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创新创业道路上打拼的大学生群体浮躁之风行为表征为对立竿见影效果的过度追捧、质疑谁偷了我的奶酪的恐慌弱势心态蔓延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等。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角度寻找与思政工作耦合的契机点,在主流意识形态干预下,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改善网络“失范”行为,合理调配“互依性”心理;凸显正能量宣传,“经营”思政教育的“朋友圈”。
【关键词】 创新创业;消费主义;浮躁之风;积极心理学;思政工作;耦合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已经是不可忽略的时代要求。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由破竹之势席卷而来,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不断创新的时代,也给教育者们提出了一个个创新培育的新课题。
一、消费主义速食文化风行引发的浮躁之风
“浮躁”一词已经变为了繁华社会心态的典型词汇,人们用以描绘社会状态、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公众情绪、解释社会运行机制等等。而这不只是发生在社会表征化的反映中,同样也潜伏在大学生群体中。
大学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共同体”,原本孕育“知识共同体”的象牙塔内,学生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来一场思维意识的争辩,亦或是一场价值共同体的头脑风暴都是彰显智慧火花碰撞的沟通方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浮躁,作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中的社会心理状态推进者表现出近乎普遍而又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正在逐渐深入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业中。
1、症状一:浮躁之风导致对立竿见影效果的过度追捧
2012年曾经有一则“我为自己代言”系列广告大片引起了“80后”、“90后”强烈的共鸣,青年企业家―陈欧,[1]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树立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形象。作为“80后”成功新贵,聚美优品创始人确实给不少想要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们树立了高大坚挺的榜样,然而却在聚美3周年的时候,遭遇了“301事件”。之后,在《老友记》中其与眼光锐利的投资教父―徐小平在讨论“301乱局”时,[2]陈欧本人也在反省,是由于当时自己决策的浮躁度而导致想要一种跃进式的发展,才最终衍生了这场不可收拾的残局。
眼下而言,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很热的话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开展的《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及实践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大学生表示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很有兴趣的占31.0%;有创业实践的占13.4%,有创业计划的占60.2%。大学生创业热的背后,虚火很旺。其中不免有些大学生创业教育脱离实际,不少大学生急功近利,有些将创业想得过于简单,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能筹到钱就算创业成功。在徐小平与陈欧的谈话中有聊到说,有的创业者连“APP”都不知道是什么,就直接跪在天使投资人的面前,要求其为其投资放款开公司。如此急功近利的做项目,自然会被直接拒之门外。当我们看到,成功者一个接一个的跻身成功新贵,做人生的赢家时,不乏很多一腔热血,头脑发热的积极种子选手,破茧而出。但其中大多数往往都心比天高,渴望立竿见影的成就和效果时却缺少脚踏实地的韧性。
2、症状二:浮躁心理质疑谁偷了我的奶酪的恐慌
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迎来了新一轮的热情高涨。但是这显然是一场新式的竞争模式。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人生如同赛跑,全速前进,否则就会被践踏,于是喊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带下一代卷入了成绩追逐大战中。进入大学发现身边都是一些头脑聪明的人,而且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并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于是,那些跑在自己前方的“战友们”,在自己眼中就蜕变成“非合作方”,于是,被泛化式的敌意就质变成带有攻击性质的“恐慌”。
毫无疑问,“95后”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总是假设自己基本上信心满满,相信拥有足够以及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与爱,也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于小事情基本上会呈现较敏感的心理表象。所以在有一些创新思维、创业想法的小部分群体中,他们会尝试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有创新意义的做法,但是,在遇到挫折或是失败的情况发生时,他们往往会逃避现实,将失败的后遗症泛化到各个角落里,质疑自己的创造能力,质疑他人的决策和判断,甚至有些一蹶不振,从此逃避到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这些也表现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如功利心较强、抗压抗挫能力差、网络依赖程度高等等,而且这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群体在创新创业过程呈现出的显性表象。
这种转变是与合作双方的话语需求相关的,又与双方的利益供需相关。在有利资源的相互竞争上,当竞争的烟火席卷每一片通往光明的道路后,合作以及平和的心态不能不受到巨大的挑战,所以礼让三先的优雅失去了于现实之间的联系,竞争在合作的背后形成了大峡谷,仿佛在一瞬间双方变成了对立者。而没有经历过竞争失败的大学生们,有一部分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逃避现实,对创新创业的挑战再没法正面直视。
