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

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

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

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 2009年9月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意见指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但也要清醒看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 图们江区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以吉林省为主体的图们江区域在我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新时期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重大举措。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简称长吉图)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要加快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将其发展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

作的重要平台,培育形成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吉林长吉图区域将实现快速铁路贯通

2009年9月,发改委牵头10个部委组成调研组分赴内蒙古和黑龙江广泛调研,下发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编制方案,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林区,也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维护着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同时,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东北、华北地区气候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保障功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小兴安岭经过60年的高强度开发,可采成过熟林蓄积量由开发初期的7.8亿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6600万立方米,整体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将分为两个阶段,共11年时间,近期为2010年-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实施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将全面停止主伐生产,同时加强造林和中幼龄林的抚育,加强湿地和草原的恢复和保护,并逐步理顺林业管理体制。预计到2020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生态布局合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每公顷蓄积量达到95立方米。

2010年4月16日,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主要负责人在沈阳出席东北四省区合作首次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共同签署了《东北四省区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东北四省区的重大合作事项,商定推进东北地区大生态、大交通、大电网的建设,努力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东北地区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东北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辽宁沿海经济带长达2900多公里,规划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沈阳经济区

20104月6日,辽宁省政府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

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的城市群。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9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5%。200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984.7亿元。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充分发挥城际连接带聚集效应,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群”。即以沈阳为核心,开发建设五条城际连接带,并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十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到2020年,沈阳经济区要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环渤海湾经济圈

·山东半岛城市群

2003年8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和22个县级市,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3905万。2004年5月15日,山东省计委负责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论证稿通过专家论证,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京津冀都市圈

2006年2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进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文本编制阶段。4月18日起至6月30日期间发改委网站面向社会征求对京津冀都市圈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5月18日,北京、天津、河北规划部门在廊坊签订《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

京津冀是我国具有首都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城镇密集地区,建立京津冀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对促进这个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统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沿海开放开发重点地区的空间发展,

增强京津冀城镇

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津冀打造“1小时交通圈” 快速交通体系加速环渤海区域融合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988年,北京中关村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2009年3月,中关村再更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经过20年发展,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20年里,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总收入从14亿元到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发展到500亿元。2008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

·天津滨海新区

2006年6月6日,国务院通过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 。2008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市报送的《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此前的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天津滨海新区获批改革试验区:解读四大关键词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 320万立方米中石化天津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开工 中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投入商业运行

·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2008年1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曹妃甸的发展正式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2009年3月14日,曹妃甸新区正式揭牌成立。 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区辖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1943平方公里,陆域海岸线约80公里,目前常住人口22万。根据规划,曹妃甸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和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 曹妃甸论坛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2009年12月3日,山东省政府消息,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黄河三角洲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

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

部以及邻近海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长江

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

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

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

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发表《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同意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浦东新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8.60万。“大浦东”突破行政区划,使得土地、政策、资金、竞争等诸多掣肘迎刃而解,而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迪斯尼项目等将能通盘考虑。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3月28日,沪、苏、浙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

2010年5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

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

2009年10月,福建省发改委出台《福建省鼓励台商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台商到福建省投资信息,机械,石化,冶金,纺织制鞋,农、林、牧、渔业及其深加工,新材料,生物与医药,金融业和服务业十大产业。

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68亿美元,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长23.2%;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10年来,西部地区“引进来”快速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由1998年的23.51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66.19亿美元,增长181.54%。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中国西部呈现区域合作、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奠定基础、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化三个阶段。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2009年12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意见》指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形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中西互动;有利于全面实施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深化我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化危为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

2010年3月21日至23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工作。胡锦涛指出,经过10年不懈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过去的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

多的10年,也是西部地区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是非常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卓有成效的。胡锦涛强调,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取得了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10年将成为承前启后、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中央将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方针、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

