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补充资料
一、《诗经》及其书名的由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作品大体始于西周初年,止于春秋中期,也就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六世纪,时间长达五百年。最后编定是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诗经》共收民歌和朝庙乐章三百一十一首。内《小雅》有笙歌六首,有目无诗,实际存数为三百零五首。其中“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原来的名字叫“诗”,后因之又叫“诗三百”或“三百篇”。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多次提到《诗经》时都称“诗三百”。
古人特别重视《诗经》,孔子甚至说过“不学诗,无以有”这样的话。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兴、观、群、怨”)《诗经》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考较政治上的得失,可以跟人和睦相处,可以对国家大事进行讽刺。到了汉代,儒学被尊,孔孟之说被重视,于是《诗经》被尊为“经”,名称上开始有了《诗经》。
二、《诗经》六义
《诗经》,内容按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铺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就是打比方,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以此物比彼物也”;“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篇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古人认为,在《诗经》中,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所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故同称为义,总括“风、雅、颂”,“赋、比、兴”为“《诗经》六义”。
明代文人杨慎的解说更为易懂:“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三、《诗经》与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先河。《诗经》中的作品,从多方面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境况和感受。特别是《国风》,有的是对劳动与爱情的歌唱,有的是对被压迫阶级困苦生活的描写,有的是对不合理制度的怀疑与反抗,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初步建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艺的优良传统。《诗经》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本质。所以,后世文学界多以《诗经》中的“风”来代称“现实主义”。
《离骚》补充资料
一、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楚王后代。名平,字原。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作品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二、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继承发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同时又对楚国民歌加以革新、提炼,进而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歌形式——楚辞体。这种新诗形式,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用“兮”字为特色,比起《诗经》来更便于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楚辞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也有以“骚”来代指楚辞的,所以楚辞又称“骚体”。
西汉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名曰《楚辞》,从此《楚辞》和《诗经》一样,成了一部诗歌总集名。《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对历代散文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后世常以“风”、“骚”并称,有多重意义。既作为文学的代称,也用来指文学创作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种风格。
《三首》补充资料
一、《诗经》及其书名的由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作品大体始于西周初年,止于春秋中期,也就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六世纪,时间长达五百年。最后编定是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诗经》共收民歌和朝庙乐章三百一十一首。内《小雅》有笙歌六首,有目无诗,实际存数为三百零五首。其中“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原来的名字叫“诗”,后因之又叫“诗三百”或“三百篇”。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多次提到《诗经》时都称“诗三百”。
古人特别重视《诗经》,孔子甚至说过“不学诗,无以有”这样的话。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兴、观、群、怨”)《诗经》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考较政治上的得失,可以跟人和睦相处,可以对国家大事进行讽刺。到了汉代,儒学被尊,孔孟之说被重视,于是《诗经》被尊为“经”,名称上开始有了《诗经》。
二、《诗经》六义
《诗经》,内容按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铺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就是打比方,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以此物比彼物也”;“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篇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古人认为,在《诗经》中,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所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故同称为义,总括“风、雅、颂”,“赋、比、兴”为“《诗经》六义”。
明代文人杨慎的解说更为易懂:“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三、《诗经》与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先河。《诗经》中的作品,从多方面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境况和感受。特别是《国风》,有的是对劳动与爱情的歌唱,有的是对被压迫阶级困苦生活的描写,有的是对不合理制度的怀疑与反抗,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初步建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艺的优良传统。《诗经》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本质。所以,后世文学界多以《诗经》中的“风”来代称“现实主义”。
《离骚》补充资料
一、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楚王后代。名平,字原。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作品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二、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继承发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同时又对楚国民歌加以革新、提炼,进而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歌形式——楚辞体。这种新诗形式,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用“兮”字为特色,比起《诗经》来更便于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楚辞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也有以“骚”来代指楚辞的,所以楚辞又称“骚体”。
西汉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名曰《楚辞》,从此《楚辞》和《诗经》一样,成了一部诗歌总集名。《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对历代散文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后世常以“风”、“骚”并称,有多重意义。既作为文学的代称,也用来指文学创作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