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近体诗欣赏与写作常识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 (618-907 年 ) 分成两大类: 一是古体诗, 也叫古风。 所谓古体诗, 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 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 诗 (“今”指的是唐朝 ),它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和用韵,平仄,对仗 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故称为“格律诗”。它基本上可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
第一节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
近体诗的基本要素:平、仄、粘、对、韵。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 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 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一、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 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 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作品,几乎都是押韵的。民 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隋唐以后写诗押韵依据韵书。隋朝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采用,用作判卷的准 绳,稍经修改后称《唐韵》,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宋朝在《唐韵》基础上 又颁诏修韵,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修订,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 “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 一直延续下来。 由于汉字语音的历史变迁,有一些字过去发音相似而今却相差甚远,造成某些诗句今天读 起来不押韵了。现代人写诗参照韵书的少,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依据汉语拼音即可。诗词 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和韵母。例如“公 gōng”,其中 g 是声母,ōng 是韵母。再看“东 dōng”,“同 tóng”,“隆 lóng”,“宗 zōng”,“聪 cōng”等,它
33
们的韵母都是 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拚音中, a、 o、 e 的前 面可能还有 i,u、ü,如 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 ueng 等,这种 i, 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má), 童孙未解供耕织, 二、 四
声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声调是汉语的特点。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 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 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 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今四声关系如下: 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山西、内蒙古、湖南等一些地方也保存有入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 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 变成了阳平。 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 “‘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 《康熙字典》开篇载有一首四声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 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能使声调多样化。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 和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的交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村庄儿女各当家( jiā)。 也傍桑阴学种瓜( guā)。
34
例如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平平后面跟着仄仄,仄仄后面跟着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第二句仄仄后面跟着平 平,平平后面跟着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 “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那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如 果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平声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 决。注意,凡韵尾是 -n 或 -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 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 句相对。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 “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 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 要求同样工整了。 律诗中的对仗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 (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毛主席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符合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 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5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很工整。“墙上”、“山间”、“根底”、“腹中”都是名词带 方位词。 “头”对“嘴”, “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 “轻”对“厚”, 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 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第二节
律诗的格式及写作规则
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平仄,二是用韵。讲平仄、 论格律,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也会带来乐趣,一种 创造性的乐趣。伟大诗人毛泽东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以五言诗为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 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五言和七言的绝句、律诗,共有 16 种格式,都可从基本格式推导出来。 一、五言诗的格式及示例 1. 五绝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二 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四 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例:卢纶《和张仆射 塞下曲六首》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例: 王之涣 《登鹳雀楼》 例:刘禹锡《路旁曲》 例:司空曙《黄子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南山宿雨晴, 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 无非送酒声。 岸芳春色晚, 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 渔舟夜不归。
需要注意的是, 例诗中常有一些字, 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规定, 这都是有原因的, 将在后面逐步说明。
36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 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 2. 五律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例:杜甫《观李固清 司马弟出水图》 方丈浑连水, 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 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 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 何处出尘氛。 二、七言诗的格式及示例 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 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 1. 七绝 二 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例:杜甫《玄武禅师 屋壁》 何年顾虎头, 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 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 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 莫随惠远游。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例:李白 《秋登宣城谢 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四 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例:杜甫《月夜忆舍 弟》 戍鼓断人行 ,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 况乃未休兵。
37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例:苏轼《饮湖上, 初晴雨后 》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 七律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例: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
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
三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例:鲁迅《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四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例: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 两个字。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例:白居易《城上夜 宴》 留春不住登城望, 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 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 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 梦中欢笑亦胜愁。 二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例:晏殊《寓意》 油壁香车不再逢, 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 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 水远山长处处同。 三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例: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四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例:白居易《钱塘湖 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荫里白沙堤。
38
三、格式以外的规则 前面讲过了五绝、五律和七绝、七律的全部十六种格式,这些是标准化、理想化的格式。 事实上, 律诗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 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 例如: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标准格式是写诗重要的基础,但除了格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
