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性课程?联系实际谈谈它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麻烦大家给点意见
我急着写呢,800字,谢谢合作。
满意答案
╱/●. 侽孑, 1级2010-05-11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 .W.Jackson )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补充:
[摘要]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网络课程的设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显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焦点,但是却忽略了网络教学中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重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成为网络教学中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教学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当前在一些西方国家,隐性课程已超越了课程论的研究领域而扩展到了教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远程教育领域。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隐性课程。大家普遍认为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学校气氛、校园文化和集体生活中受到影响。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有时可能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教学内容也会受到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影响。学校的规范、制度等也会折射出一定的价值观念。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还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当前虽然我国的网络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开办远程教育的院校和机构大多把目光集中在建校、招生、制作课件以及扩大规模影响上面,社会和学生比较关心的是开设什么课程、收费情况、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和学、学习的结果等比较显在的内容上面,而对网络教学中的一些社会价值观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师的素质等比较隐蔽的东西关注的较少。这就导致有些网络学院只关心在教学过程如何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预定的目标,如何更加有效的控制教学成果,从而更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合理化和社会化,更加强调课程目标的可控性而忽视了课程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因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育课程,所以本文试就隐性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为依据,对网络教学中的隐形课程发表一些粗浅看法,期望隐性课程能引起网络教育界的重视。
一 隐性课程的性质和特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交互活动或从事其他活动时,就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一些无意识的、不可预料的结果。这种结果作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得到的一种副产品,就象药理学中所讲的药物的副作用一样,是
必然存在的。这种“副作用”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因此有人把隐性课程定义为“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的获得的经验”。美国学者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这些东西并非仅仅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于暗默中、潜在中、不直接的传递给儿童的。如果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那么现在通行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一般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律、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等方式,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识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隐性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潜在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的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在发挥其显性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发挥了某种潜在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无意识”或“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其隐含的影响。
(二)非预期性。一般说来,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非预期的,也就是说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对策的制定者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管理和对策制定时,他们自己本身没有预料到或预期到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当然这种非预期的影响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
(三)多样性。教育过程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管理制度除了其显在的影响外,还会潜在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意识,所以教育过程中的隐性课程也是多种多样的。
(四)不易觉察性。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之前虽然对活动的后果进行了种种预设,但不可能设想到活动的全部结果。因此对于活动过程中使主客体产生的一些微妙变化便不可能完全预料。具体到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是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没有觉察到的,但它又确确实实的在某一方面影响了学生。譬如,教师对某门课的态度、上课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
二 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考察我国目前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笔者认为对学生有影响的方面很多。如入学指导、专业选修、学籍管理等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对网络教育的看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最终会影响到一个网络机构的兴衰。
(一) 网络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网络教学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在交往中展开的,只不过它的交往虚拟的成分较多。群体的交往对个体的认识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具体到网络教育中,人际交往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即师生的准永久性分离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但建立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中心”的地位,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因为网络提供的信息远远大于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由于网络教学中的师生在时空上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面对面的指导,面对铺天盖地的知识信息可能无从下手,不知怎样寻找对学习课程有用的内容。如果这时的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和中心,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注入式的教学和灌输,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和质量。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积极充当学生的合作者和帮助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从思想、审美、文化等层面来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应用网上资料的正确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既能在学科知识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又能用自己正确的行为来引导学生。
传统教育中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很容易进行交流和了解。而网上学习则相反,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大多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如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作业的评定等都要通过计算机。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网上交流时要提前准备,以确保交流的主题,才能保证有较好的交流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草草应付,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那么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大打折扣。
