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八五”期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幼儿入园人数为2711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1985年的2.34倍。但是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在园人数逐年减少,幼儿园数、学前班数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

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我们认为该数据更能准确地反映全国应接受早期教育的适龄儿童数),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1995年为35.38% , 2000年为37.53%,入园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这说明“九五”期间,幼儿入园率的增长呈现平稳态势。但是,到2001年下降很快,1995年一2001年间入园幼儿数减少了690万人,其中2001年一年间就减少223万,入园率一年就下降

3.9%。

2.“九五”期间,农村幼儿入园率低,在园幼儿数减少情况最严重。 我国“九五”期间幼教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5%以上,农村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60%以上。但是2001年农村幼儿入园数比1995年减少了579.5万,学前一年在园数仅为654.3万。用同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幼儿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学前一年入园率仅为50%左右,这说明农村发展学前教育任务的艰难性,也更具紧迫性。农村幼教需要“两条腿走路”,目前国家没有农村学前专项投资,如果仅靠社会力量办学,要实现发展规划是不可能的。

3“九五”期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有所增加,其他部门和集体办园下降数量大。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入园人数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 %,教育部门办园缓慢增长,民办园发展速度近几年加快,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17%。而其他部门办园2001年比1995年减少了二分之一。集体办园2000年比1995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呈现大幅度下降状况。

4.减少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幼儿入园人数下降较多的省份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集中在人口多的大省,减少50%--30%的有湖南、河北、吉林、山东、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陕西、北京。

保持基本稳定的省、市主要是西部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如甘肃、重庆、西藏、青海、江西、安徽、四川、海南。这些地方虽然入园人数减少了2%一11%左右,如果排除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这些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基本保持稳定,还略有增长。

保持发展的主要是在西部的一些省和浙江、广东。在全国幼儿入园人数逐渐减少的总趋势下,云南、贵州、宁夏、新疆和发达地区的浙江、广东出现了发展势头,尤其是云南和贵州增长速度超过20%。这说明在“普九”任务非常重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有可能的。

二、影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城乡人口及居住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幼儿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出生人口急剧下降,是导致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源不足,人口少的村办幼儿园无法维持,所以城乡都出现了幼儿园自然关闭的现象。据调查,在不足1000人的村庄,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只有10名左右,勉强可以举办一个幼儿混合班,500人左右的村庄就难以举办正规幼儿班。

在不能举办幼儿园的地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巡回教学点、游戏小组、家庭活动站、“小学生当小先生”等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非正规教育,这是低投入和高效益的早期教育形式。

2.城、乡流动人口增加,一些原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幼儿流入城镇以后没有再进入幼儿园。

据14个省、市的调查结果说明,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占农村家庭的12.7%,调查了402个居委会、村委会,外来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城市为

7.7%,农村为14.8%。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情况比例最高的达到37.9% 。

调查还反映,流动人口中婴幼儿的比例城市比农村高,贫困地区比富裕地区高。近几年农村出外打工的父母,带着幼儿一起生活的家庭比例加大,城镇平均

7.5个流动人口中就有一个0-6岁儿童。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无户籍人口数量年平均增长180万,其中主要是超计划生育的孩子。这些特殊的儿童群体,享受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的机会少,政府有责任为这些群体的儿童提供受早期教育的机会,这也是各级政府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必要投资,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3.未切实解决城市旧城改造、新小区建设时居民迁移带来的幼儿入园难问题。 据各省调查反映,一些城镇新建小区已按规划建成幼儿园,由于管理不力,开发商把幼儿园任意改为他用,办桑拿浴室、歌舞厅、餐馆、商店等;或把幼儿园当成盈利事业,开办高收费的、“贵族”式的幼儿园,使居住在小区内的孩子无法入园,造成新的幼儿入园难问题。

4.企事业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被任意关、停。

“九五”期间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制,原为职工举办的福利性幼儿园停办、出租或拍卖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是幼儿园减少的重要原因。

5.部分下岗职工、低收入的家庭没有钱送子女入园。

各省都反映这种情况近年比较明显。要积极探索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有家长参与的、低成本的早期教育的对策,解决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受教育问题。

