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青花瓷赏析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关键词:元朝 青花瓷 景德镇 绘画风格 文化底蕴

一、元青花瓷的形成、由来及发展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频繁,海外贸易发达。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的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当时出口而保存至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于伊朗德黑兰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该馆的收藏不仅数量大,质量精,而且来源可靠,科学价值极高。这是中伊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青花瓷器是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出口到波斯地区的,所以在国内十分少见。

青花原料为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稳定性好的彩绘原料,它不仅烧成面较宽,而且容易烧成,这是它的主要性能。氧化钴一般含有氧化铁与氧化锰等多种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的多少,决定了氧化钴的性质。经科学研究,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分进口与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称“苏麻离青”,又叫“苏尼勃青”。这种青料含氧化铁成分高,含氧化锰成分低,并含有砷,是一种高铁低锰料。国产青料含氧化铁低,含氧化锰高,是一种高锰低铁料。这种进口青料的最大特点是高铁,在还原焰中烧成,呈黑色结晶斑块,绘制纹饰线条具有晕散、流淌的特征。因此,这种青料的性能会直接影响纹饰密集、多层次的装饰效果,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这种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风格,正是来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装饰花纹与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卷草纹、s形纹和回纹等,都与元代青花瓷上的装饰不仅在题材与结构上相同,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如出一辙,所以有的学者称它为“波斯风格”。满足青花纹饰的密集型以及多层次不留地装饰的要求,首先必须对进口青料进行改造与提炼,才能使用。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的彩绘原料,用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青花的呈色效果。绘瓷时要浓淡适度,厚薄均匀,还要求画工掌握好一定的速度,用笔不能停顿。烧窑技术尤为重要,窑温的高低,窑炉的气氛等,都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窑温过高青料流淌,过低时又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

以上对青料性能的改变,青料的科学使用与绘制,以及青花瓷器的烧成这一系列的创造,才解决了元青花艺术风格(波斯风格)与青料性能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元青花瓷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原因与其特征的由来。可以看出,这种元青花瓷器是用最好的原料制作,筛选最精的青料绘制,由最好的窑工烧制出来的,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代青花不仅在景德镇出现,而且烧制技术迅速成熟,进入青花瓷的成熟期。元朝庭在景德镇设了“浮

梁瓷局”,专门掌烧瓷器。可见,元代对青花的重视及数量控制。当时,青花不仅为达贵用品,还外销到中东地区。

二、元青花瓷的绘画风格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

画人物纹饰的青花瓷按古董行的惯例其价值是最高的,比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更能代表时代人物的精神追求,人物纹饰最能表达人的情感,基本能反映出古代某个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鬼谷子下山、尉迟公单鞭救主、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这些被一些专家学者看成元代瓷器的青

花瓷器,其正面人物形象均为汉人,描述的都是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青花瓷纹饰看成是汉文化的集中表现,与蒙古、伊斯兰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蒙元统治时期,蒙古的英雄人物辈出,能征善战的将军比比皆是,为什么江南窑工没有去画那些蒙古人反而去大量创作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呢?其实这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它出现在汉民族文化可以自由创作的时间段。

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三、元青花瓷的文化底蕴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这种文化底蕴不可能一时体会的完全,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关注多留意,这样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青花瓷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门类,在元代继承沿袭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又不拘泥于传统水墨的的绘画程式。它充分吸收其同时代其它艺术种类的艺术成就,善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笔法,或工(笔) 或写(意) 或兼工带写,形成了刚柔相济、可动可静、疏密相间的艺术效果,因而能在瓷器的器型上,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宣纸上的那种色调明快、蓝白相映的鲜明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魅力蕴藉的审美感受。同时元代青花瓷画作为瓷器装饰的综合装饰语言中的重要要素,必须考虑对瓷器造型的适应,青花瓷画必须通过巧妙地安排、整体的建构,才能体现出造型、文饰、色彩、材质、工艺、技法等瓷器的整体审美效应。

从形式上来看,青花瓷画突破了宣纸等介质的束缚,在光滑有弧度的瓷胎上以妙造自然为胜事,虽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但也赋予了青花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具有整体设计感、灵动率真的审美内涵。

从技法上看,以钴料为着色剂的瓷器绘画的表达技法必受制于钴料与瓷器胎体的相发相融性。由于元代青料分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一般说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和云南、浙江窑口的青花瓷器用国产料,晚期青花大件器物用进口青料绘画。国产料以浙江产的“浙料”和江西“陂塘青”、“石子青”以及云南“珠明料”为主。进口料是从西亚地区引进的“苏麻离青”。而两种不同的画料,前者发色暗淡、不易晕散,没有明显的色阶,后者发色明亮、有流散感、明显有色阶,两种钴料能够完美的表现白描、双勾、点染、皴搽、晕染等中国画技法。