规则起作用。这些规则也都 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四条。 1、“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即:除韵脚必须分明外,七言诗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 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就五言 诗而论,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该口诀简明易记,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必须注意,这只是一个近似说法,并不完全 准确,使用时要加一些修正。以五言诗为例,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的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 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 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的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皆为平声,这 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则是比 较大的毛病。此外,“平平平仄仄”句式中,第三字也不能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 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以仄起式为例,修正后的诗谱为: ( 平 ) 平 ( 仄 ) 仄 ( 平 ) 平仄 ( 仄 ) 仄平平 ( 仄 ) 仄平 韵 ( 仄 ) 仄 ( 平 ) 平 ( 平 ) 仄仄 ( 平 ) 平 ( 仄 ) 仄仄平平 韵 加括号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但各括号中的字变化时有一定的关联性。 2、“孤平拗救” 前面讲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 个字),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是写律诗之大忌。
39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 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 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 该如何处理呢 ? 办 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 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 孤平拗救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平平 (仄 )仄平 → 仄平平仄平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平平 (仄 )仄平 → 仄平平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 平仄仄平平仄平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 平仄仄平平仄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 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3、“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
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 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 , “平平平仄仄”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平 )平 (平 )仄仄 → 仄平仄平仄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平 )平 (平 )仄仄 → 平平仄平仄 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 平仄平平仄平仄 实:入声字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 平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 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 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4、“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基本格式的前两句 ):
40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 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 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还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 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 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 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举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阁:入声字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 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救上一句。 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关于律诗的平仄法则,总的就是以上四个基本句式(加上“对”和“粘”的要求)和四条 规则(格式以外的要求)。掌握了这些,写诗就不会违反平仄的格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属于某些诗人在格律之外的艺术追求;有的则是一家之言。例如:广 互救、避“上尾”、不重字,等等。这些并不是格律的组成部分,诗词作者不一定遵守,有兴 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41
第三节
一、律诗的布局结构
律诗的布局结构及对联
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 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 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 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 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 起承转合只是律诗的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应当坚 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颔联和颈联要用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 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 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举例: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该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颔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 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 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 , 是动词相对;“秦栈” 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工整。 五律和七律都要求用对仗。对仗的位
置一般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绝句不要求用 对仗。对于初学者来说,写诗应坚持多用对仗。此外,有一些特例需注意: 第一、在一首诗中,有两联对仗是基本要求,多则不限。三联对仗或四联全用对仗都是允 许的。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用对仗的也不少见,尤其是首句不入韵的诗。 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这一联 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 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42
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都是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 色而先开也”。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 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 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 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 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 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排律,除了首 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 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二、对仗的种类及要求 1、工对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工对,不仅 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 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 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 “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 这些就是工对范例。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有二十多个方面,例如: 天 时 地 器 衣 饮 文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宫
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43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数 颜 干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支:甲、乙、子、丑,等等。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助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 连 介 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同一门类的词, 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 具体内容有的相类 (如植物方面的 “桃” 与 “李” ) , 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 , 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对 仗正是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 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是,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 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对是可以举出一些的。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二是习惯对。 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含意关联紧密,所以在传统或习惯上,用 这些字词也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 “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借对。 有的字,按其在诗中的意思,与另一句中相应的字是不能对的,但因这个字另有含义,而 在另一含义上, 是可以对的, 这就是借对。 如杜甫诗句: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 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 对的。但因为“寻常”在别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在 此处可以用于
对仗,形成借对。又如李商隐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其中
44