(二)幼儿教育没有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管理力量削弱

1. 一些地区没有把幼儿园教育纳入本地区政府发展的总体规划。

据14个省、市的调查,有66%的城市街道,36%的乡、镇政府没有早期儿童发展的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明确的责任,也就不能真正纳入政府的“盘子”和领导的政绩考核之中。这是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撤消和变卖幼儿园,造成事业滑坡和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

2.一些地区政府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中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乡镇撤并,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减少。据山西省调查反映,有些乡镇中心园,不在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不管是否需要,随即被撤。

学校布局调整造成幼儿园的减少。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规模办学后,相当一部分的村级小学和学前班被撤消。

以确保“两基”达标为名,停办、租赁、承包、变卖幼儿园和学前班。遵义市在2001年“两基”达标前取消了155个学前斑,致使6723名幼儿不能入园。山西有的地区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不仅挤占幼儿园的教室,而且幼儿园的教师改成小学教师。

3.对公办园减少投入,实行“断扔”、拍卖。

为减少财政负担,一些省出现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强行将公办园“断奶”、改制,甚至作价变卖,造成了国有、集体教育资产流失。近几年江苏、广东、安徽、浙江、重庆、河北等省、市陆续出现类似问题,有的县公办园和集体办园全部被卖光。一些新业主为赚钱,低价聘用不合格的教师,辞退有经验的教师。而被卖掉的园质量普遍下降,家长们要求退园,上访和上告的教师也不断。

4.幼教的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管理不能到位,指导监督不力。 大部分省级幼教处、市(县)幼教科被撤销或合并,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天津、大连、沈阳、成都保留了幼教处。教育行政部门中,专职的幼教干部少,绝大部分身兼数职,这种情况严重削弱了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主要问题是:

1.幼教干部“专职不专干”,如省级幼教干部,几乎都要兼任多项工作,如“普九”、特教、扫盲、校外教育等。幼教工作只是他们工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至于幼教工作只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和应付差事状况,缺乏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监督,工作无法做深、做细、做实,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够,缺乏规范化管理。一些地方对幼儿园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如:小区配套建园被改作他用、办园以盈利为目的乱收费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未经登记注册非法办园。而有的部门随意介入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等级评价、质量认证等,造成幼儿园无所适从,管理机制受到严重干扰。 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幼儿死亡的重大事故,在国际、国内产生严重的影响,反映了教育部门的管理不力,监督指导薄弱,幼教机构依法治教的意识差。所以建立幼儿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应是加快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幼儿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占的比例过小。

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总盘子中的比例过小。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1990-2001年,我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2001年财政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按在园幼儿数平均每生为291元,与其他非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比较,差距很大,2001年普通高校为12390元,中等职业教育为2803元。虽然高教、职教的经费需要与幼教不同,但是政府务必应注意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实现“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儿童优先”这一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尽快改变幼儿教育的不公平待遇状况。

2.幼儿教育经费主要靠收费解决。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幼儿教育经费来源60%由收费解决,28%由财政支出,11%由企业投资。幼儿园主要依靠收费来维持,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办园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事业发展缓慢以至下降。

3.极为有限的财政预算内经费,主要是用于教育部门和政府办园,其他的幼儿园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国家应有的支持。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国家财政投人的70%都用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身上。而占总数70%的集体办园、工矿企业办园、农村办园很少享受到国家的支持。而这些园收费标准低,条件相对差,办园十分艰难,幼儿园两极分化状况已出现。

4.政府对农村幼教支持很少,学前班举步维艰。

调查表明,农村幼儿教育没有明确的、稳定的经费来源。乡、村有钱给一点,没钱就算。农村大多数校长把学前班作为“不冒烟的校办厂”,收费大多用于补

贴小学公用经费,或给教师发福利。导致幼儿园规模小、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收入较低

1.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教师缺乏规范管理。

幼儿教师队伍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2000年全国共有幼儿教师114.4万人,其中教育部门办园的教师占29.6%,集体园教师占31.1%,民办园教师占16.7% ,其他园教师占22.7%。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很大,2001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达到31.9%。但是有47%的教师没有取得职称。据调查,目前民办园的教师没有机会参与职称评定。

2.农村教师待遇低,缺乏生活保障。

据山东省调查表明,2001年全省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教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7.57%;200-300元的占20.22%;100--200元的占35.47%;100元以下的占15.02%,尚有1万余名农村户口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