3、症状三:弱势心态蔓延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在他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完成工作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信念,是人们对自身是否能完成某一行为的自信程度。[3]
“95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认同自我,并渴望在自己所属的小圈子里获得他人认同,以使得自己的“认同感”有可控性。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化的建构,导致社会曾经约定俗成的文化地图呈现逐渐模糊的状态。独生子女在角色扮演方面亦呈现单一、简单的经验累积。外界的多元化,不需要面对面,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同样可以了解,他们在SNS,QQ,微信的朋友圈各自找到了与自我有共同话语的“同类”,“宅”成了他们“共同价值观”交流的载体。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创业的确是需要真刀真枪地闯出一片天地,大多都是充满艰辛的,创业甚至和艰苦是一对孪生兄弟,并非在虚拟世界中提升自己的归属感便能将创意和设想变成现实,而是需要在现实中不断积累、研判、经历、总结的经验过程。由于在创业过程中总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其中隐藏,且预见性又并非呈现显性表象。所以,失败和挫折就会不间断地袭来,如此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屡败屡战的过程中,呈现由于可控性弱而导致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慢慢也就失去了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和自信,沉浸在不可控因素的鞭笞中,无法摆脱。 二、积极心理学与思政工作的耦合分析
1、主流意识形态干预下,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有时候浮躁是一种情绪性、盲目性、冲动性相互交织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有很多时候会找不到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得人们从众不择,随波逐流。表现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路途上所遇到的各种阻碍及困难时的纠结不堪。而这种随波逐流带着浮躁自身的喧嚣和混乱裹挟着时间的风雨一路向前,给容易冲动又不太懂得如何控制自我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上演多重主题的剧情。如此,便为大学生们价值取向增添了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为他们在决策选择和价值取向方面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表现在,对于自己在学校生活中满意感和幸福感的不满足,在看书以及学习和与人沟通方面呈现更多的急性子、没有耐心、推动急躁而恶化的泛化式的敌意,而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的欲望之舟不断超载,又常常对自己充满着不停的要做很多宏大叙事的事情,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对自己充满不太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并对自己要求严苛,其背后是大学生个体所隐现出的社会认同感的危机和内在自尊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呈现越来越慌乱越不自信的气氛。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培育主体方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组成的,所以,在消费主义风行、浮躁心气儿蔓延的社会情景中,课堂上思政工作者需要做到占领思想高地领域,用隐性课程教育配合德育教育先行的做法,来消除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差。而在班级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从而找到其价值取向的维度,引导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2、改善网络“失范”行为,合理调配“互依性”心理
社会心态,一般将其视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群中的宏观社会心理状态,它包括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我国现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崭新出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心态,突出了相关的矛盾和问题。
而不确定的社会心态以及不确定的社会变动发展,为不可控的焦虑心态提供了产生和传播的温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带来了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深深感受,人人都不是万能的,我们生活在变换莫测的社会情境中,总有一些是我们不熟悉的事件,加之我们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不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也不可能作出十分肯定的选择,所以混沌和浮躁之心就顺势而生,而由此产生的负面“互依性”心里也欲盖弥彰的忽隐忽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大学生面临着创新创业的大趋势所提供的各种富有挑战而有未尝可知的信息源,所有这些都无疑暴露于网络生态之中,其中的不确定性造就了不定向的社会心态,所以在这种不定向的社会心态下可能会产生“网络失范”行为,而在这样的“失范”行为中,学校作为思政教育,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间接主体方而言,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且争取学校所提供的一些社会实践机会,包括“参与式”管理的直接锻炼机遇,适当调节人际交往的社交圈,能够体验不同方式的工作和生活乐趣从而调配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心,进而对合作双方的“互依性”心理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得大学生能够合理的调节相应的人际交往,塑造包容、理解、信任等等一系列的积极心理。
3、凸显正能量宣传,“经营”思政教育的“朋友圈”
