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颇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其中有一类是革命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体会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类课文由于主人公及主人公身上发生事情都离学生比较久远,不为学生所熟悉,一般教师总喜欢机械地说教,其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教好革命题材性文章呢?
一、课前充分准备
大语文教育观指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教学革命题材的文章,如果仅仅限在课堂教学肯定是力不从心,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在课堂上深入地学习文本。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胜利时写的,仅仅用56个字就满满地记载了红军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彰显了诗歌的跳跃性以及浓缩地表达的特点。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和平时代,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是有一些难度的;再加上“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习障碍颇多。于是教学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和爸妈一起回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并登陆“长征专题学习网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观看电视剧《长征》等,让学生在课前储备一些红军长征的知识,同时也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这些举措足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课上熏陶感染
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课文的内容都非常真实,情感也非常的真挚,再加上丰满突出的革命形象,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可遗憾的是如今的学生没有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们无法体会英雄人物的价值取向,也难以激起自己对这些革命烈士的崇高情怀。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借助课堂,和孩子一起用语文的方式去触摸这些革命题材的美文,让孩子受到深层次的熏陶感染。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我就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理解、感悟、感染,切身体会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投影出示)说说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后接着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对你震撼最大?
生:满满。
师:从这个词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
生2: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
……
师:战士们有没有藏住朱德的扁担呢?
生:没有。
师:从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生:不料。
师:朱德后来怎么办的?
生: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
师:朱德的这个举动又让你有什么感想?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依托多种形式的读进行熏陶感染。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同时也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为了让学生看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看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我让学生如此解读文本。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看出他们是有备而来的。
生:我从“……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了敌人的心狠手辣。
……
师: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如果你们是守桥的士兵,你们会如何判断敌人的行为是蓄意挑衅还是“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边读边讨论后回答)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感悟,并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教育。
三、课后延伸
文学作品的创作追求意犹未尽的效果。新课标倡导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课外去延伸、去拓展,也就是说不能让语文教学止步于课堂。如教学《七律·长征》后,我就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阅读资料,如《草地夜行》、《金色的渔钩》等相关文章让学生阅读。这样,不仅打开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真正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虽然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在教材中越来越少了,但教师更该把握好这珍贵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悟革命题材的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生命的崇高。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颇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其中有一类是革命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体会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类课文由于主人公及主人公身上发生事情都离学生比较久远,不为学生所熟悉,一般教师总喜欢机械地说教,其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教好革命题材性文章呢?
一、课前充分准备
大语文教育观指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教学革命题材的文章,如果仅仅限在课堂教学肯定是力不从心,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在课堂上深入地学习文本。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胜利时写的,仅仅用56个字就满满地记载了红军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彰显了诗歌的跳跃性以及浓缩地表达的特点。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和平时代,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是有一些难度的;再加上“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习障碍颇多。于是教学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和爸妈一起回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并登陆“长征专题学习网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观看电视剧《长征》等,让学生在课前储备一些红军长征的知识,同时也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这些举措足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课上熏陶感染
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课文的内容都非常真实,情感也非常的真挚,再加上丰满突出的革命形象,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可遗憾的是如今的学生没有这个方面的体验,他们无法体会英雄人物的价值取向,也难以激起自己对这些革命烈士的崇高情怀。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借助课堂,和孩子一起用语文的方式去触摸这些革命题材的美文,让孩子受到深层次的熏陶感染。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我就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理解、感悟、感染,切身体会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投影出示)说说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后接着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对你震撼最大?
生:满满。
师:从这个词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
生2: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
……
师:战士们有没有藏住朱德的扁担呢?
生:没有。
师:从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生:不料。
师:朱德后来怎么办的?
生: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
师:朱德的这个举动又让你有什么感想?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依托多种形式的读进行熏陶感染。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同时也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为了让学生看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看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我让学生如此解读文本。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看出他们是有备而来的。
生:我从“……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了敌人的心狠手辣。
……
师: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如果你们是守桥的士兵,你们会如何判断敌人的行为是蓄意挑衅还是“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边读边讨论后回答)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感悟,并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教育。
三、课后延伸
文学作品的创作追求意犹未尽的效果。新课标倡导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课外去延伸、去拓展,也就是说不能让语文教学止步于课堂。如教学《七律·长征》后,我就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阅读资料,如《草地夜行》、《金色的渔钩》等相关文章让学生阅读。这样,不仅打开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真正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虽然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在教材中越来越少了,但教师更该把握好这珍贵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悟革命题材的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生命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