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近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农民工就业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这就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繁荣、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目前由于种种制度障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均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85-02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自2007年7月以来,国家开始试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把农民工也纳入到该体系中,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国务院课题研究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总参保率不超过20%,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并未参保。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是2 416万人,只占城镇就业农民工的17%。2009年《关于贵州省农民工基本权利保障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等农民工相对聚集地区),44%的农民工从未休息过,50%的农民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既得不到休息也没有加班工资,仅有1%的农民工获得了春节期间探亲的费用;88%的女性农民工在生产期间没有享受法定产假,有的还因为怀孕丢了工作,9%的女农民工在怀孕和生产期间,企业或工伤保险机构为其报销了医药费用;8%的农民工在生病期间企业或工伤保险机构为其报销了医药费用;93%的农民工没有加入所在企业的工会;58%的农民工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14%的农民工办理了养老保险,12%的农民工享有失业保险,20%的农民工享有工伤保险。由此可见,社会保险参保率很低。此外,受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缺失。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虽然农民工的住宿条件很差,但却不能享受福利分房或由政府补贴的廉租房,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城市低保。农民工在公共物品的享受、职业培训、工资福利、子女就学等方面都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二、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就业的关系

  1.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会给农民工提供基本的教育、培训与医疗等保障,保证农民工工作的高效率和技术创新,并且促进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就有力的保证其就业,特别是对城市低收入农民工来说,社会保障可以给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接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权利,从而提高农民工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避免“民工潮” 和“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减少农民工城乡流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一方面有利于分化和化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劳动力实现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结合,使工作效率提高,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就业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缓解两极分化,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

  2.农民工充分就业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流入到城市,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需要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对社会保障提出更高的水平和要求,这必然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就业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保障是大规模就业的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基本需求的问题大量出现。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不能抵挡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因而产生了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要求。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就业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条件,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前提是劳动者实现就业,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大,用于社会保障的那部分资金就越充足。虽然是政府的政策取向决定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宜,但是经济实力是最根本的。这个结论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欠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比较而得出。

  三、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1.社会保障的缺失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中国是二元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也出现城乡分割的二元状况,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是没有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最低工资保障和最低生活费保障,这种严重的社会保障缺失使农民工有着很大的后顾之忧。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统筹就业就不能实现。有些地方允许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但是很多企业雇主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愿意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因为缴纳社会保险费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农民工也由于工作流动性强,参加社保后随着工作的变动社保关系转移难、衔接难,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是挣钱改善生活,因此农民工愿意放弃社保而增加他们的工资。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且发放不及时,导致农民工就业行为短期化,就业得不到长效机制的保障。很长一段时间,有些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几乎没有变过,即使有增加,幅度也很小,赶不上物价的上涨。由于只有少数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大部分没有失业保障作后盾的农民工失业了就没有生活来源,不得不贱卖自己的劳动力,从事低工资的工作。许多农民工有时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与雇佣方签订“生死合同”、“霸王合同”,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工作条件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农民工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缺乏长期就业能力。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职业都是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环境也是最差的。中国大部分农民工群体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再加上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导致农民工伤病较多。目前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的参保率都很低,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往往陷入困境。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的缺失影响农民工就业。

  2.高福利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高福利的情况在中国基本不存在。高福利是指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居民不需要工作就可以得到国家发放的各种津贴福利,如英国的医疗和教育都是免费的。因此,高福利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高福利提升自愿失业率。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于征收重税,对劳动者征收重税的后果是减少了社会对就业机会的需求,在就业机会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对就业机会需求的减少会使部分工人转化为自愿失业者。社会福利对低收入者、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使他们衣食无忧,他们降低对工作的需求,因而增加了失业率。总之,过高的社会福利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四、对策建议

  1.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所有劳动者,不应该对农民工有歧视。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受到财政负担、实施成本和农民工自付能力等的限制。但应尽量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让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2)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农民工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是户口在农村,家人在农村,这就导致农民工工作具有流动性,就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适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制定差别化费率,对于农民工实行低费率、低基数缴费的方式,降低社会保险的门槛。制定一套适合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使得合同期限、合同形式、人员流动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更加灵活,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式。

