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货币需求测算方法探讨
薛 良
摘要: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方法,将宏观货币需求分解为不同的测算单元,再对各测算单元的货币需要量进行计算、研判、汇总,或综合评价货币供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绩效,可为测算宏观货币需求提供直接依据或间接依据;全面探究宏观货币需求的具体用途、相关结果,可助我们拓展测算思路、把握测算结果……
关键词:货币需求理论;宏观货币需求;测算方法
JEL: B22; E41; E51
因诸多缘由,宏观货币需求的具体测算至今似无理想方法,本文对此试作一点探讨,以期引玉。
一、测算方法设想
(一)直接测算
测算思路:宏观货币需求虽缘自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但若考察其具体去向、用途、结果等,可知其“归根”于亿万商品(包括劳务)的生产与消费,因此,我们似可依循由微观识宏观的途径:将宏观货币需求分解为具体的测算单元,或视一定时空中的不同商品(或行业、部门)的有关活动为测算单元;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方法,全面分析各测算单元的产业链状况及有关活动,分别计算其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货币需要量;根据不同目的,将不同测算单元的计算结果进行组合、研判、调整等,得到有关宏观货币需求的测算依据。 具体方法:先分别计算各测算单元的货币需要量。
我们以任一测算单元(如任一行业、任一产销周期的有关活动)为例。
假设经有关询查,已知该测算单元产业链的主要流程、有关数据、相关厂商如下: 主要流程:原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销售→最终消费。
有关数据:投入产出率平均为125%;投入中的“活劳动”投入为30%、“物化劳动”投入为70%;最终消费额为a元。
相关厂商:因产业链中的厂商均需相关方提供相关服务(如产品销售商需产品制造商等提供产品及服务、产品制造商需原料生产商等提供产品及服务,原料生产商亦需相关方提供产品及服务,原料生产商的相关方还需相关方提供产品及服务……),为使相关厂商皆得展示,以获取较完整的测算资料,有关分析似不能囿于其局部(如上述的主要流程)。 为便于叙述,下面用符号表示该测算单元中的相关厂商。
A1:产品销售商;
A2:产品制造商等(为A1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A3:原料生产商等(为A2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A4:为A3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A5:为A4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
An:为An-1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依据上述,我们可将该测算单元的投入产出概况列表如下: 厂商名称 投入(其中:人力 / 物力 ) 产出
A1 0.80 0.24 / 0.56 1.00
A2 0.45 0.14 / 0.31 0.56
A3 0.25 0.08 / 0.18 0.31
A4 0.14 0.04 / 0.10 0.18
A5 0.08 0.02 / 0.06 0.10
A6 0.04 0.01 / 0.03 0.06
A7 0.02 0.01 / 0.01 0.03
…… …… …… ……
An 0.00 0.00 / 0.00 0.00 位、余数四舍五入,尾数差异未作调整。
浏览《表1》可知:
A1(销售商)的投入为0.80 a元,其中人力支出0.24(0.80×30%)a元,其余0.56(0.80-0.24)a元是付与A2(产品制造商等)的物力支出,故同时表现为A2的产出;A2的投入为0.45 a元,人力支出0.14(0.45×30%)a元,其余0.31(0.45-0.14)a元是付与A3(原料生产商等)的物力支出,故同时表现为A3的产出;如此依次至An。
投入合计1.82 a元中减去 0.55a元(人力支出合计)为1.27 a元(物力支出合计);产出合计2.27 a元中减去 1.00a元(最终消费)亦为1.27 a元(中间产品合计:A2止An的产出合计);两者应相符。
我们认为:展示商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研究其中所有的投入产出状况,有助我们更准确的认识、分析有关经济活动。
如我们凭借《表1》所示及有关资料,可对该测算单元的货币需要量进行具体计算:(为叙述简略,假设其相关状况为:目前已具备相应产能、原料库存、流通渠道、产品库存等;测算期不进行扩大再生产;产品周转速度、销售价格与上期持平。)
首先,根据《表1》所示计算结果,可知该测算单元所需的投入总额为2.82a元。 即:生产过程1.02a元;(其中包括:产品制造0.45元,即A2所需的投入;原料生产0.25a元,即A3所需的投入;原料生产之前的相关过程约为0.32a元,即自A4至An所需的投入。)