网络教学中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而是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中。网络中的群体影响主要指网友之间在学习、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个体一般都是通过与周围的人交往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近态度、兴趣的人结成一定的小群体。这个群体对学生的学
习成绩、个人抱负和个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网络中,同伴群体通过网上互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来进行相互影响。一方面,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一起探讨问题、互相解疑,这些显在的影响大家都能注意到。但是另一方面,在群体的交往中,同伴间的思想观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对人生、社会等的看法也会在彼此间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教师、特别是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容易忽略的。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这就需要教师来加以疏通和指导,使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择、安排都摆脱不了已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体系的影响,网络教育也是如此。每个机构在设置自己的课程时都是从一定的社会观、哲学观出发,进而考虑现有的设备、资金以及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无意识的传递了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目前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课程大多为文科类和社会认为的热门专业,比如财经类、法律类。中小学网校在网上则过多的设置了中考和高考的课程,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充斥其中。这无一不向学生暗示了社会的需要,布下了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罗网”。学生在网上所了解的、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社会规定的内容和很功利、实用的课程,相对限制了学生的选择,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兴趣需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部分网络教育机构急功近利的心态。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学习资源不断涌现,这为网上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是目前我们网上课程的内容多是过去的东西,比较陈旧,更新的内容很少,有些专业难度较大,不利于自学,有些专业的教材编得不太好,内容陈旧不说,课程资源也不配套。这也是许多学生对网上教学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再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网络课程不应该仅仅提供网上学习资料,更应该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下功夫,让课程能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大部分网上课程的重点仍然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大部分课程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主讲教师一成不变的坐在摄像机前念讲稿,学生坐在下面看教师的“大头像”的授课方式仍然是很多网校主要的网上教学方式。这不仅不符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还会对主讲教师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我们今天要培养的人是具有丰富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人。为了维持个性的完整和人格的完善,就必须让学生接受整体性的教育,尤其要重视正式课程以外的非理性因素和非逻辑因素的作用。潜在课程在这方面就能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所以,人们在进行网络课程教学时,不但要重视课程的显在方面对学生的认知和理性的培养和提高,也要重视隐性课程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影响。如何使网上潜在课程的负面影响转变为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使其在完善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应该成为目前各大教育网站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好好考虑的问题之一。
什么是隐性课程?联系实际谈谈它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麻烦大家给点意见
我急着写呢,800字,谢谢合作。
满意答案
╱/●. 侽孑, 1级2010-05-11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 .W.Jackson )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补充:
[摘要]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网络课程的设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显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焦点,但是却忽略了网络教学中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重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成为网络教学中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教学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并进行研究的。当前在一些西方国家,隐性课程已超越了课程论的研究领域而扩展到了教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远程教育领域。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隐性课程。大家普遍认为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学校气氛、校园文化和集体生活中受到影响。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有时可能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教学内容也会受到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影响。学校的规范、制度等也会折射出一定的价值观念。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还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当前虽然我国的网络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开办远程教育的院校和机构大多把目光集中在建校、招生、制作课件以及扩大规模影响上面,社会和学生比较关心的是开设什么课程、收费情况、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和学、学习的结果等比较显在的内容上面,而对网络教学中的一些社会价值观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师的素质等比较隐蔽的东西关注的较少。这就导致有些网络学院只关心在教学过程如何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预定的目标,如何更加有效的控制教学成果,从而更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合理化和社会化,更加强调课程目标的可控性而忽视了课程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因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育课程,所以本文试就隐性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为依据,对网络教学中的隐形课程发表一些粗浅看法,期望隐性课程能引起网络教育界的重视。
一 隐性课程的性质和特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交互活动或从事其他活动时,就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一些无意识的、不可预料的结果。这种结果作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得到的一种副产品,就象药理学中所讲的药物的副作用一样,是
必然存在的。这种“副作用”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因此有人把隐性课程定义为“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的获得的经验”。美国学者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这些东西并非仅仅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于暗默中、潜在中、不直接的传递给儿童的。如果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那么现在通行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一般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律、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等方式,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识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隐性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潜在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的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在发挥其显性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发挥了某种潜在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无意识”或“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其隐含的影响。