民生为本 壮乡巨变--访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中国—东盟大通道 危中寻机 灾后重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大变革 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工程造福全流域 甘肃灾区展新貌 2010年4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疆实际的发展路子,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到2020年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文明进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川和重庆集中了上亿的人口。通过设立这样一个试验区,将解决内需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一些体制性障碍。 ·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圈两翼”开发、扩大内陆开放、产业优化升级、科教兴渝支撑、及资源环境保障。重庆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重点攻坚6项改革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于2008年底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内陆地区首个保税港区,也是国内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叠加的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要有港口作业、空运服务、对外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税多式联运和金融商贸服务七大业务功能,先期将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业和加工贸易。该保税港区有望成为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保税加工、物流中心,对推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及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税港区工程总投资约100

亿元,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面积为2.67平方公里,2010年5月11日通过国务院验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2008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06—2020年。

2009年10月21日,“海外华商相聚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项目推介会”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商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各市共达成投资合作意向项目11个,投资总额约24.89亿元人民币。 北部湾经济区获21.54亿元国家补助资金支持交通建设

·关中―天水经济区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中部崛起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2008年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建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报告,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会议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中部崛起规划”终结“不东不西”尴尬 "弯道超车":中国中部提升内生动力以期跨越式发展

2009年10月,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武汉市继国家光电子产业、国家生物产业和国家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基地后,获得的又一块含金量更高的国家级基地授牌,也是中国的第七家国家级综合性产业基地。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未来6年将投入1万亿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和高技术服务等6大产业,力争建成我国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环境最优、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将按照“强化特色、拓宽领域、高位嫁接、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等相结合的四项原则,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为主线,把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和高技术服务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

按照发展规划,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

业基地将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核心区,逐

步拓展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

资区、青山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以及葛店经济

技术开发区,同时带动和辐射整个“武汉城市

圈”、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

中部崛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其它战略支点包括: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010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批准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10〕33号),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通知》指出,湘潭市是长株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技和旅游城市。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06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一江两岸”的山水城市布局,以湘江为纽带,形成“五片一中心”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要控制在11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公里以内。 ·武汉城市圈: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安徽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2010年1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规划》设定的目标为:到2015年,示范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6%。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008年2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会议纪要的通知(赣府厅字〔2008〕38号)。通知指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范围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构建四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三带”,即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四区”即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根据这项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江西省会南昌、著名瓷都景德镇等3个城市和38个县(市、区),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三成;人口约2006万,接近全省总人口的一半,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六成。

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2006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介绍河南省有关方面组织编制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指出: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5万人,占全省的41%。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重点流域综合规划

2008年10月,由苏、鲁、皖、豫四省20个地级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第二十一届市长会议暨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与合作论坛举行。

2008年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在2009年做好做好巢湖、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修改和论证,做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和太湖等重点流域综合规划的完善和编制。

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

“三大四小”

从《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到《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通过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再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通过,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了“三大四小”格局。

“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接下去还要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四小”

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服务“三南”,带动“三北”

沿海地区由于拥有港口、海洋、腹地等优势,又能发挥对内通道功能,影响、辐射和带动国内区域均衡发展,也是国内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从南往北看,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能发挥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的功能,推动中部崛起、深化西部大开发。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将台湾的优势辐射到海峡西岸地区,继而推动中部崛起。长三角开发开放能进一步拉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将为处于相近纬度的淮河流域和陇海一兰新一线经济带开辟一处更便捷、更宽阔的出海通道。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将有利于辐射带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

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

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

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 2009年9月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意见指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但也要清醒看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 图们江区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以吉林省为主体的图们江区域在我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新时期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重大举措。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简称长吉图)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要加快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将其发展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

作的重要平台,培育形成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吉林长吉图区域将实现快速铁路贯通

2009年9月,发改委牵头10个部委组成调研组分赴内蒙古和黑龙江广泛调研,下发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编制方案,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林区,也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维护着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同时,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东北、华北地区气候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保障功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小兴安岭经过60年的高强度开发,可采成过熟林蓄积量由开发初期的7.8亿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6600万立方米,整体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将分为两个阶段,共11年时间,近期为2010年-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实施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将全面停止主伐生产,同时加强造林和中幼龄林的抚育,加强湿地和草原的恢复和保护,并逐步理顺林业管理体制。预计到2020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生态布局合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每公顷蓄积量达到95立方米。