“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 对。此外,还有从谐音上来借对的。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其中“皇” 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 四是句中自对。 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 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 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 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 互对。 五是重点对。 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 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 得很工。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 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 , 那就不重要了 , 又如苏轼 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 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 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2、宽对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 究词的具体门类。写诗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应尽量求工。 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 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 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 , 还有 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 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通常不太讲究,甚至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作品 也不少见。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若用
对仗自然就更宽松些。有不少作品就是 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45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 错了位。例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四、流水对。一般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并列的,把两句颠倒过来,意思仍然说得 通。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同流水般地连续说下来,出句和对句之间有着时空上 或因果上的连贯性,互相不能颠倒。例如: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同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 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3、忌“合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 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都是专用 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 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还有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 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 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三、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 ,也是第一副春联。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
46
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 江”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
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 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工对,还要对得恰切、巧妙。 对联的字数不限,关键是对仗工整、平仄相符。例如: 一字联:墨(对)泉;墨(对)柏。二字偏旁“黑、白”颜色相对词义相反 ,‘土’和‘水’ 或“土”与“木”同属于五行。 二字联: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书山(对)学海。 三字联:水底月(对)镜中花;孙行者(对)祖冲之;水帘洞(对)花果山。 四字联: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五字联: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六字联: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七字联: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八字联: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多字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 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 , 情真意切 , 可讽可歌 , 媲美诗词、曲赋、文章 , 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 , 源远流长 , 亦庄亦趣 , 增辉堂室、山川、人物 , 犹如老树灿新花。 创作对联是写格律诗的文化基本功,一首好的律诗内必定嵌有好的对联,建议诗词格律的 初学者加强对联练习。对联创作方面自古就有不少佳话。例如,清代风流才子纪晓岚留下的很 多佳作至今仍为人称颂。下面选录几幅对联供大家品评: “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据说少年纪晓岚的老师施先生不小心把其养的小鸟压死了,纪晓岚对此联以报复。) “水月寺鱼游兔走;山海关虎跃龙飞。” (水中有鱼,月中有兔,山中有虎,海中有龙,对得自然贴切,天衣无缝)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纪晓岚为铁匠写的春联) “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炉寒火尽,须把意马牢拴。” (纪晓岚为庙宇题的一副楹联。上下斟酌,上联藏一个“秃”字,下联藏一个“驴”字,加起 来是“秃驴”) “因火生烟,若不撇出终是苦〔小如〕;水酉为酒,入能回头便成人〔陈半江〕;
47
舛木为桀,全无人道也称王〔纪晓岚〕;一大冷天,水无一点不成冰〔刘师退〕; 少女为妙,大来无一不从夫〔小如〕;子女相好,人弗作恶便成佛〔小倩〕;“ (纪晓岚与众友人一起对对子作品选录,像说文解字一样奇妙,却都在情理之中。)
第四节
历史名人佳作欣赏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
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 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有二千三百多人。 初唐时期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盛唐时期,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 派。 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代表作有《长恨歌》 ,《琵琶行》, 刘禹锡代表作《陋室铭》等。 晚唐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一、李白( 701- 762 )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汉族,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贺知章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存世 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 ,公元 701 年 2 月 28 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 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 约 4 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就 是聪明又顽皮的少年李白,看到老奶奶欲把铁杵磨成针时受到感悟,从此发奋读书的故事。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希望通 过结交朋友和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在漫游中结交 了不少名流,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但是政治抱负一直不能如愿。直到天宝元年(742 年) , 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 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 年) ,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 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 (今贵州境内) , 途中遇赦写下 《早 发白帝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有说
48
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 【原文】李白: 《蜀道难》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 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 地崩山摧
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 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 挂倚绝壁。飞湍(tuān)瀑(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其险也 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 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huán)家。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2)噫吁嚱:三个都是惊叹词。惊 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难以考证。 何茫然:何:多么。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4)尔来:从那 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 有山川险阻,故称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10)扪参历井:参(shēn)、 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 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 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 险恶陡峭的山壁。(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13)子规:
49
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1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15)去:距离。盈:满。(16)飞湍 (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 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壑: 山谷。(17)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18)剑阁:又名剑门关,在 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 雄峻的样子。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19)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 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20)朝:早上。吮:吸。(21)锦城:成都古代以 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22)咨嗟:叹息。(23)若 此:一作“如此”。(24)连峰:连绵的山峰。(25)凋朱颜:青春的容颜为之变老。凋:凋谢。 朱颜:红颜,指年轻人的容颜。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是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
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50