  2.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他配套措施。农民工就业不仅需要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其他相关的配套措施的实行,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工就业市场的顺利发展。(1)完善城市就业制度。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形式多是打零工或者短期工,这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就业方式很难促进他们产生长期在城市工作的意愿。因此,打破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分割格局,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取消用工的户口限制,给农民工以平等竞争的机会,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支持。(2)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会组织。城市居民遇到问题和纠纷时可以找工会组织出面协调,保障其合法权益,但是在城市孤苦伶仃的农民工却没有这种待遇。即使有老乡会等一些组织,他们也只会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往往越解决越麻烦。建立农民工工会能够起到聚合单个、零散的工人,形成组织化的力量,打破强弱悬殊的劳资格局,提升农民工自我维权的能力。单个农民工可以把巨大的维权成本转移到工会组织,工会组织可以把这部分成本分摊到所有会员身上,这样每个人分担的部分就很小,通过组织维权,更能保证维权的效果。(3)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当农民工遇到劳资纠纷、伤害赔偿等问题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原因除了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外,高额的诉讼费用也让他们放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为农民工办理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普法教育等开支,为法律援助机构开展农民工维权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杜茂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民工就业相互关系探析[J].农业经济,2010,(1).

  [2]焦岩.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18).[责任编辑 吴明宇]

  摘要: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近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农民工就业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这就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繁荣、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目前由于种种制度障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均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85-02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自2007年7月以来,国家开始试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把农民工也纳入到该体系中,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国务院课题研究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总参保率不超过20%,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并未参保。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是2 416万人,只占城镇就业农民工的17%。2009年《关于贵州省农民工基本权利保障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等农民工相对聚集地区),44%的农民工从未休息过,50%的农民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既得不到休息也没有加班工资,仅有1%的农民工获得了春节期间探亲的费用;88%的女性农民工在生产期间没有享受法定产假,有的还因为怀孕丢了工作,9%的女农民工在怀孕和生产期间,企业或工伤保险机构为其报销了医药费用;8%的农民工在生病期间企业或工伤保险机构为其报销了医药费用;93%的农民工没有加入所在企业的工会;58%的农民工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14%的农民工办理了养老保险,12%的农民工享有失业保险,20%的农民工享有工伤保险。由此可见,社会保险参保率很低。此外,受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缺失。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虽然农民工的住宿条件很差,但却不能享受福利分房或由政府补贴的廉租房,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城市低保。农民工在公共物品的享受、职业培训、工资福利、子女就学等方面都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二、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就业的关系

  1.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会给农民工提供基本的教育、培训与医疗等保障,保证农民工工作的高效率和技术创新,并且促进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就有力的保证其就业,特别是对城市低收入农民工来说,社会保障可以给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接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权利,从而提高农民工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避免“民工潮” 和“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减少农民工城乡流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一方面有利于分化和化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劳动力实现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结合,使工作效率提高,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就业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缓解两极分化,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

  2.农民工充分就业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流入到城市,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需要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对社会保障提出更高的水平和要求,这必然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就业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保障是大规模就业的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基本需求的问题大量出现。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不能抵挡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因而产生了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要求。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就业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条件,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前提是劳动者实现就业,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大,用于社会保障的那部分资金就越充足。虽然是政府的政策取向决定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宜,但是经济实力是最根本的。这个结论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欠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比较而得出。

  三、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1.社会保障的缺失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中国是二元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也出现城乡分割的二元状况,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是没有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最低工资保障和最低生活费保障,这种严重的社会保障缺失使农民工有着很大的后顾之忧。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统筹就业就不能实现。有些地方允许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但是很多企业雇主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愿意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因为缴纳社会保险费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农民工也由于工作流动性强,参加社保后随着工作的变动社保关系转移难、衔接难,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是挣钱改善生活,因此农民工愿意放弃社保而增加他们的工资。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且发放不及时,导致农民工就业行为短期化,就业得不到长效机制的保障。很长一段时间,有些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几乎没有变过,即使有增加,幅度也很小,赶不上物价的上涨。由于只有少数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大部分没有失业保障作后盾的农民工失业了就没有生活来源,不得不贱卖自己的劳动力,从事低工资的工作。许多农民工有时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与雇佣方签订“生死合同”、“霸王合同”,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工作条件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农民工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缺乏长期就业能力。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职业都是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环境也是最差的。中国大部分农民工群体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再加上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导致农民工伤病较多。目前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的参保率都很低,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往往陷入困境。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的缺失影响农民工就业。

