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区学生的心里话
作者:马清泉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2011年第04期
放下电话的那一刻起,记者陷入了久久的沉默。让人难以想象在遥远的西部山区竟然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衣服破旧,发乱如草,面部暗黑,皮肤干裂,目光晦暗,一日三餐都是土豆和馒头,会为了一顿猪肉而喜悦半天,而这种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持续多年之久了。同鸡鸭鱼肉吃腻了,瓜果梨桃吃足了,饮料牛奶吃烦了的城市孩子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不变的三餐
张佳宏是甘肃省玉门市凌峰渡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他所在的学校是位于贫瘠的大山之中方圆30公里内唯一的一所小学。学校共有六个班,每学年一个班,人数从20几人到30几人不等,共约180A ,全部住宿。
说起一日三餐,张佳宏可谓“刻骨铭心”,据他介绍,早上是小米粥馒头,咸菜,中午是馒头,土豆白菜或土豆茄子,晚上是馒头,土豆白菜或土豆茄子,每年250天(在校时间) ,天天如此,基本上丝毫不差。只有周五中午改善伙食,白米饭,土豆或茄子中会有二两猪肉,这是孩子最期盼的,这一天也是孩子最幸福的时光。
还有一种特例是五月节、八月节、元旦等节假日得放假前一天,会有一吨丰盛的“佳肴”,白米饭,两个菜,并且都带是猪肉的。
这样“昙花一现的盛宴”对常年吃馒头的贫困学生来说,其意义绝不亚于“过年”。 “每天吃饭大约多少钱?”记者问道。
“大约6元钱,早上一块钱,中午两块五,晚上两块五。”张佳宏操着口音答道。 “能吃饱吗?”
“还可以。”
“不饿吗?”
“有时饿。”张佳宏声音里透出一丝胆怯。
“饿了怎么办?”
“挺一挺就过去了^”
据张佳宏的班主任王林峰老师说,上面对每个贫困住宿生伙食补贴的标准是每人每天3元钱,直接发到家长的手中。而每个学生的伙食费,在吃得相对好一些的情况下,每月大约需要200元。而我们学校的标准大约为180元左右,这是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我们是山区,除了上面的补助外,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大约30%左右是拿不出太多钱的,还有40%左右的家庭,是勉强拿出来的,因为贫穷在我们这里是带有普遍性的,孩子只能省吃俭用。学校也有商店,家境好的,可以天天买些零食吃,家境不好的只能偶尔去买一次,他们没有钱。”王老师语气中透着无奈。
“再说,学校的菜价已经达到极限了,无法再降了。我们不妨核算一下成本:假设每个人每天吃5个馒头,3毛一个,1.5元。一大碗米粥3毛。半斤白菜4毛。半斤土豆5毛。油盐酱醋葱姜蒜8毛。共计3.5元。再加上水电气和工人工资,一天6元钱贵吗? 现在物价飞涨,180元的伙食费,别说在你们大城里,就是到我们落后的小县城,也就够四个朋友下一次饭店的,还不能吃得太奢侈。现在我们学校食堂基本上是在赔钱经营。”王老师说。
谁动了他们的奶酪
孩子为什么吃不饱,为什么营养不良,他们今天这种情况又该由谁来负责?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一补”资金的构成、流转、发放等一整套流程,看在哪个程序中的哪到环节上出了问题。方能知晓是谁动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奶酪。
按相关规定,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中央承担50%,地方承担50%,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种“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上。在地方的50%中,一般是省负担20%一30%,余下的由县负担,但西部地区大部分县都是国家级的贫困县,自身的运转和生活尚且资金匮乏,根本无钱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补助,不挪用上面补助款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补助了。万般无奈下,有些地方只能弄虚作假,以应付上面检查。在一般预算中也列支补助款,实际上根本没钱支付,形成了空头支票。或者缩水支付,应给50万,只给30万,均分到学生手中自然就是打了折的。
再一种情况是,地方确实将上面的和本级的补助款足额拨给了学校,由学校自行支配。但学校从原先的走读制到现在寄宿制,增加许多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地方财政并没有支付这部分费用。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又不允许收取学杂费,上面给的办公经费和工资都是精打细算下来的,恰恰够用,根本没有资金结余。在这种情行下,学校只能采用“羊毛出自羊身上”的方法,提取-部分“一补”资金用于发放这些雇员的工资,这就必然减少每个学生的伙食补助。甚至个别学校违规挪用“一补”资金,“补贴”到不该补贴的地方。如旅游、用车、招待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学生还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为了防止其乱花钱,有地方将补助款直接发到家长手中,通过家长交给孩子。但在一些贫困生和特困生的家庭,大多都有老弱病残需要照顾,只好动用这笔补助,从孩子口中变相“夺食”。