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各自吐槽的对象,以期能在空间与时间的交互碰撞中寻觅到从众的牵引,从而建构一个“价值共同体”,则这种具有信息传播、思想宣传、联觉感染力的“价值共同体”便为共同精神神游世界的受众群体建立了一个通识的小圈子,即所谓的―“朋友圈”便浮现出来。
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的当今社会,互联网中彰显着开放性、共享性的“朋友圈”正在捆绑着一个个的“价值共同体”。所以,建设具有正能量的“朋友圈”显得尤为必要。而学生也更喜爱在网络形成的“后台”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所以,充分布局和占据新媒体平台,整合以及优化各种教育资源配置,协同各方的力量,共筑思政教育价值共同体,让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联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教育的“朋友圈”,便是一种很好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
也许无论作为社会一份子,还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年青一代都应该有一份难得的清醒。也是在泥沙俱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洪潮中,能够从容些,静穆些,务实些,“心要比天高,脚要踏实地”看清自己所需,倾听内心的呼唤,戒躁戒躁,“蹄疾而步稳”,则创新创业之花方能盛开得自信且壮丽。
【注 释】
[1] 百度百科:陈欧,16岁留学新加坡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期间曾成功创办在线游戏平台GG-Game。26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2009年回国创业,迅速成为中国80后青年的创业榜样.
[2] 百度百科:徐小平,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是新东方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和过来人独立董事.
[3] 班杜拉,缪小春.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5-230.
【参考文献】
[1] 管健.社会表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对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社会心理学探索》的解读[J].社会学研究,2009.
[2] 茄学萍.群体认同与集群行为的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3] 谢宇,韩庆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3.
[4] 周文霞.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5] 连榕,杨丽娴.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
[6] 卢钢.对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现代商业,2016,03.
[7] 杨红俊.高校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6,03.
[8] 黄健.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梁 澄(1987-)女,河南信阳,宁波大红鹰学院基础学院教师.
【摘 要】 在创新创业道路上打拼的大学生群体浮躁之风行为表征为对立竿见影效果的过度追捧、质疑谁偷了我的奶酪的恐慌弱势心态蔓延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等。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角度寻找与思政工作耦合的契机点,在主流意识形态干预下,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改善网络“失范”行为,合理调配“互依性”心理;凸显正能量宣传,“经营”思政教育的“朋友圈”。
【关键词】 创新创业;消费主义;浮躁之风;积极心理学;思政工作;耦合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已经是不可忽略的时代要求。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由破竹之势席卷而来,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不断创新的时代,也给教育者们提出了一个个创新培育的新课题。
一、消费主义速食文化风行引发的浮躁之风
“浮躁”一词已经变为了繁华社会心态的典型词汇,人们用以描绘社会状态、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公众情绪、解释社会运行机制等等。而这不只是发生在社会表征化的反映中,同样也潜伏在大学生群体中。
大学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共同体”,原本孕育“知识共同体”的象牙塔内,学生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来一场思维意识的争辩,亦或是一场价值共同体的头脑风暴都是彰显智慧火花碰撞的沟通方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浮躁,作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中的社会心理状态推进者表现出近乎普遍而又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正在逐渐深入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业中。
1、症状一:浮躁之风导致对立竿见影效果的过度追捧
2012年曾经有一则“我为自己代言”系列广告大片引起了“80后”、“90后”强烈的共鸣,青年企业家―陈欧,[1]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树立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形象。作为“80后”成功新贵,聚美优品创始人确实给不少想要创新创业的青年群体们树立了高大坚挺的榜样,然而却在聚美3周年的时候,遭遇了“301事件”。之后,在《老友记》中其与眼光锐利的投资教父―徐小平在讨论“301乱局”时,[2]陈欧本人也在反省,是由于当时自己决策的浮躁度而导致想要一种跃进式的发展,才最终衍生了这场不可收拾的残局。