【原文】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zūn)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 (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 (cé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注释】 (1)《将进酒》: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将(qiāng)进酒,乐府旧题。将, 请。(2)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东流入海,不会倒流回来。(3)高堂:高大的厅堂。(4)悲白发:为鬓发斑 白而伤感。(5)朝如青丝暮成雪:形容时光匆促,人生短暂。青丝,黑色的头发。暮成雪,到晚上黑 发变白。(6)得意:指心情愉快,有兴致。(7)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金钱不足贵,散去还会来。 (8)会须:应该。(9)岑夫子,丹丘生:李白的朋友岑勋、元丹丘。(10)侧耳听:侧着耳朵听,形容 听得认真、仔细。侧,一作“倾”。(11)钟鼓馔玉:代指富贵利禄。钟鼓,古时豪贵之家宴饮以 钟鼓伴奏。馔玉,形容食物珍美如玉。(12)寂寞:默默无闻。一说“被世人冷落”。(13)陈王昔时 宴平乐:陈王,指三国时魏诗人曹植(192~232),封陈王。宴平乐,在洛阳的平乐观宴饮。(14) 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指酒美价昂。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斗,盛酒器,有柄。恣欢谑,尽情寻欢作乐。谑,喜乐。(15)径须:只管。(16)五 花马,千金裘:五花马,指名贵的马。千金裘,名贵的皮衣。(17)将出:拿出。(18)万古愁:绵绵 不尽的愁。 【译文】 你看见了吗 ,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掉头返回。 你看见了嘛,那年迈的父母, 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
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都让令儿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共同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 钟鼓馔 (zhuàn)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qiú), 呼儿将出换美酒 , 与 尔同销万古愁。
51
二、杜甫( 712- 770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人。盛唐时期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 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70 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杜 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 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因而被誉为“诗史”。“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 家别》《垂老别》。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 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原文】《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 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2)吏:官吏, 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 指凶狠。(5)啼:哭啼。苦:凄苦。(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8)附书至:捎信回来。 (9)新:刚刚。(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11)长已矣:永远完 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13) 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15)完 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18)急 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21) 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23)独:唯独、只有。 【译文】
52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 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 “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 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 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 离去, 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 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三、白居易( 772- 846) 白居易( 772~ 846 )字乐天,汉族(龟兹血统),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 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幼年是跟随父亲在中原一
带度过的,正遇上叛军作乱,十一、二岁以后避居越中。十 六岁北返长安,曾以诗文投谒当时名土顾况,很受赞扬。大约十七、八岁时,就写出《赋得古原草 送别》那样的名篇。二十九岁在长安进士及第,三十岁应兰 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崽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解读】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土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魂。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论。或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或云歌咏李杨爱情;或 云二者兼有之。然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止于“主题” 。从作者创作意图来看, 《长恨歌》即“歌长 恨” ,歌咏爱的长恨。白居易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 ,说明作者是为歌“风情”而作此诗。 诗分四段,先写热恋情景,突出杨氏之美和李对杨的迷恋。其中对“汉皇”因贪恋女色而误 国事自然有所讥讽。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明皇肠断。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三写物
55
是人非、刻骨铭心的无望之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爱与长恨。如此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 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系密切而且分明。 此诗所以为千古名篇,非因其谴责开成二年(837)又赴科 场,令狐陶也为之延誉并推荐,李商隐得中进士。 及第后,他一度赴兴元(今陕西汉中),入令狐楚幕。楚死,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 其女为妻。当时朝中,往事如烟之意。 (3)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蔡梦弼《杜 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瑟声之缥缈朦胧……或以喻己所向往追求者,皆望之若有,近之则无。……要之,颔、 腹二联并非具体叙述其华年往事,而系借瑟声之迷幻、哀怨、清寥、缥缈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之 种种人生遭际、人生境界、人生感受。……末联含义明白……谓上述失意哀伤情事岂待今日追忆方 不胜怅恨,即在当时亦惘然若失矣。 【原文】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 然所寄之阑。 明年赴辟下昭桂,东郊痛哭辞兄弟'等句情调仿佛,或作于会昌六年春。然终乏确证。姑依张笺暂 系会昌二年春。附此诗之第二首: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此二诗虽不能确系于某年,但必是商隐在长安秘书省时所作。商隐已娶王氏,而诗中恋情非 为王氏而发,则必为婚外恋情无疑。从诗中描写的生活内容看来,其所爱幕者,当为贵家女子,但 只能暗通情意。三、四句是名句,也是这首诗的重心。 【原文】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颜氏家训》: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 嫌。赞赏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 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据研究,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 594 首,其中 381 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 213 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五、杜牧(公元 803 -约 852 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 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 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 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文学成就: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 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 悲愤交于酒肆,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及时行乐。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 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 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 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 :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 (848), 得宰相周墀之力,
61
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 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七言绝句欣赏: 七绝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绝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绝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趣话】杜牧在湖州的浪漫史: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 盛情款待,还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都没相中,他希望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 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在人群中或许能找到意中人。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 行了这一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 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忽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十分激动,就 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 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 七绝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绝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绝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绝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七绝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七绝 -赠别二首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七绝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七绝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62
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 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后
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 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 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 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 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 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认为她讲得很有道 理。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格律诗作业要求:符合平仄粘对韵基本要求,尤其注重平仄交替规律和压韵,在对仗方面可 以宽松一些,内容言情写景抒怀自拟,鼓励宣传正能量。五言七言皆可、律诗绝句不限。
63
第二章