一个山区学生的心里话
作者:马清泉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2011年第04期
放下电话的那一刻起,记者陷入了久久的沉默。让人难以想象在遥远的西部山区竟然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衣服破旧,发乱如草,面部暗黑,皮肤干裂,目光晦暗,一日三餐都是土豆和馒头,会为了一顿猪肉而喜悦半天,而这种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持续多年之久了。同鸡鸭鱼肉吃腻了,瓜果梨桃吃足了,饮料牛奶吃烦了的城市孩子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不变的三餐
张佳宏是甘肃省玉门市凌峰渡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他所在的学校是位于贫瘠的大山之中方圆30公里内唯一的一所小学。学校共有六个班,每学年一个班,人数从20几人到30几人不等,共约180A ,全部住宿。
说起一日三餐,张佳宏可谓“刻骨铭心”,据他介绍,早上是小米粥馒头,咸菜,中午是馒头,土豆白菜或土豆茄子,晚上是馒头,土豆白菜或土豆茄子,每年250天(在校时间) ,天天如此,基本上丝毫不差。只有周五中午改善伙食,白米饭,土豆或茄子中会有二两猪肉,这是孩子最期盼的,这一天也是孩子最幸福的时光。
还有一种特例是五月节、八月节、元旦等节假日得放假前一天,会有一吨丰盛的“佳肴”,白米饭,两个菜,并且都带是猪肉的。
这样“昙花一现的盛宴”对常年吃馒头的贫困学生来说,其意义绝不亚于“过年”。 “每天吃饭大约多少钱?”记者问道。
“大约6元钱,早上一块钱,中午两块五,晚上两块五。”张佳宏操着口音答道。 “能吃饱吗?”
“还可以。”
“不饿吗?”
“有时饿。”张佳宏声音里透出一丝胆怯。
“饿了怎么办?”
“挺一挺就过去了^”
据张佳宏的班主任王林峰老师说,上面对每个贫困住宿生伙食补贴的标准是每人每天3元钱,直接发到家长的手中。而每个学生的伙食费,在吃得相对好一些的情况下,每月大约需要200元。而我们学校的标准大约为180元左右,这是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我们是山区,除了上面的补助外,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大约30%左右是拿不出太多钱的,还有40%左右的家庭,是勉强拿出来的,因为贫穷在我们这里是带有普遍性的,孩子只能省吃俭用。学校也有商店,家境好的,可以天天买些零食吃,家境不好的只能偶尔去买一次,他们没有钱。”王老师语气中透着无奈。
“再说,学校的菜价已经达到极限了,无法再降了。我们不妨核算一下成本:假设每个人每天吃5个馒头,3毛一个,1.5元。一大碗米粥3毛。半斤白菜4毛。半斤土豆5毛。油盐酱醋葱姜蒜8毛。共计3.5元。再加上水电气和工人工资,一天6元钱贵吗? 现在物价飞涨,180元的伙食费,别说在你们大城里,就是到我们落后的小县城,也就够四个朋友下一次饭店的,还不能吃得太奢侈。现在我们学校食堂基本上是在赔钱经营。”王老师说。
谁动了他们的奶酪
孩子为什么吃不饱,为什么营养不良,他们今天这种情况又该由谁来负责?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一补”资金的构成、流转、发放等一整套流程,看在哪个程序中的哪到环节上出了问题。方能知晓是谁动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奶酪。
按相关规定,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中央承担50%,地方承担50%,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种“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上。在地方的50%中,一般是省负担20%一30%,余下的由县负担,但西部地区大部分县都是国家级的贫困县,自身的运转和生活尚且资金匮乏,根本无钱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补助,不挪用上面补助款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补助了。万般无奈下,有些地方只能弄虚作假,以应付上面检查。在一般预算中也列支补助款,实际上根本没钱支付,形成了空头支票。或者缩水支付,应给50万,只给30万,均分到学生手中自然就是打了折的。
再一种情况是,地方确实将上面的和本级的补助款足额拨给了学校,由学校自行支配。但学校从原先的走读制到现在寄宿制,增加许多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地方财政并没有支付这部分费用。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又不允许收取学杂费,上面给的办公经费和工资都是精打细算下来的,恰恰够用,根本没有资金结余。在这种情行下,学校只能采用“羊毛出自羊身上”的方法,提取-部分“一补”资金用于发放这些雇员的工资,这就必然减少每个学生的伙食补助。甚至个别学校违规挪用“一补”资金,“补贴”到不该补贴的地方。如旅游、用车、招待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学生还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为了防止其乱花钱,有地方将补助款直接发到家长手中,通过家长交给孩子。但在一些贫困生和特困生的家庭,大多都有老弱病残需要照顾,只好动用这笔补助,从孩子口中变相“夺食”。