(二)非预期性。一般说来,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非预期的,也就是说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对策的制定者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管理和对策制定时,他们自己本身没有预料到或预期到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当然这种非预期的影响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
(三)多样性。教育过程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管理制度除了其显在的影响外,还会潜在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意识,所以教育过程中的隐性课程也是多种多样的。
(四)不易觉察性。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之前虽然对活动的后果进行了种种预设,但不可能设想到活动的全部结果。因此对于活动过程中使主客体产生的一些微妙变化便不可能完全预料。具体到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是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没有觉察到的,但它又确确实实的在某一方面影响了学生。譬如,教师对某门课的态度、上课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
二 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考察我国目前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笔者认为对学生有影响的方面很多。如入学指导、专业选修、学籍管理等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对网络教育的看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最终会影响到一个网络机构的兴衰。
(一) 网络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网络教学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在交往中展开的,只不过它的交往虚拟的成分较多。群体的交往对个体的认识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具体到网络教育中,人际交往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网络教学的特殊性即师生的准永久性分离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但建立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中心”的地位,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因为网络提供的信息远远大于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由于网络教学中的师生在时空上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面对面的指导,面对铺天盖地的知识信息可能无从下手,不知怎样寻找对学习课程有用的内容。如果这时的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和中心,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注入式的教学和灌输,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和质量。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积极充当学生的合作者和帮助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从思想、审美、文化等层面来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应用网上资料的正确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既能在学科知识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又能用自己正确的行为来引导学生。
传统教育中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很容易进行交流和了解。而网上学习则相反,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大多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如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作业的评定等都要通过计算机。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网上交流时要提前准备,以确保交流的主题,才能保证有较好的交流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草草应付,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那么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大打折扣。
网络教学中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而是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中。网络中的群体影响主要指网友之间在学习、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个体一般都是通过与周围的人交往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近态度、兴趣的人结成一定的小群体。这个群体对学生的学
习成绩、个人抱负和个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网络中,同伴群体通过网上互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来进行相互影响。一方面,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一起探讨问题、互相解疑,这些显在的影响大家都能注意到。但是另一方面,在群体的交往中,同伴间的思想观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对人生、社会等的看法也会在彼此间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教师、特别是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容易忽略的。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这就需要教师来加以疏通和指导,使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择、安排都摆脱不了已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体系的影响,网络教育也是如此。每个机构在设置自己的课程时都是从一定的社会观、哲学观出发,进而考虑现有的设备、资金以及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无意识的传递了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目前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课程大多为文科类和社会认为的热门专业,比如财经类、法律类。中小学网校在网上则过多的设置了中考和高考的课程,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充斥其中。这无一不向学生暗示了社会的需要,布下了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罗网”。学生在网上所了解的、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社会规定的内容和很功利、实用的课程,相对限制了学生的选择,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兴趣需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部分网络教育机构急功近利的心态。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学习资源不断涌现,这为网上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是目前我们网上课程的内容多是过去的东西,比较陈旧,更新的内容很少,有些专业难度较大,不利于自学,有些专业的教材编得不太好,内容陈旧不说,课程资源也不配套。这也是许多学生对网上教学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再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网络课程不应该仅仅提供网上学习资料,更应该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下功夫,让课程能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大部分网上课程的重点仍然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大部分课程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主讲教师一成不变的坐在摄像机前念讲稿,学生坐在下面看教师的“大头像”的授课方式仍然是很多网校主要的网上教学方式。这不仅不符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还会对主讲教师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我们今天要培养的人是具有丰富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人。为了维持个性的完整和人格的完善,就必须让学生接受整体性的教育,尤其要重视正式课程以外的非理性因素和非逻辑因素的作用。潜在课程在这方面就能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所以,人们在进行网络课程教学时,不但要重视课程的显在方面对学生的认知和理性的培养和提高,也要重视隐性课程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影响。如何使网上潜在课程的负面影响转变为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使其在完善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应该成为目前各大教育网站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好好考虑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