14省、市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大都是农业户口,教师身份不被认可,工资标准低而不稳定,退休时更没有任何补助,这同他们对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难以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幼教。保障教师的合法待遇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3.非公办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水平难以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教育部门负责培训的工作,但常常出现“年年培训、年年是新人”的情况,继续教育虽然花费了经费和时间,但效果差,教育质量提高受到制约。

今后5年国家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3-6岁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及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是极为不利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必须把幼儿教育真正重视起来,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三、建议

1.坚持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政府对幼儿教育予以充分关注,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要进一步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地位。各级政府根据教育的需求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扩大3-6岁儿童受教育面,发展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育,为0-6岁儿童的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服务,城市要建立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要有特殊的政策对农村提供有力的支持,要为流动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

加大地方政府投资的力度,实现幼教经费的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扩大政府的资金使用范围,逐渐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实现早期教育公平。

中央财政应设专项经费,采取“几个一点”的方法,集中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有困难的群体,努力缓解幼儿教育及政府资金分配的不公平。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隐性投资,鼓励社会多种力量办园。

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幼儿园的负担,鼓励社会资金用于举办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幼教机构,发挥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作用。

坚持城市小区的配套建园政策,新建园交教育部门管理,不允许高价租赁和挪作他用。

3.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加强农村幼教的管理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农村实行县政府负责,乡镇承担办学责任,村发挥作用的幼教管理体制。使农村幼教事业管理权和办学权落实到乡和村。

建立有关部门合作和参与的管理机制。教育要与财政、计划、建设、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编委等部门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妇联联系和合作制定政策,解决幼教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如探索农村非公办教师养老保险、医疗制度,保证教师合法权利。

强调幼儿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城、乡社区早期教育实行政府和教育部门统筹,社区代表和家长参与幼教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4.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办好示范性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门要统筹管理辖区的幼儿教育。制定幼儿园评价标准,以规范办学行为和明确办园方向,引导幼教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平民化”发展。

教育部门要办好一批示范幼儿园,乡要办好中心园,明确示范园的多种社会职责,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依托县示范园、乡中心园,形成集培训、信息、教研、家庭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农村幼教业务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开展以日常教研为主的教师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省教育部门要建立对非公办幼儿教师和园长的资格认证制度。提供和扩大各类教师受培训的机会,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

5.发挥“收费”的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

坚持幼儿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以生均培养成本为依据,制定实行合理成本收费的标准。规范收费行为,遏制暴利和过低收费的情况发生。 收费标准的制定,可采用“听证会”的方式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平合理,加强社会的监督,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

6.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

幼儿园的布局与中小学统一规划、调整。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的公用设施,举办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

制定幼儿园办学条件评价标准,园舍和设备以“安全、实用、够用”为原则。以符合《纲要》要求为基本标准,提倡与社区生活环境基本一致的、协调的办园条件。建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观。倡导人同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视家长和社区关心幼儿教育的人员,培养“自愿者”队伍。

7.建立幼儿教育督导体系。

把幼儿教育纳人教育和政府部门的督导工作,研究制定督导制度和办法,发挥督导的“督政”、“督学”职能,政府认真履行职责。

规范幼儿园等级评定审批制度,改革评价办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积极探索由社会中介组织评价的办法,以保证等级评估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促进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分开。

一、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八五”期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幼儿入园人数为2711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1985年的2.34倍。但是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在园人数逐年减少,幼儿园数、学前班数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

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我们认为该数据更能准确地反映全国应接受早期教育的适龄儿童数),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1995年为35.38% , 2000年为37.53%,入园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这说明“九五”期间,幼儿入园率的增长呈现平稳态势。但是,到2001年下降很快,1995年一2001年间入园幼儿数减少了690万人,其中2001年一年间就减少223万,入园率一年就下降

3.9%。

2.“九五”期间,农村幼儿入园率低,在园幼儿数减少情况最严重。 我国“九五”期间幼教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5%以上,农村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60%以上。但是2001年农村幼儿入园数比1995年减少了579.5万,学前一年在园数仅为654.3万。用同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幼儿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学前一年入园率仅为50%左右,这说明农村发展学前教育任务的艰难性,也更具紧迫性。农村幼教需要“两条腿走路”,目前国家没有农村学前专项投资,如果仅靠社会力量办学,要实现发展规划是不可能的。