2010年4月16日,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主要负责人在沈阳出席东北四省区合作首次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共同签署了《东北四省区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东北四省区的重大合作事项,商定推进东北地区大生态、大交通、大电网的建设,努力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东北地区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东北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辽宁沿海经济带长达2900多公里,规划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沈阳经济区

20104月6日,辽宁省政府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

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的城市群。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9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5%。200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984.7亿元。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充分发挥城际连接带聚集效应,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群”。即以沈阳为核心,开发建设五条城际连接带,并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十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到2020年,沈阳经济区要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环渤海湾经济圈

·山东半岛城市群

2003年8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和22个县级市,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3905万。2004年5月15日,山东省计委负责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论证稿通过专家论证,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京津冀都市圈

2006年2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进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文本编制阶段。4月18日起至6月30日期间发改委网站面向社会征求对京津冀都市圈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5月18日,北京、天津、河北规划部门在廊坊签订《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

京津冀是我国具有首都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城镇密集地区,建立京津冀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对促进这个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统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沿海开放开发重点地区的空间发展,

增强京津冀城镇

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津冀打造“1小时交通圈” 快速交通体系加速环渤海区域融合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988年,北京中关村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2009年3月,中关村再更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经过20年发展,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20年里,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总收入从14亿元到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发展到500亿元。2008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

·天津滨海新区

2006年6月6日,国务院通过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 。2008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市报送的《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此前的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天津滨海新区获批改革试验区:解读四大关键词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 320万立方米中石化天津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开工 中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投入商业运行

·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2008年1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曹妃甸的发展正式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2009年3月14日,曹妃甸新区正式揭牌成立。 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区辖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1943平方公里,陆域海岸线约80公里,目前常住人口22万。根据规划,曹妃甸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和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 曹妃甸论坛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2009年12月3日,山东省政府消息,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黄河三角洲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

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

部以及邻近海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长江

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

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

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

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发表《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同意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浦东新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8.60万。“大浦东”突破行政区划,使得土地、政策、资金、竞争等诸多掣肘迎刃而解,而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迪斯尼项目等将能通盘考虑。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3月28日,沪、苏、浙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

2010年5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

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

2009年10月,福建省发改委出台《福建省鼓励台商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台商到福建省投资信息,机械,石化,冶金,纺织制鞋,农、林、牧、渔业及其深加工,新材料,生物与医药,金融业和服务业十大产业。

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68亿美元,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长23.2%;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10年来,西部地区“引进来”快速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由1998年的23.51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66.19亿美元,增长181.54%。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中国西部呈现区域合作、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奠定基础、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化三个阶段。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2009年12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意见》指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形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中西互动;有利于全面实施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深化我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化危为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

2010年3月21日至23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工作。胡锦涛指出,经过10年不懈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过去的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

多的10年,也是西部地区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是非常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卓有成效的。胡锦涛强调,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取得了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10年将成为承前启后、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中央将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方针、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

民生为本 壮乡巨变--访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中国—东盟大通道 危中寻机 灾后重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大变革 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工程造福全流域 甘肃灾区展新貌 2010年4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疆实际的发展路子,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到2020年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文明进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川和重庆集中了上亿的人口。通过设立这样一个试验区,将解决内需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一些体制性障碍。 ·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圈两翼”开发、扩大内陆开放、产业优化升级、科教兴渝支撑、及资源环境保障。重庆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重点攻坚6项改革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于2008年底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内陆地区首个保税港区,也是国内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叠加的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要有港口作业、空运服务、对外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税多式联运和金融商贸服务七大业务功能,先期将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业和加工贸易。该保税港区有望成为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保税加工、物流中心,对推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及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税港区工程总投资约100

亿元,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面积为2.67平方公里,2010年5月11日通过国务院验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2008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06—2020年。

2009年10月21日,“海外华商相聚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项目推介会”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商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各市共达成投资合作意向项目11个,投资总额约24.89亿元人民币。 北部湾经济区获21.54亿元国家补助资金支持交通建设

