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第2节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知识提要

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二、基础训练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其顺序是 ( )

①提出疑问 ②设计实验 ③实验实施 ④得出结论 ⑤分析数据 ⑥提出假设 ⑦提出新的疑问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⑥⑤⑦

C 、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⑥②③④①⑤⑦

2、当盖都塞克发现作为实验的猩猩发病后,再用其他正常猩猩做同样的实验,其目的是遵循生命科学的 ( )

A 、一致性原则 B、完整性原则 C、对照性原则 D、重复性原则

3、设计实验时必须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进行实验,这样逐一比较后,才能确定真正的影响因素,这体现了科学的 原则。

A 、单一变量 B、完整性 C、重复性 D、一致性

4、科学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1)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按青霉素发现的过程进行排序 (只写编号)。

①弗莱明用一小滴青霉菌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滴在正在生长的葡萄球菌上,几小时后葡

萄球菌奇迹般地消失了。

②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落周围葡萄球菌不能生长。 ③或许是青霉菌的生长抢夺了葡萄球菌的营养,或许是有青霉菌产生了某种代谢物质杀

死或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④他将青霉菌的代谢物质稀释1000倍进行实验仍然有效;并试着用青霉菌的代谢物质

治疗局部多种细菌感染的伤口也获得成功。

⑤他把这种代谢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2)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与弗莱明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有关。他采用青霉菌所产生的代谢

物质进行实验,主要想验证的假设是 ( )

A .青霉菌的生长抢夺了葡萄球菌的营养

B .青霉菌产生的某种代谢物质杀死或抑菌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C .青霉菌的生长是以葡萄球菌为营养

D .青霉菌产生的某种代谢物质刺激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3)仔细分析第(1)题的句子,归纳弗莱明在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中得到的三个实验结论

5、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近几年,疯牛病在欧洲时有爆发,致使欧洲民众“谈牛色变“,对牛肉的消耗

量大减。

材料2 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疯牛病”的症状其实与人们早在300多年前就已注意

到的发生在绵羊和山羊身上的“羊搔痒症”的症状极为相似, 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 烦燥不

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性处理破坏病

羊DNA 和RNA 后,其组织仍具有感染性,因而认为“羊搔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

能是蛋白质。

材料3 1997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坦利·普鲁辛纳因发现了一种新生物——朊病毒而获

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朊病毒实际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它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

常型PrP )和搔痒型(致病型PrP ),(PrP )胁迫PrP 转化为PrP ,从而实现了蛋白质→

蛋白质,并产生病理效应,使生物个体致病。

(1)“疯牛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_,其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

(2)“疯牛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饲喂了___________饲料。

(3)与病毒相比,朊病毒在组成成分上的不同主要在于___________,把它列入生物体的范

畴,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这一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通过___________来实现的。

(4)简要阐述朊病毒的发现对于遗传学的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C 2、D 3、A

4、(1)②③①④⑤

(2)B

(3)①青霉菌产生的代谢物质能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②低浓度的青霉菌代谢物质仍然能杀死葡萄球菌的生长

③青霉菌的代谢物质不仅能杀死和抑制葡萄球菌,还能杀死或抑制其他细菌的生

5、(1)朊病毒 氨基酸 (2)带有这种朊病毒的 (3)含蛋白质而无核酸 生殖 蛋白

质复制 (4)朊病毒实现了“蛋白质→蛋白质”,这一事实说明蛋白质也能实

现自我复制,对“中心法则”起到了补充作用 C SC SC C SC

实验1、1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知识提要

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

二、基础训练

1、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左手托_________,右手握_________

2、使用显微镜时如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细胞大小越______,数目越_______,视野越

______,物镜与载物台的距离越_____。

3、视野中左下方的目标图像要移送正中央应该向_______推动载玻片,因为在载玻片上实物

目标的位置是在 _______。例如“P”字在显微视野下图像是____ 。

4、低倍观察视野,逐渐升高镜筒,到很高仍然看不到目标,原因是目标____________。

5、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_____比,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____比。

6、显微镜测微尺是测量微小生物体或结构的有效工具。经标定安装于10×目镜中的目镜测

微尺在低倍镜(10×)视野中的每小格长度为7um ,在高倍镜(40×)视野中每小格长度为

1.75um 。如果在10×目镜和10×物镜构成的视野中,一个酵母细胞在目镜测微尺的测量下,测得其细胞长度是5格,则该细胞的具体长度值是_______um;如果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

则酵母菌在目镜测微尺上的长度是_____格。

7、显微镜目镜为10x ,物镜为10x 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

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x 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8、显微镜目镜为10x ,物镜为10x 时,视野中被一行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

物镜转换为40x 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 ( )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9、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 .将物镜对准通光孔 B .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观察 D .使用高倍镜时,用粗调节器调节 C .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

10、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

A .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1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 )

①调节焦距 ②对光 ③观察 ④取镜和安放 ⑤复原与放回 ⑥安放玻片

A .④②③①⑥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④②⑥③①⑤ D.④①②⑥③⑤

12、在光照明亮的教室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在显微镜视野上能够清晰看到细胞,

但看不清内容物,为便于观察,此时应 ( )