销售过程0.8a元(A1所需的投入);
消费过程a元(消费者所需的投入)。
其次,研判上述数据,得到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的货币需要量:
生产过程(包括相关交换)的货币需求量为零。(因目前已具备相应产能、流通渠道、相关库存等;测算期不需扩大再生产。)
分配过程的货币需求量为零。(以收支平衡计,分配所需的货币应来自并回归生产、消费活动,故似无需另计。)
消费过程(包括相关交换)的货币需求量为a元。(我们似可将其视为该测算单元较客观的货币需要量:若最终消费的货币需求得以满足、消费如期实现,则相关厂商可皆得“滋润”,如A1收到有关销售款后,会继续购买A2的产品及劳务,使A2得到所需资金; A2会再购买A3的产品及劳务,将有关资金传递与A3;A3再传递与A4;依次传递,直至An;再生产可以持续进行。)
上例虽简,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得到各测算单元的货币需求量(应包括相关科技创新、产业更新、扩大再生产与消费等部分)后,再按照测算需要、依据有关条件(如是否有助可持续发展、幸福指数提高等),对其进行研判调整、组合汇总,以此为相关宏观货币需求的测算提供直接依据。
(二)间接测算
测算思路:以全面考察货币供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绩效为手段,以获取较理想的货币供应量为目的,参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等工具,构建“货币供应绩效评价体系”;根据不同时空状况、分别不同评价对象、依据不同评价标准,进行具体评价;研判、选用有关评价结果,作为测算相关宏观货币需求的间接依据。
具体方法简述如下:
1.组合评价对象
广泛搜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指标的具体数据;分别不同时空状况(如不同时期、地域、社会制度、科技水平、自然资源等),将与货币供应量相关度较高的指标(数据)组成不同的评价对象;(如可将某地域有关指标的历史数据分别组成不同时段、不同特点的评价对象。)或依据有关测算需要,将相近时空下的指标数据组成相应的评价对象。
2.制定评价标准(以任一评价对象有关指标的定量标准为例)
(1)确定指标权数
依据评价对象所处的时空状况,综合考量各指标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分量”(主次轻重的地位作用),据此给各指标确定相应权数。(虽然各指标的“分量”难以精确衡量,但许多指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其自身“分量”应有不同,如GDP、GNP、PPI、CPI、PMI等等。)
(2)拟定计分标准
全面计算评价对象中各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系数(包括绝对数及相对数),综合研究各相关系数的具体数值,依据其各自内涵的“正能量”(如有助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稳健发展、国民幸福指数提高等)状况,采用一定方法(如百分制),为其拟定相应的计分标准。
(如我们根据某评价对象所处的时空状况等因素,拟定如下计分标准:当GDP增幅与货币供应量增幅的相关系数处于0.6-0.7时,计分标准为0.8;处于0.7-0.8时,计分标准为0.92;处于0.8-0.9时,计分标准为1.05;处于0.9-1.0时,计分标准为1.20。CPI增幅与货币供应量增幅的相关系数处于0.3-0.5时,计分标准为1;处于0.5-0.7时,计分标准为0.8;处于0.7-0.9时,计分标准为0.5。……)
(3)估算修正系数:
根据评价对象所处的时空状况,详尽分析货币供应量以外的因素(如天时、地利、人和等)对有关指标的影响,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如PPI、CPI、GDP的相互影响等等),依据其不同的影响方向及程度,分别为各指标估算相应的修正系数。(以减少货币供应量以外的因素影响,使评价结果较为“纯正”。)
3.计算评价结果
根据各指标的权数、相关系数与计分标准、修正系数等数值,计算、审核、汇总各指标的具体得分。如假设某评价对象的有关数据如《表2》所述,则其以相对数为计算基础的评价结果(具体数值仅供参阅)可简示如下:
表2 某评价对象-货币供应绩效评价概况表
权有关增幅/相关系数/计分标
指标名称 数 准 修正系数 得分
货币供应量
GDP
CPI
财政收入
……
……
合计 3 1.5 5 …… …… 100 7% 6% / 0.86 / 1.05 3% / 0.39 / 1.00 5% / 0.82 / 0.95 …… …… 1.02 0.98 1.03 …… …… 2.12 0.57 2.09 …… …… 99.56
4. 选用评价结果
(1)核实各评价对象的具体得分及评价结果;视总体得分较高者为较优评价结果,视其中的货币供应量为较理想的货币供应量;依据有关宏观货币需求测算对象的具体状况,择
选相近条件下的较优评价结果;将测算对象、较优评价结果的有关指标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相关差异及原因,据此调整评价结果中的货币供应量,使之成为有关测算的间接依据。