·关中―天水经济区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中部崛起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2008年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建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报告,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会议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中部崛起规划”终结“不东不西”尴尬 "弯道超车":中国中部提升内生动力以期跨越式发展

2009年10月,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武汉市继国家光电子产业、国家生物产业和国家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基地后,获得的又一块含金量更高的国家级基地授牌,也是中国的第七家国家级综合性产业基地。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未来6年将投入1万亿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和高技术服务等6大产业,力争建成我国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环境最优、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将按照“强化特色、拓宽领域、高位嫁接、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等相结合的四项原则,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为主线,把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和高技术服务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

按照发展规划,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

业基地将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核心区,逐

步拓展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

资区、青山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以及葛店经济

技术开发区,同时带动和辐射整个“武汉城市

圈”、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

中部崛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其它战略支点包括: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010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批准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10〕33号),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通知》指出,湘潭市是长株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技和旅游城市。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06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一江两岸”的山水城市布局,以湘江为纽带,形成“五片一中心”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要控制在11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公里以内。 ·武汉城市圈: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安徽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2010年1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规划》设定的目标为:到2015年,示范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6%。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008年2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会议纪要的通知(赣府厅字〔2008〕38号)。通知指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范围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构建四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三带”,即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四区”即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根据这项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江西省会南昌、著名瓷都景德镇等3个城市和38个县(市、区),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三成;人口约2006万,接近全省总人口的一半,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六成。

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2006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介绍河南省有关方面组织编制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指出: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5万人,占全省的41%。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重点流域综合规划

2008年10月,由苏、鲁、皖、豫四省20个地级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第二十一届市长会议暨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与合作论坛举行。

2008年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在2009年做好做好巢湖、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修改和论证,做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和太湖等重点流域综合规划的完善和编制。

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

“三大四小”

从《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到《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通过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再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通过,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了“三大四小”格局。

“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接下去还要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四小”

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服务“三南”,带动“三北”

沿海地区由于拥有港口、海洋、腹地等优势,又能发挥对内通道功能,影响、辐射和带动国内区域均衡发展,也是国内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从南往北看,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能发挥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的功能,推动中部崛起、深化西部大开发。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将台湾的优势辐射到海峡西岸地区,继而推动中部崛起。长三角开发开放能进一步拉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将为处于相近纬度的淮河流域和陇海一兰新一线经济带开辟一处更便捷、更宽阔的出海通道。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将有利于辐射带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发展。


相关文章

  • 李义虎:国际格局研究的现实主义取向和"中国学派"--国际关系学科整合研究之一
  • 内容提要:国际格局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理论属性和取向,有关国际格局的理论深深地植根于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假定之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分析逻辑,特别是它还被现实主义导向了同外交政策的实用联系.现实主义本身既具有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力, ...查看


  • 世界格局多极化对中国的影响
  • 世界格局多极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管理10 摘要: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而多极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着很 大的影响,因此其意义不可忽视.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过程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格 ...查看


  • 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 提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网络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差序格局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此同时,传统的差序格局也并非明日黄花,它依 ...查看


  • 世界格局多极化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冷战"政策开始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各是什么? A."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 出台. B.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 ...查看


  • _差序格局_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 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卜 长 莉 Abstract:FeiXiao2Tongputsforwardthestructureofgradetoillustratinginterper ...查看


  •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中国
  • (2016-2017第1学期) 学 号 姓 名 题 目 科 目 专 业 入学年月 培养方式 电话 ************************ ************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中国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查看


  •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案
  •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复习教案 一.基本信息 二.中考考试说明 三.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导入: 1.小结: (1)."世界格局"的含义: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国际力量结构或战略态势. (2)."极"的含 ...查看


  •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讨论
  • [摘 要]文章首先针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历史展开必要的描述,指出世界经济格局曾经两次变化,而后对中国经济发展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从浅层面预测了未来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影响 一.世界经济 ...查看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标要求 掌握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美苏对峙之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 ...查看


  •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 两极格局是指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中 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后来演 变为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格局.笔者对战后两极 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终结作以整理,以帮助同学们 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