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

1、 辨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首先,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因此在具有相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其次,教育还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最后,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不平衡,教育有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2、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托利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下面四方面的特点:

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一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因素之间的

矛盾活动。

5、 辨析: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等几个要素。在这几个因素中,遗传因素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事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第三。同

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反战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收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6、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阶段性和连续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

性(4)差异性

7、 辨析;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指导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能等同。

8、 辨析题:人的全面发展示值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

答:这种说是错误的。全面发展并非是平均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在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

9、 教育的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规范性

(2) 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教育具有开发个人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0、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解如下: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中心要有教师向学生转移,敲掉教育并不仅仅是智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首先,我们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中小学也属于国民的范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意味着全部学生都要接受素质教育;第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是教授科学知识,还要设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驾驭不是要培养一样的人,而是要促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持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因此教师教学或者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1、 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要受到教育、环境、遗传和主体能动性等多方面

的的因素影响。遗传仅仅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以及主观努力,是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和思想品德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12、 学科中心理论主张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课教

学,是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些主张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但是这个学派的理论较多的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13、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

学生克伯屈。活动课程中心理论主张:一切学习都市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以儿童为中心,同时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化,重视,课程最终有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优点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准备;强调实践活动,强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缺点是:过分卡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

14、 社会中心课程轮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而成伦,是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

容的理论。代表人:布拉梅尔德,金帝斯,布厄迪。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改造而不是个人发展。为此,该理论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及活动而忽视了社会的需呀,主张课程的追中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15课程标准的含义与基本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滴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6教科书的租用: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作用:

(1)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他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习成绩检查评定

提供了基本材料。

(3) 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

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17、教科书的编写两种形式: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和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18、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9、新课改背景先教师观。

(1)教师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0、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间接经验和之间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1、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22、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依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启发性原则(依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与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相统一)

(5)因材施教原则(与身心发展规律的个别差异性相统一)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7)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原则(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教育性教学”)

(8)量力性原则(与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相统一)

口诀:教官发力进攻抡起石头要死磕教观发力进巩论起实头育死磕

2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发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独立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2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巩固知识和基本技能,保持在长久的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2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6、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是每个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 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8、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29、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感知为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30、教学评价的种类:

(一)根据实施功能,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根据评价的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31、辨析题: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

个体品德中的核心成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他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管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好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

32、道德的结构:

一般来说,到的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的。

(1)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

的核心。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慎密的抉择。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来

说,显示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是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出现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3)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到的

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

人或社会具有一定到的意义的实际行动。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3、德育的概念:中学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并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3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5、简答题: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德育原则的进本要求。 答:(1)要统一学校各方面的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吹号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和系统性。

36、材料题: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含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要求:(1)教育这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的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1、 辨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首先,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因此在具有相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其次,教育还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最后,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不平衡,教育有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2、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托利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下面四方面的特点:

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一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因素之间的

矛盾活动。

5、 辨析: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等几个要素。在这几个因素中,遗传因素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事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第三。同

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反战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收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6、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阶段性和连续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

性(4)差异性

7、 辨析;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指导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能等同。

8、 辨析题:人的全面发展示值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

答:这种说是错误的。全面发展并非是平均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在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

9、 教育的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规范性

(2) 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教育具有开发个人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0、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解如下: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中心要有教师向学生转移,敲掉教育并不仅仅是智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首先,我们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中小学也属于国民的范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意味着全部学生都要接受素质教育;第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是教授科学知识,还要设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驾驭不是要培养一样的人,而是要促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持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因此教师教学或者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1、 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要受到教育、环境、遗传和主体能动性等多方面

的的因素影响。遗传仅仅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以及主观努力,是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和思想品德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12、 学科中心理论主张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课教

学,是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些主张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但是这个学派的理论较多的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13、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

学生克伯屈。活动课程中心理论主张:一切学习都市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以儿童为中心,同时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化,重视,课程最终有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优点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准备;强调实践活动,强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缺点是:过分卡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

14、 社会中心课程轮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而成伦,是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

容的理论。代表人:布拉梅尔德,金帝斯,布厄迪。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改造而不是个人发展。为此,该理论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及活动而忽视了社会的需呀,主张课程的追中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15课程标准的含义与基本结构: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滴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6教科书的租用: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作用:

(1)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他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习成绩检查评定

提供了基本材料。

(3) 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 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

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17、教科书的编写两种形式: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和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18、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9、新课改背景先教师观。

(1)教师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0、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间接经验和之间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1、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22、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依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启发性原则(依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与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相统一)

(5)因材施教原则(与身心发展规律的个别差异性相统一)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7)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原则(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教育性教学”)

(8)量力性原则(与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相统一)

口诀:教官发力进攻抡起石头要死磕教观发力进巩论起实头育死磕

2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发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独立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2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巩固知识和基本技能,保持在长久的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2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6、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是每个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 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8、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29、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感知为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30、教学评价的种类:

(一)根据实施功能,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根据评价的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31、辨析题: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

个体品德中的核心成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他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管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好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

32、道德的结构:

一般来说,到的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的。

(1)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

的核心。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慎密的抉择。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来

说,显示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是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出现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3)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到的

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

人或社会具有一定到的意义的实际行动。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3、德育的概念:中学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并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3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5、简答题: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德育原则的进本要求。 答:(1)要统一学校各方面的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吹号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和系统性。

36、材料题: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含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要求:(1)教育这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的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相关文章

  • 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初中思想品德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窑窑窑 图书在版编目渊悦陨孕冤数据 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要北京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袁2012.6渊2014.12重印冤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查看


  • 2015平顶山招聘教师考试
  • 一. 2015平顶山招聘教师考试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2012-01-14 13:43 作者:河南华图 来源:华图教育 点击: 次 [导读]平顶山招教,宝丰县招聘教师,宝丰县招教,招教培训,招教辅导,河南华图,华图教育,华图培训 考点5 ...查看


  • 2014最新版教师资格考试资料用书小学综合素质
  • 严格依据最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综合素质 渊小学 冤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筲编著 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窑窑窑 渊试行冤曳遥该标准发布后袁教师资格考试打破了以往各地分别组织考试的形式袁全国统一组织考试成为定式 ...查看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13)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13)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 悉分析.综合.概 ...查看


  • 2015一建法规
  • [老陈呕血推荐系列] 2015年一级建造师法律法规重点 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1.宪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社会法--诉讼法 招投标法 土地管理法 房地产管理法 劳动法 反垄断法 建筑法 法的形式和效力层次 ...查看


  • 2016年广州市越秀区教师招聘公告
  • 2016年广州市越秀区教师招聘公告 广东教师招聘.广东教师资格的最新资讯.考试公告及真题资料请详情查看广东教师招聘网,我们会及时更新最新消息! 2016年广州越秀区教师招聘公告尚未发布,中公广东教师考试网现将2015年广州市越秀区教师招聘信 ...查看


  • 2015届高三物理复习备考计划
  • 张掖二中2015届高三物理复习备考计划 高三物理备课组 一.复习进度安排 第一轮复习时间:2014年6月中旬至2015年2月下旬 (一)复习任务的达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定理和物理规律. 2.通过例题. ...查看


  • 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 镇海中学名师解读<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3-02 06:45:5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日报记者陈敏)记者昨日从市教 ...查看


  • 2015年安徽省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2015年中考备受关注,原因:其一,<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使用后第一次中考,课标的指导作用在中考中如何体现:其二,沪科版教材改编后受到中考的第一次检验:其三,新的中考政策改革后,中考分数对招生起到什么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