A .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 .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13、当显微镜镜筒下降时,操作显微镜的人的目光注视的部位是 ( )

A .镜筒 B.目镜 C.物镜 D.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14、使用高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 ( )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 ②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 ③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A .②③①④ B.①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15、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起来,如果载玻片的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 )

A B C D

16、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不清晰

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大 ( )

17、下列有关使用显微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在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的原因是低倍镜观察视野大,易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

B 、在从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将变暗,如因太暗而影响观察时应开大光圈,反光镜由平面换成凹面。

C 、在低倍镜下观察一个植物细胞时,在视野的右上方有一结构因太小看不清,此时应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即可。

D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时,用低倍镜观察的效果比用高倍镜观察要好,原因是洋葱鳞片的外表皮细胞比较大,用低倍镜观察放大倍数适中。

18、看到放大低倍镜视野中某一物像时,当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后,无论如何调整,在

高倍镜视野中都找不到要放大的物像,其原因不可能是 ( )

A .标本不在视野中 B.高倍镜是坏的

C .物镜镜头没有转换到位 D.目镜镜头是坏的

19、下面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

请看图回答:

② ③ ④ (

1)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

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的组合为_______,此时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

(2)在观察中,③和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________。

(3)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在,

则异物可能存在于 ( )

A .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镜座、镜臂

2、大、少、暗、近

3、左下、右上、d

4、不在视野范围内

5、反、正

6、35、20

7、A 8、B 9、A 10、D 11、B 12、D 13、D 14、A

15、D 16、A 17、C 18、D 19、(1) ②③、600倍 (2) ④ (3) B

第2节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知识提要

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二、基础训练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其顺序是 ( )

①提出疑问 ②设计实验 ③实验实施 ④得出结论 ⑤分析数据 ⑥提出假设 ⑦提出新的疑问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⑥⑤⑦

C 、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⑥②③④①⑤⑦

2、当盖都塞克发现作为实验的猩猩发病后,再用其他正常猩猩做同样的实验,其目的是遵循生命科学的 ( )

A 、一致性原则 B、完整性原则 C、对照性原则 D、重复性原则

3、设计实验时必须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进行实验,这样逐一比较后,才能确定真正的影响因素,这体现了科学的 原则。

A 、单一变量 B、完整性 C、重复性 D、一致性

4、科学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1)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按青霉素发现的过程进行排序 (只写编号)。

①弗莱明用一小滴青霉菌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滴在正在生长的葡萄球菌上,几小时后葡

萄球菌奇迹般地消失了。

②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落周围葡萄球菌不能生长。 ③或许是青霉菌的生长抢夺了葡萄球菌的营养,或许是有青霉菌产生了某种代谢物质杀

死或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④他将青霉菌的代谢物质稀释1000倍进行实验仍然有效;并试着用青霉菌的代谢物质

治疗局部多种细菌感染的伤口也获得成功。

⑤他把这种代谢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2)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与弗莱明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有关。他采用青霉菌所产生的代谢

物质进行实验,主要想验证的假设是 ( )

A .青霉菌的生长抢夺了葡萄球菌的营养

B .青霉菌产生的某种代谢物质杀死或抑菌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C .青霉菌的生长是以葡萄球菌为营养

D .青霉菌产生的某种代谢物质刺激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3)仔细分析第(1)题的句子,归纳弗莱明在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中得到的三个实验结论

5、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近几年,疯牛病在欧洲时有爆发,致使欧洲民众“谈牛色变“,对牛肉的消耗

量大减。

材料2 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疯牛病”的症状其实与人们早在300多年前就已注意

到的发生在绵羊和山羊身上的“羊搔痒症”的症状极为相似, 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 烦燥不

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性处理破坏病

羊DNA 和RNA 后,其组织仍具有感染性,因而认为“羊搔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

能是蛋白质。

材料3 1997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坦利·普鲁辛纳因发现了一种新生物——朊病毒而获

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朊病毒实际上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它有两种构象:细胞型(正

常型PrP )和搔痒型(致病型PrP ),(PrP )胁迫PrP 转化为PrP ,从而实现了蛋白质→

蛋白质,并产生病理效应,使生物个体致病。

(1)“疯牛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_,其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

(2)“疯牛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饲喂了___________饲料。

(3)与病毒相比,朊病毒在组成成分上的不同主要在于___________,把它列入生物体的范

畴,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这一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通过___________来实现的。

(4)简要阐述朊病毒的发现对于遗传学的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C 2、D 3、A

4、(1)②③①④⑤

(2)B

(3)①青霉菌产生的代谢物质能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②低浓度的青霉菌代谢物质仍然能杀死葡萄球菌的生长

③青霉菌的代谢物质不仅能杀死和抑制葡萄球菌,还能杀死或抑制其他细菌的生

5、(1)朊病毒 氨基酸 (2)带有这种朊病毒的 (3)含蛋白质而无核酸 生殖 蛋白

质复制 (4)朊病毒实现了“蛋白质→蛋白质”,这一事实说明蛋白质也能实

现自我复制,对“中心法则”起到了补充作用 C SC SC C SC

实验1、1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知识提要

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

二、基础训练

1、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左手托_________,右手握_________

2、使用显微镜时如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细胞大小越______,数目越_______,视野越