从内容上来看,青花瓷画丰富并提升了中国水墨画反映生活的广度,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传世青花瓷器中较为常见的“满池姣”图案,既莲花鸳鸯图,图案活泼生动,风格清丽洒脱,那欲飞的鸳鸯与茂密的缠枝花纹有机地融汇一体,毫不逊色于展现在一幅宣纸上的传统水墨画,不仅能给民间的婚嫁喜事增添喜庆吉祥的色彩,而且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质朴淳厚的审美情

趣。

从审美上来看,元青花瓷画深度的揭示了在特殊的时代大环境。作为时代文化思想载体的元代青花瓷器体现着多元融合的民族特点。它即体现了蒙古民族文化崇白尚蓝的色彩审美观、汉民族文人的隐逸思想、各民族百姓对生活的极大热情,又暗合了道家“万物色彩灭声华”的审美观、佛家对内心的静寂清净的关照。正是这样元代青花瓷器才不同于唐宋青花,得以在各地烧造使用,尤其是在明代大行其道。

元代青花瓷赏析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关键词:元朝 青花瓷 景德镇 绘画风格 文化底蕴

一、元青花瓷的形成、由来及发展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频繁,海外贸易发达。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到14世纪以后,中国的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当时出口而保存至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于伊朗德黑兰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该馆的收藏不仅数量大,质量精,而且来源可靠,科学价值极高。这是中伊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器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青花瓷器是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出口到波斯地区的,所以在国内十分少见。

青花原料为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稳定性好的彩绘原料,它不仅烧成面较宽,而且容易烧成,这是它的主要性能。氧化钴一般含有氧化铁与氧化锰等多种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的多少,决定了氧化钴的性质。经科学研究,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分进口与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称“苏麻离青”,又叫“苏尼勃青”。这种青料含氧化铁成分高,含氧化锰成分低,并含有砷,是一种高铁低锰料。国产青料含氧化铁低,含氧化锰高,是一种高锰低铁料。这种进口青料的最大特点是高铁,在还原焰中烧成,呈黑色结晶斑块,绘制纹饰线条具有晕散、流淌的特征。因此,这种青料的性能会直接影响纹饰密集、多层次的装饰效果,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这种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风格,正是来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装饰花纹与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卷草纹、s形纹和回纹等,都与元代青花瓷上的装饰不仅在题材与结构上相同,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如出一辙,所以有的学者称它为“波斯风格”。满足青花纹饰的密集型以及多层次不留地装饰的要求,首先必须对进口青料进行改造与提炼,才能使用。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的彩绘原料,用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青花的呈色效果。绘瓷时要浓淡适度,厚薄均匀,还要求画工掌握好一定的速度,用笔不能停顿。烧窑技术尤为重要,窑温的高低,窑炉的气氛等,都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窑温过高青料流淌,过低时又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

以上对青料性能的改变,青料的科学使用与绘制,以及青花瓷器的烧成这一系列的创造,才解决了元青花艺术风格(波斯风格)与青料性能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元青花瓷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原因与其特征的由来。可以看出,这种元青花瓷器是用最好的原料制作,筛选最精的青料绘制,由最好的窑工烧制出来的,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代青花不仅在景德镇出现,而且烧制技术迅速成熟,进入青花瓷的成熟期。元朝庭在景德镇设了“浮

梁瓷局”,专门掌烧瓷器。可见,元代对青花的重视及数量控制。当时,青花不仅为达贵用品,还外销到中东地区。

二、元青花瓷的绘画风格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

画人物纹饰的青花瓷按古董行的惯例其价值是最高的,比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更能代表时代人物的精神追求,人物纹饰最能表达人的情感,基本能反映出古代某个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鬼谷子下山、尉迟公单鞭救主、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这些被一些专家学者看成元代瓷器的青

花瓷器,其正面人物形象均为汉人,描述的都是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青花瓷纹饰看成是汉文化的集中表现,与蒙古、伊斯兰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蒙元统治时期,蒙古的英雄人物辈出,能征善战的将军比比皆是,为什么江南窑工没有去画那些蒙古人反而去大量创作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呢?其实这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它出现在汉民族文化可以自由创作的时间段。