3“九五”期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有所增加,其他部门和集体办园下降数量大。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入园人数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 %,教育部门办园缓慢增长,民办园发展速度近几年加快,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17%。而其他部门办园2001年比1995年减少了二分之一。集体办园2000年比1995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呈现大幅度下降状况。

4.减少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幼儿入园人数下降较多的省份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集中在人口多的大省,减少50%--30%的有湖南、河北、吉林、山东、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陕西、北京。

保持基本稳定的省、市主要是西部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如甘肃、重庆、西藏、青海、江西、安徽、四川、海南。这些地方虽然入园人数减少了2%一11%左右,如果排除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这些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基本保持稳定,还略有增长。

保持发展的主要是在西部的一些省和浙江、广东。在全国幼儿入园人数逐渐减少的总趋势下,云南、贵州、宁夏、新疆和发达地区的浙江、广东出现了发展势头,尤其是云南和贵州增长速度超过20%。这说明在“普九”任务非常重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有可能的。

二、影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城乡人口及居住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幼儿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出生人口急剧下降,是导致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源不足,人口少的村办幼儿园无法维持,所以城乡都出现了幼儿园自然关闭的现象。据调查,在不足1000人的村庄,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只有10名左右,勉强可以举办一个幼儿混合班,500人左右的村庄就难以举办正规幼儿班。

在不能举办幼儿园的地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巡回教学点、游戏小组、家庭活动站、“小学生当小先生”等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非正规教育,这是低投入和高效益的早期教育形式。

2.城、乡流动人口增加,一些原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幼儿流入城镇以后没有再进入幼儿园。

据14个省、市的调查结果说明,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占农村家庭的12.7%,调查了402个居委会、村委会,外来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城市为

7.7%,农村为14.8%。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情况比例最高的达到37.9% 。

调查还反映,流动人口中婴幼儿的比例城市比农村高,贫困地区比富裕地区高。近几年农村出外打工的父母,带着幼儿一起生活的家庭比例加大,城镇平均

7.5个流动人口中就有一个0-6岁儿童。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无户籍人口数量年平均增长180万,其中主要是超计划生育的孩子。这些特殊的儿童群体,享受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的机会少,政府有责任为这些群体的儿童提供受早期教育的机会,这也是各级政府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必要投资,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3.未切实解决城市旧城改造、新小区建设时居民迁移带来的幼儿入园难问题。 据各省调查反映,一些城镇新建小区已按规划建成幼儿园,由于管理不力,开发商把幼儿园任意改为他用,办桑拿浴室、歌舞厅、餐馆、商店等;或把幼儿园当成盈利事业,开办高收费的、“贵族”式的幼儿园,使居住在小区内的孩子无法入园,造成新的幼儿入园难问题。

4.企事业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被任意关、停。

“九五”期间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制,原为职工举办的福利性幼儿园停办、出租或拍卖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是幼儿园减少的重要原因。

5.部分下岗职工、低收入的家庭没有钱送子女入园。

各省都反映这种情况近年比较明显。要积极探索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有家长参与的、低成本的早期教育的对策,解决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受教育问题。

(二)幼儿教育没有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管理力量削弱

1. 一些地区没有把幼儿园教育纳入本地区政府发展的总体规划。

据14个省、市的调查,有66%的城市街道,36%的乡、镇政府没有早期儿童发展的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明确的责任,也就不能真正纳入政府的“盘子”和领导的政绩考核之中。这是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撤消和变卖幼儿园,造成事业滑坡和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

2.一些地区政府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中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乡镇撤并,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减少。据山西省调查反映,有些乡镇中心园,不在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不管是否需要,随即被撤。

学校布局调整造成幼儿园的减少。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规模办学后,相当一部分的村级小学和学前班被撤消。

以确保“两基”达标为名,停办、租赁、承包、变卖幼儿园和学前班。遵义市在2001年“两基”达标前取消了155个学前斑,致使6723名幼儿不能入园。山西有的地区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不仅挤占幼儿园的教室,而且幼儿园的教师改成小学教师。

3.对公办园减少投入,实行“断扔”、拍卖。

为减少财政负担,一些省出现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强行将公办园“断奶”、改制,甚至作价变卖,造成了国有、集体教育资产流失。近几年江苏、广东、安徽、浙江、重庆、河北等省、市陆续出现类似问题,有的县公办园和集体办园全部被卖光。一些新业主为赚钱,低价聘用不合格的教师,辞退有经验的教师。而被卖掉的园质量普遍下降,家长们要求退园,上访和上告的教师也不断。