(2)借助评价系统、评价对象的有关数据(如各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系数)等,模拟不同条件,将评价对象中的货币供应量作为变量,试以不同幅度的增减,以考察相关指标数据的相应变化(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GDP的具体影响等等);研判优选不同条件下不同变化的评价结果,得到其中较理想的货币供应量,将其视为测算有关宏观货币需求的间接依据。
上述方法应为思路之一,依据评价对象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资源环境等具体状况,因时因地的对各指标及各因素进行较准确的定性及定量,是其中的难点重点,尚需我们努力探索。
二、验证测算结果
运用不同方法(如上述的直接测算、间接测算等),对所有测算对象(或评价对象)的宏观货币需求能测尽测,以得到同一对象不同方法下的测算结果;全面分析各对象不同方法下的测算结果,详尽研究其差异原因、变化态势、相互关系等,使同一对象或相近对象不同方法下的测算结果能相互参考、换算、验证。
三、结论
将宏观货币需求分解为具体的测算单元,或视一定时空中的不同商品(或行业、部门)的有关活动为不同的测算单元,再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方法,详细分析各测算单元的产业链架构及相关活动,计算、研判、汇总其合理的货币需要量,可为有关测算提供直接依据;全面考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货币供应的实际绩效,可为有关测算提供间接依据;深入探究宏观货币需求的“来龙去脉”,可助我们拓展测算思路、稳固测算基础、把握测算结果,有助国民经济运行于稳健之途……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
本文曾得到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蒋祥林老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叶光老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李石强老师的帮助,特致诚挚谢意!
(本文原名《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一点新思考》,曾入选2010年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现为修改稿;肤浅之处,诚望大家指正相助!谢谢!)
宏观货币需求测算方法探讨
薛 良
摘要: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方法,将宏观货币需求分解为不同的测算单元,再对各测算单元的货币需要量进行计算、研判、汇总,或综合评价货币供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绩效,可为测算宏观货币需求提供直接依据或间接依据;全面探究宏观货币需求的具体用途、相关结果,可助我们拓展测算思路、把握测算结果……
关键词:货币需求理论;宏观货币需求;测算方法
JEL: B22; E41; E51
因诸多缘由,宏观货币需求的具体测算至今似无理想方法,本文对此试作一点探讨,以期引玉。
一、测算方法设想
(一)直接测算
测算思路:宏观货币需求虽缘自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但若考察其具体去向、用途、结果等,可知其“归根”于亿万商品(包括劳务)的生产与消费,因此,我们似可依循由微观识宏观的途径:将宏观货币需求分解为具体的测算单元,或视一定时空中的不同商品(或行业、部门)的有关活动为测算单元;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方法,全面分析各测算单元的产业链状况及有关活动,分别计算其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货币需要量;根据不同目的,将不同测算单元的计算结果进行组合、研判、调整等,得到有关宏观货币需求的测算依据。 具体方法:先分别计算各测算单元的货币需要量。
我们以任一测算单元(如任一行业、任一产销周期的有关活动)为例。
假设经有关询查,已知该测算单元产业链的主要流程、有关数据、相关厂商如下: 主要流程:原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销售→最终消费。
有关数据:投入产出率平均为125%;投入中的“活劳动”投入为30%、“物化劳动”投入为70%;最终消费额为a元。
相关厂商:因产业链中的厂商均需相关方提供相关服务(如产品销售商需产品制造商等提供产品及服务、产品制造商需原料生产商等提供产品及服务,原料生产商亦需相关方提供产品及服务,原料生产商的相关方还需相关方提供产品及服务……),为使相关厂商皆得展示,以获取较完整的测算资料,有关分析似不能囿于其局部(如上述的主要流程)。 为便于叙述,下面用符号表示该测算单元中的相关厂商。
A1:产品销售商;
