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二中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历史 执笔:刘璞 审核:王建立
课题: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课型:新授 时间:2013年2月28日 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创立前的选官方法;科举制在隋朝的产生过程及其优点;科举制在唐朝的完善情况及包括的主要科目;完善科举制的主要人物。
2、理解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运用相关知识比较分析科举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影响。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背景:魏晋以来,大多从各地_________________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2.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________科,按__________选拔人才,我国______制度正式诞生。
3.作用: (1)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___________________做官。
(2)选拔官吏的权力,从______________集中到_____________。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考试科目:常设考试科目很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科最重要。
2.唐太宗 (1)扩充_________规模,扩建____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_____。
(2)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达_____________以上,录取率只有______________。
(3)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______________。
3.武则天 (1)曾在_____________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是_____________的开始。
(2)创设_____________,进行骑射等项考试。
(3)科举应试者多至_______________人。
4.唐玄宗 (1)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2)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三)、科举制的影响
1.影响:(1)改善了______制度(2)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3)促进了_________的发展
2.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____________多年,直到__________才被废除。
二、合作交流: 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材料一 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在汉代,推举的对象多是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者是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魏晋以后,选举之权更是逐渐被地方上的士族门阀所把持,庶族子弟多受排挤。
材料二 科举取士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意在为大批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科举制度实行后,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并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到,自秦汉至魏晋以后,官员的选拔主要采取怎样的方式?
(2)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开始于哪一朝代?
(3) 科举考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4)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两种不同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一种方式更容易得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
(5)拓展延伸:今天的人们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的第一名称为“状元”,你能说出“状元”一词的由来吗?(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了解)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提示:要注意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度扩大了选官的范围,选拔官吏的实权也转移到朝廷之中。
四、课后检测:
1.魏晋到隋之间,选拔官吏的方法是 ( )
A、直接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B、通过考试进行选拔
C、直接从老百姓的子弟中选拔 D、由皇帝直接任命
2.下列制度由隋朝开创的是 ( )
A、科举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3.唐朝科举常设的科目很多,最主要的两科是 ( ) ①明经科 ②武举制 ③进士科 ④秀才科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两句诗是说 ( )
A.唐朝的科举考试完全是骗局,没有人能考上 B.唐朝考进士的多是年岁已高的人
C.唐朝的科举考试徇私舞弊的现象严重 D.唐朝的科举考试录取比较严格 。
5.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不包括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6.与唐朝的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发明 C、社会安定 D、科举制的实行
7.科举制被废除是在 ( )
A、宋朝末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D、清朝末年
8.隋朝开创科举制,从本质上说是 ( )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掌握政治的需要
C、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教(学)后感:
漯河二中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历史 执笔:刘璞 审核:王建立
课题: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课型:新授 时间:2013年2月28日 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创立前的选官方法;科举制在隋朝的产生过程及其优点;科举制在唐朝的完善情况及包括的主要科目;完善科举制的主要人物。
2、理解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运用相关知识比较分析科举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影响。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背景:魏晋以来,大多从各地_________________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2.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________科,按__________选拔人才,我国______制度正式诞生。
3.作用: (1)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___________________做官。
(2)选拔官吏的权力,从______________集中到_____________。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考试科目:常设考试科目很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科最重要。
2.唐太宗 (1)扩充_________规模,扩建____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_____。
(2)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达_____________以上,录取率只有______________。
(3)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______________。
3.武则天 (1)曾在_____________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是_____________的开始。
(2)创设_____________,进行骑射等项考试。
(3)科举应试者多至_______________人。
4.唐玄宗 (1)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2)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三)、科举制的影响
1.影响:(1)改善了______制度(2)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3)促进了_________的发展
2.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____________多年,直到__________才被废除。
二、合作交流: 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材料一 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在汉代,推举的对象多是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者是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魏晋以后,选举之权更是逐渐被地方上的士族门阀所把持,庶族子弟多受排挤。
材料二 科举取士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意在为大批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科举制度实行后,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并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到,自秦汉至魏晋以后,官员的选拔主要采取怎样的方式?
(2)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开始于哪一朝代?
(3) 科举考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4)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两种不同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一种方式更容易得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
(5)拓展延伸:今天的人们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的第一名称为“状元”,你能说出“状元”一词的由来吗?(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了解)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提示:要注意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度扩大了选官的范围,选拔官吏的实权也转移到朝廷之中。
四、课后检测:
1.魏晋到隋之间,选拔官吏的方法是 ( )
A、直接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B、通过考试进行选拔
C、直接从老百姓的子弟中选拔 D、由皇帝直接任命
2.下列制度由隋朝开创的是 ( )
A、科举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3.唐朝科举常设的科目很多,最主要的两科是 ( ) ①明经科 ②武举制 ③进士科 ④秀才科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两句诗是说 ( )
A.唐朝的科举考试完全是骗局,没有人能考上 B.唐朝考进士的多是年岁已高的人
C.唐朝的科举考试徇私舞弊的现象严重 D.唐朝的科举考试录取比较严格 。
5.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不包括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6.与唐朝的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发明 C、社会安定 D、科举制的实行
7.科举制被废除是在 ( )
A、宋朝末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D、清朝末年
8.隋朝开创科举制,从本质上说是 ( )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掌握政治的需要
C、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教(学)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