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产生了依赖心理。学生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百度”:字不会写了,字不认识了,词语的意思不明白了,一句名言或诗句想不起来了,知识点记不清等等情况,最后往往是“百度一下”。这种快捷方式,让原本就有些懒惰的学生,更加不愿意通过阅读积累知识。
网络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滋长了很多不良习性。面对这种现状,语文老师常常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是催眠课,面对陈旧的语文、生硬的标准答案,文学在语文课上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语文课成了解剖“标本”的课。在很多人眼里,“文学”与“语文”有一定的距离,认为“文学”是用来充实自己的,而“语文”是用来应付考试的。这是语文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很常见的,所以部分学生甚至有些教师也认为,看课外书籍简直是浪费时间。于是有些学校、班级出现了“凡与学习无关的任何课外书一律没收”的现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同时也作为一名语文学习的过来人,我不赞成以上做法。我觉得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悟性、灵气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教学方法上,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与活动空间,实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即增加语文阅读量。
上学期我为所教的两个班级举办了一个“班级图书柜”,两个班的学生自愿捐书。我准备了一个书柜,把学生捐的书都分类排放在里面,由我为他们保管。学生课外时间便可以随意借阅课外书籍。我的提议受到了学生的一致赞同,捐书踊跃,借书也积极。一学期下来,借书登记本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这些学生的各种字迹,闲时翻翻,还真有一种成就感。
这些课外书籍都是经过我“把关”,不合要求的一律不收。我还为他们准备了《半月谈》《语文报》《语文天地》等报刊杂志,供借阅。
让我惊喜的是,这种做法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作文能及时准确地引用书中的人物、故事,为自己的作文增添色彩,词汇语句也明显更有活力,课堂上思维也更活跃,这次期中考试整体水平也有了进步。
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
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会感觉到写得好的作品原来可以给人带来如此愉悦的感受,从而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这时学生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满足学生的写作需要。要学生抒发真情,首先就得让学生在愉快的、无忧无虑的心境中进行写作。因为学生的情感、思维和个性对写作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境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好。要营造良好的写作心境,就要热爱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发扬教学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进而形成写作的主动性品质。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忘记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写心情、写生活、写情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写作兴趣要靠教师去激发,写作兴趣是写好文章、提高写作能力的保证。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开拓一片天空,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快乐学习。
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产生了依赖心理。学生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百度”:字不会写了,字不认识了,词语的意思不明白了,一句名言或诗句想不起来了,知识点记不清等等情况,最后往往是“百度一下”。这种快捷方式,让原本就有些懒惰的学生,更加不愿意通过阅读积累知识。
网络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滋长了很多不良习性。面对这种现状,语文老师常常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是催眠课,面对陈旧的语文、生硬的标准答案,文学在语文课上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语文课成了解剖“标本”的课。在很多人眼里,“文学”与“语文”有一定的距离,认为“文学”是用来充实自己的,而“语文”是用来应付考试的。这是语文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很常见的,所以部分学生甚至有些教师也认为,看课外书籍简直是浪费时间。于是有些学校、班级出现了“凡与学习无关的任何课外书一律没收”的现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同时也作为一名语文学习的过来人,我不赞成以上做法。我觉得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悟性、灵气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教学方法上,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与活动空间,实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即增加语文阅读量。
上学期我为所教的两个班级举办了一个“班级图书柜”,两个班的学生自愿捐书。我准备了一个书柜,把学生捐的书都分类排放在里面,由我为他们保管。学生课外时间便可以随意借阅课外书籍。我的提议受到了学生的一致赞同,捐书踊跃,借书也积极。一学期下来,借书登记本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这些学生的各种字迹,闲时翻翻,还真有一种成就感。
这些课外书籍都是经过我“把关”,不合要求的一律不收。我还为他们准备了《半月谈》《语文报》《语文天地》等报刊杂志,供借阅。
让我惊喜的是,这种做法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作文能及时准确地引用书中的人物、故事,为自己的作文增添色彩,词汇语句也明显更有活力,课堂上思维也更活跃,这次期中考试整体水平也有了进步。
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
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会感觉到写得好的作品原来可以给人带来如此愉悦的感受,从而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这时学生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满足学生的写作需要。要学生抒发真情,首先就得让学生在愉快的、无忧无虑的心境中进行写作。因为学生的情感、思维和个性对写作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境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好。要营造良好的写作心境,就要热爱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发扬教学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进而形成写作的主动性品质。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忘记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写心情、写生活、写情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写作兴趣要靠教师去激发,写作兴趣是写好文章、提高写作能力的保证。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开拓一片天空,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