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斜三角形的边长问题教学案例

求斜三角形的边长问题教学案例(建议2课时)

林志红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问题的需要合理作出垂线段, 构造直角三角形; 会解由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构成的组合图形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一般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通过小组同学评论、动手操作等方法,掌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转化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计算、分析、归纳等过程,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获得成功和克服困难的体验;通过一题多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培养现代社会学习和生活中应具有的交流合作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根据问题的需要合理作出垂线段, 构造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将斜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难点:(1)在“变式”图形中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2)在已知什么条件时应考虑分类讨论。

三、活动流程图

四、活动记录:

(一)复习提问:

师:直角三角形ABC中,∠C=90°,请同学们总结我们学习过的有关直角三角形的所有知识:

1.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3.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边角之间关系 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么:

sin

的对边的邻边的对边的邻边

;cos;tan;cot

斜边斜边的邻边的对边

(2)三边之间关系

a2 +b2 =c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

∠A+∠B=90°. (二)探究过程:

一.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一边,求此三角形其他边长 活动1:计算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 一、情景引入

(1)已知如图△ABC中,∠A=30°,AB=10,若∠

师:你能有几种方法?

二、小组活动 (一) 活动目的:

o

通过小组活动,总结求BC

长的各种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组员分工:

组长(统筹整个小组交流),4人合作进行,1人进行记录并做好交流发言准备,1人进行交

(三)方法总结: 解:过点B作BD⊥AC于D, 在Rt△ABD中,∠A=30°

∴BD=

1

AB53 2

∵∠ACB=120° ∴∠BCD=60°

在Rt△BCD中,BC=

BD53

10

sinBCD3

2

方法二:

过点A作AD⊥BC于D, Rt△ABD中,∠BAC=30°

ACB=120° ∴∠B=30°

AD=

1

AB5 2

BD=ABcos∠B=15 ∵∠ACB=120° ∴∠ACD=60° 在Rt△ACD中,CD=

AD53

5

tanACD∴BC=BD-CD=15-5=10

方法三:(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解:过点A作AD⊥BC于D, 在Rt△ABD中,∠BAC=30°

∵∠ACB=120° ∴∠B=30° ∴∠BAC=∠B ∴AC=BC

下面的方法就与方法一完全相同了!

师:将方法一的图形进行图形的变换(如旋转、翻折)能否得到方法二的图形?

方法四:

解:过点C作CD⊥AB于D,

在Rt△ABD中,∠BAC=30°

B

∵∠ACB=120° ∴∠B=30° ∴∠BAC=∠B ∴AC=BC

∴BD=

1

AB53 2

BD53

10

cosB3

2

∴BC=

方法五:(过程略) 方法六:(过程略)

(此时,△BCD是等腰三角形) (此时,△BCD是等边三角形)

活动2:计算可转化为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斜三角形一边的长 一、情景引入

(1)已知如图△ABC中,∠A=30°,AB=10,若∠B=15°

师:根据我们总结的添加辅助线的基本原则,

比较活动1的三种方法,哪种方法可行? 二、小组活动 (一) 活动目的

:

通过小组活动,总结求BC长的各种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组员分工:

组长(统筹整个小组交流),4人合作进行,1人进行记录并做好交流发言准备,1人进行交流发言。

(三)比较方法: 方法一:

方法一可行,因为此图已转化为两个特殊三角形(一

个30,一个45),而且已知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一

o

o

o

D

B

边的长

方法二: 方法二的困难是: 在△ABD中,∠B=15°,

而15°的三角函数值我们还需要求出,给我们增添了困难。

方法三:

B

方法三的问题是:由于辅助线的添加将已知的AB

长度“破坏”了,不能直接利用已知长度求一条边,解决的办法是:设CD=x,再将AD与BD都用CD表示,利用方程思想:AD+BD=AB解决问题。但也会遇到与方法二同样的问题:在△CBD中,∠B=15°,因此此方法不可取!

其他方法可行吗?想一想?(渗透方程思想)

活动3 总结: 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斜三角形转化为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师:将下列三角形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其转化成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D

F

B

H

师生共同总结:

两种基本图形:(一幅三角板,有一条边相等)

二.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一角,求此三角形其他边长

问题1:已知△ABC中,∠A=30°,AB=10,若AC=10,求BC的长.