A2:产品制造商等(为A1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A3:原料生产商等(为A2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A4:为A3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A5:为A4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
An:为An-1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相关方。
依据上述,我们可将该测算单元的投入产出概况列表如下: 厂商名称 投入(其中:人力 / 物力 ) 产出
A1 0.80 0.24 / 0.56 1.00
A2 0.45 0.14 / 0.31 0.56
A3 0.25 0.08 / 0.18 0.31
A4 0.14 0.04 / 0.10 0.18
A5 0.08 0.02 / 0.06 0.10
A6 0.04 0.01 / 0.03 0.06
A7 0.02 0.01 / 0.01 0.03
…… …… …… ……
An 0.00 0.00 / 0.00 0.00 位、余数四舍五入,尾数差异未作调整。
浏览《表1》可知:
A1(销售商)的投入为0.80 a元,其中人力支出0.24(0.80×30%)a元,其余0.56(0.80-0.24)a元是付与A2(产品制造商等)的物力支出,故同时表现为A2的产出;A2的投入为0.45 a元,人力支出0.14(0.45×30%)a元,其余0.31(0.45-0.14)a元是付与A3(原料生产商等)的物力支出,故同时表现为A3的产出;如此依次至An。
投入合计1.82 a元中减去 0.55a元(人力支出合计)为1.27 a元(物力支出合计);产出合计2.27 a元中减去 1.00a元(最终消费)亦为1.27 a元(中间产品合计:A2止An的产出合计);两者应相符。
我们认为:展示商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研究其中所有的投入产出状况,有助我们更准确的认识、分析有关经济活动。
如我们凭借《表1》所示及有关资料,可对该测算单元的货币需要量进行具体计算:(为叙述简略,假设其相关状况为:目前已具备相应产能、原料库存、流通渠道、产品库存等;测算期不进行扩大再生产;产品周转速度、销售价格与上期持平。)
首先,根据《表1》所示计算结果,可知该测算单元所需的投入总额为2.82a元。 即:生产过程1.02a元;(其中包括:产品制造0.45元,即A2所需的投入;原料生产0.25a元,即A3所需的投入;原料生产之前的相关过程约为0.32a元,即自A4至An所需的投入。)
销售过程0.8a元(A1所需的投入);
消费过程a元(消费者所需的投入)。
其次,研判上述数据,得到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的货币需要量:
生产过程(包括相关交换)的货币需求量为零。(因目前已具备相应产能、流通渠道、相关库存等;测算期不需扩大再生产。)
分配过程的货币需求量为零。(以收支平衡计,分配所需的货币应来自并回归生产、消费活动,故似无需另计。)
消费过程(包括相关交换)的货币需求量为a元。(我们似可将其视为该测算单元较客观的货币需要量:若最终消费的货币需求得以满足、消费如期实现,则相关厂商可皆得“滋润”,如A1收到有关销售款后,会继续购买A2的产品及劳务,使A2得到所需资金; A2会再购买A3的产品及劳务,将有关资金传递与A3;A3再传递与A4;依次传递,直至An;再生产可以持续进行。)
上例虽简,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得到各测算单元的货币需求量(应包括相关科技创新、产业更新、扩大再生产与消费等部分)后,再按照测算需要、依据有关条件(如是否有助可持续发展、幸福指数提高等),对其进行研判调整、组合汇总,以此为相关宏观货币需求的测算提供直接依据。
(二)间接测算
测算思路:以全面考察货币供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绩效为手段,以获取较理想的货币供应量为目的,参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等工具,构建“货币供应绩效评价体系”;根据不同时空状况、分别不同评价对象、依据不同评价标准,进行具体评价;研判、选用有关评价结果,作为测算相关宏观货币需求的间接依据。
具体方法简述如下:
1.组合评价对象
广泛搜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指标的具体数据;分别不同时空状况(如不同时期、地域、社会制度、科技水平、自然资源等),将与货币供应量相关度较高的指标(数据)组成不同的评价对象;(如可将某地域有关指标的历史数据分别组成不同时段、不同特点的评价对象。)或依据有关测算需要,将相近时空下的指标数据组成相应的评价对象。
2.制定评价标准(以任一评价对象有关指标的定量标准为例)
(1)确定指标权数
依据评价对象所处的时空状况,综合考量各指标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分量”(主次轻重的地位作用),据此给各指标确定相应权数。(虽然各指标的“分量”难以精确衡量,但许多指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其自身“分量”应有不同,如GDP、GNP、PPI、CPI、PMI等等。)
