明显。因此,相对于上述一些政策,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城市公共资源分布规划,改善城市功能结构、人口和就业的分布,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
2.3迁出动批等大量人口聚集中心
为改变中心城区功能、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状况,北京提出将向外转移一些以批发集散为主的行业形态,著名的“动批”和大红门服装批发商圈均被列入外迁名单。
2.4开辟水路出行,缓解北京交通拥堵
城市水面是重要的交通资源。北京在历史上因水而兴,因水而荣,京杭大运河曾直通京城,城市内外水路畅通,贾商云集,带动了经济繁荣。时至今日,城市水面仍发挥着重要的通行功能。特别是在城市交通日趋拥堵的当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水面资源,开辟水路航线,无疑又拓展了巨大的通行空间,对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水路是具有较大的可行性的。
一,北京已形成较完善的城市水系。历史上北京水系发达,只是近代以来逐步衰减。经过近些年治理建设,特别是奥运前的大规模综合治理,目前已形成“ 三环碧水绕京城”的水系格局,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二是城市水系具备一定通行条件,在城市水系治理之初,就确立了“通航”的目标,
对河道水深、水宽、涵洞、水闸、码头等都做了相应规划设计;三是一批水上旅游线路运行良好。水上旅游线路的开通丰富了北京旅游内涵,并为开辟水路出行 积累了经验。
2.5 借鉴东京的解决道路拥堵的措施
作为一个东亚国家的首都,东京在交通方面与北京颇为相似,历史上,它曾在城市交通方面持续出现过严重的拥堵危机。东京的经验表明,优化巨型都市的交通体系,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是完全可能的。
短期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则是在承认人均道路面积少、路网密度低、人口快速膨胀等硬约束的前提下,尽量对私人汽车的使用进行限制,不仅着眼于尽量减少私家车的购置量,更要通过动力和阻力两方面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
长期而论,必须逐渐解决如下问题:第一,必须着眼于城市功能的分散。可借鉴东京建设首都圈时大力扶植卫星城、转移中心城区职能的经验,将北京中心城区的部分职能向城郊加快转移,逐渐使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的地带城市化,最后实现以北京为中心的辐射式的城市连绵带或城市群,这不仅能够促进北京的协调发展,也能促进北京周边地区的健康发展。第二,必须果断地转变城市规划理念,调整城市规划,尽快放弃大规模建设“居住小区”的理念,增加路网密度,同 时应排除阻力,将原有“大院”和“小区”的部分内部道路向社会开放,增强主干道路间的连接性。第三,要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进度;同时加快公务车改革力度,减少公车数量,减少公车私用。第四,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城市间的均衡发展,这是缓解北京城市人口过快膨胀也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根本出路。
3.结语
北京市的交通拥堵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复杂问题,一方面北京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交通需求迅速增加,同时北京市山于自身城市历史特征导致的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以及交通设施不完善和交通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北京市的交通供给能力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了城市的交通形势严峻,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各个城市在快速发展扩张的过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任何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或轻而易举能够解决的,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观点来对待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与交通供给能力限制,北京将“坚持打持久战、攻坚战,务求每年都有新突破、新进展,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参考文献:
[1] 朱跃龙. 开辟水路出行,缓解北京交通拥堵[J]. 投资北京 ,Invest Beijing , 2012(08).
[2] 杨向前. 民生视角下的北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
[3] 徐振宇; 韩禹; 庞毅;. 中外对比视角下的北京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0).
[4] 卢新新. 流动人口对北京市交通影响的实证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5] 钟函杉.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研究——基于北京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实证分析[D]. 北京交通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