______,物镜与载物台的距离越_____。

3、视野中左下方的目标图像要移送正中央应该向_______推动载玻片,因为在载玻片上实物

目标的位置是在 _______。例如“P”字在显微视野下图像是____ 。

4、低倍观察视野,逐渐升高镜筒,到很高仍然看不到目标,原因是目标____________。

5、目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_____比,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成____比。

6、显微镜测微尺是测量微小生物体或结构的有效工具。经标定安装于10×目镜中的目镜测

微尺在低倍镜(10×)视野中的每小格长度为7um ,在高倍镜(40×)视野中每小格长度为

1.75um 。如果在10×目镜和10×物镜构成的视野中,一个酵母细胞在目镜测微尺的测量下,测得其细胞长度是5格,则该细胞的具体长度值是_______um;如果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

则酵母菌在目镜测微尺上的长度是_____格。

7、显微镜目镜为10x ,物镜为10x 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

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x 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8、显微镜目镜为10x ,物镜为10x 时,视野中被一行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

物镜转换为40x 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 ( )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9、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 .将物镜对准通光孔 B .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观察 D .使用高倍镜时,用粗调节器调节 C .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

10、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

A .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1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 )

①调节焦距 ②对光 ③观察 ④取镜和安放 ⑤复原与放回 ⑥安放玻片

A .④②③①⑥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④②⑥③①⑤ D.④①②⑥③⑤

12、在光照明亮的教室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在显微镜视野上能够清晰看到细胞,

但看不清内容物,为便于观察,此时应 ( )

A .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 .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13、当显微镜镜筒下降时,操作显微镜的人的目光注视的部位是 ( )

A .镜筒 B.目镜 C.物镜 D.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14、使用高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 ( )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 ②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 ③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A .②③①④ B.①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15、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起来,如果载玻片的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 )

A B C D

16、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不清晰

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大 ( )

17、下列有关使用显微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在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的原因是低倍镜观察视野大,易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

B 、在从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将变暗,如因太暗而影响观察时应开大光圈,反光镜由平面换成凹面。

C 、在低倍镜下观察一个植物细胞时,在视野的右上方有一结构因太小看不清,此时应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即可。

D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时,用低倍镜观察的效果比用高倍镜观察要好,原因是洋葱鳞片的外表皮细胞比较大,用低倍镜观察放大倍数适中。

18、看到放大低倍镜视野中某一物像时,当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后,无论如何调整,在

高倍镜视野中都找不到要放大的物像,其原因不可能是 ( )

A .标本不在视野中 B.高倍镜是坏的

C .物镜镜头没有转换到位 D.目镜镜头是坏的

19、下面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

请看图回答:

② ③ ④ (

1)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

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的组合为_______,此时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

(2)在观察中,③和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________。

(3)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在,

则异物可能存在于 ( )

A .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镜座、镜臂

2、大、少、暗、近

3、左下、右上、d

4、不在视野范围内

5、反、正

6、35、20

7、A 8、B 9、A 10、D 11、B 12、D 13、D 14、A

15、D 16、A 17、C 18、D 19、(1) ②③、600倍 (2) ④ (3) B


相关文章

  • 引领孩子走进科学实验
  • 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实验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根据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 ...查看


  • 1.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 教科版八年级<1.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其中的原因及其.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 走进实验室的首要目的是让大家 ,了解 3. 学习的目的实验 ...查看


  • 1.1走进生物实验室(导学案)
  •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能记住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能够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学习重难点] 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教学过程] 3.如何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查看


  • 走进科学实验室学案
  • 一.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1 试管:用作 的反应容器.加热后不能 防止炸裂. 2 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 的反应的容器.加热时放在 . 3 酒精灯:用于加热.用火柴点燃,不能 ,用 熄灭,不能用嘴吹,酒精量不超过灯壶容积的 ,不 ...查看


  • 走进生物实验室
  • <走进生物实验室> 授课稿 NO.1 班级 姓名 小组 , 号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实验室规则. 2.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并了解其用途. 3.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4.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快乐. [自 ...查看


  • 徐嘉敏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及教学反思
  •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 徐嘉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则,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2)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 ...查看


  • 走进科学实验室课后作业
  • 走进实验室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纳米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为nm . B. 人们在纳米尺度内发现了很多新的现象,给技术上带来很多新进展. C. 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 ...查看


  • 第一章走进生物实验室
  • 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 (课型:预习+展示)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列举出各种生物实验器具并知道其作用. 2.掌握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及其作用. 3.通过了解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导学过程:自学课本 ...查看


  • 走进科学实验室(练习)
  • [学习目标] 1. 了解实验室的常见仪器,并知道其基本用途 2. 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学习处理实验室一般意外的紧急应变措施 3. 学习并遵守实验室的规则 [课前预习] 1. 科学研究是以为基础的.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提出的假设一般都要设计来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