(2)拟定计分标准
全面计算评价对象中各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系数(包括绝对数及相对数),综合研究各相关系数的具体数值,依据其各自内涵的“正能量”(如有助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稳健发展、国民幸福指数提高等)状况,采用一定方法(如百分制),为其拟定相应的计分标准。
(如我们根据某评价对象所处的时空状况等因素,拟定如下计分标准:当GDP增幅与货币供应量增幅的相关系数处于0.6-0.7时,计分标准为0.8;处于0.7-0.8时,计分标准为0.92;处于0.8-0.9时,计分标准为1.05;处于0.9-1.0时,计分标准为1.20。CPI增幅与货币供应量增幅的相关系数处于0.3-0.5时,计分标准为1;处于0.5-0.7时,计分标准为0.8;处于0.7-0.9时,计分标准为0.5。……)
(3)估算修正系数:
根据评价对象所处的时空状况,详尽分析货币供应量以外的因素(如天时、地利、人和等)对有关指标的影响,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如PPI、CPI、GDP的相互影响等等),依据其不同的影响方向及程度,分别为各指标估算相应的修正系数。(以减少货币供应量以外的因素影响,使评价结果较为“纯正”。)
3.计算评价结果
根据各指标的权数、相关系数与计分标准、修正系数等数值,计算、审核、汇总各指标的具体得分。如假设某评价对象的有关数据如《表2》所述,则其以相对数为计算基础的评价结果(具体数值仅供参阅)可简示如下:
表2 某评价对象-货币供应绩效评价概况表
权有关增幅/相关系数/计分标
指标名称 数 准 修正系数 得分
货币供应量
GDP
CPI
财政收入
……
……
合计 3 1.5 5 …… …… 100 7% 6% / 0.86 / 1.05 3% / 0.39 / 1.00 5% / 0.82 / 0.95 …… …… 1.02 0.98 1.03 …… …… 2.12 0.57 2.09 …… …… 99.56
4. 选用评价结果
(1)核实各评价对象的具体得分及评价结果;视总体得分较高者为较优评价结果,视其中的货币供应量为较理想的货币供应量;依据有关宏观货币需求测算对象的具体状况,择
选相近条件下的较优评价结果;将测算对象、较优评价结果的有关指标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相关差异及原因,据此调整评价结果中的货币供应量,使之成为有关测算的间接依据。
(2)借助评价系统、评价对象的有关数据(如各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系数)等,模拟不同条件,将评价对象中的货币供应量作为变量,试以不同幅度的增减,以考察相关指标数据的相应变化(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GDP的具体影响等等);研判优选不同条件下不同变化的评价结果,得到其中较理想的货币供应量,将其视为测算有关宏观货币需求的间接依据。
上述方法应为思路之一,依据评价对象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资源环境等具体状况,因时因地的对各指标及各因素进行较准确的定性及定量,是其中的难点重点,尚需我们努力探索。
二、验证测算结果
运用不同方法(如上述的直接测算、间接测算等),对所有测算对象(或评价对象)的宏观货币需求能测尽测,以得到同一对象不同方法下的测算结果;全面分析各对象不同方法下的测算结果,详尽研究其差异原因、变化态势、相互关系等,使同一对象或相近对象不同方法下的测算结果能相互参考、换算、验证。
三、结论
将宏观货币需求分解为具体的测算单元,或视一定时空中的不同商品(或行业、部门)的有关活动为不同的测算单元,再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方法,详细分析各测算单元的产业链架构及相关活动,计算、研判、汇总其合理的货币需要量,可为有关测算提供直接依据;全面考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货币供应的实际绩效,可为有关测算提供间接依据;深入探究宏观货币需求的“来龙去脉”,可助我们拓展测算思路、稳固测算基础、把握测算结果,有助国民经济运行于稳健之途……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
本文曾得到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蒋祥林老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叶光老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李石强老师的帮助,特致诚挚谢意!
(本文原名《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一点新思考》,曾入选2010年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现为修改稿;肤浅之处,诚望大家指正相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