  2.高福利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高福利的情况在中国基本不存在。高福利是指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居民不需要工作就可以得到国家发放的各种津贴福利,如英国的医疗和教育都是免费的。因此,高福利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高福利提升自愿失业率。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于征收重税,对劳动者征收重税的后果是减少了社会对就业机会的需求,在就业机会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对就业机会需求的减少会使部分工人转化为自愿失业者。社会福利对低收入者、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使他们衣食无忧,他们降低对工作的需求,因而增加了失业率。总之,过高的社会福利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四、对策建议

  1.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所有劳动者,不应该对农民工有歧视。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受到财政负担、实施成本和农民工自付能力等的限制。但应尽量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让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2)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农民工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是户口在农村,家人在农村,这就导致农民工工作具有流动性,就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适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制定差别化费率,对于农民工实行低费率、低基数缴费的方式,降低社会保险的门槛。制定一套适合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使得合同期限、合同形式、人员流动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更加灵活,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式。

  2.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他配套措施。农民工就业不仅需要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其他相关的配套措施的实行,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工就业市场的顺利发展。(1)完善城市就业制度。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形式多是打零工或者短期工,这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就业方式很难促进他们产生长期在城市工作的意愿。因此,打破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分割格局,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取消用工的户口限制,给农民工以平等竞争的机会,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支持。(2)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会组织。城市居民遇到问题和纠纷时可以找工会组织出面协调,保障其合法权益,但是在城市孤苦伶仃的农民工却没有这种待遇。即使有老乡会等一些组织,他们也只会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往往越解决越麻烦。建立农民工工会能够起到聚合单个、零散的工人,形成组织化的力量,打破强弱悬殊的劳资格局,提升农民工自我维权的能力。单个农民工可以把巨大的维权成本转移到工会组织,工会组织可以把这部分成本分摊到所有会员身上,这样每个人分担的部分就很小,通过组织维权,更能保证维权的效果。(3)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当农民工遇到劳资纠纷、伤害赔偿等问题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原因除了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外,高额的诉讼费用也让他们放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为农民工办理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普法教育等开支,为法律援助机构开展农民工维权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杜茂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民工就业相互关系探析[J].农业经济,2010,(1).

  [2]焦岩.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18).[责任编辑 吴明宇]


相关文章

  • 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 2012年第9期总第205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SOCIALSCIENCESNo.9GeneralNo.205 ·经济与管理研究· 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 罗润东 周 敏 (山东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山东威 ...查看


  • 2015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泰科院2013届人资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综合类 1心理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EAP模式 3家族企业与"90后"员工共赢研究 4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保险营销员胜任力特征分析 ...查看


  • 就业形势分析 1
  •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然而,2016年大学生就业情况怎么呀呢?咱们一起看看.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出现,与经济增速减缓有关,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有关;与农民工在农业之外求 ...查看


  • 就业形势分析
  •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政治形势: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当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 ...查看


  • 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 两会热点话题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形势分析 温家宝: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1.2% 今天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 ...查看


  • 南大自考毕业论文 2016版
  • 自 考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专业名称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二O 年 月 日 内容提要 当前,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步伐更加迅速.城市化演进的本质过程是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所以城市化快速推进无疑对扩 ...查看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影响因素
  •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qu ...查看


  • 社会调研报告
  • 社会调研报告 课 程 名 称 班级与班级代码 122504011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学 号 [1**********] 名 单 提 交 日 期 广东商学院教务处 制 姓名社会调研报告成绩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一 ...查看


  •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就业歧视使农民工成为社会的制度性弱势群体.就业待遇公平关系到农民工能否逐渐走出弱势群体田境,向社会的中间阶层流动,关系到现代城市"纺锤形"的和谐社会结构形成. 关键词:农民工: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