眼下而言,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很热的话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开展的《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及实践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大学生表示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很有兴趣的占31.0%;有创业实践的占13.4%,有创业计划的占60.2%。大学生创业热的背后,虚火很旺。其中不免有些大学生创业教育脱离实际,不少大学生急功近利,有些将创业想得过于简单,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能筹到钱就算创业成功。在徐小平与陈欧的谈话中有聊到说,有的创业者连“APP”都不知道是什么,就直接跪在天使投资人的面前,要求其为其投资放款开公司。如此急功近利的做项目,自然会被直接拒之门外。当我们看到,成功者一个接一个的跻身成功新贵,做人生的赢家时,不乏很多一腔热血,头脑发热的积极种子选手,破茧而出。但其中大多数往往都心比天高,渴望立竿见影的成就和效果时却缺少脚踏实地的韧性。
2、症状二:浮躁心理质疑谁偷了我的奶酪的恐慌
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迎来了新一轮的热情高涨。但是这显然是一场新式的竞争模式。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人生如同赛跑,全速前进,否则就会被践踏,于是喊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带下一代卷入了成绩追逐大战中。进入大学发现身边都是一些头脑聪明的人,而且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并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于是,那些跑在自己前方的“战友们”,在自己眼中就蜕变成“非合作方”,于是,被泛化式的敌意就质变成带有攻击性质的“恐慌”。
毫无疑问,“95后”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总是假设自己基本上信心满满,相信拥有足够以及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与爱,也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于小事情基本上会呈现较敏感的心理表象。所以在有一些创新思维、创业想法的小部分群体中,他们会尝试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有创新意义的做法,但是,在遇到挫折或是失败的情况发生时,他们往往会逃避现实,将失败的后遗症泛化到各个角落里,质疑自己的创造能力,质疑他人的决策和判断,甚至有些一蹶不振,从此逃避到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这些也表现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如功利心较强、抗压抗挫能力差、网络依赖程度高等等,而且这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群体在创新创业过程呈现出的显性表象。
这种转变是与合作双方的话语需求相关的,又与双方的利益供需相关。在有利资源的相互竞争上,当竞争的烟火席卷每一片通往光明的道路后,合作以及平和的心态不能不受到巨大的挑战,所以礼让三先的优雅失去了于现实之间的联系,竞争在合作的背后形成了大峡谷,仿佛在一瞬间双方变成了对立者。而没有经历过竞争失败的大学生们,有一部分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逃避现实,对创新创业的挑战再没法正面直视。
3、症状三:弱势心态蔓延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在他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完成工作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信念,是人们对自身是否能完成某一行为的自信程度。[3]
“95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认同自我,并渴望在自己所属的小圈子里获得他人认同,以使得自己的“认同感”有可控性。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化的建构,导致社会曾经约定俗成的文化地图呈现逐渐模糊的状态。独生子女在角色扮演方面亦呈现单一、简单的经验累积。外界的多元化,不需要面对面,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同样可以了解,他们在SNS,QQ,微信的朋友圈各自找到了与自我有共同话语的“同类”,“宅”成了他们“共同价值观”交流的载体。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创业的确是需要真刀真枪地闯出一片天地,大多都是充满艰辛的,创业甚至和艰苦是一对孪生兄弟,并非在虚拟世界中提升自己的归属感便能将创意和设想变成现实,而是需要在现实中不断积累、研判、经历、总结的经验过程。由于在创业过程中总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其中隐藏,且预见性又并非呈现显性表象。所以,失败和挫折就会不间断地袭来,如此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屡败屡战的过程中,呈现由于可控性弱而导致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慢慢也就失去了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和自信,沉浸在不可控因素的鞭笞中,无法摆脱。 二、积极心理学与思政工作的耦合分析
1、主流意识形态干预下,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有时候浮躁是一种情绪性、盲目性、冲动性相互交织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有很多时候会找不到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得人们从众不择,随波逐流。表现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路途上所遇到的各种阻碍及困难时的纠结不堪。而这种随波逐流带着浮躁自身的喧嚣和混乱裹挟着时间的风雨一路向前,给容易冲动又不太懂得如何控制自我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上演多重主题的剧情。如此,便为大学生们价值取向增添了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为他们在决策选择和价值取向方面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表现在,对于自己在学校生活中满意感和幸福感的不满足,在看书以及学习和与人沟通方面呈现更多的急性子、没有耐心、推动急躁而恶化的泛化式的敌意,而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的欲望之舟不断超载,又常常对自己充满着不停的要做很多宏大叙事的事情,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对自己充满不太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并对自己要求严苛,其背后是大学生个体所隐现出的社会认同感的危机和内在自尊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呈现越来越慌乱越不自信的气氛。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培育主体方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组成的,所以,在消费主义风行、浮躁心气儿蔓延的社会情景中,课堂上思政工作者需要做到占领思想高地领域,用隐性课程教育配合德育教育先行的做法,来消除大学生的自我服务偏差。而在班级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从而找到其价值取向的维度,引导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2、改善网络“失范”行为,合理调配“互依性”心理