4.幼教的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管理不能到位,指导监督不力。 大部分省级幼教处、市(县)幼教科被撤销或合并,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天津、大连、沈阳、成都保留了幼教处。教育行政部门中,专职的幼教干部少,绝大部分身兼数职,这种情况严重削弱了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主要问题是:

1.幼教干部“专职不专干”,如省级幼教干部,几乎都要兼任多项工作,如“普九”、特教、扫盲、校外教育等。幼教工作只是他们工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至于幼教工作只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和应付差事状况,缺乏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监督,工作无法做深、做细、做实,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够,缺乏规范化管理。一些地方对幼儿园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如:小区配套建园被改作他用、办园以盈利为目的乱收费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未经登记注册非法办园。而有的部门随意介入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等级评价、质量认证等,造成幼儿园无所适从,管理机制受到严重干扰。 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幼儿死亡的重大事故,在国际、国内产生严重的影响,反映了教育部门的管理不力,监督指导薄弱,幼教机构依法治教的意识差。所以建立幼儿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应是加快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幼儿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占的比例过小。

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总盘子中的比例过小。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1990-2001年,我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2001年财政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按在园幼儿数平均每生为291元,与其他非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比较,差距很大,2001年普通高校为12390元,中等职业教育为2803元。虽然高教、职教的经费需要与幼教不同,但是政府务必应注意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实现“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儿童优先”这一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尽快改变幼儿教育的不公平待遇状况。

2.幼儿教育经费主要靠收费解决。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幼儿教育经费来源60%由收费解决,28%由财政支出,11%由企业投资。幼儿园主要依靠收费来维持,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办园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事业发展缓慢以至下降。

3.极为有限的财政预算内经费,主要是用于教育部门和政府办园,其他的幼儿园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国家应有的支持。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国家财政投人的70%都用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身上。而占总数70%的集体办园、工矿企业办园、农村办园很少享受到国家的支持。而这些园收费标准低,条件相对差,办园十分艰难,幼儿园两极分化状况已出现。

4.政府对农村幼教支持很少,学前班举步维艰。

调查表明,农村幼儿教育没有明确的、稳定的经费来源。乡、村有钱给一点,没钱就算。农村大多数校长把学前班作为“不冒烟的校办厂”,收费大多用于补

贴小学公用经费,或给教师发福利。导致幼儿园规模小、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收入较低

1.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教师缺乏规范管理。

幼儿教师队伍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2000年全国共有幼儿教师114.4万人,其中教育部门办园的教师占29.6%,集体园教师占31.1%,民办园教师占16.7% ,其他园教师占22.7%。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很大,2001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达到31.9%。但是有47%的教师没有取得职称。据调查,目前民办园的教师没有机会参与职称评定。

2.农村教师待遇低,缺乏生活保障。

据山东省调查表明,2001年全省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教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7.57%;200-300元的占20.22%;100--200元的占35.47%;100元以下的占15.02%,尚有1万余名农村户口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

14省、市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大都是农业户口,教师身份不被认可,工资标准低而不稳定,退休时更没有任何补助,这同他们对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难以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幼教。保障教师的合法待遇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3.非公办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水平难以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教育部门负责培训的工作,但常常出现“年年培训、年年是新人”的情况,继续教育虽然花费了经费和时间,但效果差,教育质量提高受到制约。

今后5年国家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3-6岁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及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是极为不利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必须把幼儿教育真正重视起来,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三、建议

1.坚持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政府对幼儿教育予以充分关注,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要进一步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地位。各级政府根据教育的需求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扩大3-6岁儿童受教育面,发展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育,为0-6岁儿童的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服务,城市要建立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要有特殊的政策对农村提供有力的支持,要为流动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

加大地方政府投资的力度,实现幼教经费的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扩大政府的资金使用范围,逐渐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实现早期教育公平。

中央财政应设专项经费,采取“几个一点”的方法,集中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有困难的群体,努力缓解幼儿教育及政府资金分配的不公平。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隐性投资,鼓励社会多种力量办园。