师:上述三种方法依然可行吗?

通过小组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解:过点B作BD⊥AC于D, 在Rt△ABD中,∠

A=30°

∴BD=

1

AB

53 2

∵AD=

AB1015 ∴CD=AD-AC=5

cosA3

2

在Rt△BCD中,∠BDC=90° ∴BC=CD+BD∴BC=10

方法二与方法三: 由于∠A=30°的条件无法应用,所以此种辅助线无法解题: 方法四:

分析:过点C作CD⊥AB于D,

在Rt△ABD中,∠A=30°

2

2

2

ACcosA10

3

5 2

由此发现AD=

1

AB 2

从而可知ABC为等腰三角形,此问题可解!

师: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请同学们总结,在三角形角与边的条件时,添加辅助线应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讨论总结:

(1)在构造的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应已知一边的长度;

(2)充分挖掘已知条件。(如本题实际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但已知条件中并没有告诉我们,需要我们去发现。)

问题2:已知△ABC中,∠A=30°,AB=10,若BC=10,求AC的长.

师:要求各小组利用作图工具,画出图形,并体会此问题与问题2的不同. 通过小组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问题解决:

此题有两解:AC=10或20

三.研究三角形可解的条件

师:在斜三角形中已知哪些条件,求三角形的边长时,答案是唯一解、两解、无解? 分组讨论,总结:

(SAS、ASA、AAS、SSS)唯一解 SSA: 无解、唯一解、两解 AAA无解 四.课下思考

师:利用一幅三角板(有一条直角边相等,可重合)可以拼成哪几种四边形?为下节课做准备。

求斜三角形的边长问题教学案例(建议2课时)

林志红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问题的需要合理作出垂线段, 构造直角三角形; 会解由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构成的组合图形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一般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通过小组同学评论、动手操作等方法,掌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转化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计算、分析、归纳等过程,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获得成功和克服困难的体验;通过一题多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培养现代社会学习和生活中应具有的交流合作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根据问题的需要合理作出垂线段, 构造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将斜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难点:(1)在“变式”图形中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2)在已知什么条件时应考虑分类讨论。

三、活动流程图

四、活动记录:

(一)复习提问:

师:直角三角形ABC中,∠C=90°,请同学们总结我们学习过的有关直角三角形的所有知识:

1.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3.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边角之间关系 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么:

sin

的对边的邻边的对边的邻边

;cos;tan;cot

斜边斜边的邻边的对边

(2)三边之间关系

a2 +b2 =c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

∠A+∠B=90°. (二)探究过程:

一.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一边,求此三角形其他边长 活动1:计算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 一、情景引入

(1)已知如图△ABC中,∠A=30°,AB=10,若∠

师:你能有几种方法?

二、小组活动 (一) 活动目的:

o

通过小组活动,总结求BC

长的各种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组员分工:

组长(统筹整个小组交流),4人合作进行,1人进行记录并做好交流发言准备,1人进行交

(三)方法总结: 解:过点B作BD⊥AC于D, 在Rt△ABD中,∠A=30°

∴BD=

1

AB53 2

∵∠ACB=120° ∴∠BCD=60°

在Rt△BCD中,BC=

BD53

10

sinBCD3

2

方法二:

过点A作AD⊥BC于D, Rt△ABD中,∠BAC=30°

ACB=120° ∴∠B=30°

AD=

1

AB5 2

BD=ABcos∠B=15 ∵∠ACB=120° ∴∠ACD=60° 在Rt△ACD中,CD=

AD53

5

tanACD∴BC=BD-CD=15-5=10

方法三:(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解:过点A作AD⊥BC于D, 在Rt△ABD中,∠BAC=30°

∵∠ACB=120° ∴∠B=30° ∴∠BAC=∠B ∴AC=BC

下面的方法就与方法一完全相同了!

师:将方法一的图形进行图形的变换(如旋转、翻折)能否得到方法二的图形?