近体诗欣赏与写作常识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 (618-907 年 ) 分成两大类: 一是古体诗, 也叫古风。 所谓古体诗, 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 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 诗 (“今”指的是唐朝 ),它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和用韵,平仄,对仗 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故称为“格律诗”。它基本上可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
第一节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
近体诗的基本要素:平、仄、粘、对、韵。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 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 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一、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 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 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作品,几乎都是押韵的。民 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隋唐以后写诗押韵依据韵书。隋朝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采用,用作判卷的准 绳,稍经修改后称《唐韵》,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宋朝在《唐韵》基础上 又颁诏修韵,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修订,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 “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 一直延续下来。 由于汉字语音的历史变迁,有一些字过去发音相似而今却相差甚远,造成某些诗句今天读 起来不押韵了。现代人写诗参照韵书的少,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依据汉语拼音即可。诗词 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和韵母。例如“公 gōng”,其中 g 是声母,ōng 是韵母。再看“东 dōng”,“同 tóng”,“隆 lóng”,“宗 zōng”,“聪 cōng”等,它
33
们的韵母都是 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拚音中, a、 o、 e 的前 面可能还有 i,u、ü,如 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 ueng 等,这种 i, 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má), 童孙未解供耕织, 二、 四
声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声调是汉语的特点。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 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 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 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古今四声关系如下: 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山西、内蒙古、湖南等一些地方也保存有入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 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 变成了阳平。 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 “‘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 《康熙字典》开篇载有一首四声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 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能使声调多样化。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 和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的交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村庄儿女各当家( jiā)。 也傍桑阴学种瓜( guā)。
34
例如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平平后面跟着仄仄,仄仄后面跟着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第二句仄仄后面跟着平 平,平平后面跟着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 “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那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如 果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平声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 决。注意,凡韵尾是 -n 或 -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 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 句相对。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 “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 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 要求同样工整了。 律诗中的对仗有它的规则,这个规则是: (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毛主席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符合律诗对仗的标准。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 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5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很工整。“墙上”、“山间”、“根底”、“腹中”都是名词带 方位词。 “头”对“嘴”, “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 “轻”对“厚”, 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 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第二节
律诗的格式及写作规则
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平仄,二是用韵。讲平仄、 论格律,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也会带来乐趣,一种 创造性的乐趣。伟大诗人毛泽东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以五言诗为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 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五言和七言的绝句、律诗,共有 16 种格式,都可从基本格式推导出来。 一、五言诗的格式及示例 1. 五绝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二 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四 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例:卢纶《和张仆射 塞下曲六首》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例: 王之涣 《登鹳雀楼》 例:刘禹锡《路旁曲》 例:司空曙《黄子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南山宿雨晴, 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 无非送酒声。 岸芳春色晚, 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 渔舟夜不归。
需要注意的是, 例诗中常有一些字, 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规定, 这都是有原因的, 将在后面逐步说明。
36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 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 2. 五律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例:杜甫《观李固清 司马弟出水图》 方丈浑连水, 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 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 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 何处出尘氛。 二、七言诗的格式及示例 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 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 1. 七绝 二 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例:杜甫《玄武禅师 屋壁》 何年顾虎头, 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 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 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 莫随惠远游。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例:李白 《秋登宣城谢 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四 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例:杜甫《月夜忆舍 弟》 戍鼓断人行 ,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 况乃未休兵。
37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例:苏轼《饮湖上, 初晴雨后 》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 七律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例: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
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桔绿时。
三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例:鲁迅《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四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例: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 两个字。 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例:白居易《城上夜 宴》 留春不住登城望, 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 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 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 梦中欢笑亦胜愁。 二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例:晏殊《寓意》 油壁香车不再逢, 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 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 水远山长处处同。 三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例: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四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例:白居易《钱塘湖 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荫里白沙堤。
38
三、格式以外的规则 前面讲过了五绝、五律和七绝、七律的全部十六种格式,这些是标准化、理想化的格式。 事实上, 律诗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 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 例如: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标准格式是写诗重要的基础,但除了格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
