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题材性文章教学艺术探幽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颇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其中有一类是革命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体会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类课文由于主人公及主人公身上发生事情都离学生比较久远,不为学生所熟悉,一般教师总喜欢机械地说教,其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教好革命题材性文章呢?

  一、课前充分准备

  大语文教育观指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教学革命题材的文章,如果仅仅限在课堂教学肯定是力不从心,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在课堂上深入地学习文本。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胜利时写的,仅仅用56个字就满满地记载了红军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彰显了诗歌的跳跃性以及浓缩地表达的特点。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和平时代,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是有一些难度的;再加上“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习障碍颇多。于是教学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和爸妈一起回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并登陆“长征专题学习网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观看电视剧《长征》等,让学生在课前储备一些红军长征的知识,同时也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这些举措足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课上熏陶感染

  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课文的内容都非常真实,情感也非常的真挚,再加上丰满突出的革命形象,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可遗憾的是如今的学生没有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们无法体会英雄人物的价值取向,也难以激起自己对这些革命烈士的崇高情怀。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借助课堂,和孩子一起用语文的方式去触摸这些革命题材的美文,让孩子受到深层次的熏陶感染。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我就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理解、感悟、感染,切身体会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投影出示)说说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后接着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对你震撼最大?

  生:满满。

  师:从这个词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

  生2: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

  ……

  师:战士们有没有藏住朱德的扁担呢?

  生:没有。

  师:从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生:不料。

  师:朱德后来怎么办的?

  生: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

  师:朱德的这个举动又让你有什么感想?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依托多种形式的读进行熏陶感染。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同时也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为了让学生看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看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我让学生如此解读文本。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看出他们是有备而来的。

  生:我从“……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了敌人的心狠手辣。

  ……

  师: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如果你们是守桥的士兵,你们会如何判断敌人的行为是蓄意挑衅还是“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边读边讨论后回答)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感悟,并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教育。

  三、课后延伸

  文学作品的创作追求意犹未尽的效果。新课标倡导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课外去延伸、去拓展,也就是说不能让语文教学止步于课堂。如教学《七律·长征》后,我就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阅读资料,如《草地夜行》、《金色的渔钩》等相关文章让学生阅读。这样,不仅打开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真正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虽然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在教材中越来越少了,但教师更该把握好这珍贵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悟革命题材的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生命的崇高。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颇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其中有一类是革命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体会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类课文由于主人公及主人公身上发生事情都离学生比较久远,不为学生所熟悉,一般教师总喜欢机械地说教,其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教好革命题材性文章呢?

  一、课前充分准备

  大语文教育观指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教学革命题材的文章,如果仅仅限在课堂教学肯定是力不从心,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在课堂上深入地学习文本。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胜利时写的,仅仅用56个字就满满地记载了红军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彰显了诗歌的跳跃性以及浓缩地表达的特点。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和平时代,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是有一些难度的;再加上“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习障碍颇多。于是教学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和爸妈一起回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并登陆“长征专题学习网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观看电视剧《长征》等,让学生在课前储备一些红军长征的知识,同时也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这些举措足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课上熏陶感染

  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课文的内容都非常真实,情感也非常的真挚,再加上丰满突出的革命形象,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可遗憾的是如今的学生没有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们无法体会英雄人物的价值取向,也难以激起自己对这些革命烈士的崇高情怀。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借助课堂,和孩子一起用语文的方式去触摸这些革命题材的美文,让孩子受到深层次的熏陶感染。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我就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理解、感悟、感染,切身体会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投影出示)说说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后接着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对你震撼最大?

  生:满满。

  师:从这个词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

  生2: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

  ……

  师:战士们有没有藏住朱德的扁担呢?

  生:没有。

  师:从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生:不料。

  师:朱德后来怎么办的?

  生: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

  师:朱德的这个举动又让你有什么感想?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依托多种形式的读进行熏陶感染。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同时也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为了让学生看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看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我让学生如此解读文本。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看出他们是有备而来的。

  生:我从“……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了敌人的心狠手辣。

  ……

  师: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如果你们是守桥的士兵,你们会如何判断敌人的行为是蓄意挑衅还是“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边读边讨论后回答)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感悟,并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教育。

  三、课后延伸

  文学作品的创作追求意犹未尽的效果。新课标倡导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课外去延伸、去拓展,也就是说不能让语文教学止步于课堂。如教学《七律·长征》后,我就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阅读资料,如《草地夜行》、《金色的渔钩》等相关文章让学生阅读。这样,不仅打开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真正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虽然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在教材中越来越少了,但教师更该把握好这珍贵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悟革命题材的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生命的崇高。


相关文章

  •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园林探幽
  • 八年级下册 第五课 园林探幽 第一课时 庄圩中学 倪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则.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 ...查看


  • 中国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探析
  • 王黑特宗敏:中国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探析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中国电视剧历史主义批评模式探析 ■ 王黑特 宗 敏 [内容摘要]体系化的历史主义作为理论模式发源于欧洲,但是作为一种批评的方法论亦是中国自 发的学术传统.在中国电视剧批评领域, ...查看


  • 观察能力的培养
  • 内容摘要:观察,是科学研究.艺术创造的一种重要方法.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是写出好文章的关键.本文以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为切入点,论述了观察的含义,观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观察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观察 观察兴趣 观察习惯 观察技巧  观察方法 ...查看


  • 赤壁怀古教案
  • 教学目的:1.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初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2.体会作者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要点:1.重点把握词中的形象和意境.2.感受苏轼旷达.洒脱.坚韧的人生态度.3.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查看


  • 中职教学计划语文
  • 语文(人教版)第一册教学计划安排及要点提示 第一单元(12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 1.阅读教学要求:阅读方法训练---感知与领会.要求训练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写 ...查看


  • 中学美术课心得
  •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 导入 欣赏:1.大师及师生的优秀作品. 2.播放牒片 三. 新授 1 教师结合人体比例.结构图和动态图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人体结构与比例及动态规律: ①全身人物的结构: 全身人物的结构首先为各部分结构的组合,包括脊 ...查看


  • 观察能力的培养 1
  •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观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艺术创作都必须建立在系统.周密.精确的观察基础上,获得全新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探索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著名 ...查看


  • 散文的意境和文眼
  • 抓住"文眼",把握"意境" 韦锋 发布时间: 2009-7-31 11:57:40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是指以写景.状物.叙事为依托来抒写思想感情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泼.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 ...查看


  • 荷花淀的说课稿
  • 荷花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荷花淀>, 下面我将为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对<荷花淀>的教学设想.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