方法四:

解:过点C作CD⊥AB于D,

在Rt△ABD中,∠BAC=30°

B

∵∠ACB=120° ∴∠B=30° ∴∠BAC=∠B ∴AC=BC

∴BD=

1

AB53 2

BD53

10

cosB3

2

∴BC=

方法五:(过程略) 方法六:(过程略)

(此时,△BCD是等腰三角形) (此时,△BCD是等边三角形)

活动2:计算可转化为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斜三角形一边的长 一、情景引入

(1)已知如图△ABC中,∠A=30°,AB=10,若∠B=15°

师:根据我们总结的添加辅助线的基本原则,

比较活动1的三种方法,哪种方法可行? 二、小组活动 (一) 活动目的

:

通过小组活动,总结求BC长的各种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组员分工:

组长(统筹整个小组交流),4人合作进行,1人进行记录并做好交流发言准备,1人进行交流发言。

(三)比较方法: 方法一:

方法一可行,因为此图已转化为两个特殊三角形(一

个30,一个45),而且已知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一

o

o

o

D

B

边的长

方法二: 方法二的困难是: 在△ABD中,∠B=15°,

而15°的三角函数值我们还需要求出,给我们增添了困难。

方法三:

B

方法三的问题是:由于辅助线的添加将已知的AB

长度“破坏”了,不能直接利用已知长度求一条边,解决的办法是:设CD=x,再将AD与BD都用CD表示,利用方程思想:AD+BD=AB解决问题。但也会遇到与方法二同样的问题:在△CBD中,∠B=15°,因此此方法不可取!

其他方法可行吗?想一想?(渗透方程思想)

活动3 总结: 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斜三角形转化为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师:将下列三角形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其转化成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D

F

B

H

师生共同总结:

两种基本图形:(一幅三角板,有一条边相等)

二.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一角,求此三角形其他边长

问题1:已知△ABC中,∠A=30°,AB=10,若AC=10,求BC的长.

师:上述三种方法依然可行吗?

通过小组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解:过点B作BD⊥AC于D, 在Rt△ABD中,∠

A=30°

∴BD=

1

AB

53 2

∵AD=

AB1015 ∴CD=AD-AC=5

cosA3

2

在Rt△BCD中,∠BDC=90° ∴BC=CD+BD∴BC=10

方法二与方法三: 由于∠A=30°的条件无法应用,所以此种辅助线无法解题: 方法四:

分析:过点C作CD⊥AB于D,

在Rt△ABD中,∠A=30°

2

2

2

ACcosA10

3

5 2

由此发现AD=

1

AB 2

从而可知ABC为等腰三角形,此问题可解!

师: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请同学们总结,在三角形角与边的条件时,添加辅助线应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讨论总结:

(1)在构造的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应已知一边的长度;

(2)充分挖掘已知条件。(如本题实际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但已知条件中并没有告诉我们,需要我们去发现。)

问题2:已知△ABC中,∠A=30°,AB=10,若BC=10,求AC的长.

师:要求各小组利用作图工具,画出图形,并体会此问题与问题2的不同. 通过小组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问题解决:

此题有两解:AC=10或20

三.研究三角形可解的条件

师:在斜三角形中已知哪些条件,求三角形的边长时,答案是唯一解、两解、无解? 分组讨论,总结:

(SAS、ASA、AAS、SSS)唯一解 SSA: 无解、唯一解、两解 AAA无解 四.课下思考

师:利用一幅三角板(有一条直角边相等,可重合)可以拼成哪几种四边形?为下节课做准备。


相关文章

  • 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 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3日 [编辑录入:]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0页"正方形的周长".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求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已 ...查看


  •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
  •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参评教案设计 课题:2.1 勾股定理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 姓名: 王静涛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北京西路 15 号 ...查看


  • 20.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1. 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查看


  • 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 1.1探索勾股定理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1节P2~ P6.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 ...查看


  • 我家买新房子啦
  • 我家买新房子啦 --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设计小明家买新房的情境导入. 同学们,2005年3月28日是开发区建区二十周年纪念日,在这20年里,开发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富裕了,变得更漂亮了!(课件出示图片) 开发区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 ...查看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 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学内容:教材P60-75 单元教学目标 :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查看


  •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第1章 解直角三角形"教材分析 锐角三角函数刻画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它的直接应用是解直角三角形,而解直角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又是高中阶段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也是整个三角学的基础 ...查看


  • 图形的全等
  • "图形的全等"是实验教材七年级<数学>(下)中继"认识三角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三角形>这一章(认识三角形--图形的全等--图案设计--全等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查看


  •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案例分析
  •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案例分析 1. "变量与函数" 一节的教学片段,请你结合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谈谈这节课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在进行知识技能教学时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于知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