规则起作用。这些规则也都 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四条。 1、“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即:除韵脚必须分明外,七言诗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 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就五言 诗而论,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该口诀简明易记,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必须注意,这只是一个近似说法,并不完全 准确,使用时要加一些修正。以五言诗为例,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的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 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 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的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皆为平声,这 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则是比 较大的毛病。此外,“平平平仄仄”句式中,第三字也不能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 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以仄起式为例,修正后的诗谱为: ( 平 ) 平 ( 仄 ) 仄 ( 平 ) 平仄 ( 仄 ) 仄平平 ( 仄 ) 仄平 韵 ( 仄 ) 仄 ( 平 ) 平 ( 平 ) 仄仄 ( 平 ) 平 ( 仄 ) 仄仄平平 韵 加括号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但各括号中的字变化时有一定的关联性。 2、“孤平拗救” 前面讲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 个字),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是写律诗之大忌。
39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 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 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 该如何处理呢 ? 办 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 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 孤平拗救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平平 (仄 )仄平 → 仄平平仄平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平平 (仄 )仄平 → 仄平平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 平仄仄平平仄平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仄 )仄平平 (仄 )仄平 → 平仄仄平平仄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 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3、“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
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 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 , “平平平仄仄”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平 )平 (平 )仄仄 → 仄平仄平仄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平 )平 (平 )仄仄 → 平平仄平仄 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 平仄平平仄平仄 实:入声字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仄 → 平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 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 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4、“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基本格式的前两句 ):
40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 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 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还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 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 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 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举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 仄平。 →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阁:入声字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 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救上一句。 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关于律诗的平仄法则,总的就是以上四个基本句式(加上“对”和“粘”的要求)和四条 规则(格式以外的要求)。掌握了这些,写诗就不会违反平仄的格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属于某些诗人在格律之外的艺术追求;有的则是一家之言。例如:广 互救、避“上尾”、不重字,等等。这些并不是格律的组成部分,诗词作者不一定遵守,有兴 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41
第三节
一、律诗的布局结构
律诗的布局结构及对联
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 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 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 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 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 起承转合只是律诗的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应当坚 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颔联和颈联要用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 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 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举例: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该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颔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 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 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 , 是动词相对;“秦栈” 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工整。 五律和七律都要求用对仗。对仗的位
置一般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绝句不要求用 对仗。对于初学者来说,写诗应坚持多用对仗。此外,有一些特例需注意: 第一、在一首诗中,有两联对仗是基本要求,多则不限。三联对仗或四联全用对仗都是允 许的。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用对仗的也不少见,尤其是首句不入韵的诗。 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这一联 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 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42
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都是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 色而先开也”。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 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 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 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 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 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排律,除了首 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 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二、对仗的种类及要求 1、工对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工对,不仅 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 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 过去蒙学老师教学童背诵: “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 这些就是工对范例。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有二十多个方面,例如: 天 时 地 器 衣 饮 文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宫
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43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数 颜 干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支:甲、乙、子、丑,等等。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助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 连 介 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同一门类的词, 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 具体内容有的相类 (如植物方面的 “桃” 与 “李” ) , 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 , 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对 仗正是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 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是,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 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对是可以举出一些的。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二是习惯对。 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含意关联紧密,所以在传统或习惯上,用 这些字词也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 “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借对。 有的字,按其在诗中的意思,与另一句中相应的字是不能对的,但因这个字另有含义,而 在另一含义上, 是可以对的, 这就是借对。 如杜甫诗句: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 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 对的。但因为“寻常”在别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在 此处可以用于
对仗,形成借对。又如李商隐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其中
44