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三、元青花瓷的文化底蕴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这种文化底蕴不可能一时体会的完全,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关注多留意,这样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青花瓷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门类,在元代继承沿袭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又不拘泥于传统水墨的的绘画程式。它充分吸收其同时代其它艺术种类的艺术成就,善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笔法,或工(笔) 或写(意) 或兼工带写,形成了刚柔相济、可动可静、疏密相间的艺术效果,因而能在瓷器的器型上,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宣纸上的那种色调明快、蓝白相映的鲜明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魅力蕴藉的审美感受。同时元代青花瓷画作为瓷器装饰的综合装饰语言中的重要要素,必须考虑对瓷器造型的适应,青花瓷画必须通过巧妙地安排、整体的建构,才能体现出造型、文饰、色彩、材质、工艺、技法等瓷器的整体审美效应。

从形式上来看,青花瓷画突破了宣纸等介质的束缚,在光滑有弧度的瓷胎上以妙造自然为胜事,虽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但也赋予了青花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具有整体设计感、灵动率真的审美内涵。

从技法上看,以钴料为着色剂的瓷器绘画的表达技法必受制于钴料与瓷器胎体的相发相融性。由于元代青料分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一般说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和云南、浙江窑口的青花瓷器用国产料,晚期青花大件器物用进口青料绘画。国产料以浙江产的“浙料”和江西“陂塘青”、“石子青”以及云南“珠明料”为主。进口料是从西亚地区引进的“苏麻离青”。而两种不同的画料,前者发色暗淡、不易晕散,没有明显的色阶,后者发色明亮、有流散感、明显有色阶,两种钴料能够完美的表现白描、双勾、点染、皴搽、晕染等中国画技法。

从内容上来看,青花瓷画丰富并提升了中国水墨画反映生活的广度,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传世青花瓷器中较为常见的“满池姣”图案,既莲花鸳鸯图,图案活泼生动,风格清丽洒脱,那欲飞的鸳鸯与茂密的缠枝花纹有机地融汇一体,毫不逊色于展现在一幅宣纸上的传统水墨画,不仅能给民间的婚嫁喜事增添喜庆吉祥的色彩,而且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质朴淳厚的审美情

趣。

从审美上来看,元青花瓷画深度的揭示了在特殊的时代大环境。作为时代文化思想载体的元代青花瓷器体现着多元融合的民族特点。它即体现了蒙古民族文化崇白尚蓝的色彩审美观、汉民族文人的隐逸思想、各民族百姓对生活的极大热情,又暗合了道家“万物色彩灭声华”的审美观、佛家对内心的静寂清净的关照。正是这样元代青花瓷器才不同于唐宋青花,得以在各地烧造使用,尤其是在明代大行其道。


相关文章

  • 浅论青花瓷的发展
  • 青花瓷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杰出代表,是古老文化底蕴的象征.它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把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影响到整个全球. 以钴料为呈色剂在瓷坯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入窑烧制而成的产品,史上把它称之为白地蓝花瓷器 ...查看


  • 明青花赏析
  • 明朝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 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 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 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 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 ...查看


  • 15春地大[瓷器艺术赏析]在线作业试卷
  • 15春地大<瓷器艺术赏析>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器物底部被投放物撞击形成的裂纹. A. 磨足 B. 炸底 C. 耍圈 D. 棕眼 正确答案:B 2. 陶瓷装饰从工艺手段上可分为釉上彩. ...查看


  • 青花瓷歌词赏析
  • 青花瓷歌词赏析(摘|自己组合而成) 2009-08-19 20:18 素胚勾勒 出青花 笔锋浓转淡 Dark to thin immerges the blue and white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Peony profiles o ...查看


  • 浅谈元代青花瓷
  • 引言 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中国古代瓷器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查看


  • 吾不识元青花
  • 作者:欧阳希君 吾不识元青花,是因为没有在市场上见到过真的元青花精品.在景德镇考察窑址时,一件元青花残片也未采集到,地摊上购得部分元青花标本,不知是否出自窑址,真假窑址标本难断,因不是本人亲自从窑址采集.十数年前在北京工作,虽陆续购得数件, ...查看


  • 浅析元代釉里红的创烧及其艺术装饰特征
  • 元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史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瓷器品种.景德镇窑创烧的釉里红就是其中之一.往前追溯,唐代长沙.鲁山等窑的色釉瓷,尤其是长沙窑釉下还原红绿彩的出现,后经宋代钧红釉的过渡,元代景德镇窑最终创烧出釉里红瓷.元代釉 ...查看


  • 元青花特征解析
  • 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 ...查看


  •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工艺_上_
  • 元王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后,使景德镇瓷 热稳定性.经笔者试验结果:"南不"74%.瑶里高岭18%.三宝莲8%左右,才是元青花胎泥的正确配方.优质的元青花瓷胎应是三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