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幼儿园的负担,鼓励社会资金用于举办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幼教机构,发挥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作用。

坚持城市小区的配套建园政策,新建园交教育部门管理,不允许高价租赁和挪作他用。

3.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加强农村幼教的管理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农村实行县政府负责,乡镇承担办学责任,村发挥作用的幼教管理体制。使农村幼教事业管理权和办学权落实到乡和村。

建立有关部门合作和参与的管理机制。教育要与财政、计划、建设、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编委等部门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妇联联系和合作制定政策,解决幼教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如探索农村非公办教师养老保险、医疗制度,保证教师合法权利。

强调幼儿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城、乡社区早期教育实行政府和教育部门统筹,社区代表和家长参与幼教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4.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办好示范性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门要统筹管理辖区的幼儿教育。制定幼儿园评价标准,以规范办学行为和明确办园方向,引导幼教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平民化”发展。

教育部门要办好一批示范幼儿园,乡要办好中心园,明确示范园的多种社会职责,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依托县示范园、乡中心园,形成集培训、信息、教研、家庭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农村幼教业务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开展以日常教研为主的教师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省教育部门要建立对非公办幼儿教师和园长的资格认证制度。提供和扩大各类教师受培训的机会,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

5.发挥“收费”的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

坚持幼儿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以生均培养成本为依据,制定实行合理成本收费的标准。规范收费行为,遏制暴利和过低收费的情况发生。 收费标准的制定,可采用“听证会”的方式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平合理,加强社会的监督,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

6.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

幼儿园的布局与中小学统一规划、调整。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的公用设施,举办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

制定幼儿园办学条件评价标准,园舍和设备以“安全、实用、够用”为原则。以符合《纲要》要求为基本标准,提倡与社区生活环境基本一致的、协调的办园条件。建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观。倡导人同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视家长和社区关心幼儿教育的人员,培养“自愿者”队伍。

7.建立幼儿教育督导体系。

把幼儿教育纳人教育和政府部门的督导工作,研究制定督导制度和办法,发挥督导的“督政”、“督学”职能,政府认真履行职责。

规范幼儿园等级评定审批制度,改革评价办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积极探索由社会中介组织评价的办法,以保证等级评估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促进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分开。


相关文章

  • 中国教育电视媒体发展调查报告
  • 2009年,辽宁教育电视台以文化体制改革名义并入辽宁广播电视台.2012年,江苏教育电视台因涉俗事件被整顿后并入江苏广电集团.教育电视媒体何去何从? 2012年,笔者针对全国教育电视基本情况与发展理念开展了问卷和深度访谈式调研,以便发现行业 ...查看


  • 市直事业单位另类公共基础知识公文改错题精选
  • 公文改错 余振冉制作 错误和对策 一.标题.标题应由"发文机关+关于+事由+文种"构成,对内发文可省略发文机关.就上文标题而言,似乎也符合这一要求,但这只是最起码的格式要求,细究起来,这个标题仍存在着不少错误. 1.多用 ...查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教育定位
  •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教育定位;全局性定位 摘要: 回顾建国以来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考察从中共八大到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门归属问题的论述,发现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已由局域性定位走向 ...查看


  • 区政协提案报告
  • 关于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 办理工作的报告 主席,各位副主席.调研员.秘书长.常委及各专委会主任: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政协 届X次常委会,汇报政协区X届X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 政协X届X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g ...查看


  •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报告
  •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报告 汉语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最值得炫耀的瑰宝,它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从现实的角度看,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该专业的毕业生知识广阔,适应能力强,尤其在文 ...查看


  • 关于全县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
  • 关于全县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 9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全县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期间,听取了县残联的工作汇报,同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座谈,到县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县残疾人文体项目训练基地等机构以及有 ...查看


  • 2015教育大事记
  • 1月8日 教育部关于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为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领导.规划与管理,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五部门,共同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 ...查看


  •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调查报告
  •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调查报告 前言 为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国情,关心社会.在四川外语学院社会实践部的组织带领下,由2010级国际商学院金融系的5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于本月4日.5日通过问卷调查和在线访谈这两种主要方式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水平 ...查看


  • [护士条例解读]答案
  • A.癌症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其病历中应留存以下材料的复印 件,但应除外 D A.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三级的暴露类型是指 D A.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护士工资中的 标准提高1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