社会心态,一般将其视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群中的宏观社会心理状态,它包括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我国现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崭新出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心态,突出了相关的矛盾和问题。
而不确定的社会心态以及不确定的社会变动发展,为不可控的焦虑心态提供了产生和传播的温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带来了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深深感受,人人都不是万能的,我们生活在变换莫测的社会情境中,总有一些是我们不熟悉的事件,加之我们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不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也不可能作出十分肯定的选择,所以混沌和浮躁之心就顺势而生,而由此产生的负面“互依性”心里也欲盖弥彰的忽隐忽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大学生面临着创新创业的大趋势所提供的各种富有挑战而有未尝可知的信息源,所有这些都无疑暴露于网络生态之中,其中的不确定性造就了不定向的社会心态,所以在这种不定向的社会心态下可能会产生“网络失范”行为,而在这样的“失范”行为中,学校作为思政教育,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间接主体方而言,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且争取学校所提供的一些社会实践机会,包括“参与式”管理的直接锻炼机遇,适当调节人际交往的社交圈,能够体验不同方式的工作和生活乐趣从而调配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心,进而对合作双方的“互依性”心理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得大学生能够合理的调节相应的人际交往,塑造包容、理解、信任等等一系列的积极心理。
3、凸显正能量宣传,“经营”思政教育的“朋友圈”
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各自吐槽的对象,以期能在空间与时间的交互碰撞中寻觅到从众的牵引,从而建构一个“价值共同体”,则这种具有信息传播、思想宣传、联觉感染力的“价值共同体”便为共同精神神游世界的受众群体建立了一个通识的小圈子,即所谓的―“朋友圈”便浮现出来。
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的当今社会,互联网中彰显着开放性、共享性的“朋友圈”正在捆绑着一个个的“价值共同体”。所以,建设具有正能量的“朋友圈”显得尤为必要。而学生也更喜爱在网络形成的“后台”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所以,充分布局和占据新媒体平台,整合以及优化各种教育资源配置,协同各方的力量,共筑思政教育价值共同体,让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联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政教育的“朋友圈”,便是一种很好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
也许无论作为社会一份子,还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年青一代都应该有一份难得的清醒。也是在泥沙俱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洪潮中,能够从容些,静穆些,务实些,“心要比天高,脚要踏实地”看清自己所需,倾听内心的呼唤,戒躁戒躁,“蹄疾而步稳”,则创新创业之花方能盛开得自信且壮丽。
【注 释】
[1] 百度百科:陈欧,16岁留学新加坡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期间曾成功创办在线游戏平台GG-Game。26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2009年回国创业,迅速成为中国80后青年的创业榜样.
[2] 百度百科:徐小平,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是新东方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和过来人独立董事.
[3] 班杜拉,缪小春.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5-230.
【参考文献】
[1] 管健.社会表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对莫斯科维奇《社会表征:社会心理学探索》的解读[J].社会学研究,2009.
[2] 茄学萍.群体认同与集群行为的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3] 谢宇,韩庆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3.
[4] 周文霞.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5] 连榕,杨丽娴.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
[6] 卢钢.对创业能力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现代商业,2016,03.
[7] 杨红俊.高校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6,03.
[8] 黄健.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梁 澄(1987-)女,河南信阳,宁波大红鹰学院基础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