“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 对。此外,还有从谐音上来借对的。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其中“皇” 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 四是句中自对。 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 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 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 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 互对。 五是重点对。 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 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 得很工。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 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 , 那就不重要了 , 又如苏轼 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 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 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2、宽对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 究词的具体门类。写诗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应尽量求工。 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 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 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 , 还有 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 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通常不太讲究,甚至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作品 也不少见。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若用
对仗自然就更宽松些。有不少作品就是 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45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 错了位。例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第四、流水对。一般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并列的,把两句颠倒过来,意思仍然说得 通。流水对,则是把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同流水般地连续说下来,出句和对句之间有着时空上 或因果上的连贯性,互相不能颠倒。例如: “一从归白舍,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同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 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3、忌“合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 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都是专用 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 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还有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 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 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三、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 ,也是第一副春联。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
46
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 江”等,都是工对。创作对联,也叫对对子,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
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 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不仅要工对,还要对得恰切、巧妙。 对联的字数不限,关键是对仗工整、平仄相符。例如: 一字联:墨(对)泉;墨(对)柏。二字偏旁“黑、白”颜色相对词义相反 ,‘土’和‘水’ 或“土”与“木”同属于五行。 二字联: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书山(对)学海。 三字联:水底月(对)镜中花;孙行者(对)祖冲之;水帘洞(对)花果山。 四字联: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五字联: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六字联: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七字联: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八字联: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多字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 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 , 情真意切 , 可讽可歌 , 媲美诗词、曲赋、文章 , 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 , 源远流长 , 亦庄亦趣 , 增辉堂室、山川、人物 , 犹如老树灿新花。 创作对联是写格律诗的文化基本功,一首好的律诗内必定嵌有好的对联,建议诗词格律的 初学者加强对联练习。对联创作方面自古就有不少佳话。例如,清代风流才子纪晓岚留下的很 多佳作至今仍为人称颂。下面选录几幅对联供大家品评: “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据说少年纪晓岚的老师施先生不小心把其养的小鸟压死了,纪晓岚对此联以报复。) “水月寺鱼游兔走;山海关虎跃龙飞。” (水中有鱼,月中有兔,山中有虎,海中有龙,对得自然贴切,天衣无缝)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纪晓岚为铁匠写的春联) “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炉寒火尽,须把意马牢拴。” (纪晓岚为庙宇题的一副楹联。上下斟酌,上联藏一个“秃”字,下联藏一个“驴”字,加起 来是“秃驴”) “因火生烟,若不撇出终是苦〔小如〕;水酉为酒,入能回头便成人〔陈半江〕;
47
舛木为桀,全无人道也称王〔纪晓岚〕;一大冷天,水无一点不成冰〔刘师退〕; 少女为妙,大来无一不从夫〔小如〕;子女相好,人弗作恶便成佛〔小倩〕;“ (纪晓岚与众友人一起对对子作品选录,像说文解字一样奇妙,却都在情理之中。)
第四节
历史名人佳作欣赏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
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 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有二千三百多人。 初唐时期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盛唐时期,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 派。 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代表作有《长恨歌》 ,《琵琶行》, 刘禹锡代表作《陋室铭》等。 晚唐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一、李白( 701- 762 )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汉族,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贺知章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存世 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 ,公元 701 年 2 月 28 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 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 约 4 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就 是聪明又顽皮的少年李白,看到老奶奶欲把铁杵磨成针时受到感悟,从此发奋读书的故事。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希望通 过结交朋友和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在漫游中结交 了不少名流,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但是政治抱负一直不能如愿。直到天宝元年(742 年) , 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 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 年) ,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 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 (今贵州境内) , 途中遇赦写下 《早 发白帝城》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有说
48
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 【原文】李白: 《蜀道难》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 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 地崩山摧
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 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 挂倚绝壁。飞湍(tuān)瀑(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其险也 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 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huán)家。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2)噫吁嚱:三个都是惊叹词。惊 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难以考证。 何茫然:何:多么。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4)尔来:从那 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 有山川险阻,故称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10)扪参历井:参(shēn)、 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 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 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 险恶陡峭的山壁。(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13)子规:
49
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1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15)去:距离。盈:满。(16)飞湍 (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砯(pīng) 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壑: 山谷。(17)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18)剑阁:又名剑门关,在 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 雄峻的样子。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19)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 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20)朝:早上。吮:吸。(21)锦城:成都古代以 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22)咨嗟:叹息。(23)若 此:一作“如此”。(24)连峰:连绵的山峰。(25)凋朱颜:青春的容颜为之变老。凋:凋谢。 朱颜:红颜,指年轻人的容颜。 【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是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
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50
【原文】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zūn)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 (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 (cé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注释】 (1)《将进酒》: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将(qiāng)进酒,乐府旧题。将, 请。(2)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东流入海,不会倒流回来。(3)高堂:高大的厅堂。(4)悲白发:为鬓发斑 白而伤感。(5)朝如青丝暮成雪:形容时光匆促,人生短暂。青丝,黑色的头发。暮成雪,到晚上黑 发变白。(6)得意:指心情愉快,有兴致。(7)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金钱不足贵,散去还会来。 (8)会须:应该。(9)岑夫子,丹丘生:李白的朋友岑勋、元丹丘。(10)侧耳听:侧着耳朵听,形容 听得认真、仔细。侧,一作“倾”。(11)钟鼓馔玉:代指富贵利禄。钟鼓,古时豪贵之家宴饮以 钟鼓伴奏。馔玉,形容食物珍美如玉。(12)寂寞:默默无闻。一说“被世人冷落”。(13)陈王昔时 宴平乐:陈王,指三国时魏诗人曹植(192~232),封陈王。宴平乐,在洛阳的平乐观宴饮。(14) 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指酒美价昂。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斗,盛酒器,有柄。恣欢谑,尽情寻欢作乐。谑,喜乐。(15)径须:只管。(16)五 花马,千金裘:五花马,指名贵的马。千金裘,名贵的皮衣。(17)将出:拿出。(18)万古愁:绵绵 不尽的愁。 【译文】 你看见了吗 ,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掉头返回。 你看见了嘛,那年迈的父母, 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
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都让令儿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共同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 钟鼓馔 (zhuàn)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qiú), 呼儿将出换美酒 , 与 尔同销万古愁。
51
二、杜甫( 712- 770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人。盛唐时期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 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70 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杜 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 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因而被誉为“诗史”。“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 家别》《垂老别》。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 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原文】《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 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2)吏:官吏, 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 指凶狠。(5)啼:哭啼。苦:凄苦。(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8)附书至:捎信回来。 (9)新:刚刚。(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11)长已矣:永远完 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13) 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15)完 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18)急 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21) 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23)独:唯独、只有。 【译文】
52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 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 “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 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 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 离去, 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 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三、白居易( 772- 846) 白居易( 772~ 846 )字乐天,汉族(龟兹血统),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 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幼年是跟随父亲在中原一
带度过的,正遇上叛军作乱,十一、二岁以后避居越中。十 六岁北返长安,曾以诗文投谒当时名土顾况,很受赞扬。大约十七、八岁时,就写出《赋得古原草 送别》那样的名篇。二十九岁在长安进士及第,三十岁应兰 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崽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解读】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土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魂。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论。或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或云歌咏李杨爱情;或 云二者兼有之。然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止于“主题” 。从作者创作意图来看, 《长恨歌》即“歌长 恨” ,歌咏爱的长恨。白居易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 ,说明作者是为歌“风情”而作此诗。 诗分四段,先写热恋情景,突出杨氏之美和李对杨的迷恋。其中对“汉皇”因贪恋女色而误 国事自然有所讥讽。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明皇肠断。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三写物
55
是人非、刻骨铭心的无望之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爱与长恨。如此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 诗的感情脉络,其间因果关系密切而且分明。 此诗所以为千古名篇,非因其谴责开成二年(837)又赴科 场,令狐陶也为之延誉并推荐,李商隐得中进士。 及第后,他一度赴兴元(今陕西汉中),入令狐楚幕。楚死,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 其女为妻。当时朝中,往事如烟之意。 (3)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蔡梦弼《杜 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瑟声之缥缈朦胧……或以喻己所向往追求者,皆望之若有,近之则无。……要之,颔、 腹二联并非具体叙述其华年往事,而系借瑟声之迷幻、哀怨、清寥、缥缈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之 种种人生遭际、人生境界、人生感受。……末联含义明白……谓上述失意哀伤情事岂待今日追忆方 不胜怅恨,即在当时亦惘然若失矣。 【原文】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 然所寄之阑。 明年赴辟下昭桂,东郊痛哭辞兄弟'等句情调仿佛,或作于会昌六年春。然终乏确证。姑依张笺暂 系会昌二年春。附此诗之第二首: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此二诗虽不能确系于某年,但必是商隐在长安秘书省时所作。商隐已娶王氏,而诗中恋情非 为王氏而发,则必为婚外恋情无疑。从诗中描写的生活内容看来,其所爱幕者,当为贵家女子,但 只能暗通情意。三、四句是名句,也是这首诗的重心。 【原文】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颜氏家训》: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 嫌。赞赏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 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据研究,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 594 首,其中 381 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 213 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五、杜牧(公元 803 -约 852 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 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 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 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文学成就: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 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 悲愤交于酒肆,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及时行乐。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 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 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 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 :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 (848), 得宰相周墀之力,
61
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 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七言绝句欣赏: 七绝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绝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绝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趣话】杜牧在湖州的浪漫史: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 盛情款待,还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都没相中,他希望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 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在人群中或许能找到意中人。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 行了这一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 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忽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十分激动,就 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 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 七绝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绝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绝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绝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七绝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七绝 -赠别二首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七绝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七绝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62
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 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后
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 是他的本意。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 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 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 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 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认为她讲得很有道 理。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格律诗作业要求:符合平仄粘对韵基本要求,尤其注重平仄交替规律和压韵,在对仗方面可 以宽松一些,内容言情写景抒怀自拟,鼓励宣传正能量。五言七言皆可、律诗绝句不限。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